校办-党务校务公开(在运行)
 学校主页 | 专栏首页 | 责任单位 | 公开制度 | 公开目录 | 年度报告 | 报送登录 
当前位置: 专栏首页>>校务公开>>教学质量>>35.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正文

广西大学2019-2020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时间:2021-03-30  信息提交:钟庚艾 电话:36197  部门审核:教务处_耿葵花

   

目 录

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2

(一)人才培养目标及服务面向. 2

(二)学科专业设置情况. 2

(三)在校生规模. 3

(四)本科生生源质量. 4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6

(一)师资队伍. 6

(二)本科主讲教师情况. 7

(三)教学经费投入情况. 8

(四)教学设施应用情况. 8

三、教学建设与改革. 11

(一)专业建设. 11

(二)课程建设. 12

(三)教材建设. 13

(四)实践教学. 14

(五)教学改革. 14

(六)创新创业教育. 15

(七)毕业设计(论文). 16

(八)教学成果奖. 17

(九)疫情期间教学改革和举措. 17

四、专业培养能力. 20

(一)19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20

(二)聚焦一流,提升专业建设质量. 21

(三)课程体系. 21

五、质量保障体系. 22

(一)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22

(二)日常监控及运行情况. 24

(三)疫情期间教学质量保障和监控. 25

(五)组织教师培训. 26

(六)加强认证与评估工作. 27

(七)学业预警工作. 28

六、学生学习效果. 28

(一)学生学习满意度. 28

(二)在全国大学生竞赛中再创佳绩. 29

(三)毕业情况、学位授予情况. 29

(四)就业情况、攻读研究生情况. 30

七、特色发展. 32

开设“君武学堂”跨学院、跨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进一步推进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进程. 32

八、需要解决的问题. 34

加强教学问题分析,持续改进永远在路上. 34

广西大学2019—2020学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支撑数据. 36

附录:专业案例. 66

一、经济学专业质量报告. 66

二、土木工程专业质量报告. 100

 


广西大学2019-2020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广西大学是广西唯一的国家“211工程”建设学校,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教育部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部区合建”高校。学校的学科门类齐全,涵盖哲、经、法、教、文、理、工、农、医、管、艺等11大门类;现有1个“世界一流”建设学科、2个“部区合建”一流学科群,2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9个国家一流本科建设专业;15个专业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和“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工程学、材料科学、农学、植物与动物学和化学5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学校与全球48个国家和地区的270所高校及学术机构签署了学术合作交流协议,与东盟十国90所高校及学术机构合作交流密切。在9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广西大学秉持“保卫中华,发达广西”的办学宗旨和“勤恳朴诚”的校训,积累和沉淀了鲜明的办学特色、深厚的人文底蕴和独特的西大精神。

2019-2020学年,学校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加快推动学校一流本科教育建设,切实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坚持本科优先,在教学资源、教学条件等方面优先投入、配置和保障,努力构建一流本科教学支撑保障体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坚持强化优质课程供给,打造“金课”,淘汰“水课”;坚持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严格管理,建立完善学业预警与后进生帮扶制度;坚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强化教师对本科教学的主动投入。在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爆发,面对突发的疫情,学校积极应对,以线上教学等多种方式停课不停学,根据不同层次、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特点和实际,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课程安排,做好错峰开学预案和措施,积极做好教育教学预案。学校向全体师生发出《关于开展停课不停学行动的倡议书》,动员广大教师深入挖掘疫情阻击过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元素,融入教学内容,积极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投身到暂不面对面,但可键对键”“停课不停学,隔人不断学行动中来;发布《关于做好疫情防控期间本科教学工作的通知》,根据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关于2020年春季学期延迟开学的决定,要求各学院高度重视,适当调整春季学期教学计划,调整实践教学活动安排,科学合理组织2020届毕业生的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环节,加强教学服务管理;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学校为满足各类学生学习需求,制定“分地区、分批、分类”错峰返校,不同类型课程、不同批次学生在线教学、课堂现场教学有效结合,无缝切换。在全体师生共同努力下,学校总体教学秩序正常、师生状态良好,有效达成了教学目标、落实了教学任务。

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一)人才培养目标及服务面向

学校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认真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新时代中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大会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自治区党委政府有关高等教育改革方面的决策部署,坚持“以本为本”、“四个回归”,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服务“建设壮美广西,共圆复兴梦想”的目标任务,把握“双一流”建设、“部区合建”的重大历史机遇,按照建校“百年目标、三步实施、五个一流、六条方略”的规划思路,深化本科教育改革,立足广西,服务全国,辐射东盟,面向世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社会责任、有法治意识、有创新精神、有实践能力、有国际视野的“五有”领军型人才,为国家及广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二)学科专业设置情况

学校2020年招生专业(类)67个(不含留学生汉语言专业),其中37个专业按15个大类招生,30个按专业招生。学科门类齐全,涵盖哲、经、法、教、文、理、工、农、医、管、艺等11大门类,其中理学9个,工学24个,文学9个,农学7个,经济学3个,法学2个,管理学5个,教育学1个,哲学1个,艺术学5个,医学1个。形成了以工科为主,理工结合,多学科综合协调发展的格局,本科专业学科分部情况如图1

 

本科专业学科分布图

(三)在校生规模

学校全日制在校生39987人, 折合在校生56274.6人。2019-2020学年本科在校生28542人(不含新生)。目前本科生数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比例为69.35%。各类在校生的人数情况如表1所示(按时点统计)。

         各类学生人数一览表

普通本科生数

27731

其中:与国(境)外大学联合培养的学生数

22

普通高职(含专科)生数

0

硕士研究生数

全日制

10252

非全日制

2710

博士研究生数

全日制

1035

非全日制

0

留学生数

总数

538

其中:本科生数

265

硕士研究生数

187

博士研究生人数

86

授予博士学位的留学生数(人)

0

普通预科生数

375

进修生数

56

成人脱产学生数

0

夜大(业余)学生数

2817

函授学生数

50370

网络学生数

0

自考学生数

0

中职在校生数(人)

0

 

(四)本科生生源质量

我校2020年本科招生类型包括普通类、高水平运动队及运动训练专业单独招生、高校专项计划、乡镇农技人员定向培养、民族班、少数民族预科班、新疆内高班、西藏内高班等。新冠肺炎疫情给招生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一方面,高水平运动队、运动训练专业招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影响最大的是高水平运动队招生工作,学校严格执行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及自治区招生考试委员会办公室疫情防控要求,制定了校考工作方案,有效保证现场测试及录取工作平稳顺利进行;另一方面,高考延迟拉长了招生录取时间,校园封闭管理使得招生宣传不能顺利进到中学,在外省生源质量受到一定冲击情况下,在校党委、校行政的坚强领导及全体参与招生工作人员不懈努力下,全力确保了广西区内生源质量稳定大局,并在去年基础上有所提升。

1.招生计划情况

我校2020年有67个本科专业(不含高收费专业)招生,其中有37个专业按15个大类招生。招生区域覆盖30个省(直辖市),今年招生区域新增西藏自治区。招生总计划是6200名,外省计划招生1990名(不含新疆内高班20名及西藏内高班10名),其他为广西区内计划及特殊类型不分省计划。其中艺术类招生计划240名,运动训练专业招生计划55名,国家贫困专项计划、地区贫困专项计划260名,高校专项计划150名,民族班80名,少数民族预科班311名,免费少数民族预科班90名,高收费专业170名。

2.录取情况

实际录取新生总人数6155人,录取计划完成率为99.27%201999.81%201899.87%),未完成计划包括乡镇农技定向培养35人、高收费5人、高校专项计划2人、高水平运动队计划2人、民族班1人。录取外省新生2137人,区外录取数占总录取比例为34.72%201932.25%2018年为31.78%)。录取区内新生4018人,其中预科直升生370人。少数民族预科生录取合计311人,免费少数民族预科生录取合计90人。贫困地区专项计划录取合计260人,高校专项计划录取合计148人,民族班录取合计79人。高水平运动队录取合计17人,运动训练专业单独招生录取合计55人,艺术类录取合计240人(其中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30人,艺术设计学80人,美术学45人,音乐学45人,舞蹈学40人)。高收费专业录取合计132人。

3.生源质量

1)区内生源质量较去年有提升

我校今年本科第一批普通类投档线理工类543分,高出一本线47分,区内排位2.2万名(去年高出一本线37分,排位2.25万名),排位同比上升近500个位次。文史类549分,高出一本线49分,区内排位2984名(去年高出一本线34分,排位3842名),排位同比上升858个位次。

2)外省生源质量不均衡现象较往年明显

相较2019年,我校今年理工类投档线对应排位涨跌互现,文史类投档线对应排位多数省份稳中有升,高考综合改革省份录取实现平稳过渡。

今年我校有招生计划的新高考改革省份在去年浙江、上海基础上新增天津、海南、山东3个省份,海南按照选考科目不同,投档单元分为广西大学(2)及广西大学(3),投档线分别高于当地部分特殊类型招生投档最低控制分数线5349分;在天津,投档线高于特殊类型资格考生最低录取控制参考线28分;在山东,投档线高于特殊类型招生控制分数线49分。从浙江省首次按新高考模式招生以来的4年投档线看,2017-2020年投档线分别在当地第一段分数以上17191714分,分差稳定,但录取最低分排位较去年下降2804,生源质量有波动。在上海,去年首次招生时我校投档线低于上海自主招生控制分数线25分,今年投档线低于上海特殊类型招生控制分数线13分,录取最低分排位上升2499,生源质量趋好。

今年有22个省份(直辖市)(201922个,20172018年均为18个)普通理工类正投线均超出当地本科重点线(一本线或特殊类招生控制线、高分优先投档线)40分以上,其中,广东、湖北、辽宁3个省的正投线分别超出当地重点线585959分,黑龙江、河北、湖南、青海、安徽、贵州、四川、河南、内蒙古、甘肃、福建、陕西、新疆13个省份(201912个、201813个,20177个)的的正投线超出当地一本线60分以上。 

4.招生专业调整情况

我校2020年有 37个专业按15个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新增思想政治教育、艺术设计学2个专业,按照专业招生。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恢复按照专业招生。能源化学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广播电视学、土地资源管理、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金融数学(中美校际交流)、信息安全(中美合作办学)等专业暂停招生。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一)师资队伍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2030人、外聘教师507人,折合教师总数为2283.5人,外聘教师与专任教师人数之比为0.25:1。按折合学生数56274.6计算,生师比为24.64

专任教师中,“双师型”教师99人,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4.88%;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任教师1286人,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63.35%;具有研究生学位(硕士和博士)的专任教师1799人,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   88.62%教师队伍职称、学位、年龄的结构详见表2

教师队伍职称、学位、年龄结构

项目

专任教师

外聘教师

数量

比例(%

数量

比例(%

总计

2030

/

507

/

职称

正高级

565

27.83

140

27.61

其中教授

511

25.17

84

16.57

副高级

721

35.52

189

37.28

其中副教授

640

31.53

60

11.83

中级

727

35.81

142

28.01

其中讲师

683

33.65

119

23.47

初级

5

0.25

3

0.59

其中助教

3

0.15

0

0.00

未评级

12

0.59

33

6.51

最高学位

博士

1263

62.22

219

43.20

硕士

536

26.40

251

49.51

学士

217

10.69

34

6.71

无学位

14

0.69

3

0.59

年龄

35岁及以下

277

13.65

70

13.81

36-45

785

38.67

223

43.98

46-55

686

33.79

137

27.02

56岁及以上

282

13.89

77

15.19

 

    学校目前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国家级高层次人才33,省级高层次人才142人。建设有省部级教学团队8个,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省级高层次研究团队59个。

(二)本科主讲教师情况

本学年高级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2258,占总课程门数的74.42%;课程门次数为5574,占开课总门次的63.91%

正高级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1022,占总课程门数的33.68%;课程门次数为1904,占开课总门次的21.83%。其中教授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917,占总课程门数的30.22%;课程门次数为1684,占开课总门次的19.31%

副高级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1679,占总课程门数的55.34%;课程门次数为3935,占开课总门次的45.12%。其中副教授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1452,占总课程门数的47.86%;课程门次数为3291,占开课总门次的37.74%。各职称类别教师承担课程门数占比如图2

承担本科教学的具有教授职称的教师有465人,以我校具有教授职称教师550人计,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比例为84.55%。近两学年教授为本科生上课情况如图3

 

2 各职称类别教师承担课程门数占比

 

近两学年教授为本科生上课情况

(三)教学经费投入情况

2019年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为8942.1万元,本科实验经费支出为982.97万元,本科实习经费支出为953.52万元。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为3224.59元,生均本科实验经费为354.47元,生均实习经费为343.85元。近两年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生均实验经费、生均实习经费详见图4

 

近两年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生均实验经费、生均实习经费

(四)教学设施应用情况

1.教学用房

根据2020年统计,学校总占地面积1420.74万平方米,产权占地面积为1420.74万平方米,学校总建筑面积为175.97万平方米。

    学校现有教学行政用房面积(教学科研及辅助用房+行政办公用房)共612121.0平方米,其中教室面积127789.0平方米(含智慧教室面积101.0平方米),实验室及实习场所面积97484.0平方米。拥有体育馆面积30970.0平方米。拥有运动场面积146830.1平方米。

    按全日制在校生39987人算,生均学校占地面积为355.30(平方米/生),生均建筑面积为44.01(平方米/生),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为15.31(平方米/生),生均实验、实习场所面积   2.44(平方米/生),生均体育馆面积0.77(平方米/生),生均运动场面积3.67(平方米/生)。详见表3

       3 各生均面积详细情况

类别

总面积(平方米)

生均面积(平方米)

占地面积

14207353.00

355.30

建筑面积

1759665.00

44.01

教学行政用房面积

612121.0

15.31

实验、实习场所面积

97484.0

2.44

体育馆面积

30970.0

0.77

运动场面积

146830.1

3.67

 

2.教学科研仪器设备与教学实验室

学校现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20.531亿元,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3.65万元。当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23233.39万元,新增值达到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的12.76%

    本科教学实验仪器设备16080台(套),合计总值3.151亿元,其中单价10万元以上的实验仪器设备489台(套),总值16018.70万元,按本科在校生27731人计算,本科生均实验仪器设备值11362.73元。

    学校有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5个,省部级实验教学中心1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1个,省部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3个。

3.图书馆及图书资源

截至20209月,学校拥有图书馆1个,图书馆总面积达到63108.0平方米,阅览室座位数4797个。图书馆拥有纸质图书404.95万册,当年新增93353册,生均纸质图书71.96册;拥有电子期刊160.85万册,学位论文858.41万册,音视频185640.1小时。2019年图书流通量达到23.56万本册,电子资源访问量952.62万次,当年电子资源下载量1196.02万篇次。

4.信息资源

学校校园网主干带宽达到40960.0Mbps。校园网出口带宽8704.0Mbps。网络接入信息点数量55000个。电子邮件系统用户数88520个。管理信息系统数据总量35.0GB。信息化工作人员30人。

5.改善教学设施

2020年学校升级改造原有的公共机房和教学楼,建成了公共课学习中心和语言中心。公共课学习中心包括20间智慧型多功能机房,5间讨论室,共1666个座位。中心基于虚拟化、云计算等技术,可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教学、个性化教学、自主学习和训练,中心提供丰富的公共课学习资料,既可满足需要上机操作的各类课程教学,也可满足学生自主学习、在线作业、上机训练、自主测试等等,是集教学、上机训练、评测、考试于一体的网络化、智慧化、智能化现代教学中心。语言中心占地面积3129平方米,中心整体建筑5层,共有教室32间,1201个座位,1106台终端机。采用智能化管理模式,面向全校师生开放。语言中心建设有数字语言实验室、同声传译室、机辅翻译室、多屏互动智慧室、录播教室等九种类型教室,能够满足我校多语种的教学、考试、练习、测试、评价等需求。

另外,学校还打造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的土木工程超级计算中心和建筑信息模型(BIM)中心,为开展大型复杂工程的科学计算与分析,开展土木工程计算理论与方法的创新研究奠定了平台基础;投入5000万元建设广西亚热带农科新城教学公共实验平台,提升农林动教学科研实验资源保障水平。目前学校正推进实验平台建设与共享,整合全校单台(套)价格超过40万元的大型仪器设备建成共享平台并面向师生开放;统筹全校100人以上报告厅、会议室资源,保障本科生学习需求。2019年建成的大学生活动中心,提供本科生社团活动、教学、财务、毕业就业等一站式综合服务

三、教学建设与改革

(一)专业建设

1.凝练特色,优化学科专业结构

学校紧扣国家发展需求,按照学科设置与专业设置相互支撑、突出服务地方主要产业发展、兼顾综合性大学基本学术架构,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整体布局学科专业。坚持一流学科与其他学科统筹发展、本科专业与一级学科相互支撑、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协同发展的原则,建立学科专业动态调整常态化机制,通过努力,学校把一级学科授权学科由56个调整到37个、本科专业从115个调整设置为67个,其中37个专业按15个大类招生,30个按专业招生,新增思想政治教育和艺术设计学等2个专业,2020年停招能源化学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金融数学、广播电视学、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土地资源管理等6个专业,促进学校逐步构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规模合理、学科专业相互支撑的学科专业生态体系。

2.深化内涵,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以国家质量标准为指针,结合专业认证标准和行业发展新需求,制定新版2020版本科专业培养计划,深化内涵建设。一是学分“瘦身”,将毕业总学分整体调减20个学分,将周学时控制在24左右,提高学生自主支配学习的时间比例。二是优化课程体系,精简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方式、提高课程质量。对通识必修、通识选修、学门核心、学类核心、专业核心、专业选修、集中实践等课程进行系统设计;规范课程教学大纲,严格按照国标和认证标准,结合培养方案设计教学大纲,提高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度。三是实施大类招生,推进大类培养,强化基础,打通基础平台课程,加大公共基础课学时,强化基础通识教育和专业核心能力培养。四是强化实践,深化协同育人,设置导师课、研究生课程,促进学生早日参与科研项目,提前修读硕士课程,实现课程有效贯通与衔接。

(二)课程建设

1.课程开设情况

我校已建设有28门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MOOC课程53门,SPOC课程72门。

    本学年,学校共开设本科生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专业课共3034门、8721门次。近两学年各课程类别班额统计情况详见表4

近两学年各课程类别班额统计情况

班额

学年

公共必修课(%

公共选修课(%

专业课(%

30人及以下

本学年

6.95

9.43

22.95

上学年

2.15

46.72

20.60

31-60

本学年

57.51

10.25

50.29

上学年

34.14

220.90

44.44

61-90

本学年

6.25

38.93

13.81

上学年

6.25

49.59

12.28

90人以上

本学年

29.29

41.39

12.96

上学年

35.33

41.39

9.65

 

2.在线课程建设情况

2019年学校进一步推进在线开放课程和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教学。2020年初,受新冠疫情影响,学生不能返校参与课堂教学,学校及时发出《关于开展“停课不停学”行动的倡议书》,运用信息化技术,多种渠道促学帮学。广西大学慕课网为广大教师提供教学日历、教学大纲、教学视频等课程教学资料展示平台。“八桂学堂”高校课程联盟建设并共享以“东盟特色文化”系列课程为代表的30余门课程。截止到20207月底,我校教师通过学校慕课平台自建SPOC课程近千门,选课学生人数逾8万人次。在爱课程平台开设MOOC、独立SPOC、同步/异步SPOC课程共378门,选课人数达到近7万人次,已发布视频个数约1.2万个。

3.全校性选修课开设情况

2019-2020学年,第1学期共开设全校性选修课204门次、第2学期195门次,在线教学与线下教学相结合,进一步全方位推进特色通识选修课的建设工作。结合五有领军人才培养目标需要,加强五大模块特色通识选修课的建设力度,引导更多教师开设特色通识选修课,同时加强引进国内各大高校的优质网络特色通识课程资源。 “五大模块”中,创新创业基础知识模块课8门、领军人才素质教育模块课115门、中国东盟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模块课16门、海洋知识与可持续性发展模块课26门、广西少数民族文化与现代发展模块课25门;网络课程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引进国家级精品在线课程37门(超星尔雅5门、智慧树32门)、其他级MOOC课程48门(超星尔雅);本学年校选课总选课学生数达36806人。

(三)教材建设与选用

教材建设是学校教学基础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师资水平和学校知名度的重要保证。2019年,本校教师作为第一主编出版的教材有9种。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把牢教材建设根本方向,以编写有特色、有规划、高质量教材为重点,加强编写、审核、出版、选用等各个环节管理,使教材质量有效支撑学校培养目标。根据教育部出台的《普通高等学院教材管理办法》《学校选用境外教材管理办法》等四个教材管理办法的要求,坚持凡选必审,优先选用“十二五”和“十三五”国家规划教材、国家精品教材、“马工程”教材、教育部推荐教材、省部级优秀教材及专业指导委员会推荐的教材。加强教材使用的过程管理,积极组织教师参加马工程教材培训,加强集中备课,注重及时更新课程内容,系统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实践教学

本学年本科生开设实验的专业课程共计556门,其中独立设置的专业实验课程113门。学校有实验技术人员163人,具有高级职称72人,所占比例为44.17%,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104人,所占比例为63.80%

学校长期以来一直重视实践育人工作,把实践育人工作摆在人才培养的重要位置,纳入学校教学计划,全面规划,系统设计实践育人教学体系,深入推动学校实践育人工作,主要如下:

注重加强实验实训教学基地(中心)建设。2019-2020学年,学校新获自治区立项在建设的《广西本科专业(群)及实验实训教学基地(中心)一体化建设项目》共12个。学校召开特色专业及实验实训教学基地(中心)项目建设推进会,就各个项目建设在管理、进度、监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说明,各专业的代表就专业建设情况、存在问题和下一阶段拟采取的举措进行汇报交流。通过实验实训教学基地(中心)项目建设进一步提升专业实践教学能力。

开展全方位合作,协同育人。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加强高校与政府、行业、企业、科研院所(以下统称联合培养单位)等合作,目前学校与联合培养单位共建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5个,自治区级基地5个,校级基地超过900个,确保工科专业每个本科生至少有一次在校外一周以上的集中实习经历。

提高实践教学学分比重2020版培养计划要求人文社会科学类本科专业实践类学分不少于毕业总学分(学时)的10%、理工农类本科专业不少于20%,“卓越计划”试点专业要求更高。

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及实践能力培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19-2020学年我校 110项入选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62项入选自治区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共结题325项,其中获得优秀的国家级项目35项,自治区级项目38项。

增加工科专业毕业生在毕业环节上做毕业设计的比例。为提高工科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校减少毕业论文的比例,安排校企双导师共同指导、评审学生设计(论文),在毕业环节上与企业深度融合。

(五)教学改革

1.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实施“君武学堂”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立足基础学科,聚焦信息技术、工程科学、物质科学、新材料、先进制造和国家安全等关键领域,加强跨学科交叉融合,在原有土木水利工程、化学化工工程、机械工程、电气工程等7个应用科学“创培班”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开设4个跨学院跨学科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设置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君武学者”担任班主任,院士、优青、杰青等优秀教师担任科研导师,引导学生开展学业、科研训练,允许学生三年级报考研究生,对成绩优异、科研业绩突出的本科生可获推荐免试研究生,进一步培养一批理论基础扎实、专业素养高、创新能力强、有志于从事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研究型人才。

2.自治区级教学改革项目立项数量多

2019-2020学年我校共获得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51项,其中重点项目6项,一般项目A23项,一般项目B22项。共有39个项目通过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结题验收。

3.积极申报国家级教改项目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公示了关于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拟立项名单,拟对407个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予以立项,我校申报的5个项目全部获得立项。此次立项项目共涉及180所高校和机构,其中,承担项目数最多的为6项,包括我校在内的25所高校分别承担了5项。

(六)创新创业教育

1.加强本科生创业教育课程建设

学校不断完善“创新创业实践学分”实施办法,该学分为必修学分,学生须修满 4 学分才符合毕业学分修读要求,学生可以用各类科技创新、创业、实践和素质拓展活动中取得的成果申请该学分。开设优质创新创业课程,2019-2020学年全校共开设创新创业课程11门,其中创新创业类必修课程2门,开设“创新创业基础知识模块”特色通识选修课程9门,其中《创业基础》课程为自主建设了课程。

2.加强创新创业指导和培训

我校作为广西高校创新创业联盟发起单位,疫情期间发起了“停课不停创”的倡议,先后组织开展大赛线上专题讲座6次、“线上+线下”赛事规则解读1次、线上专项辅导9场,帮助师生了解比赛新规则和新要求,部分讲座还向区内联盟高校进行了推广,共有20余所区内高校的3千多名师生在线上观看了讲座,反响热烈、效果良好,进一步提高了我校创新创业教育水平,加强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

3.举办创新创业教师培训

我校发挥国家级双创示范高校的辐射带动作用,今年1月开办“全国高校创业教育师资特训班”(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主办),共有8所高校的76名教师参加了培训,提高了教师创新创业指导能力水平。选送了22名教师参加自治区教育指导委员会主办的“双创网上学堂”培训班,有效推动教师用创新的思维、创业的精神和创造性的方法做好“互联网+”大赛的备赛工作。

4.开展“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扶贫助农电商直播带货活动

20206-10月期间“青年红色筑梦之旅”项目团队、研究生支教团等利用淘宝直播、拼多多、抖音、微信等平台,为贫困地区农产品直播带货;与百色职业学院、广西警察学院、北部湾大学联合开展那坡县实地调研及电商直播带货活动;各学院搭建直播间为贫困地区农产品直播带货,通过给予参加直播带货活动的本科生认定创新创业实践学分、对成效好的项目给予创业启动资金等方式助推那坡县扶贫。直播活动累计283小时,直播效果良好,观看人数逾千人,获得了100000+的点赞量,淘宝营销额达到50000+元。学校还将每场电商直播带货所获得的营业额按一定比例以公益基金形式,捐赠给那坡当地贫困村和贫困户,或捐赠部分资金、物资给当地中小学、贫困户。

(七)毕业设计(论文)

本学年共提供了7017个选题供学生选做毕业设计(论文)。我校共有1354名教师参与了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工作,指导教师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的人数比例约占70.16%,平均每位教师指导学生人数为5.04人。

2020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由于疫情影响,在线上指导和完成。学校充分利用“广西大学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管理系统”,实施校、院两级监控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完成情况及完成质量,通过全流程、数字化、可监控的毕业设计(论文)过程管理,增强教师的责任心和学生的主动性,保障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2020届毕业设计(论文)答辩采取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对已返校的毕业生开展线下答辩,对不返校学生采取远程视频答辩。为确保线上答辩工作顺利进行,学校与各学院高度重视远程视频答辩工作,进行了广泛调研,制定工作方案,明确答辩流程,落实工作职责,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优化管理流程,利用腾讯会议、钉钉群、“毕业设计(论文)管理系统” 等远程会议平台,对每场远程视频答辩进行全程录像并保存,答辩过程可回溯、可复查,确保线上答辩质量,保障了2020届本科毕业生顺利答辩,顺利毕业。

(八)教学成果奖

根据《自治区教育厅关于做好2019年广西高等教育自治区级教学成果等次评定工作的通知》(桂教高教〔201931号)和《关于开展2019年广西大学教学成果奖评审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原本四年一次的教学成果奖评选改为两年一次。2019年学校组织了校级教学成果奖的评审工作,经校级教学成果奖评审委员会评审,确定44个项目为校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其中特等奖7项,一等奖18项,二等奖19项,学校推荐获校级特等奖和一等奖的项目(共25个)申报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经过自治区级网评和现场答辩,最终我校获得自治区级特等奖2项,一等奖11项,二等奖9项。

(九)疫情期间教学改革和举措

新冠疫情期间,我校为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教学的影响,及时做出了延期开学的决定,并立即启动了“停课不停学”工作,线上积极开展线上教学,线下认真筹备学生返校后的教学工作。截止2020515日,学校的各项教学活动井然有序,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1.在线教学顺利、高效

1)及时谋划、加强指导

学校迅速成立疫情防控教学工作领导组,在疫情防控专题网站及时公布教学工作动态。131日,通过学校各大新闻资讯平台向广大师生发出了《关于开展“停课不停学”行动的倡议书》,动员广大教师投身到“暂不面对面,但可键对键”“停课不停学,隔人不断学”行动中。27日发布《关于做好疫情防控期间本科教学工作的通知》《广西大学疫情防控期间在线教学工作实施方案》,以及25个学院的延迟开学应急教学组织实施方案,既对学校、学院如何做好“停课不停学”有关问题进行了正面回应与引导,又对做好教育教学衔接、持续发挥线上教学作用等提出了明确要求。

2)畅通平台、开足课程

教务处搜集全国各大平台课程资源,组建技术服务团队,发布慕课网使用手册,协调网络中心有力保障课程平台平稳顺畅运行。为保证原计划教学的开组,学校全方位开展线上教学,课程类型包括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理论课等多种类别,授课模式有直播课、录播课、慕课、远程指导等多种形态,本学期原计划要开出的本科课程总数3259门次(不含实践、实习、实验类等课程),实际开展的在线教学课程3053门次,占原计划开课课程的93%;在线教学教师1337人,在线教学课程选课学生162419人次。同时,广大教师积极利用校内课程平台开展在线教学,累计有144位教师依托广西大学慕课网开展在线教学,共开设课程349门次,上传了6141个教学视频、11418PPT、参考资料等图文资料,平台日访问量达到98000人次。我校使用在线教学各种方式的课程数量和占比情况如表5

疫情期间线教学方式课程数量(截至:20204月)

在线教学课程数(门次)

在线教学方式课程数量(门次)

使用现有在线开放课程

网上公开课+在线答疑

西大慕课网在线教学

在线直播(网络直播+在线答疑)

视频学习+网络直播+在线作业及答疑

录制视频+线上答疑

通过课程QQ群组织自主学习

其它

3053

325

327

227

489

659

420

449

153

占比

10.6%

10.7%

7.4%

16.0%

21.6%

13.8%

14.7%

5.0%

 

除了线上授课,老师们对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实施远程指导,组织学生开展查阅文献、完成开题报告等工作;采取“线上学习+生产一线视频观摩+实习报告”“虚拟仿真+实习报告”“疫情防控工作实践+实习报告”“线上调研专业实习单位行业背景及运行发展现状等+撰写调研报告”等形式多样的方式克服疫情困难完成实习环节。此外,校党委党校探索入党培训在线教学,在广西大学慕课网开设入党培训教学模块,发布教学资源,开展在线学习,克服疫情阻隔,实现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停课不停学。学生工作部积极组织辅导员、心理中心教师化身“网红”和“主播”,以系列微视频的形式推出全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栏目《辅导员说》《辅导员心理学堂》《防疫心理小课堂》等,以小事例说大道理,在广西大学微信公众号、雨无声全媒体平台、易班平台同步开展分众式宣传。目前共推出系列微视频42期,得到了学生和家长们的肯定,光明日报、人民网、广西新闻网等社会媒体也做了跟进报道。创新创业学院充分利用双创课程资源,借助中国高校众创空间联盟平台、双创直播平台开展创新创业线上学习与讲座直播,目前已开展创新创业线上讲座5场,创新创业大赛项目辅导5场。

3)完善服务、提高效能

同时,教务处加强沟通,积极完善教学服务,加强在线教学、课程思政典型经验的分享与推广;积极联系教师,帮助学生选课、退课,解决学生后顾之忧;做好教学楼上下课学生进出路线设计、指引牌树立、防疫标语张贴等工作;推行掌上服务小程序“校务行”,学生可远程根据自身需求打印电子成绩单、电子在校证明等证明文件,家长还可以自通过该平台行查询学生成绩。截至202047213名预计毕业生通过该平台完成个人信息核对,已完成2388条成绩审核、学业警示,300余条学分认定、学历认证、复学、已毕业生成绩单扫描等事务性管理工作。

2.学生返校后教学有序、平稳

以生为本,分类施策。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学校为满足各类学生学习需求,制定“分地区、分批、分类”错峰返校,不同类型课程、不同批次学生在线教学、课堂现场教学有效结合,无缝切换。424日累计组织1076名本科毕业生返校,59日组织第二批对毕业设计(论文)需要在校实验的毕业生、本学期有实验课学生、部分重修缓考的12805名本科生返校,并采取不同的教学及服务措施,稳步开展教学工作:

1)开展线下实验课教学

安排《大学物理实验》《有机化学实验》《无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物理化学实验》《化工原理实验》《分子生物学实验》《微生物学实验》《生物化学实验》等9门课程162个教学班涉及9236人次进行线下实验教学。

2)组织核心课程理论课教学

安排201720182019级全部已返校学生核心课程理论教学654门次涉及学生48384人次,其中《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等课程全部线下教学,安排在大礼堂合班上课。

3)其他课程采取线下授课+网络直播方式开展教学

原在线教学的3053门课程随着学生返校已有665门转为线下授课。教务处购买200个固定支架及无线耳麦供教师课堂直播使用。

4)实施分年级错时上下课

2019级、2016级提前30分钟上下课;20172018级按正常作息时间上下课。教室内学生按编码间隔就座,进入教学楼需确保体温正常,实验室内学生需保持1米间隔距离。

5)调整期末考试形式

    疫情期间大部分课程采用线上教学的形式,部分学生返校后,很多课程继续采用线下授课+网络直播的方式开展教学,根据该情况学校进行了考试方式的改革,允许和鼓励教师在考试形式和考试内容上进行相应的调整,考试形式可采用网络化考试、线上考试等形式,考试内容可采用非标准答案考试等。鼓励老师尤其是专业课程的任课老师采用专题设计、小论文、分析题、综合题等非标准答案考试形式进行课程考核,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知识运用综合能力。同时,学校提供平台进行查重,文字复制比要求由各任课教师确定,文字复制比超标的,课程成绩为合格以下。本学期采用非标准答案考试的情况如表6

6  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情况

考试课程门次数

传统常规考试

占比

非标准答案考试门次数(含线上考试)

占比

3507

1514

43.17%

1993

56.83%

返校学生教学工作有序进行,未返校学生仍继续采取在线教学方式学习,所有返校学生教学活动(含线下教学和实验教学)排在20周之前完成。截止515日,文件系统先后发布《关于2020年春期学期本科教学工作安排的通知》等本科教学相关文件及通知30余份,有效指导学院开展线上线下教学、课程考核、专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工作,切实做好学生返校前后各项教务、管理、服务工作,保障本科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专业培养能力

(一)19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2019年我校有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法学、英语、新闻学、物理学、应用化学、生物技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轻化工程、农学、动物科学、动物医学、公共事业管理等19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哲学、汉语国际教育、日语、广播电视学、数学与应用数学、材料科学与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水利水电工程、包装工程、环境工程、建筑学、植物保护、林学、工商管理、音乐学等16个专业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双一流专业建设是我校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的重要体现,入选国家级和自治区级一流专业建设点的专业将按照一流专业建设条件,以新思想、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新标准、新体系为引领,持续完善专业建设三年规划,加强建设,强化特色,持续提升专业内涵和建设水平。

(二)聚焦一流,提升专业建设质量

学校积极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的进展,主动对接国家和广西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坚持特色立校方略,以服务亚热带特色生态资源与产业、沿海沿边沿江开放合作、边疆少数民族团结进步繁荣、面向东盟开放的门户枢纽等战略需求为导向,聚焦主业、集中资源、突出优势。坚持成果产出导向,以专业认证倒逼专业建设,以特色专业促进一流发展,土木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通过专业认证,35个本科专业获批自治区一流专业建设点,31个专业推荐申报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累计投入36200万元建设20个本科教学实验室,建成一流语言自主学习中心和物理、化学、材料等专业高水平实验教学平台、亚热带农科新城教学实验平台、大学生活动中心,保障学生学习需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课程体系

学校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以学生全面发展为导向,紧密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及基本要求,对照国家标准、认证标准、行业标准的“三标”,构建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教学关联矩阵,全面梳理课程体系,注重完整性、前沿性、层次性、交叉性,明确专业核心课程,科学合理设置各课程模块及学分学时要求,合理安排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必修与选修的学时学分。我校思政类课程按照教育部要求组织教学;通识教育课程和学门核心课程由学校统筹规划,归口(开课)单位负责具体课程的规划与建设;专业课程由学院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自主设定,课程设置充分结合相关行业、专业标准,吸引政产学研用广泛参与。

根据2020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我校课程体系共通识教育、学门核心、学类核心、专业核心、专业选修、集中实践六大课程类别,从课程性质来看,必修约占80%,选修约占20%;从课程类别来看,通识基础约占55%(通识、学门基础及通识实践),专业教育约占45%,集中实践环节约占总学分15-20%。在通识教育体系,结合学校“五有领军人才”培养目标和学校整体定位,构建通识选修课程体系,由自然科学与人文艺术两大类五大模块组成,含创新创业基础知识模块、领军人才素质教育模块、中国东盟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模、海洋知识与可持续发展模块、广西少数民族文化与现代发展模块。课程体系总体规划不仅坚持标准引领,同时保障特色发展。

在完善课程体系的同时,教学计划安排注重科学性与自主性协调统一,我校2020版人才培养方案对学分学时相应调整,总体调减20个毕业总学分,周学时控制在24学时,原则上每周2个下午不排课,学生自主学习时间翻倍。同时加快课程课堂教学改革,加大考试难度,加强教学督导,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五、质量保障体系

(一)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1.人才培养中心地位落实情况

1)学校领导坚持深入本科教育教学第一线

校领导在学期开学前检查教学工作准备情况;新生入学时,到各学院视察迎新工作,向新生及家长送去学校的问候;学期进行中,深入课堂随堂听课,掌握教学情况。本学年,学校主要领导听课50余节,中层领导干部听课977学时。期末考试季,强调考风考纪建设,营造健康向上的学风氛围。

2)学校领导研究本科教学和管理服务工作

本学年,校党委书记刘正东为2019级学生作扣好青春第一粒扣子——勇做新时代五有领军型人才专题学习报告,给全校师生代表讲授“为党育人 为国育才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大学”的主题教育党课;20198月校长赵跃宇主持召开“本科教育研讨会”带领各管理部门和各学院管理人员从现实问题出发以研究的角度来看学校管理工作中出现的矛盾、弊端和缺陷,并思考如何提高管理水平,更好的为本科教学建设服务;201910月,校长赵跃宇再次主持召开主题为“深挖问题自我革新 凝心聚力共谋发展”的服务教师服务学生工作研讨会,校领导与师生代表400余人参加会议,相关职能部门、部分学院负责人、教师、学生代表作主题发言,就管理、教学、科研、学习、服务保障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深刻剖析了原因,分享了对学院、部门和学校补齐短板,更好服务师生、提高师生认同感,实现健康发展的思考,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为学校新的谋划提供现实依据和决策支撑。在这一学年中,学校领导还经常与师生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座谈,倾听教师和学生心声,解决教学工作中的实际困难。

2.完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

本学年度学校修改和出台了11个教学教育文件(如表7),不断完善制度保障,确保教学的正常运行,各教学环节都有质量标准可依。

7  2019-2020学年学校修改和出台的教学文件

序号

时间

文件

1

20199

《广西大学普通本科学生课程修读、考核及成绩管理办法2019年修订)》

2

20199

《广西大学新入职教师课程主讲资格认定办法(试行)》

3

20199

《广西大学本科生晚自习管理办法》

4

20199

《广西大学申请职称评审教师教学水平认证办法(试行)》

5

201912

《广西大学普通本科生导师制实施办法(试行)》

6

201912

《广西大学普通本科生班主任工作指导意见(试行)》

7

201912

《广西大学普通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管理规定》

8

20201

《广西大学教师教学退出实施办法(试行)》

9

20202

《广西大学公共实验中心建设与运行管理办法(试行)》

10

20207

《广西大学“三学期制”实施方案(试行)》

11

20207

《广西大学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管理办法》

 

根据《关于加快新时代广西大学一流本科教育发展的意见》文件要求,学校制定并出台《广西大学新入职教师课程主讲资格认定办法(试行)》,从师德师风、教书育人、课堂教学、作业批改、试卷评阅、辅导答疑以及学生反馈等方面综合考核教师主讲能力,经过认定认为已经具备基本能力的新教师才能上讲台,在基线保证学校教育教学水平。本年度参加课程主讲资格认定教师52人,通过认定45人,通过率86.5%

出台《广西大学申请职称评审教师教学水平认证办法(试行)》,把教学质量作为教师专业职务评聘、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推动建设与“双一流”大学匹配的高水平教师队伍。本年度参加教学水平认证教师共36名,其中有5位老师分别获得区级、国家级教学讲课竞赛奖,符合文件中免予认证的条件,直接定级为“优秀”。其余31位老师按文件考核办法,经过督导团的听课评价、教学材料评价,以及学生评教评价,综合考核结果为4人“优秀”,25人“良好”,2人“不通过”。本次考核通过人数为34人,通过率94.4%。该活动在教师当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扭转了部分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的思想,有力促进了教师对课堂教学尤其本科课堂教学的投入。

制定并出台《广西大学教师教学退出实施办法》,对教学质量不合格教师实行教学退出制度,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日常监控及运行情况

1.实施课堂教学评价

课堂教学质量监控主要通过网上评教和督导员听课的方式。2019-2020 学年网上评教参评学生达751336人次,被评教师3424人,从评教结果看,我校教师上课总体情况良好,年度优秀率达到45%以上。

20192020年度,学校督导团随堂听课4906节次,覆盖99%授课教师。从督导听课反馈来看,我校总体教风良好,教师课堂教学态度认真,教学严谨,效果良好。督导认为教学效果突出的课堂比例达到18.79%;评分在8089之间,效果良好的比例达72.63%。听课统计情况如表8

8  2019-2020学年督导听课评分分布情况表


90分以上

89-85

84-80

79-70

69-60

60分以下

未评分

总数

节数

922

2114

1449

278

58

5

84

4906

占比

18.79%

43.09%

29.54%

5.67%

1.18%

0.10%

1.71%

100.00%

 

2019 年, 《本科教学督导简报》开始公开发布,本年度共发布4期,将督导员发现的问题及时汇总,抄送校领导及各相关学院和部门,督促其及时整改,取得良好效果。

2.教学检查

严格执行每学期三次例行教学检查制度。一是开学初的教学检查,重点检查新学期教学运转情况,确保良好开端;二是期中教学检查,从常规检查到重点检查,全面了解本科教学情况;三是期末考试检查,重点抓考风考纪,检验学生的真实学习效果。

3.本科教学基本状态分析

学校依据高等教育质量监测国家数据平台,全面掌握学校基本信息、学校 基本条件、教职工信息、学科专业、人才培养、学生信息、教学管理与质量监控 7 大类与本科教学密切相关的数据信息。通过数据分析,量化反映学校本科教学基本状态,实现学校的常态监测,将基本状态数据逐步应用到改善本科教学工作的薄弱环节,完善学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改进教学质量。学校不断挖掘校级应用的各项功能,各部门也利用状态数据进行自我监测,及时发现部门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及时查缺补漏。

(三)疫情期间教学质量保障和监控

1. 开展疫情期间在线教学评教评学工作

学校高度重视疫情期间教学工作质量,为及时掌握在线教学整体情况,进一步做好疫情防控期间本科课程在线教学工作,力争线上课程教学质量与线下课堂教学质量实质等效,20203月学校面向全体在线课程任课教师开展教师评学活动、面向全体本科生开展学生评教活动,从而为后期更好地做好相关教学保障工作、持续改进在线教学工作、提升在线教学质量提供参考依据。本次针对疫情期间的在线教学的评价共有学生119687人次参与评教,以及教师938人次参与评学,从调查结果看,广大教师在疫情期间克服困难、精心备课、悉心答疑获得学生广泛好评,评分在80分以上的占97.6%;学生积极互动、不断激发教师探索新模式新方法新灵感。

2. 教学过程监督做实、保质

督导团深入看课听课,在34月份,教学督导共听课1647节,评分90分以上的297节课,占比18.03%80分以上1552节,占比94.23%,各分数段统计情况如下表9

疫情期间督导听课评分分布情况表

 

100-90

89-85

84-80

79-70

69-60

未评价

总数

合计

297

773

482

78

3

14

1647

占比

18.03%

46.93%

29.27%

4.74%

0.18%

0.85%

100.00%

 

从督导听课反馈看,绝大多数教师态度积极端正,教学过程语言表达清晰、教学内容精心组织,教学效果整体良好,教学质量得到保证。

3. 学院积极发挥院级督导、教学服务作用

各学院关注课堂教学,采取问卷调查、学生反馈等形式对学生网上学习成效跟进了解,发现问题,优化方案,25个学院撰写在线教学质量报告,并总结典型经验,加强评价、监督与考核。各学院从评教、评学中排名前10% 的课程和教学班中选取参评率较高的课程和教学班评价信息进行分析,从教师的师德表现、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过程、学习效果等方面来一一剖析在线教学的效果,将在线教学中评价较好的案例做为典型向全学院、全校进行宣传。

(五)组织教师培训

1.教学竞赛

开展并组织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经过各学院推荐,学校组织评审,共评选出一等奖3名、二等奖11名、三等奖9名。推荐4名选手参加第七届全区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获得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优秀奖2项。

我校在第十八届广西高校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中取得新突破。在第十八届广西高校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中,我校推荐了17个作品,经过网络初评10个作品进入决赛;通过决赛现场答辩,最终获得一等奖5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学校获优秀组织奖。我校获一等奖数量位列全区第一。

2.教学培训

开展2020年新入职教师培训工作,培训新入职教师42人。由于疫情影响,今年新入职教师岗前培训全部采取线上方式进行,共分为6期,教师可以自由选择时间培训,在选择的培训期内耽误的课程,也可以在其他期内选择相同课程补听。

组织教师参加各类国内培训。广西高校青年教师教学业务能力提升计划;中西部高校新入职教师国培示范项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任课教师教育部示范培训班和全区网络培训156人;教师教学设计能力提升工作坊、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培训会等。

开展校内教学培训,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素养。邀请全国优秀教师、上海市教书育人楷模上海中医药大学张黎声教授作题为《专业课程融入思政工作的教学设计理念和方法》的专题报告;邀请电子科技大学杨国武教授、聂敏博士两位专家作关于信息化管理的专题报告;邀请浙江大学陆国栋专家作《打造“金课”若干思考探索实践》专题报告等。

开展了中西部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国内访问学者选派工作,选派2名教师分别到清华大学、中山大学访学。

采取专题报告会、课堂教学与实践、研讨交流、随堂听课、实践演练等方式进行培训,利用超星教发“学习通”平台完成自选2门在线课程的学习。

为积极推广混合式教学,推动“金课”建设,探索教学模式创新,对接国家一流课程“双万计划”建设,将“课程思政”贯穿课堂教学全过程,教务处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和学者,举办多场推进混合式教学、加强在线课程建设的专题报告会和培训会;让教师们对在线课程建设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拓展了建课思路和方法;同时,也激发了广大教师踊跃参与建课的积极性,为支持我校一流课程建设,推动课堂教学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六)加强认证与评估工作

1.专业认证

以专业认证工作为抓手,积极推进专业和学院评估。要求各工科专业根据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公布的受理认证专业目录积极开展专业认证工作,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一流专业建设专业应率先开展申请认证工作。两年来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车辆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水利水电工程、建筑学、食品科学与工程、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化学工程与工艺、包装工程、轻化工程等专业向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或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委员会秘书处提交专业认证申请书。2020年材料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环境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四个专业获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秘书处正式受理;建筑学专业接受住建部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委员会专业评估;机械工程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通过工程教育认证,有效期6年;建筑学、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完成专家进校考查环节。积极开展新专业评估工作,组织对海洋科学、给排水工程等专业进行评估。20203月疫情期间组织各认证专业157名教师参加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举办的受理认证专业慕课在线培训。

2.其他专项评估工作

为加快“一流专业”建设步伐,本年度学校对工科专业进行摸底排查,开展专业办学状况调研工作,调研的主要包括教师队伍(教师数量是否能满足教学需要,结构合理,并有企业或行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学生情况(近3年招生生源基本状况,是否有吸引优秀生源相应的制度与措施;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状况)、生师比(对标国标和“985”大学)、办学条件(本科教学所使用专业实验室、公共实验室和实训场所状况,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和生均值等、与企业合作建立实践基地的情况、教学经费等)等内容,通过摸底排查让各专业进一步对标国标要求和专业论证标准,认真研判专业领域发展前景形势,努力填平补齐、加快发展,以专业认证为突破口,做好一流专业建设的发展规划,不断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竞争力。

(七)学业预警工作

为了引导学生加强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依据学校相关管理规定,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对学生学习过程注入人文关怀,对学业困难学生给予及时警示并实施针对性的指导和帮扶措施,促使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学校出台了《广西大学普通本科生学业警示及帮扶机制实施办法(试行)》文件。建立健全“警示预防+学业警示+学业帮扶”机制,加强对学业困难学生的帮扶,使学生自我规划更为明晰、对专业兴趣日趋浓厚、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逐步增强、学习效果日益改善,学风明显好转。近年加大了帮扶力度,开展帮扶人数逐年递增。2019-2020学年学生学业警示帮扶情况如表10所示。

10  2019-2020学年学生学业警示帮扶情况统计表

学期

预警

编入下一年级

跟班试读

留校试读

总计

2019-2020-1

1373

137

787

0

2297

2019-2020-2

2106

0

255

143

2504

总计

3479

137

1042

143

4801

六、学生学习效果

(一)学生学习满意度

2020年本科教学质量调查问卷面向全校25个学院发送1900份,回收调查问卷1900份,回收率100%。内容涉及专业及课程、实践教学、教师教学、教学管理、个人学习等方面,具体情况如下图5

 

近三年学生学习满意度调查对比图

(二)在全国大学生竞赛中再创佳绩

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校共有1705个项目,8570人次报名参赛,经过区赛激烈角逐,18个项目获得区级金奖,其中高教主赛道金奖14项、“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金奖4项,金奖数量全区第一。学校还获得了“高教主赛道优秀组织奖”和“红旅赛道优秀组织奖”。《云轩科技——国内领衔的自主巡航作业能量补给站》项目在闭幕式上进行了现场展示。2020年广西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上,我校项目《南谷风冷——车用新式高性能免焊液冷板》获得第四名,并推荐进入国赛。第九届“挑战杯”广西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获得区金奖11项、银奖8项、铜奖3项。第十一届全国高等院校学生“斯维尔”BIM-CIM创新大赛获得全国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赛迪环保杯”第十三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获得全国三等奖2项。

(三)毕业情况、学位授予情况

截止2020831日,共有本科毕业生8002人,实际毕业人数6522人,毕业率为81.50%,学位授予率为99.94%

(四)就业情况、攻读研究生情况

1.毕业生升学情况

截止2020831日,2020届本科毕业生中升学共1350人,占总人数20.7%,其中出国出境留学149人,占毕业生总人数2.78%

2.就业情况

截止2020831日,我校2020届本科毕业生共有6522人,初次就业率为82.2%。按就业单位性质统计,其中到党政机关共25人,占0.38%;到事业单位共255人,占3.91%;到企业3185人,占48.83%;到国家基层项目就业23人,占0.35%;参军入伍及到部队工作共17人,占0.26%;自主创业18人,占0.27%;灵活就业264人,占4.11%;其他共224人,占3.43%

3.加强就业指导的举措

1)高度重视,统一思想,压实责任,明确就业工作总体目标。

我校坚决贯彻落实国家、自治区的就业政策,把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学校的头等大事来抓。2月份以来,校党委刘正东书记、赵跃宇校长多次召开工作会议,部署就业工作,要求要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统筹和安排,把“稳就业”作为学校最重要的工作,“一人一策”实施精准就业指导和服务,促进毕业生顺利实现就业创业。分管校领导召开9次就业工作专题会议,布置就业工作任务,及时督促、指导就业工作进展。5月份以来,全校11位校领导深入对接学院开展20余次就业工作专题会议,调研就业工作进展,布置下一阶段就业工作任务,督促学院完成既定就业工作目标。

建章立制,确保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稳步推进。一是制定了《广西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推进方案》,通过建立“人盯人”的“五级联动”就业工作机制,实施就业帮扶“包干”责任制以及书记、院长“兜底”等重要举措,实现毕业生“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的就业工作目标。二是印发了《广西大学进一步落实2020届毕业生就业“百日冲刺”行动方案》,通过加强组织保障,优化体制机制,改进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增强部门学院联动形成合力,拓宽就业领域、广开就业渠道为全速加快“百日冲刺”增添助推动力。三是建立“1124”就业进展通报制度,动态反馈就业工作进展。即分管就业工作校领导每月召开1次就业进展汇报会,就业工作职能部门每月向校院两级就业工作领导小组通报1次就业进展情况、就业工作职能部门每月编辑2期就业工作简报通报就业工作情况及就业率排名情况,学院每月报送4次未就业毕业生精准帮扶台账。

2)落实五个“抓好”,合力推进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特殊时期为稳定毕业生就业促进工作,学校落实五个“抓好”工作,全力以赴,拓宽就业渠道,合力推进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

①落实抓好就业服务促就业。

一是招聘不见面。疫情防控期间,学校在广西大学就业创业服务开辟“企业空中宣讲专区”,搭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沟通的桥梁。

二是服务不掉线。通过加大线上就业信息发布力度,加大与大型招聘平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联系,举办、转发网络招聘会。

三是整合学校资源,开拓就业岗位,引导学生多渠道就业。通过要求校内所有有运行经费的省部级研究机构、有科研经费的老师设立科研助理招聘计划;设置博士后招聘岗;依托广西大学科技园,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入驻,鼓励入园企业设置招聘岗位等举措,引导学生多渠道实现就业。

②落实抓好精准指导促就业。

一是分层次、分类别,实施“一对一”线上就业指导咨询服务。

二是引进就业指导直播平台,开展线上就业指导拓展活动。通过广西大学就业创业服务网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创业政策、求职择业注意事项、面试技巧等线上就业指导资料或视频。充分利用现有的职业生涯测评系统、就业创业直播平台、达职就业能力训练系统等提供线上课程拓展活动。

③落实抓好教育引导促就业。

一是广泛利用新媒体,搭建多样化的思想教育平台。广西大学通过致毕业生的一封信、辅导员说、广西大学微信公众号以及各学院的微信群、QQ群等多种方式,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

二是加强就业形势教育,激发毕业生就业的紧迫性。学校和各学院通过开展就业形势报告、主题班会、团体辅导、一对一就业咨询等多种途径和方式,充分引导学生认清当前就业形势,抓住就业机遇,转变就业观念,主动、积极就业。

④落实抓好重点群体帮扶促就业。

重视未就业毕业生就业帮扶工作,重点关注建档立卡、湖北等重点区域生源毕业生、少数民族等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帮扶。

一是建立未就业毕业生精准就业帮扶机制。实施毕业生就业情况摸底调查,精准掌握每一位未就业毕业生的择业方向、就业需求、签约状况、未就业的原因等情况。并根据未就业毕业生的实际情况,细化分类,有的放矢,精准指导。

二是开展专题指导,提升就业困难群体就业竞争力。对就业困难群体开展“重点关注、重点推荐、重点服务”的就业帮扶,举办相关就业能力训练营和专题辅导,综合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⑤落实抓好监督管理促就业。

一是落实主体责任,精准分配就业工作任务。根据《广西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推进方案》的要求,各学院按照“人盯人”的“五级联动”就业工作机制要求,分配未就业毕业生精准就业帮扶工作任务,压实学院领导、辅导员和毕业班班主任的就业工作责任。

二是加强监督,强化就业工作问责机制。校纪委办公室、监察室对学院落实《广西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推进方案》,五级联动就业工作机制各级就业责任人落实就业帮扶任务等工作进行检查、督查,对不落实学校要求和失职失责、违规违纪等情形,视情进行问责。

 

七、特色发展

开设“君武学堂”跨学院、跨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进一步推进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进程

广西大学“君武学堂”成立于2014,是学校经过十年对创新人才培养的摸索后建立的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立之初,“君武学堂”以“开拓国际视野、打造本硕贯通、开展个性培养、加强项目驱动、强化导师指导”为主要指导思想,把之前分散在各个学院的特别培养班和实验班集中,进行统一规划管理。依托广西大学优势学科,与区域优势特色产业紧密结合,集广西大学最优质的教育资源对选拔的优秀学生实施精英教育,培养品德高尚、底蕴深厚、出类拔萃的拔尖创新人才。学校统筹专用教室和学习场地供“君武学堂”各个实验班的学生进行学习和活动,通过“君武学堂”的形式探索符合我校实情的“书院制管理”方式。截至2018年共开设了“信息科学与技术实验班”“电气工程实验班”“土木工程实验班”“卓越农林—动物科学类拔尖创新人才实验班”“理工特别培养班”“多学科背景外语口译特别培训班”“数据驱动的复杂系统研究班”等15个实验班。

随着学校办学定位的调整,2018年学校对“君武学堂”进行了全新的设计,设立“广西大学君武学堂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以下简称“创培班”),以“本硕贯通、以研促学、通专融合、个性发展”为原则,目的是通过创培班的学习,着力强化学生科学精神、科学素养、科学能力的培养,激发创新精神,培养造就一批理论基础扎实、专业素养高、创新能力强、有志于从事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研究型人才。20189月在机械、物理、电气、土木等4个学院通过统考、面试,最终遴选出本科生194名学生进入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实施拔尖人才培养。2019年学校又增设数信、化工、商学创培班,于20199月出台《创培班管理办法》,并在2年的探索中逐步完善。

在几个学院开设学院内跨学科创培班后,2020年学校又在“君武学堂”开设跨学院、跨学科创培班,按学院内跨学科创培班和跨学院、跨学科创培班两大模式双线并行,2020级跨学院、跨学科创培班共设有4个分类:数理科学创培班、物质科学创培班、工程科学创培班、信息科学创培班,分别涉及10个理工类学院,具体设置情况如下表11

11  创培班名称及覆盖学院

创培班名称

覆盖专业/学院

数理科学创培班

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

物质科学创培班

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化学化工学院、轻工与食品工程学院、资源环境与材料学院

工程科学创培班

机械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信息科学创培班

电气工程学院、计算机与电子信息学院、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

 

“君武学堂”跨学院、跨学科创培班是学校在总结学院内创培班的经验后,进一步推进和深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举措。其主要特色有:

1.突破壁垒,科学选才,分类实施

坚持特色办学,立足基础学科,聚焦信息技术、工程科学、生命科学、物质科学、新材料、先进制造和国家安全等关键领域,加强跨学科交叉融合,选拔优秀人才,分跨学院、跨学科创培班和学院内跨专业创培班两大类实施本硕连读或本科直博一体化研究型人才培养。

2.本硕贯通,实施个性培养

实施一班一方案,一生一课表的个性化培养,前2年强化科学领域基础知识与能力培养,3年级可在创培班覆盖的学院学科专业中根据学生兴趣及研究方向自由选择,开设课程免修渠道,允许3年级报考研究生,优秀毕业生可获推荐免试研究生,符合条件者可实行本硕连读或本博连读。

3.导师领航,淬炼研究能力

1:5的比例为创培班学生配备君武学者、优青、杰青等优秀教师担任科研导师,对学生的学业、科研进行指导,允许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选修研究生学位课程。

4.汇聚资源,完善科研素养

专项经费保障科研软硬件、专家讲座、研学交流等支出。优质科研平台设备、图书资源等向创培班开放和倾斜。提供更多参与大创项目、学科竞赛、国内外研学交流机会,强化实践能力,拓宽学术视野。

5.宽严相济,严格退出机制

实行严格退出机制,对不及格课程达到一定数量、存在学术不端或其他违纪行为的学生予以退出,对发表高水平论文或学科竞赛等成绩优异的学生可给予1次跟班试读机会,退出学生的相关已修课程可获学分替换认定。

各跨学院、跨学科创培班也各有特色,如:

1.工程科学创培班:针对新工科发展趋势和行业的急需,面向土木、机械、电机等工科专业,注重理工交融,多学科交叉,强化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培养,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宽广视野的研究型新工科人才,使之具备以科学的眼光和手段,设计、实施和评价工程,并从工程实践中发现和解决科学问题,进而应用于更广阔的工程实践的能力。

2.信息科学创培班:面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自动化专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信息与计算专业招生,强化数学和人工智能,探索理实交融的信息学科人才培养新模式,为国家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卓越实践能力的信息领域科技人才、研究人才。

3.数理科学创培班:加强数学和物理理论基础学习,培养具有扎实数学、物理专业能力、有志从事数学、物理学及相关学科的科学研究、技术研发等工作的高素质、多元化、创新型本科人才。

 

八、需要解决的问题  

加强教学问题分析,持续改进永远在路上

本学年的教学极具特色,又富有深意。在线教学规模、范围、程度前所未有,不仅成功应对疫情带来的停学、停教、停课危机,稳住教学,且在实践中创造了我校在线教学的新高峰,探索了在线教学的新实践,对后续在线一流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的建设发展意义深远。新方式,新挑战,伴随的是新问题,比如在线教学中部分教师缺乏信息技术融入教育教学的理念和在线教学的经验,受学生网络条件限制在调动学生积极性、增强互动性、提高教学效果等方面还需进一步改进;在线教学方式多样,平台丰富,对教学的管理、督导、检查难度加大;部分平台功能单一,对学生的监管难度大,可能会存在部分学生刷课、逃课等现象;在线教学规范、制度还需进一步完善。下一步,学校将认真总结这段时间学校教学的各项经验,认真分析研究存在的突出问题,继续做好线上线下教学工作,鼓励教师重构教学方式、完善教学环节,持续深入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融合应用继续推进学生-教师-督导三位一体评价体系。同时,树立精品意识,以“学习革命”推出“质量革命”向纵深发展,实现我校一流本科教育建设目标。


 

广西大学20192020学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支撑数据

1. 本科生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比例69.35%

2. 教师数量及结构

1)全校整体情况

附表1 全校教师数量及结构统计表

项目

专任教师

外聘教师

数量

比例(%

数量

比例(%

总计

2030

/

507

/

职称

正高级

565

27.83

140

27.61

其中教授

511

25.17

84

16.57

副高级

721

35.52

189

37.28

其中副教授

640

31.53

60

11.83

中级

727

35.81

142

28.01

其中讲师

683

33.65

119

23.47

初级

5

0.25

3

0.59

其中助教

3

0.15

0

0.00

未评级

12

0.59

33

6.51

最高学位

博士

1263

62.22

219

43.20

硕士

536

26.40

251

49.51

学士

217

10.69

34

6.71

无学位

14

0.69

3

0.59

年龄

35岁及以下

277

13.65

70

13.81

36-45

785

38.67

223

43.98

46-55

686

33.79

137

27.02

56岁及以上

282

13.89

77

15.19

 

2)分专业情况

附表2 分专业专任教师数量情况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专任教师数量

生师比

近五年新进教师

双师型教师

具有行业企业背景教师

010101

哲学

3

65.00

0

0

0

020101

经济学

1

91.00

0

0

0

020201K

财政学

7

9.29

0

0

0

020301K

金融学

30

20.47

5

0

4

020305T

金融数学

1

147.00

0

0

0

020401

国际经济与贸易

10

10.40

2

0

0

030101K

法学

29

26.72

7

14

5

030302

社会工作

1

3.00

0

0

0

030503

思想政治教育

0

--

0

0

0

040104

教育技术学

0

--

0

0

0

040202K

运动训练

3

99.33

1

0

0

040203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1

10.00

0

0

0

050101

汉语言文学

23

26.52

1

0

1

050102

汉语言

15

8.33

1

1

1

050103

汉语国际教育

0

--

0

0

0

050199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

0

--

0

0

0

050201

英语

15

28.80

1

1

0

050207

日语

11

18.73

0

2

1

050220

泰语

3

35.67

0

0

0

050223

越南语

4

26.50

2

0

0

050261

翻译

15

4.80

3

1

1

050301

新闻学

15

12.73

0

1

1

050302

广播电视学

3

31.33

0

2

1

050303

广告学

6

16.33

1

1

1

070101

数学与应用数学

14

14.57

4

0

0

070102

信息与计算科学

6

28.50

0

0

0

070201

物理学

10

33.90

1

0

0

070301

化学

9

26.78

1

0

3

070302

应用化学

2

80.50

1

0

0

070701

海洋科学

16

21.19

7

0

3

071002

生物技术

2

87.50

0

0

0

071004

生态学

9

13.11

3

0

1

071102

应用心理学

0

--

0

0

0

080202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19

28.47

3

0

2

080203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11

17.09

3

1

2

080204

机械电子工程

20

17.40

1

0

3

080205

工业设计

0

--

0

0

0

080206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1

15.00

0

0

0

080207

车辆工程

3

41.00

0

0

1

080401

材料科学与工程

17

19.18

2

3

3

080404

冶金工程

0

--

0

0

0

080405

金属材料工程

10

5.50

2

1

1

080406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

6

2.83

2

3

0

080501

能源与动力工程

12

35.50

3

1

3

080599

热能与动力工程

0

--

0

0

0

080601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44

19.50

13

3

15

080701

电子信息工程

15

6.80

2

2

1

080702

电子科学与技术

27

27.15

10

0

0

080703

通信工程

8

26.88

1

3

1

080801

自动化

16

21.06

1

0

1

08090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27

15.33

3

2

4

080903

网络工程

4

19.75

0

0

0

080904K

信息安全

6

41.50

1

1

1

081001

土木工程

59

23.53

10

5

28

081003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2

1.00

0

0

0

081101

水利水电工程

17

23.82

3

2

6

081301

化学工程与工艺

24

32.50

3

6

9

081302

制药工程

8

18.38

3

0

2

081304T

能源化学工程

4

22.00

0

0

1

081505T

矿物资源工程

20

16.95

4

0

1

081701

轻化工程

17

8.18

7

4

6

081702

包装工程

9

9.00

3

2

4

082302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

2

10.50

0

0

0

082303

农业电气化

4

4.00

0

0

0

082399

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

0

--

0

0

0

082402

木材科学与工程

10

17.40

2

0

1

082403

林产化工

0

--

0

0

0

082502

环境工程

23

18.70

2

4

3

082701

食品科学与工程

21

11.86

0

14

20

082702

食品质量与安全

13

8.08

2

11

10

082801

建筑学

14

17.29

1

1

6

082802

城乡规划

8

12.63

2

2

3

082803

风景园林

3

2.00

0

0

0

082901

安全工程

9

9.56

0

0

2

083001

生物工程

5

27.60

0

0

0

083002T

生物制药

4

29.50

3

0

1

090101

农学

30

7.17

6

0

0

090102

园艺

20

10.05

0

0

0

090103

植物保护

15

12.53

2

0

0

090201

农业资源与环境

15

21.00

1

0

0

090301

动物科学

17

26.65

4

0

0

090302T

蚕学

0

--

0

0

0

090401

动物医学

37

11.86

7

1

3

090501

林学

35

7.60

7

0

0

090502

园林

0

--

0

0

0

090601

水产养殖学

8

10.63

0

0

0

100701

药学

0

--

0

0

0

120101

管理科学

3

1.67

0

0

0

120102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2

4.50

0

0

0

120201K

工商管理

40

7.13

1

0

4

120202

市场营销

2

1.50

0

0

0

120203K

会计学

10

24.30

0

2

1

120204

财务管理

14

13.93

1

0

3

120301

农林经济管理

0

--

0

0

0

120401

公共事业管理

18

24.72

1

0

0

120602

物流工程

2

7.50

0

0

2

120801

电子商务

1

4.00

0

0

0

120901K

旅游管理

6

12.00

0

1

1

130202

音乐学

17

12.29

0

0

0

130205

舞蹈学

6

27.33

1

0

1

130304

戏剧影视文学

2

3.50

0

0

0

130309

播音与主持艺术

7

20.29

2

1

1

130401

美术学

13

14.92

1

0

0

130501

艺术设计学

0

--

0

0

0

130502

视觉传达设计

5

26.60

0

0

0

130503

环境设计

6

21.17

0

0

0

 

 

附表3 分专业专任教师职称、学历结构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专任教师总数

职称结构

学历结构

教授

副教授

中级及以下

博士

硕士

学士及以下

数量

授课教授比例(%

010101

哲学

3

1

100.00

2

0

3

0

0

020101

经济学

1

1

100.00

0

0

1

0

0

020201K

财政学

7

1

100.00

5

1

3

3

1

020301K

金融学

30

13

100.00

9

6

24

2

4

020305T

金融数学

1

0

--

1

0

1

0

0

020401

国际经济与贸易

10

5

100.00

3

2

6

4

0

030101K

法学

29

5

100.00

13

11

16

9

4

030302

社会工作

1

0

--

1

0

1

0

0

030503

思想政治教育

0

0

--

0

0

0

0

0

040104

教育技术学

0

0

--

0

0

0

0

0

040202K

运动训练

3

0

--

0

3

1

2

0

040203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1

1

100.00

0

0

1

0

0

050101

汉语言文学

23

13

100.00

6

4

20

2

1

050102

汉语言

15

2

100.00

5

8

12

3

0

050103

汉语国际教育

0

0

--

0

0

0

0

0

050199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

0

0

--

0

0

0

0

0

050201

英语

15

4

100.00

4

7

6

8

1

050207

日语

11

1

100.00

5

4

5

3

3

050220

泰语

3

0

--

1

2

0

2

1

050223

越南语

4

1

100.00

0

3

2

2

0

050261

翻译

15

2

100.00

8

4

4

8

3

050301

新闻学

15

2

100.00

7

6

11

1

3

050302

广播电视学

3

2

100.00

0

0

1

0

2

050303

广告学

6

2

100.00

2

2

4

1

1

070101

数学与应用数学

14

6

100.00

6

2

13

1

0

070102

信息与计算科学

6

4

100.00

2

0

4

2

0

070201

物理学

10

3

100.00

4

2

9

1

0

070301

化学

9

8

100.00

0

1

9

0

0

070302

应用化学

2

1

100.00

0

1

2

0

0

070701

海洋科学

16

2

50.00

2

9

15

1

0

071002

生物技术

2

1

100.00

1

0

2

0

0

071004

生态学

9

2

50.00

3

2

9

0

0

071102

应用心理学

0

0

--

0

0

0

0

0

080202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19

5

100.00

6

8

13

3

3

080203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11

4

100.00

3

4

8

1

2

080204

机械电子工程

20

11

100.00

6

3

16

2

2

080205

工业设计

0

0

--

0

0

0

0

0

080206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1

1

100.00

0

0

1

0

0

080207

车辆工程

3

0

--

1

2

2

0

1

080401

材料科学与工程

17

1

100.00

5

6

16

1

0

080404

冶金工程

0

0

--

0

0

0

0

0

080405

金属材料工程

10

5

100.00

4

1

10

0

0

080406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

6

2

100.00

0

3

5

0

1

080501

能源与动力工程

12

4

100.00

6

2

8

2

2

080599

热能与动力工程

0

0

--

0

0

0

0

0

080601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44

12

100.00

17

15

32

11

1

080701

电子信息工程

15

5

100.00

5

5

9

2

4

080702

电子科学与技术

27

12

100.00

7

7

23

3

1

080703

通信工程

8

3

100.00

4

1

8

0

0

080801

自动化

16

9

100.00

4

1

11

4

1

08090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27

10

100.00

10

6

22

4

1

080903

网络工程

4

0

--

2

1

3

1

0

080904K

信息安全

6

0

--

5

1

5

1

0

081001

土木工程

59

17

100.00

13

21

47

8

4

081003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2

0

--

2

0

2

0

0

081101

水利水电工程

17

6

100.00

4

4

14

1

2

081301

化学工程与工艺

24

7

100.00

7

8

19

2

3

081302

制药工程

8

3

100.00

1

4

8

0

0

081304T

能源化学工程

4

3

100.00

1

0

3

1

0

081505T

矿物资源工程

20

7

100.00

9

2

17

1

2

081701

轻化工程

17

4

100.00

3

10

17

0

0

081702

包装工程

9

1

100.00

2

4

8

1

0

082302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

2

0

--

2

0

1

0

1

082303

农业电气化

4

1

100.00

2

0

3

0

1

082399

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

0

0

--

0

0

0

0

0

082402

木材科学与工程

10

1

100.00

2

6

9

0

1

082403

林产化工

0

0

--

0

0

0

0

0

082502

环境工程

23

9

100.00

7

7

19

4

0

082701

食品科学与工程

21

5

100.00

14

1

17

1

3

082702

食品质量与安全

13

6

100.00

6

1

8

5

0

082801

建筑学

14

2

100.00

4

6

11

3

0

082802

城乡规划

8

2

100.00

2

3

4

4

0

082803

风景园林

3

2

100.00

0

1

2

1

0

082901

安全工程

9

0

--

4

5

2

6

1

083001

生物工程

5

1

0.00

1

1

3

1

1

083002T

生物制药

4

1

100.00

1

2

4

0

0

090101

农学

30

11

100.00

9

7

29

1

0

090102

园艺

20

7

100.00

9

4

16

3

1

090103

植物保护

15

8

100.00

5

2

13

2

0

090201

农业资源与环境

15

6

100.00

5

3

14

1

0

090301

动物科学

17

6

100.00

4

4

16

0

1

090302T

蚕学

0

0

--

0

0

0

0

0

090401

动物医学

37

11

100.00

8

11

35

2

0

090501

林学

35

9

100.00

11

12

32

2

1

090502

园林

0

0

--

0

0

0

0

0

090601

水产养殖学

8

5

100.00

2

0

8

0

0

100701

药学

0

0

--

0

0

0

0

0

120101

管理科学

3

2

100.00

1

0

2

1

0

120102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2

0

--

2

0

0

2

0

120201K

工商管理

40

15

100.00

14

7

26

7

7

120202

市场营销

2

1

100.00

0

1

2

0

0

120203K

会计学

10

1

100.00

7

1

5

1

4

120204

财务管理

14

5

100.00

5

3

7

4

3

120301

农林经济管理

0

0

--

0

0

0

0

0

120401

公共事业管理

18

8

100.00

6

3

15

2

1

120602

物流工程

2

1

100.00

1

0

1

1

0

120801

电子商务

1

1

100.00

0

0

1

0

0

120901K

旅游管理

6

4

100.00

2

0

4

2

0

130202

音乐学

17

1

100.00

6

10

1

14

2

130205

舞蹈学

6

1

100.00

2

2

0

2

4

130304

戏剧影视文学

2

0

--

0

1

1

0

1

130309

播音与主持艺术

7

1

100.00

2

3

1

3

3

130401

美术学

13

1

100.00

1

10

3

9

1

130501

艺术设计学

0

0

--

0

0

0

0

0

130502

视觉传达设计

5

0

--

2

3

0

5

0

130503

环境设计

6

0

--

4

2

1

4

1

 

3. 专业设置及调整情况

附表专业设置及调整情况

本科专业总数

当年本科招生专业总数

新专业名单

当年停招专业名单

106

67

蚕学,风景园林,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海洋科学,汉语国际教育,汉语言,环境设计,能源化学工程,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生物制药,药学,运动训练,思想政治教育

安全工程,财政学,蚕学,城乡规划,电子商务,风景园林,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工业设计,管理科学,广播电视学,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汉语言,环境设计,机械工程及自动化,教育技术学,金融数学,金属材料工程,林产化工,能源化学工程,农林经济管理,农业电气化,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热能与动力工程,社会工作,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生物制药,食品质量与安全,市场营销,视觉传达设计,水产养殖学,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物流工程,戏剧影视文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冶金工程,应用心理学,园林,制药工程

 

4. 全校整体生师比24.64,各专业生师比参见附表2

5. 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元)36500.00

6. 当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万元)23233.39

7. 生均图书(册)71.96

8. 电子图书(册)1608544

9. 生均教学行政用房(平方米)15.31,生均实验室面积(平方米)1.8

10. 生均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元)3224.59

11. 本科专项教学经费(万元)25984.72

12. 生均本科实验经费(元)354.47

13. 生均本科实习经费(自然年度内用于本科培养方案内的实习环节支出经费生均值)(元)343.85

14. 全校开设课程总门数3284

注:学年度内实际开设的本科培养计划内课程总数,跨学期讲授的同一门课程计1

15. 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比例(按学科门类、专业)(按学科门类统计参见表6

附表5 各专业实践教学学分及实践场地情况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实践学分

实践场地

集中性实践环节

实验教学

课外科技活动

实践环节占比

专业实验室数量

实习实训基地

数量

当年接收学生数

010101

哲学

26.0

0.0

4.0

16.25

0

4

5

020101

经济学

24.0

4.0

2.0

18.67

0

2

5

020201K

财政学

18.0

0.0

4.0

11.25

0

4

5

020301K

金融学

107.0

47.5

6.0

19.81

0

16

155

020305T

金融数学

74.0

31.5

11.5

20.1

0

2

6

020401

国际经济与贸易

20.0

5.0

2.0

16.67

0

7

5

030101K

法学

28.0

9.0

4.0

23.12

0

15

158

030302

社会工作

38.0

0.0

2.0

21.11

0

22

5

030503

思想政治教育

20.0

0.0

0.0

14.29

0

0

5

040104

教育技术学

54.0

19.0

2.0

39.25

0

6

43

040202K

运动训练

15.0

30.0

0.0

32.14

1

7

60

040203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36.5

0.0

4.0

19.21

0

0

5

050101

汉语言文学

50.0

0.0

0.0

15.58

0

5

135

050102

汉语言

26.0

0.0

0.0

16.25

0

0

5

050103

汉语国际教育

21.0

0.0

0.0

15.0

2

5

235

050199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

32.5

4.5

0.0

21.76

15

0

5

050201

英语

70.0

4.0

2.0

15.74

0

9

595

050207

日语

16.0

0.0

2.0

10.67

0

10

375

050220

泰语

15.0

0.0

2.0

10.0

0

7

320

050223

越南语

15.0

0.0

2.0

10.0

0

7

320

050261

翻译

14.0

0.0

2.0

9.33

0

11

445

050301

新闻学

25.0

2.0

2.0

19.29

0

27

55

050302

广播电视学

27.0

18.5

4.0

28.44

0

18

35

050303

广告学

21.0

4.0

2.0

17.86

0

25

50

070101

数学与应用数学

42.0

13.0

2.0

19.64

0

13

26

070102

信息与计算科学

20.0

12.5

0.0

23.21

0

12

15

070201

物理学

41.5

19.0

0.0

20.58

3

8

45

070301

化学

37.0

35.0

3.0

24.24

12

7

340

070302

应用化学

16.0

18.0

1.0

22.67

6

7

325

070701

海洋科学

25.0

8.5

0.0

22.33

7

10

244

071002

生物技术

28.5

19.5

0.0

28.24

2

2

52

071004

生态学

36.0

25.5

1.5

36.18

1

11

247

071102

应用心理学

43.0

2.0

4.0

24.19

0

6

5

080202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142.0

35.5

0.0

21.91

0

7

1023

080203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41.5

15.5

0.0

33.53

0

3

269

080204

机械电子工程

32.5

5.0

0.0

22.06

0

11

1284

080205

工业设计

34.0

28.0

4.0

32.46

0

0

5

080206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29.0

4.0

0.0

19.41

0

1

65

080207

车辆工程

31.0

4.0

0.0

20.59

0

12

685

080401

材料科学与工程

56.5

30.0

0.0

26.21

0

4

305

080404

冶金工程

41.0

10.5

0.0

27.54

0

0

5

080405

金属材料工程

40.0

15.0

0.0

32.35

0

3

122

080406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

37.5

12.0

0.0

29.12

0

1

20

080501

能源与动力工程

77.0

4.0

0.0

23.82

0

18

755

080599

热能与动力工程

30.0

2.0

0.0

18.82

0

0

5

080601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93.0

20.0

0.0

17.75

3

10

1091

080701

电子信息工程

34.0

7.0

0.0

27.33

3

4

389

080702

电子科学与技术

59.0

37.0

18.0

30.0

4

11

125

080703

通信工程

33.0

10.0

0.0

28.67

2

7

425

080801

自动化

26.0

2.0

0.0

18.67

2

27

1349

08090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113.0

56.0

19.0

25.61

2

7

693

080903

网络工程

29.5

24.0

2.0

35.67

2

6

99

080904K

信息安全

125.5

84.0

20.0

31.74

1

3

45

081001

土木工程

144.0

20.0

0.0

20.76

4

27

988

081003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49.5

9.0

0.0

30.47

5

0

5

081101

水利水电工程

25.0

4.0

2.0

19.33

1

7

317

081301

化学工程与工艺

23.5

11.0

1.0

23.0

21

15

565

081302

制药工程

28.5

15.5

5.0

25.88

4

4

45

081304T

能源化学工程

32.0

9.5

1.0

24.41

4

15

500

081505T

矿物资源工程

27.0

10.5

0.0

25.0

5

3

266

081701

轻化工程

25.5

12.0

0.0

25.0

4

12

234

081702

包装工程

26.5

12.5

1.0

26.0

2

10

355

082302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

31.0

4.0

0.0

20.59

0

12

563

082303

农业电气化

34.0

10.0

0.0

24.58

0

10

114

082399

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

31.0

4.0

0.0

20.59

1

0

5

082402

木材科学与工程

27.0

10.5

0.0

25.0

0

11

575

082403

林产化工

27.0

22.0

4.0

25.65

0

0

5

082502

环境工程

27.0

10.5

0.0

25.0

12

7

405

082701

食品科学与工程

52.0

19.0

2.0

23.63

8

11

207

082702

食品质量与安全

26.5

9.5

0.0

23.92

9

18

689

082801

建筑学

30.0

18.5

2.0

24.25

0

16

123

082802

城乡规划

43.0

5.5

4.0

24.25

0

2

17

082803

风景园林

33.5

13.0

4.0

24.73

1

0

5

082901

安全工程

35.0

5.5

4.0

23.82

1

3

230

083001

生物工程

29.0

17.0

0.0

27.06

2

3

254

083002T

生物制药

28.0

17.0

5.0

26.47

4

0

5

090101

农学

27.0

14.0

0.0

27.33

8

41

475

090102

园艺

27.0

17.5

0.0

29.67

10

25

368

090103

植物保护

27.0

17.0

0.0

29.33

21

12

288

090201

农业资源与环境

26.5

13.0

0.0

26.33

22

18

90

090301

动物科学

32.0

13.0

2.0

30.0

16

24

325

090302T

蚕学

23.5

37.0

4.0

31.68

0

0

5

090401

动物医学

37.5

23.5

2.0

30.5

18

19

300

090501

林学

36.0

35.0

0.0

41.76

12

16

695

090502

园林

29.0

0.0

4.0

15.43

0

9

130

090601

水产养殖学

20.0

12.5

0.0

23.21

6

8

154

100701

药学

20.0

22.0

0.0

28.0

0

5

65

120101

管理科学

32.0

20.0

4.0

28.11

0

9

21

120102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20.0

8.5

6.5

15.41

0

11

15

120201K

工商管理

57.5

3.7

10.0

13.02

0

2

5

120202

市场营销

22.5

10.0

5.0

18.47

0

2

35

120203K

会计学

17.0

4.5

2.0

14.33

0

4

45

120204

财务管理

17.0

4.5

2.0

14.33

0

4

5

120301

农林经济管理

33.0

0.0

4.0

18.75

0

11

5

120401

公共事业管理

23.0

0.0

0.0

16.43

0

41

140

120602

物流工程

32.0

20.0

4.0

27.23

0

8

565

120801

电子商务

36.0

56.0

6.0

48.42

0

0

5

120901K

旅游管理

17.0

3.7

2.0

13.8

0

5

205

130202

音乐学

20.0

30.25

0.0

35.89

0

7

145

130205

舞蹈学

14.0

18.0

0.0

22.86

0

7

145

130304

戏剧影视文学

25.0

4.0

0.0

18.12

0

0

5

130309

播音与主持艺术

28.0

2.0

2.0

21.43

1

16

26

130401

美术学

15.0

17.0

2.0

22.86

0

7

145

130501

艺术设计学

51.5

11.0

4.0

19.05

0

0

5

130502

视觉传达设计

26.0

26.0

0.0

32.5

0

7

145

130503

环境设计

26.0

54.0

0.0

50.0

0

7

145

全校校均

/

27.05

10.60

1.65

23.31

3.59

4

167

 

16.选修课学分占总学分比例(按学科门类、专业)(按学科门类统计参见表6

附表6 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学时、学分情况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学时数

学分数

总数

其中

其中

总数

其中

必修课占比(%

选修课占比(%

理论教学占比(%

实验教学占比(%

必修课占比(%

选修课占比(%

130503

环境设计

2560.00

86.25

13.75

50.23

33.52

160.00

70.00

13.75

130502

视觉传达设计

2560.00

68.13

31.88

67.50

32.50

160.00

68.13

31.88

130501

艺术设计学

2653.50

71.28

28.72

71.30

13.32

164.00

62.04

27.13

130401

美术学

2622.00

70.10

29.90

3.81

2.97

140.00

81.43

18.57

130309

播音与主持艺术

2446.00

86.59

13.41

82.99

17.01

140.00

87.14

12.86

130304

戏剧影视文学

3285.00

80.27

19.73

81.10

0.00

160.00

65.63

18.75

130205

舞蹈学

2240.00

81.43

18.57

67.10

6.43

140.00

81.43

18.57

130202

音乐学

1920.00

85.00

15.00

74.79

25.21

140.00

87.14

12.86

120901K

旅游管理

2646.00

78.23

21.77

79.74

2.27

150.00

76.00

24.00

120801

电子商务

3394.00

74.54

25.46

48.79

29.70

190.00

74.74

25.26

120602

物流工程

3389.00

75.57

24.43

65.06

8.91

191.00

75.92

24.08

120401

公共事业管理

1872.00

77.78

22.22

97.86

2.14

140.00

65.00

18.57

120301

农林经济管理

3189.00

77.99

22.01

74.32

4.23

176.00

78.41

21.59

120204

财务管理

2824.00

79.04

20.96

77.41

2.55

150.00

75.33

24.67

120203K

会计学

2696.00

78.64

21.36

78.12

2.67

150.00

76.00

24.00

120202

市场营销

3198.00

75.23

24.77

74.45

9.22

176.00

74.43

25.57

120201K

工商管理

2976.67

83.52

16.48

70.88

4.26

156.67

80.43

19.57

120102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3330.00

71.20

28.80

80.84

4.62

185.00

70.27

29.73

120101

管理科学

3338.00

68.72

31.28

70.64

10.78

185.00

68.65

31.35

100701

药学

3846.00

89.81

10.19

67.76

32.24

150.00

88.33

11.67

090601

水产养殖学

2272.00

88.03

11.97

68.40

8.80

140.00

87.86

12.14

090502

园林

3400.00

72.74

27.26

81.47

0.00

188.00

72.61

27.39

090501

林学

3444.00

86.06

13.94

50.29

16.26

170.00

82.94

17.06

090401

动物医学

2976.00

80.91

19.09

73.66

25.27

200.00

82.25

17.75

090302T

蚕学

3444.00

84.32

15.68

64.78

19.80

191.00

84.29

15.71

090301

动物科学

2240.00

79.64

20.36

81.43

17.14

150.00

88.67

11.33

090201

农业资源与环境

2184.00

83.52

16.48

82.42

17.58

150.00

67.33

15.00

090103

植物保护

2144.00

83.96

16.04

80.78

19.22

150.00

67.67

14.33

090102

园艺

2176.00

84.65

15.35

79.23

20.77

150.00

70.00

12.00

090101

农学

2160.00

84.44

15.56

82.22

17.78

150.00

68.00

14.00

083002T

生物制药

3642.00

88.58

11.42

77.70

14.17

170.00

84.71

15.29

083001

生物工程

3188.00

81.68

18.32

61.98

17.79

170.00

80.00

20.00

082901

安全工程

2188.50

78.80

21.20

93.79

4.48

170.00

82.94

17.06

082803

风景园林

3412.00

78.37

21.63

72.57

6.86

188.00

78.19

21.81

082802

城乡规划

2512.00

82.80

17.20

64.25

3.50

200.00

65.00

13.50

082801

建筑学

3598.00

88.22

11.78

73.99

7.34

200.00

88.00

12.00

082702

食品质量与安全

2485.00

89.70

10.30

68.57

17.71

150.50

90.03

9.97

082701

食品科学与工程

2457.50

84.37

15.63

75.52

17.09

150.25

85.02

14.98

082502

环境工程

3274.00

91.08

8.92

60.17

10.26

150.00

88.00

12.00

082403

林产化工

2854.00

71.30

28.70

71.34

24.28

191.00

59.16

25.39

082402

木材科学与工程

3274.00

91.08

8.92

60.17

10.26

150.00

88.00

12.00

082399

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

3900.00

83.18

16.82

90.77

7.38

170.00

58.82

20.59

082303

农业电气化

2652.00

65.84

34.16

82.35

6.52

179.00

53.91

27.09

082302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

3900.00

83.18

16.82

90.77

7.38

170.00

58.82

20.59

081702

包装工程

2730.00

82.42

17.58

70.04

11.21

150.00

80.00

20.00

081701

轻化工程

2410.00

81.74

18.26

64.07

16.93

150.00

80.00

20.00

081505T

矿物资源工程

3274.00

91.08

8.92

60.17

10.26

150.00

88.00

12.00

081304T

能源化学工程

3223.00

92.55

7.45

89.92

9.43

170.00

90.00

10.00

081302

制药工程

3618.00

87.84

12.16

78.88

12.94

170.00

83.82

16.18

081301

化学工程与工艺

3460.00

92.60

7.40

57.75

9.25

150.00

73.00

10.67

081101

水利水电工程

3474.00

75.88

24.12

94.24

5.76

150.00

90.67

9.33

081003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2567.00

79.31

20.69

87.14

12.86

192.00

58.85

15.36

081001

土木工程

2885.20

90.18

9.82

92.79

7.21

158.00

91.14

8.86

080904K

信息安全

3389.00

87.13

12.87

66.69

9.85

165.00

83.79

16.21

080903

网络工程

3024.00

78.31

21.69

89.91

10.09

150.00

90.67

9.33

08090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3354.00

86.88

13.12

58.58

7.00

165.00

72.65

14.55

080801

自动化

2216.00

88.45

11.55

86.10

9.93

150.00

72.00

10.67

080703

通信工程

2646.00

83.37

16.63

80.05

6.05

150.00

83.67

16.33

080702

电子科学与技术

3827.00

70.89

29.11

76.93

11.97

160.00

80.31

19.69

080701

电子信息工程

2334.00

88.86

11.14

95.20

4.80

150.00

88.67

11.33

080601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2392.75

90.59

9.41

84.38

8.05

159.13

77.77

9.11

080599

热能与动力工程

3902.00

87.90

12.10

89.34

6.77

170.00

62.94

17.35

080501

能源与动力工程

4019.00

88.73

11.27

91.04

4.78

170.00

62.94

12.06

080406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

2554.00

81.21

18.79

85.12

14.88

170.00

60.29

17.65

080405

金属材料工程

2514.00

82.50

17.50

80.43

19.57

170.00

60.29

16.18

080404

冶金工程

2637.00

67.92

32.08

85.59

14.41

187.00

52.94

25.13

080401

材料科学与工程

2541.00

80.30

19.70

80.83

19.17

165.00

64.70

18.79

080207

车辆工程

3900.00

83.18

16.82

90.77

7.38

170.00

58.82

20.59

080206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3902.00

87.90

12.10

86.78

8.92

170.00

62.94

17.35

080205

工业设计

3460.00

79.02

20.98

65.06

14.25

191.00

79.06

20.94

080204

机械电子工程

3745.00

86.38

13.62

92.50

7.37

170.00

60.88

17.65

080203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2498.00

81.10

18.90

79.98

20.02

170.00

58.24

17.35

080202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3785.60

85.60

14.40

81.78

6.28

162.00

73.95

12.53

071102

应用心理学

3351.00

76.90

23.10

73.68

0.00

186.00

51.61

23.12

071004

生态学

3760.00

91.49

8.51

48.99

11.17

170.00

87.65

12.35

071002

生物技术

3178.00

82.13

17.87

61.42

18.94

170.00

79.71

20.29

070701

海洋科学

2254.00

81.54

18.46

84.12

15.88

150.00

66.00

17.33

070302

应用化学

3462.00

89.60

10.40

53.38

16.64

150.00

73.67

15.00

070301

化学

3255.50

90.05

9.95

57.95

17.20

148.50

75.08

12.12

070201

物理学

3134.00

85.32

14.68

81.33

8.90

147.00

80.44

19.56

070102

信息与计算科学

2272.00

88.03

11.97

68.40

8.80

140.00

87.86

12.14

070101

数学与应用数学

2048.00

86.72

13.28

77.78

5.08

140.00

79.29

12.14

050303

广告学

2446.00

82.99

17.01

86.67

12.18

140.00

83.21

16.79

050302

广播电视学

2560.00

81.88

18.13

82.81

11.64

160.00

81.88

18.13

050301

新闻学

2446.00

82.67

17.33

84.96

15.04

140.00

82.86

17.14

050261

翻译

2966.00

79.23

20.77

84.19

1.85

150.00

79.67

20.33

050223

越南语

3278.00

81.21

18.79

78.28

8.27

150.00

79.00

21.00

050220

泰语

3034.00

83.39

16.61

78.64

1.81

150.00

83.33

16.67

050207

日语

3350.00

83.04

16.96

75.01

1.64

150.00

81.00

19.00

050201

英语

2956.67

78.62

21.38

80.10

1.34

156.67

67.98

20.11

050199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

3960.00

84.14

15.86

92.98

7.02

170.00

61.76

16.76

050103

汉语国际教育

2240.00

75.71

24.29

85.00

0.00

140.00

75.71

24.29

050102

汉语言

2560.00

80.00

20.00

83.75

0.00

160.00

80.00

20.00

050101

汉语言文学

2749.00

81.08

18.92

86.69

0.00

160.50

81.00

19.00

040203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3447.00

80.16

19.84

78.07

0.00

190.00

80.00

20.00

040202K

运动训练

1920.00

85.00

15.00

74.79

25.21

140.00

87.14

12.86

040104

教育技术学

2108.00

70.97

29.03

80.22

15.51

186.00

79.57

20.43

030503

思想政治教育

2240.00

79.82

20.18

96.96

3.04

140.00

89.64

10.36

030302

社会工作

3240.00

67.78

32.22

76.67

0.00

180.00

67.78

32.22

030101K

法学

3230.00

81.18

18.82

56.16

39.88

160.00

56.25

23.75

020401

国际经济与贸易

2678.00

82.08

17.92

76.55

2.99

150.00

80.00

20.00

020305T

金融数学

2994.67

78.19

21.81

75.65

5.73

175.00

77.71

22.29

020301K

金融学

2938.40

85.46

14.54

76.79

5.23

156.00

83.46

16.54

020201K

财政学

3130.00

86.20

13.80

70.48

3.77

160.00

83.13

16.88

020101

经济学

2646.00

81.86

18.14

76.87

2.42

150.00

78.67

21.33

010101

哲学

2144.00

73.88

26.12

100.00

0.00

160.00

61.88

21.88

全校校均

/

2967.64

82.83

17.17

76.09

9.73

161.51

76.06

17.35

 

17. 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占教授总数的比例(不含讲座)84.55%,各专业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占教授总数的比例(不含讲座)参见附表3

18. 教授讲授本科课程占课程总门次数的比例19.31%

19. 各专业实践教学及实习实训基地及其使用情况参见附表5

20. 应届本科生毕业率81.50%,分专业本科生毕业率见附表7

附表分专业本科生毕业率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毕业班人数

毕业人数

毕业率(%

010101

哲学

58

53

91.38

020101

经济学

46

41

89.13

020201K

财政学

45

42

93.33

020301K

金融学

196

176

89.80

020305T

金融数学

93

82

88.17

020401

国际经济与贸易

66

56

84.85

030101K

法学

159

150

94.34

030302

社会工作

71

68

95.77

040104

教育技术学

41

35

85.37

040203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71

61

85.92

050101

汉语言文学

124

115

92.74

050103

汉语国际教育

63

60

95.24

050201

英语

136

129

94.85

050207

日语

59

56

94.92

050220

泰语

29

29

100.00

050223

越南语

22

22

100.00

050261

翻译

81

79

97.53

050301

新闻学

111

96

86.49

050302

广播电视学

47

37

78.72

050303

广告学

55

51

92.73

070101

数学与应用数学

78

61

78.21

070102

信息与计算科学

10

2

20.00

070201

物理学

81

46

56.79

070301

化学

67

44

65.67

070302

应用化学

69

46

66.67

070701

海洋科学

55

45

81.82

071002

生物技术

61

55

90.16

071004

生态学

56

46

82.14

071102

应用心理学

64

53

82.81

080202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193

115

59.59

080203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60

51

85.00

080204

机械电子工程

126

100

79.37

080206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73

58

79.45

080207

车辆工程

67

59

88.06

080401

材料科学与工程

48

43

89.58

080404

冶金工程

7

4

57.14

080405

金属材料工程

103

84

81.55

080406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

65

46

70.77

080501

能源与动力工程

95

76

80.00

080601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283

203

71.73

080701

电子信息工程

101

73

72.28

080702

电子科学与技术

179

141

78.77

080703

通信工程

74

65

87.84

080801

自动化

226

159

70.35

08090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177

125

70.62

080903

网络工程

58

32

55.17

080904K

信息安全

75

56

74.67

081001

土木工程

385

312

81.04

081003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51

48

94.12

081101

水利水电工程

116

91

78.45

081301

化学工程与工艺

269

197

73.23

081302

制药工程

104

78

75.00

081304T

能源化学工程

51

41

80.39

081505T

矿物资源工程

63

52

82.54

081701

轻化工程

65

41

63.08

081702

包装工程

63

48

76.19

082302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

65

45

69.23

082303

农业电气化

62

42

67.74

082402

木材科学与工程

110

81

73.64

082502

环境工程

129

98

75.97

082701

食品科学与工程

124

98

79.03

082702

食品质量与安全

70

63

90.00

082801

建筑学

35

33

94.29

082802

城乡规划

41

34

82.93

082803

风景园林

97

91

93.81

082901

安全工程

94

82

87.23

083001

生物工程

76

61

80.26

090101

农学

87

73

83.91

090102

园艺

101

85

84.16

090103

植物保护

43

37

86.05

090201

农业资源与环境

92

78

84.78

090301

动物科学

53

33

62.26

090401

动物医学

109

88

80.73

090501

林学

82

63

76.83

090502

园林

6

1

16.67

090601

水产养殖学

41

29

70.73

120101

管理科学

69

64

92.75

120102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96

87

90.63

120201K

工商管理

126

110

87.30

120202

市场营销

39

34

87.18

120203K

会计学

124

117

94.35

120204

财务管理

96

88

91.67

120301

农林经济管理

50

41

82.00

120401

公共事业管理

90

85

94.44

120602

物流工程

70

54

77.14

120801

电子商务

43

38

88.37

120901K

旅游管理

40

34

85.00

130202

音乐学

60

54

90.00

130205

舞蹈学

42

38

90.48

130304

戏剧影视文学

65

57

87.69

130309

播音与主持艺术

45

40

88.89

130401

美术学

53

53

100.00

130502

视觉传达设计

48

42

87.50

130503

环境设计

38

37

97.37

全校整体

/

8002

6522

81.50

 

21. 应届本科毕业生学位授予率99.94%分专业本科生学位授予率见附表8

附表分专业本科生学位授予率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毕业人数

获得学位人数

学位授予率(%

010101

哲学

53

53

100.00

020101

经济学

41

41

100.00

020201K

财政学

42

42

100.00

020301K

金融学

176

176

100.00

020305T

金融数学

82

82

100.00

020401

国际经济与贸易

56

56

100.00

030101K

法学

150

150

100.00

030302

社会工作

68

68

100.00

040104

教育技术学

35

35

100.00

040203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61

61

100.00

050101

汉语言文学

115

115

100.00

050103

汉语国际教育

60

60

100.00

050201

英语

129

129

100.00

050207

日语

56

56

100.00

050220

泰语

29

29

100.00

050223

越南语

22

22

100.00

050261

翻译

79

79

100.00

050301

新闻学

96

96

100.00

050302

广播电视学

37

37

100.00

050303

广告学

51

51

100.00

070101

数学与应用数学

61

60

98.36

070102

信息与计算科学

2

2

100.00

070201

物理学

46

45

97.83

070301

化学

44

44

100.00

070302

应用化学

46

46

100.00

070701

海洋科学

45

45

100.00

071002

生物技术

55

55

100.00

071004

生态学

46

46

100.00

071102

应用心理学

53

53

100.00

080202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115

115

100.00

080203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51

51

100.00

080204

机械电子工程

100

100

100.00

080206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58

58

100.00

080207

车辆工程

59

59

100.00

080401

材料科学与工程

43

43

100.00

080404

冶金工程

4

4

100.00

080405

金属材料工程

84

84

100.00

080406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

46

46

100.00

080501

能源与动力工程

76

76

100.00

080601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203

203

100.00

080701

电子信息工程

73

73

100.00

080702

电子科学与技术

141

141

100.00

080703

通信工程

65

65

100.00

080801

自动化

159

159

100.00

08090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125

125

100.00

080903

网络工程

32

32

100.00

080904K

信息安全

56

56

100.00

081001

土木工程

312

312

100.00

081003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48

48

100.00

081101

水利水电工程

91

91

100.00

081301

化学工程与工艺

197

196

99.49

081302

制药工程

78

78

100.00

081304T

能源化学工程

41

41

100.00

081505T

矿物资源工程

52

52

100.00

081701

轻化工程

41

41

100.00

081702

包装工程

48

48

100.00

082302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

45

45

100.00

082303

农业电气化

42

41

97.62

082402

木材科学与工程

81

81

100.00

082502

环境工程

98

98

100.00

082701

食品科学与工程

98

98

100.00

082702

食品质量与安全

63

63

100.00

082801

建筑学

33

33

100.00

082802

城乡规划

34

34

100.00

082803

风景园林

91

91

100.00

082901

安全工程

82

82

100.00

083001

生物工程

61

61

100.00

090101

农学

73

73

100.00

090102

园艺

85

85

100.00

090103

植物保护

37

37

100.00

090201

农业资源与环境

78

78

100.00

090301

动物科学

33

33

100.00

090401

动物医学

88

88

100.00

090501

林学

63

63

100.00

090502

园林

1

1

100.00

090601

水产养殖学

29

29

100.00

120101

管理科学

64

64

100.00

120102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87

87

100.00

120201K

工商管理

110

110

100.00

120202

市场营销

34

34

100.00

120203K

会计学

117

117

100.00

120204

财务管理

88

88

100.00

120301

农林经济管理

41

41

100.00

120401

公共事业管理

85

85

100.00

120602

物流工程

54

54

100.00

120801

电子商务

38

38

100.00

120901K

旅游管理

34

34

100.00

130202

音乐学

54

54

100.00

130205

舞蹈学

38

38

100.00

130304

戏剧影视文学

57

57

100.00

130309

播音与主持艺术

40

40

100.00

130401

美术学

53

53

100.00

130502

视觉传达设计

42

42

100.00

130503

环境设计

37

37

100.00

全校整体

/

6522

6518

99.94

 

22. 应届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82.20%,分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见附表9

附表9 分专业毕业生就业率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毕业人数

就业人数

就业率

010101

哲学

53

43

81.13

020101

经济学

41

31

75.61

020201K

财政学

42

39

92.86

020301K

金融学

176

130

73.86

020305T

金融数学

82

66

80.49

020401

国际经济与贸易

56

43

76.79

030101K

法学

150

57

38.00

030302

社会工作

68

45

66.18

040104

教育技术学

35

33

94.29

040203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61

56

91.80

050101

汉语言文学

115

91

79.13

050103

汉语国际教育

60

50

83.33

050201

英语

129

110

85.27

050207

日语

56

44

78.57

050220

泰语

29

20

68.97

050223

越南语

22

22

100.00

050261

翻译

79

57

72.15

050301

新闻学

96

79

82.29

050302

广播电视学

37

24

64.86

050303

广告学

51

43

84.31

070101

数学与应用数学

61

43

70.49

070102

信息与计算科学

2

2

100.00

070201

物理学

46

38

82.61

070301

化学

44

38

86.36

070302

应用化学

46

39

84.78

070701

海洋科学

45

42

93.33

071002

生物技术

55

41

74.55

071004

生态学

46

41

89.13

071102

应用心理学

53

34

64.15

080202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115

99

86.09

080203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51

47

92.16

080204

机械电子工程

100

76

76.00

080206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58

52

89.66

080207

车辆工程

59

49

83.05

080401

材料科学与工程

43

37

86.05

080404

冶金工程

4

1

25.00

080405

金属材料工程

84

71

84.52

080406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

46

38

82.61

080501

能源与动力工程

76

70

92.11

080601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203

180

88.67

080701

电子信息工程

73

57

78.08

080702

电子科学与技术

141

120

85.11

080703

通信工程

65

53

81.54

080801

自动化

159

146

91.82

08090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125

104

83.20

080903

网络工程

32

25

78.13

080904K

信息安全

56

43

76.79

081001

土木工程

312

286

91.67

081003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48

47

97.92

081101

水利水电工程

91

81

89.01

081301

化学工程与工艺

197

162

82.23

081302

制药工程

78

59

75.64

081304T

能源化学工程

41

36

87.80

081505T

矿物资源工程

52

44

84.62

081701

轻化工程

41

36

87.80

081702

包装工程

48

43

89.58

082302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

45

33

73.33

082303

农业电气化

42

40

95.24

082402

木材科学与工程

81

61

75.31

082502

环境工程

98

86

87.76

082701

食品科学与工程

98

84

85.71

082702

食品质量与安全

63

40

63.49

082801

建筑学

33

33

100.00

082802

城乡规划

34

29

85.29

082803

风景园林

91

79

86.81

082901

安全工程

82

78

95.12

083001

生物工程

61

53

86.89

090101

农学

73

60

82.19

090102

园艺

85

68

80.00

090103

植物保护

37

21

56.76

090201

农业资源与环境

78

70

89.74

090301

动物科学

33

29

87.88

090401

动物医学

88

74

84.09

090501

林学

63

57

90.48

090502

园林

1

0

0.00

090601

水产养殖学

29

27

93.10

120101

管理科学

64

56

87.50

120102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87

80

91.95

120201K

工商管理

110

91

82.73

120202

市场营销

34

24

70.59

120203K

会计学

117

89

76.07

120204

财务管理

88

64

72.73

120301

农林经济管理

41

27

65.85

120401

公共事业管理

85

65

76.47

120602

物流工程

54

39

72.22

120801

电子商务

38

36

94.74

120901K

旅游管理

34

25

73.53

130202

音乐学

54

50

92.59

130205

舞蹈学

38

37

97.37

130304

戏剧影视文学

57

49

85.96

130309

播音与主持艺术

40

36

90.00

130401

美术学

53

43

81.13

130502

视觉传达设计

42

32

76.19

130503

环境设计

37

33

89.19

全校整体

/

6522

5361

82.20

 

23. 体质测试达标率89.12%,分专业体质测试合格率见附表10

附表10  分专业体质测试合格率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参与测试人数

测试合格人数

合格率(%

010101

哲学

198

177

89.39

020101

经济学

70

58

82.86

020201K

财政学

72

65

90.28

020301K

金融学

490

432

88.16

020305T

金融数学

326

290

88.96

020401

国际经济与贸易

86

80

93.02

030101K

法学

617

561

90.92

030302

社会工作

68

59

86.76

040104

教育技术学

38

33

86.84

050101

汉语言文学

604

552

91.39

050103

汉语国际教育

240

229

95.42

050201

英语

447

410

91.72

050207

日语

225

193

85.78

050220

泰语

112

103

91.96

050223

越南语

99

90

90.91

050261

翻译

111

99

89.19

050301

新闻学

181

159

87.85

050302

广播电视学

89

78

87.64

050303

广告学

87

72

82.76

070101

数学与应用数学

174

154

88.51

070102

信息与计算科学

78

74

94.87

070201

物理学

238

215

90.34

070301

化学

207

190

91.79

070302

应用化学

107

93

86.92

070701

海洋科学

310

269

86.77

071002

生物技术

129

104

80.62

071004

生态学

108

100

92.59

071102

应用心理学

54

45

83.33

080202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345

294

85.22

080203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134

114

85.07

080204

机械电子工程

246

188

76.42

080206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60

48

80.00

080207

车辆工程

126

105

83.33

080401

材料科学与工程

156

130

83.33

080405

金属材料工程

124

104

83.87

080406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

51

44

86.27

080501

能源与动力工程

409

352

86.06

080601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552

464

84.06

080701

电子信息工程

112

93

83.04

080702

电子科学与技术

698

606

86.82

080703

通信工程

152

139

91.45

080801

自动化

368

323

87.77

08090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311

258

82.96

080903

网络工程

64

51

79.69

080904K

信息安全

245

192

78.37

081001

土木工程

1265

1094

86.48

081003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50

38

76.00

081101

水利水电工程

416

370

88.94

081301

化学工程与工艺

399

351

87.97

081302

制药工程

202

188

93.07

081304T

能源化学工程

125

105

84.00

081505T

矿物资源工程

311

280

90.03

081701

轻化工程

104

90

86.54

081702

包装工程

87

77

88.51

082302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

47

41

87.23

082303

农业电气化

49

45

91.84

082402

木材科学与工程

186

160

86.02

082502

环境工程

408

353

86.52

082701

食品科学与工程

175

159

90.86

082702

食品质量与安全

112

105

93.75

082801

建筑学

164

144

87.80

082802

城乡规划

96

86

89.58

082803

风景园林

96

82

85.42

082901

安全工程

164

128

78.05

083001

生物工程

135

115

85.19

083002T

生物制药

118

108

91.53

090101

农学

192

165

85.94

090102

园艺

170

151

88.82

090103

植物保护

100

84

84.00

090201

农业资源与环境

322

290

90.06

090301

动物科学

342

309

90.35

090401

动物医学

431

389

90.26

090501

林学

175

156

89.14

090601

水产养殖学

104

85

81.73

100701

药学

117

104

88.89

120101

管理科学

64

56

87.50

120102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90

77

85.56

120201K

工商管理

248

216

87.10

120202

市场营销

35

28

80.00

120203K

会计学

223

200

89.69

120204

财务管理

188

167

88.83

120301

农林经济管理

41

36

87.80

120401

公共事业管理

348

326

93.68

120602

物流工程

57

49

85.96

120801

电子商务

36

32

88.89

120901K

旅游管理

76

70

92.11

130202

音乐学

203

179

88.18

130205

舞蹈学

155

153

98.71

130304

戏剧影视文学

57

54

94.74

130309

播音与主持艺术

140

127

90.71

130401

美术学

195

180

92.31

130502

视觉传达设计

164

144

87.80

130503

环境设计

162

146

90.12

全校整体

/

26218

23366

89.12

 

24. 学生学习满意度(调查方法与结果)

广西大学2020年本科教学质量调查问卷面向全校25个学院发送1900份,回收调查问卷1900份,回收率100%。内容涉及专业及课程、实践教学、教师教学、教学管理、个人学习等方面,具体情况如下:

 

对专业及课程的满意程度(93.9%

                                           十分满意    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1. 对专业培养目标设定                   (35.4%)  (40.2%)  (20.9%)  (3.5%)2. 对专业教学计划                       (29.6%)  (41.8%)  (23.6%)  (5.0%)3. 对课程数量设置                       (26.4%)  (37.7%)  (28.7%)  (7.2%)4. 对全校性选修课数量                   (27.9%)  (34.0%)  (28.3%)  (9.8%)5. 对总体人才培养方案                   (28.7%)  (41.5%)  (24.9%)  (5.0%)

 

对实践教学的满意程度(95.1%

                                             十分满意    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1. 对本专业综合性和设计性(创新性)实验教学 (30.1%)   (42.6%)  (23.3%)   (3.9%)2. 对专业实习安排                         (30.8%)   (37.2%)  (25.6%)   (6.5%)3. 对课程设计安排                         (26.8%)   (41.1%)  (24.9%)   (7.3%)4. 对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指导             (32.2%)   (42.9%)  (21.5%)   (3.3%)5. 对总体实践教学效果                     (28.9%)   (43.9%)  (23.9%)   (3.3%)

 

对教师教学的满意程度(96.5%

                                         十分满意     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1. 对教师的学术水平                   (42.5%)   (38.2%)   (16.1%)   (3.2%)2. 对教师的教学水平                   (36.0%)   (40.9%)   (20.3%)   (2.7%)3. 对教师的教学方法                   (32.3%)   (41.2%)   (23.7%)   (2.9%)4. 对教师的教学态度                   (42.1%)   (39.5%)   (16.5%)   (1.9%)5. 对教师的课堂组织及管理             (35.2%)   (40.2%)   (21.8%)   (2.8%)6. 对教师的课堂教学互动环节           (32.1%)   (39.8%)   (24.2%)   (3.8%)7. 对教师给予学生思考联想创新的启迪   (31.8%)   (38.8%)   (24.7%)   (4.7%)8. 对教师的作业布置批改讲解           (31.9%)   (38.1%)   (24.5%)   (5.5%)9. 对教师的课外辅导答疑               (32.5%)   (38.0%)   (24.9%)   (4.6%)10.对教师的总体教学效果               (33.3%)   (43.3%)   (20.9%)   (2.5%)

 

              

 

 

 


 

 

对教学管理的满意程度(94.0%

   十分满意     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1. 对学校教学管理制度                    (29.2%)    (37.8%)   (27.5%)   (5.5%)2. 对“大类招生,分流培养”制度            (28.5%)    (39.1%)   (26.4%)   (5.9%)3. 对学校学习氛围                        (26.2%)     (38.1%)   (29.5%)   (6.2%)4. 对学校的硬件设施和教学设备            (28.0%)     (37.0%)   (27.0%)   (7.9%)5. 对学校总体本科教学质量                (26.7%)     (42.4%)   (26.2%)   (4.7%) 

 

 

 

 

 

 

 


对个人学习的满意程度(92.7%

   十分满意    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1. 对自己所学的专业                        (29.7%)  (40.5%)  (25.6%)  (4.2%)2. 对自己所学专业课程安排                  (25.0%)  (38.5%)  (30.9%)  (5.5%)3. 对自己课堂上学习的效率                   (22.2%)   (34.7%)   (32.6%)  (10.6%)4. 对自己课堂上的积极性和活跃程度           (23.7%)   (33.9%)   (32.8%)   (9.5%)5. 对自己学习的总体评价                     (23.9%)   (36.3%)   (33.1%)   (6.7%) 

 

 

 

 

 

 

 

 


 


附录:专业案例

一、经济学专业质量报告

1.培养目标

1.1专业现状概述

广西大学经济学专业办学可追溯至1937年经济学系的成立;1977年教育部恢复设立经济学专业,1978年招收第一届政治经济学专业学生(后改为经济学专业)。1999年,经济学专业获广西大学重点专业建设立项,含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两大方向。1986年获政治经济学硕士学位授权点,2003年获国民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硕士学位授权点;2007年获得应用经济学(含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国民经济学)自治区级重点学科;2010年获得应用经济学(含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018年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所在的应用经济学科进入教育部与自治区“部区合建一流学科”建设名单。目前,经济学专业现有专业教师17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6人,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占师资队伍的比例达76%,博士11人,占全系教师65%,博导2人;张协奎教授荣获自治区优秀专家称号、覃巍教授入选“广西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工程二层次”人选、黄丽馨副教授获广西大学师德模范荣誉,多人评为“三育人”先进个人;近年获国家级科研立项8项,多项省部级项目;获省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青年教师授课竞赛二等奖1项;获广西第十五、十六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4项。在社会服务方面,经济学系骨干教师的社会兼职包括中国优选法统筹法与经济数学研究会理事、广西社会科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南宁市人大代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计划审查监督咨询专家、广西住宅与房地产研究会会长和副会长、广西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广西劳动保障学会副会长等等,他们通过人大提案、人大财经委计划审查监督咨询、政府和企业培训、学术会议等,积极服务于广西经济建设。

经济学的专业定位为:依托“应用经济学部区合建一流学科”建设,围绕新时代国家发展对经济学人才的需求,突出“厚基础、宽方向”,培养具有扎实经济学理论知识,掌握科学方法,熟悉中国经济改革与实践,有社会责任、法治意识、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国际视野的“五有领军型”经济学人才。成为立足西部地区、服务全国、辐射东盟经济发展的创新型、复合型、国际型经济学人才培养基地。基于专业定位,经济学专业建设根据新时代对经济学人才需求,构建面向“两型”需求的应用型和研究型经济学人才分类培养体系;借鉴国内外培养方案,依据教育部经济学《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形成“通识教育——专业培养——多元发展”的三阶段、递进式培养方案;依托应用经济学一流学科建设和国家级实验实训中心,搭建本研互通、科研融合、实践创业平台。建设“开放共享平台+导师+实践”的研究型和实践型人才培养路径:一是研究型人才培养路径,开放重点学科平台,构建教研融合平台,引导学生进入导师课题团队,与研究生同学同研同训;鼓励学生组队参加大创项目和学术竞赛;进行本硕衔接课程培养,提升理论水平。二是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开放国家级实验实训平台,构建实践应用平台,通过参与导师社会实践、创新创业实训项目提升应用能力;鼓励学生组队参加创业项目和经营管理大赛,提升创业和就业能力。

 

1 广西大学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1.2培养目标及达成度

1经济学专业的培养目标

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为: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道德修养、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扎实的经济学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掌握现代经济学的基本方法,熟悉中国经济运行与改革实践,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经济学专门人才。

具体培养目标是:立足广西,服务全国,辐射东盟,面向世界,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社会责任感、法治意识、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的领军型、创新型、复合型高素质人才。毕业生将具有在经济学各个分支学科攻读研究生学位,在综合经济管理部门、政策研究部门、金融机构和各类企事业单位从事经济分析、预测、规划和经济管理等工作的能力,并具有向经济学相关领域扩展渗透的能力。

目标1: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道德修养、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备良好人文科学素养的人才。

目标2:培养具有扎实的经济学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掌握现代经济学的基本方法,熟悉中国经济运行与改革实践的经济学专业人才。

目标3: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强、适应能力强、综合素质优秀的经济学专业人才。

目标4: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法律意识、社会责任感,勤恳朴诚、踏实工作,身心素质健全的经济学专业人才。

2)经济学专业的培养目标达成度良好

2018级起,广西大学商学院的所有专业恢复大类招生,大二自主选择专业,经过学生的了解、比较,2018级经济学类的53个学生选择了经济学专业,成为2001年以来经济学专业招生人数最多的班级,经济学专业成为较高认同度的专业。3年经济学专业保持较高升学率和初次就业率(见表1),继续深造学生数量不断增加;学生就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辐射面广、外部评价高,面向“两型”需求的分类培养模式取得成效。

①就业地域:除广西本地外,陕西、湖北、山东、北京、云南等省市也是主要就业去向。

②就业类别:从单位性质看,集中在各类企业,另外有不少同学考入公务员;从行业看,主要分布在制造业、金融业、服务业等行业;岗位分布上,大部分毕业生进入与经济管理相关的岗位。

近三年毕业生就业与升学情况

年份

毕业生

人数

境内

升学人数

境外

升学人数

初次

就业率

毕业

升学率

2019

31

4

4

74%

26%

2018

33

2

4

82%

18%

2017

16

2

0

75%

13%

 

③用人单位评价:从用人单位评价来看,认为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具有一定创新精神、主动学习能力较强、善于团队协作、能高质量完成工作、做事有责任心、专业知识水平和应用能力较好。有些企业每年都来本专业招聘,说明经济学毕业生的能力和素质得到了用人单位的认可,并对学校就业带来正向效应。

④校友评价:校友认为本专业的培养使他们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能快速适应工作环境,学习能力强。

⑤同行评价:近3年本专业升学率连年提高,2019年毕业升学率达26%,连续两年有4人境外升学,说明本专业培养的学生专业能力较强。另外,根据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本专业在内的应用经济学排名全国第44,等级为B,说明本专业在全国具有一定的竞争力。

1.3质量标准

经济学专业在学校培养标准基础上结合国家专业目录、国家标准及自身专业特色,从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进一步细化本专业毕业要求,全面支撑培养目标的实现,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符合“建成特色鲜明的国内一流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建设目标要求,质量标准如下:

A.知识架构:学生应了解必要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较为系统掌握经济学基础理论,熟悉主要经管学科基础知识,并掌握一定的对经济运行进行量化分析的技术,为后续经济学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A1 人文科学知识

具备一定的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管理、法律等方面的知识,了解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优秀思想文化,掌握科学常识和现代科技发展趋势。

A2 基础科学知识

了解基本的科学知识、科学观点、科学方法、科学机构功能、科学探究过程,了解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并能够运用科学知识去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具备基本的科学素养。

A3 专业知识

通过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等经济学原理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学习,接受经济学理论和研究方法的系统训练,扎实掌握经济学专业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熟悉经济学理论运用的市场环境、政策依据和政策效果;了解经济学理论发展前沿和实践,提升经济学学科素养。

A4 管理知识

掌握管理学的一般原理和方法,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提高组织和协调能力。具备领军人才的素质基础。

A5 跨文化、国际化知识

培养跨文化交流的浓厚兴趣,了解和尊重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文化及风俗,提升国际交流能力。

B.能力要求:理论功底扎实、适应面广、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优秀、可塑性强、发展潜力大,具有向经济学相关领域扩展渗透的能力,体现“广知识、宽视野、精应用”的专业特点。

B1 具有信息获取和职业发展的学习能力

掌握现代信息技术,能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利用多种渠道和多种方式,获取有助于提升学习所需的各类信息,同时,对未来职业发展有所思考和多方面准备。

B2 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

能将专业理论与知识融会贯通,运用定性、定量等多种分析方法和分析技能,对市场经济实践中的问题展开分析和研究。

B3 批判性思考和独立工作的能力

分析问题具有逻辑性,有独立思考的精神和创造性研究的能力,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有不断接受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术的能力。同时,能独立开展社会实践、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写作等任务。

B4 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与人合作沟通能力

善于通过语言和文字表达,有逻辑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思想,较好地完成调研报告、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等的撰写工作。积极主动开展健康的人际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主动参与公共事务的意识和精神,有良好的团队组织、分工协作、关系危机解决的能力。

B5 对文艺作品的初步审美、评判能力

通过熟悉和鉴赏一定量的中外文艺作品,提高艺术修养,实现全面发展。

B6 外语应用能力

在读、说、听、写、译等方面掌握一门外语,并能初步阅读和掌握外文专业文献。

B7 终生学习能力

具备自我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对经济学专业知识保持浓厚兴趣,不断关注、学习、掌握和运用经济学在理论研究和实践运用等方面的前沿成果。

C.素质要求: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体现对职业、社会、环境的责任。

C1 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科学发展观

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掌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遵纪守法。

C2 良好的职业道德、法律意识及社会责任感

具备良好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良好的政治理论素养,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学习和工作中体现对职业、社会的责任,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全的人格。

C3 勤恳朴诚、脚踏实地、追求卓越

C4 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心理素质及对多元文化包容心态、宽阔的国际视野

 

 

 

2   经济学专业质量标准实现矩阵

质量标准构成

指标点

实现课程

A知识架构

学生应了解必要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较为系统掌握经济学基础理论,熟悉主要经管学科基础知识,并掌握一定的对经济运行进行量化分析的技术,为后续经济学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A1

A1.人文科学知识

具备一定的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管理、法律等方面的知识,了解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优秀思想文化,掌握科学常识和现代科技发展趋势。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大学英语、体育、五有领军人才特色通识选修

A2

A2.基础科学知识

了解基本的科学知识、科学观点、科学方法、科学机构功能、科学探究过程,了解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并能够运用科学知识去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具备基本的科学素养。

大学计算机基础、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逻辑与批判性思维训练、大数据分析、统计学原理、计量经济学、中级计量经济学

A3

A3.专业知识

通过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等经济学原理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学习,接受经济学理论和研究方法的系统训练,扎实掌握经济学专业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熟悉经济学理论运用的市场环境、政策依据和政策效果;了解经济学理论发展前沿和实践,提升经济学学科素养。

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政治经济学、会计学原理、财政学、金融学、国际经济学、国际金融、中国经济史、《资本论》选读、经济思想史、发展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实验经济学概论、农业经济与政策、当代中国经济专题、新制度经济学、资源环境经济学、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经济法、投资学、博弈论、项目评估学、区域经济学、中国-东盟经贸专题、经济学经典著作选读(双语)、专业英语、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导师制课程、中级微观经济学、中级宏观经济学、企业财务报表分析、金融市场与投资

A4

A4.管理知识

掌握管理学的一般原理和方法,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提高组织和协调能力。具备领军人才的素质基础。

管理学、五有领军人才特色通识选修、创业基础、经济思想史、发展经济学、投资学、电子商务、新制度经济学、农业经济与政策、ERP沙盘模拟、企业财务报表分析

A5

A5.跨文化、国际化知识

培养跨文化交流的浓厚兴趣,了解和尊重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文化及风俗,提升国际交流能力。

五有领军人才特色通识选修、中国—东盟经贸专题、经济学经典著作选读(双语)

B能力要求

理论功底扎实、适应面广、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优秀、可塑性强、发展潜力大,具有向经济学相关领域扩展渗透的能力。体现“广知识、宽视野、精应用”的专业特色。

B1

B1.具有信息获取和职业发展的学习能力

掌握现代信息技术,能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多种渠道和多种方式,获取有助于提升学习所需的各类信息,同时,对未来职业发展有所思考和多方面准备。

大学计算机基础、心理素质与生涯发展、创新创业实践、创新创业虚拟仿真实训、大数据分析、电子商务、毕业实习

B2

B2.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

能将专业理论与知识融会贯通,运用定性、定量等多种分析方法和分析技能,对市场经济实践中的问题展开分析和研究。

大学计算机基础、五有领军人才特色通识选修、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文)、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统计学原理、会计学原理、金融学、管理学、财政学、国际经济学、国际金融、产业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经济法、中国经济史、《资本论》选读、博弈论、计量经济学、实验经济学概论、农业经济与政策、项目评估学、区域经济学、资源环境经济学、创新创业虚拟仿真实训、ERP沙盘模拟、大数据分析、当代中国经济专题、经济学经典著作选读(双语)、投资学、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创新创业实践、导师制课程、学年论文、中级微观经济学、中级宏观经济学、中级计量经济学、企业财务报表分析、金融市场与投资

B3

B3.批判性思考和独立工作的能力

分析问题具有逻辑性,有独立思考的精神和创造性研究的能力,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有不断接受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术的能力。同时,能独立开展社会实践、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写作等任务。

创业基础、逻辑与批判性思维训练、博弈论、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政治经济学、产业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中国经济史、经济法、发展经济学、经济思想史、《资本论》选读、实验经济学概论、项目评估学、区域经济学、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中国—东盟经贸专题、资源环境经济学、当代中国经济专题、投资学、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导师制课程、学年论文、中级微观经济学、中级宏观经济学、企业财务报表分析、金融市场与投资

B4

B4.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与人合作沟通能力

善于通过语言和文字表达,有逻辑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思想,较好地完成调研报告、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等的撰写工作。积极主动开展健康的人际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主动参与公共事务的意识和精神,有良好的团队组织、分工协作、关系危机解决的能力。

管理学、中文写作实训、逻辑与批判性思维训练、心理素质与生涯发展、专业英语、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普通话测试、学年论文

B5

B5.对文艺作品的初步审美、评判能力

通过熟悉和鉴赏一定量的中外文艺作品,提高艺术修养,实现全面发展。

五有领军人才特色通识选修、逻辑与批判性思维训练、人文社科类选修

B6

B6.外语应用能力

在读、说、听、写、译等方面掌握一门外语,并能初步阅读和掌握外文专业文献。

大学英语、专业英语、专业学术指导、经济学经典著作选读(双语)

B7

B7.终生学习能力

具备自我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对经济学专业知识保持浓厚兴趣,不断关注、学习、掌握和运用经济学在理论研究和实践运用等方面的前沿成果。

创业基础、五有领军人才特色通识选修、心理素质与生涯发展、经济思想史、当代中国经济专题、创新创业实践、研学位和非学位选修课程、体育

C素质要求

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体现对职业、社会、环境的责任

C1

C1.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科学发展观

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掌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遵纪守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安全教育与军事训练、经济法

C2

C2.良好的职业道德、法律意识及社会责任感

具备良好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良好的政治理论素养,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学习和工作中体现对职业、社会的责任,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全的人格。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心理素质与生涯发展、形势与政策、五有领军人才特色通识选修、创业基础、政治经济学、安全教育与军事训练、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创新创业实践、导师制课程、学年论文

C3

C3.勤恳朴诚、脚踏实地、追求卓越

心理素质与生涯发展、劳动、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创新创业实践、导师制课程、学年论文

C4

C4.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心理素质及对多元文化包容心态、宽阔的国际视野

五有领军人才特色通识选修、大学英语、体育、国际经济学、国际金融、中国—东盟经贸专题、经济学经典著作选读(双语)

 

1.4培养方案

1“通识教育——专业培养——多元发展”的三阶段、递进式培养方案

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由思政类、外语、 创新创业基础、领军人才素质教育、人文社科与自然科学等必修和选修课程构成。

专业教育课程体系:包括学门和专业类的必修和选修课程,包括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政治经济学、金融学、国际贸易学、会计学、财政学、统计学、计量经济学、发展经济学、产业经济学、《资本论》选读、经济思想史、中国经济史、当代中国经济专题、博弈论、实验经济学概论、经济法等课程。

多元发展实践体系:①应用实践类:ERP沙盘模拟、创新创业仿真实训、企业管理大赛、创新创业大赛等;②研究实践类:计量经济学及实验、统计学原理、实验经济学概论、学术论文写作、学年论文、科研竞赛等。③本硕衔接类:中级西方经济学、中级计量经济学、企业财务报表分析、金融市场与投资等。

通过上述“通识教育——专业培养——多元发展”的三阶段、递进式培养方案,构建校社对接的应用型和本硕贯通的研究型经济学人才“两型”培养模式。

 

课程体系构建

 

2协同育人培养方案

经济学专业依托企业师资和校友优势,加强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并利用信息化技术,构建开放式的实习基地。积极打造实习基地网络,依托广西大学商学院优秀的EMBAMBA、研究生和本科生等校友资源,积极开展学校与企业、事业单位等的合作,实施“联合培养实习计划”,即通过让学生在企事业单位实习,由实习指导老师带领完成大学期间的实习工作,让学生加深对社会经济、科学、技术、职业等方面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提高综合能力。

协同培养目标:学生通过到政府相关经济管理部门与企业的实践,将课堂所学和实践相结合,了解经济管理、企业经营的实际情况,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了解经济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培养职业素养、分析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管理能力等综合能力,从而具有能在综合经济管理部门、政策研究部门、金融机构和企业从事经济分析、预测、规划和经济管理等的能力,以适应未来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成为面向未来的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经济专门人才。

 

表3  协同培养标准实现表

协同培养标准

协同培养环节

知识

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通过企业的社会实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了解社会、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等知识。

专业知识

通过企业、政府相关部门的实习和设计,对经济管理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得到进一步加强,尤其是规范的理解与应用。

相关领域知识

通过认识实习、社会实习和毕业实习,了解经济管理相关领域的知识。

能力

获取知识能力

通过实践学习和撰写报告,掌握资料查询、归类、综合等基本方法,并掌握获取知识的能力。

应用知识能力

通过学习企业、政府部门或机构的经营、经济管理政策等方案的制定、分析、讨论、改进和总结,培养学生对经济管理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

开拓创新能力

在企业实践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训练,提高创新能力。

交流合作能力

通过参与企业或政府相关部门的各项工作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在集体中的合作能力以及沟通交流能力,并通过实习报告撰写、汇报,提高学生的书面及语言表达能力。

素质

人文素质

科学素质

专业素质

通过与专家的接触,学习和感受专家的科学态度、科学思维和工作精神。通过学习先进企业文化,培养学生良好的专业职业精神、职业道德以及社会责任感。

 

1.5发展规划

坚持“立德树人”、“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任务,完善培养方案、规范培养过程、严抓培养质量,建设服务于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服务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一流经济学本科专业,形成高水平的经济学本科教育体系。具体规划如下:

1)以学生为中心,课程思政推进德育教育

①坚持以德育人,提升师德师风,落实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②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学生理想信念。③加强学风班风建设,坚持以文化人,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创新实践能力,促进全面发展。

2)以质量为核心,两型培养推进教学改革

①继续完善差异化分类培养体系,着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创新能力。②推进导师制实施,开设科研导师课,建设本研共享课程,推进师生学术共同体建设,引导学生开展科研和实践创新。③建设现代化教学形态,推行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虚拟仿真实训、专题研讨,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教学模式。④推进课程改革、打造金课,开设双语课程,提升课程质量。⑤开展第二课堂,建设经济学读书会,提升学生专业素养。

3)以能力为根本,产学研合作推进协同育人

①完善协同育人机制,推进实习基地和校外导师制建设,依托校企合作增强学生实践能力。②邀请专家学者、企业家专题讲座,拓展学生知识面。③推进与国内外高校合作,促进与国内外高校的学生互换和短期游学。④鼓励教师开展国内外交流访问、专业培训和深造,提升教师科研和教学能力。⑤与国内外高校联合师资培养,探索建设校际师生学术共同体。

4)以成效为导向,培养质量推进专业建设

①继续完善教授授课、督导听课、学生评教制度,保障教学质量。②实行教师能力提升计划,完善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提高教师成长空间,提升教师教书育人的成就感和幸福感,使教师们愿意投入到本科教学和专业建设中。③引入用人单位评价机制,及时反馈修正人才培养不足。

 

1.6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1)专业教学团队需要创造性打造

根据学校曙光、旗帜、百舸、精益、海纳等相关计划:①通过自我培养、人才引进等方式,形成团队优势明显、年龄职称结构合理、教学业务精湛、科学研究先进、创新思维活跃的高水平经济学理论教学和研究人才队伍。②通过选送教师出国培训、引进合格师资等方式,打造具有海外学习和研究背景且具备全英文教学能力的师资团队。③与国内外高水平的经济学研究机构保持较为稳定的关系,包括人员交流、学术报告等。

2)本专业课程教学质量需要进一步提升

①建设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核心专业课三类课程群,发挥课程教学小组的作用,积极开展一流课程建设。积极探索《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在教学体系上的整合,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学,丰富和完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课程思政提升经济学原理课程教学效果和质量;《产业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当代中国经济专题》等应用经济学课程紧密联系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际,“科教融合、寓教于研、寓教于练”,采取课程论文、实验报告、课堂讨论、汇报答辩等多样化考核方式。②课程内容新颖化、前沿化。一方面倡导推行国际化教材,另一方面关注国内外学科动态,注意在教学中全面反映国内外经济学的最新最重要成果,使教学内容保持先进性。积极探索《博弈论》、《实验经济学》等经济学前沿理论课程,并扩充到相关专业,确保经济学教学与国内一流大学保持一致。建设案例教学库。在选择国内外成熟、权威的教材基础上,丰富案例教学素材,从报刊、网络、电视、社会调查、专题研究等渠道搜集制作,逐渐形成案例教学库。

3)本专业协同育人培养方案需要有效实施

充分利用校友资源,建立更多的实习基地。建立更多的实习基地还是要充分依托广西大学商学院优秀的EMBAMBA、研究生和本科生等校友资源,希望学校的资金及时落实到位,系负责人以及全体老师都积极去促进校企合作办学,给学生多样化的实习选择机会。了解学生就业意向,建立就业可能性大的实习基地。建立实习基地还是要考虑毕业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尽量在南宁或生源较多的地方布局。应该事先了解毕业班学生的就业意向,建立就业可能性大的实习基地,银行一般不接待大学生实习,但证券公司却愿意接待,甚至欢迎学生能在证券公司工作。所以,可考虑建立较多的证券公司实习基地。了解师生的研究方向,建立调研的实习基地。实习基地不应仅是学生实习的地方,根据区外一些大学的做法,实习基地也是师生调研的地方,如果能与学生毕业论文的研究方向和老师的课题结合起来更好。经济学系老师的研究方向大都是产业经济学,指导学生进行研究的课题也大都是产业经济学,选择大型国有企业做实习基地时可考虑广西效益较好的主导产业,如石化、汽车、机械产业。大型国有企业的人力资源和党建岗可以是经济学专业学生实习和就业的选择,老师也可以重点了解和研究广西的主导产业,为广西经济发展出谋献策。

4)本专业人才培养的国际合作与交流需要深入探索

   探索和完善《经济学经典著作选读(双语)》等双语课程教学,整合和打造双语课程教学师资队伍,积极进行全英文课程建设。探索留学生生源选拔机制改革工作,争取能招收较高素质的留学生,特别是东盟国家的留学生。通过短期国际交流访学、国际会议、举办较高水平的国际学术讲座等,拓展师生国际化视野。

5)经济学专业生源质量需要进一步优化

探索大类招生条件下通过自主招生录取机制,吸引和选拔更多的热爱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如果能实现经济学基地班的培养模式,可以通过探索通过科学选拔测试的方式,让其他专业中对经济学学习和研究有浓厚兴趣和创新潜能的学生及在某些学科领域具有创新潜力的“奇才”、“偏才”能够有机会加入经济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渠道中,达到多元化选苗的效果。

 

2.师资队伍

2.1数量与结构

经过多年人才引进及培养,目前经济学专业师资雄厚,队伍整体结构合理:

1)职称结构趋于合理。本专业坚持按需设岗、公开招聘、择优聘任、严格考核。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结构合理,本专业有教师17人,教授7人,占41%,副教授6人,占35%,讲师4人,占24%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占师资队伍的比例达76%

2)学历结构逐步提升。本专业注重教师的知识水平与结构的提升,新引进教师均须具有博士学位,鼓励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师资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的比例逐年提高。目前,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有11人,在读博士1人,占师资队伍总人数的比例达65%

3)年龄结构基本合理。本专业十分重视中青年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支持在教学科研中表现突出、发展潜力大的优秀中青年教师。中青年教师已成为教师队伍的有生力量,目前45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占师资队伍的29%从年龄分布看,36-45岁的教师5人,占29%46-55的教师8人,占47%

4)学缘结构不断优化。本专业注重优化教师的学缘结构,加大引进国内重点大学和研究院所的优秀毕业生数量,同时鼓励本专业教师出去攻读国内外重点大学的博士研究生,师资队伍学缘结构趋于优化,毕业于国内其他重点大学的教师为15人,毕业于广西大学的教师2人,外校毕业的教师比例达到88%

 

2.2教育教学水平

1)以生为本,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引进和培育并举,优化教师队伍,保持合理师资学历、学缘、梯队结构;开展专业建设研讨,增强教师立德树人责任感、使命感、职业素养和育人水平;鼓励教师国内外进修访学、教学科研交流培训、教学竞赛、申请教改项目,提升教学与研究能力;鼓励教师参与经济社会服务,以实践反馈教学,提高教学联系实际能力。班主任和任课老师基本与学生班级建有QQ群、微信群,实行线上线下学习,提升学生自学空间,采用翻转课堂、研讨、竞赛等方法,增强课堂互动;教师之间通过“传帮带”、教学观摩,教学研讨会,提升了教学质量。总体上看,本专业主讲教师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和能力,不仅老教师有教学经验,讲课受学生欢迎,年轻教师的讲课水平也很好。

2)建设三大课程团队,提升基层教学组织能力

     依据学校岗位设置,实行教学型和教学科研型教师分类管理和评价,结合教师专长确定授课课程,形成优势互补合力效应;建设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核心专业课三大课程团队,课程团队不仅按要求完成日常的教学事物,而且把课程思政体现在我们的教学当中政治经济学课程和西方经济学课程是经济学系在新生阶段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在新生阶段的教学要结合“为什么要学习,为谁学习”的宣传教育工作,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培养学生的归宿感,激发学习动力。进入专业学习阶段后,专业课涉及的方面更宽广,讨论的机会更多,老师点拨,学生进入深度思考。由于充分发挥了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等教学小组的作用,提升了基层教学组织能力,在应对疫情能从容解决问题。疫情期间,通过腾讯课堂、腾讯会议、QQ群讨论等线上授课,完成作业复制比检测,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经济171的越南留学生农氏秋姮也一样顺利完成学业,

由于她仍然不能进入中国,本学期她仍然线上学习。

 

2.3教师教学投入

(1)教授、副教授均承担本科教学工作

本专业教授、副教授均自觉履行教书育人职责,将主要精力投入本科教学工作中,每位教授、副教授均承担了本科教学工作。同时,多数教授和副教授还积极参加本科教学其他环节的活动,如指导本科生的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以及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等科技创新活动等。

(2)教师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参与教学改革与建设

本专业教师在教学之余还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取得了一定成绩。近几年,本专业共获得2项自治区级教改项目,分别为张协奎教授的《基于问题导向的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以房地产经营与管理课程为例》,覃巍教授的《基于个体职业偏好差异的研究生分类聚合与协同培养——以广西高校经济学专业研究生培养为例》,2项自治区级教改项目结题,分别是黄丽馨老师的《理论经济学硕士研究生研究与就业兼顾的培养机制研究》和郭南芸老师的《面向“两型”需求的经济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与探索》(重点项目);发表教学改革论文5篇,其中青年教师盛玉雪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教育研究论文《我国高校毕业生跨省就业流动的空间相关性研究》获得广西第十六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论文类二等奖。这些教学改革领域的探索提升了经济学专业的建设水平,郭南芸老师主持的部分经济学系老师参与的项目《基于“两型需求、三阶推进”的经济学专业人才分类培养改革与实践》获得广西高等教育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广西大学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3教师将科研资源向本科生开放

在教学之外,本专业教师还将各自科研资源向本科生开放,鼓励有想法的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来,或者通过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让他们初步接触科学研究工作,逐渐培养起学生的科研兴趣。2017-2020年有7位老师(覃巍、郭南芸、黄丽馨、吕玲丽、陈少军、古惠冬、吕韬)参与指导学生的大创项目,多位学生参与张协奎教授的多项课题,其中经济171邹晓薇同学参与张协奎教授的项目《中国-东盟国家互联互通建设研究》,论文《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建设探讨》获得国开行奖学金一等奖。

 

2.4教师发展

1)落实学校各项针对新进教师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提升的政策与措施,包括新上岗教师试讲、入职培训、教学比赛、教学进修等。青年教师陈丽娜获得广西大学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二等奖。

2)经济系在积极引进国内外人才的同时,也积极推进科研的国际化,鼓励教师在国内国际重要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参加国(境)外的一些重要国际学术会议和学术交流活动。张协奎教授的1篇论文获得SSCI收录。

3)鼓励青年教师出国进修至少一年以上。郭南芸老师刚从英国进修回来。

 

2.5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1)教师年龄偏大导致师资青黄不接问题需要解决

本专业拥有一支高职称、高学历、中年教师为骨干的专任教师队伍。这些教师绝大多数承担本科教学或科学研究活动,从根本上保证了本科生的培养质量。这样一支专任教师队伍能够有效满足现有教学要求,但年龄结构偏大问题已经显现,专任教师中50岁以上的教师为10人,占总数59%35岁以下教师1人,教师队伍将面临较严重的新生力量不足问题。尤其是政治经济学教学小组4位老师的年龄都在50岁以上,近两年将有2位老师退休。学校已经同意给几个进人名额,但符合学校要求的人才较少,师资青黄不接问题需要较快解决。

2)师资队伍的学缘结构需要进一步改善

经济学系取得国内重点大学学位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比例较高,但与其他高校经济系相比,缺少海外学位和进修经历的教师。未来要双管齐下,一方面拓宽新进教师来源渠道,继续注重引进国内外名校毕业生;另一方面积极推进教师去海外院校进修。

3)教师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需要进一步提升

学院和经济学系虽然在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上做了很多工作,但是,部分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还需进一步提升。尤其是建议从学院层面更加关注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问题,需要加大对教师教学水平提升方面的投入。

首先要更新德育观念,创新德育方法,充分发挥外部引导与自我教育的作用,更有效地促进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师德师风教育与培训应从青年教师入职开始,贯穿整个职业生涯。针对新教师中一定程度上存在的教学志向不强烈、教学设计不充分、课堂掌控能力不足、教学研究投入少等问题,建议学校和学院制定专门针对新教师的就职教育方案。学校和学院共同为新教师提供各种各样的教育与培训,让新教师感觉受人尊重、明确学校与学院两级职责、为新教师提供工作所需的资源和帮助。定期举办新教师专题研讨会,有计划培养学术骨干,为新教师发展提供广泛空间,使,促进新教师总体水平不断发展,最终使新教师逐步走上自我指导和自我持续发展之路。

其次是明确侧重点。少数教师存在职业价值观模糊、育人意识淡薄、敬业精神不强、合作精神欠缺等问题,为此师德师风建设应侧重引导处理个人与国家、个人与集体、集体与小团体、个人与个人之见的关系。建议学院逐步制定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方案。方案体现出个性化与针对性,针对不同层次、不同年龄段的教师提供定制化方案。比如按照教师工作价值的取向制定规划方案,针对谋生、职业与事业三种不同的工作价值取向制定不同的规划方案,针对谋生取向型教师要凸显约束、激励与引导导向,针对职业取向型教师强调个人发展与社会效应并重;针对事业取向型教师要深化工作成就感和幸福感。还可以建立教师“教学工作和专业成长档案”,为每一位教师的各项教学工作和专业成长做好记录,可以借助学院信息化平台实现,支持教师专业发展。

第三是把握结合点。师德师风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与校园文化、商学院文化建设相结合,与健全体系机制与严格管理相结合,与教学、科研与学生工作相结合,与解决教师的工作、学习与生活实际问题相结合。建议在教师岗位聘用、考核评价、薪酬分配、教改立项、教学评奖等方面将向教学倾斜,改变当前只以数量作为衡量标准,而是转向质与量并重,使钻研教学、关爱学生、在教学一线取得突出贡献的优秀教师受到重视、得到实惠。

 

3.教学资源

3.1教学经费

近三年经济学专业几乎没有专门的专业建设经费,学校或学院也没有专门的拨款,通过教改课题获得的经费太少。在西部提升计划中,相关经费主要支持硬件建设,而经济学专业更缺乏的是师资培训、访学交流等软件建设。

 

3.2教学设施

经济学专业专用及与其他专业共用的教学场地面积、设备、硬件等多媒体教学设施能满足专业教学需要,开放程度及利用程度都较高。教师有办公场所。实验、实习、实训场所2000平方米,学年度承担的实验教学人时数为2780小时,学年度承担的实验教学人次数为95人次,本科生实验、实习、实训项目数为23个,每次可容纳的学生数为760人,实验教学硬件较好。为本科生开展毕业论文(设计)、学科竞赛、参与创新活动等提供实验条件,效果良好。

 

3.3课程资源

1)构建融基础、前沿、创新与高阶性于一体的本硕衔接的专业课程体系

经济学专业每年都按学校要求修订培养计划,课程总量适当,结构合理。按“通识教育——专业培养——多元发展”的三阶段、递进式培养方案,经济学专业重在专业培养和多元发展这两个阶段,专业培养的课程体系包括学门核心课程、学类核心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多元发展的课程体系包括应用实践类课程、研究实践类课程和本硕衔接类课程。

学门核心课程如《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是专业基础课,统一教材(马工程重点教材)、统一教学大纲、建设试题库、统一考试,规范成绩评定;学类核心课程开设的是商学院经济类和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如《金融学》、《财政学》、《国际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原理》等,突出“厚基础、宽方向”的专业特点;专业核心课程有《产业经济学》、《发展经济学》、《<资本论>选读》、《经济思想史》、《中国经济史》、《当代中国经济专题》、《经济法》等,这些课程既让学生了解经济理论知识的来源,又让学生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和开放的进程;专业选修课体现前沿、创新,有《博弈论》、《大数据分析》、《资源环境经济学》、《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经济学经典著作选读(双语)》,还有一些商学院经济类和管理类专业的与现实紧密联系的课程,如《电子商务》、《投资学》、《项目评估学》等为多元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应用实践类课程如《ERP沙盘模拟》、《创新创业实践》等,研究实践类课程如《计量经济学》、《统计学原理》、《实验经济学概论》、《学年论文》等,本硕衔接课程如《中级西方经济学》、《中级计量经济学》、《企业财务报表分析》、《金融市场与投资》等,为两型人才的培养创造条件。

2)课程选用马工程重点教材和国家精品教材

经济学专业所选用教材都是马工程重点教材和国家精品教材,通过师生的使用并反馈所选用教材的先进性与适用性。考虑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没有采用境外原版教材。

 

3.4社会资源

经济学专业的部分教师利用社会资源主要渠道是开展科研合作进行横向课题研究,在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等方面建有柳州尚龙集团、融水供销社两个实习基地,并与国际贸易系共享实习基地,如广西怡凯家居用品有限公司等。今年疫情影响了16级部分同学去企业或单位进行毕业实习,通过经济161班主任蒋侃老师联系,由广西大学商学院与广西农信利农商城、飞天云商联合推出的农产品直播带货,让广西大学商学院的部分同学完成了毕业实习,其中经济161有六个同学参与。但总的来说,经济学专业校外实习、实训以学生自己联系为主,实习基地无论从实习内容还是学生人数都很难接受更多学生,社会资源利用不足,且数量少,不够深入

 

3.5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1)专业建设经费获取渠道需要拓宽

经济学专业建设经费短缺,获取渠道少。希望学校或学院能适当拨些经费,发动教师申报教改课题和精品课程等,以学院为平台互惠互利利用社会资源。

2)教学人员培训经费投入需要加大

教学人员培训机会少,经费少。希望学校或学院能加大教学人员的培训经费投入,加强与国内外高校的双向交流。

3)双语课程、实践课程的师资力量需要增强

双语课程、实践课程比例明显偏低。现在学院已经有计划地加强教师的外语培训,引进能承担双语课程、实践课程的师资力量。

4)社会资源需要充分利用

社会资源利用不足。加强与校友、有关机构的联系,互惠互利促进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等。

 

4.培养过程

4.1教学改革

1)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及保障措施

经济学专业教学计划、培养方案充分体现了本专业以创新能力培养和科学与人文精神培养相结合的教育理念,人才培养取得显著成果。根据广西大学本科生培养总体目标,结合商学院的使命和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了经济学专业培养总体思路和实施方案。

①坚持“立德树人”、“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根据经济学的学科特点,课程思政贯穿经济学专业学习,夯实经济学理论基础、拓宽专业范围、强化操作实践,培养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具有社会责任感、高尚人格和卓越才干的创新性高层次专门人才;允许学生选择研究、应用、复合等不同类型的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的发展目标,促进人人成才。

②构建“通识教育——专业培养——多元发展”的三阶段、递进式的课程体系。对校级公共必修课、院级基础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的课程比例进行研究评估,结合本专业特征,制定课程结构合理、目标定位准确的课程体系;通过课堂教学、实验室研究、企业与社会实践的教学体系研究与设计,实现从侧重“传授知识”到重在“发展素质”,从“以教为主”到“以学为主、教学相长、实践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的整个教学课程体系的转变。

③形成寓教于研、本研互动、学以致用的研究与实践教学模式。通过课程结构调整、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的改进与创新提高教学质量。根据经济学专业特征,加强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的应用;根据经济学的“用厚重的理论基础回应重大的现实问题”的学科特点,及时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新,对课程结构进行调整,以反映不断变化的经济发展现状;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知识,发现问题,增强学生自主研究与实践的能力;鼓励学生大胆实践,勇于开拓,培训学生探索创新的经济学者本质。

④构建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机制。经济学专业在学生培养模式方面进行了分类培养的探索:当前社会对经济学本科人才的需求可分为“两型”,一类是学术导向型的人才需求,需求来源主要是高校及科研院所,他们需要具有一定科研潜力,掌握一定工具方法,进一步培养后适于从事科学研究的人才;另一类是市场导向型的人才需求,需求来源主要是各类企业及部分党政机关,他们需要能熟练应用经济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实现企业或地区经济发展的人才。因此,面对不同类型的需求,构建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机制:以创新创业教育实训,提高学生实践能力;鼓励社会调查和学科竞赛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与各类企事业、机关单位签订校外实践基地,拓展实习机会。

 

4.2课堂教学

1)教学大纲的制订与执行

教学大纲是执行培养方案、实现培养目标的教学指导文件,是组织教学、进行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和教学管理的主要依据,经济学系重视各科教学大纲的制定,经济学专业教学计划所列课程均制订了教学大纲,同时教师严格按照教学大纲进行备课、讲课,并根据教学大纲的标准和目标进行教学评价,已经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2)以质量为导向的课程建设改革

①完善课程体系,突显培养目标:基于“通识教育——专业培养——多元发展”三阶培养方案,构建融前沿、创新与高阶性于一体的本硕衔接课程体系。

②创新课程内容,提升授课质量:紧跟专业前沿动态与中国经济、东盟经济发展变化,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建设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核心专业课三类课程群。

③改革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为了实现最佳教学效果,鼓励教师在课堂教学采取倡导参与式、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教学等多种方法,进行“科教融合、寓教于研、寓教于练”、“研创并举、赛学一体”的研究性和实践性教学;实行线上线下学习,提升学生自学空间,采用翻转课堂、研讨、竞赛等方法,增强课堂互动;通过“问题导向型”的学习能够使学生的思维能力获得极大提高。

④科学考核评价,激发学习动力:强化学习过程评价,采取课程论文、实验报告、课堂讨论、汇报答辩、课后作业、随堂测试、闭卷考试等考核,多维度评价学生。

 

4.3实践教学

1)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大学生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的重要教学环节之一,是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由于经济学专业的应用性、实践性较强,对学生的实践要求较高,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更有着其他教学方式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在“两型”需求的分类培养模式下,经济学专业建立了分类式、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

应用型实践教学。针对市场导向型人才,培养能熟练应用经济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具有经济学知识运用和鉴别能力,具有经济学家思维方式的“经济工程师”。这类人才的实践教学应突出应用实践,兼顾研究实践。

应用型实践体系主要包括:基本技能实训(如职业能力训练,专业软件实训);综合实验(如证券交易,国际商务等综合实验);专业实习(如社会调研,校内模拟实习,校外实地实习);创新创业实践(如创业能力的培养)。通过以下三个方面完善应用型实践教学:

一是加强校企合作。建立高校与企事业单位的多层次合作,深入了解企业对经济学人才的需求,不断完善实训、实验、实习等应用型实践体系,紧跟时代发展对经济学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

二是加强国际合作。充分利用广西大学与国外大学的交流机制,鼓励学生进行对外交流。

三是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通过创新创业大赛等实践活动,让学生认识什么是创业、如何寻找创业机会、创业的基本流程,以增加学生今后创业能力。

研究型实践教学。针对学术导向型人才,培养开发经济学知识和工具,为经济学知识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的“潜在经济学家”。这类人才的实践教学应突出研究实践,兼顾应用实践。

研究型实践体系主要包括:基本技能实训(如职业能力训练,专业软件实训);综合实验(以实验为工具的科学研究,如实验经济学方法);创新实践(如学术竞赛,学术交流研讨,课题研究)、专业实习(如专题调研)。通过以下三个方面完善研究型实践:

一是鼓励学生参与教师主持的课题。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承担诸如调研、数据处理等基础性工作,让学生逐渐掌握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与能力。

二是参加校内外学术竞赛。一方面利用挑战杯等竞赛形式,另一方面是鼓励参加国内外学术研讨会或培训班,提升学术研究水平。

三是加强国内外高校交流。通过与国内外高校的交换学习,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认识,同时掌握其他高校的学术研究进展,了解研究前沿领域,为从事学术研究奠定扎实基础。

上述实践教学体系突出了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学以致用”,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有助于培养既能够正确理解甚至精通理论,又能够勇于实践、善于思考的专门人才。

2)实习实训、社会实践、毕业设计(论文)的落实及效果

学院及本系重视本科毕业论文工作。学院成立了院和系级的毕业论文领导小组,监督和检查毕业论文的进行。本专业严格执行学校《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手册》,对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开题、撰写、评阅、答辩和成绩评定等各个环节提出了明确要求和完善的质量标准,规范毕业论文工作的各个流程,将指导和撰写论文的要求落实到每个教师与学生。

在论文指导中,本专业要求教师对学生论文的选题、文献综述、论文的构思和撰写进行全方位指导。要求学生在论文写作过程中,要与指导教师多次沟通,这保证了教师能对学生进行充分指导,保证论文能够顺利和高质量的完成。

综合对近几年毕业论文的检查,论文质量较高,成绩呈正态分布,格式基本规范,符合学校的要求,近三年有4篇毕业论文获广西大学优秀毕业论文。

 

4.4第二课堂

为贯彻“勤恳朴诚、厚学致新”的校训,积极探索研究型大学实践教育教学新形式和新途径,为学生自主化、研究化、高效化、国际化学习和个性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经济学系一直将第二课堂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形式,并且开展了多种形式和特色的第二课堂。

1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类

本专业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院和学校开展的各种党、团组织重要活动,例如西商学子“四个一”主题活动、“广西大学人文知识竞赛”等一系列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不断的强化学生在思想认识、道德品质、文化素养等方面的修炼和提升。

2)科技学术与创新创业类

本系一直以来高度重视科研与教学的互动转化,并鼓励学生从事课外创新创业活动以及参加各级各类学术、科技、创业等比赛。近年来,经济系本科生在科研学术与各类创新创业活动中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3)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类

经济系鼓励学生积极组织或参加社会实践、各类青年志愿者服务、公益性劳动和活动。近年来,学生参加了西商青年协会志愿者、体操世锦赛志愿者、暑假下乡支教、敬老院爱心活动、中国东盟博览会市长论坛志愿者等实践活动。通过这些实践与志愿服务,让同学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得到升华。

4文体艺术与身心发展类

学生积极参与各种有益于身心健康发展的文体艺术活动,包括新生入学欢迎联欢晚会、欢送毕业生联欢会、篮球赛、以及多种歌唱比赛和舞蹈大赛等,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见表4近三年经济学学生主持或参与国家或省级“大创训练计划”项目12项,获省级、国家级和国际竞赛奖30余项,部分学生参与老师科研项目;发表论文3篇,其中一篇提交EI收录;申请3项专利,其中一项外观设计专利应用于某家具企业。

经济学专业学生在创新创业方面取得的重要成果一览表

序号

姓名

创新创业成果

(发表论文,主持或参与课题、竞赛)

所获荣誉/奖励/支持

时间

等级

授予部门

1

邹晓薇

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建设探讨

参与张协奎教授的项目《中国-东盟国家互联互通建设研究》,论文获得国开行奖学金一等奖

2019

厅级

中国-东盟区域发展协同创新中心

2

邹晓薇

Study on Influencing Factors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Upgrading in Sicchuan Province

2020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Science   and Industrial Economy Developmen录用

2020

国际

IEEE出版,提交EI收录

3

徐榕蔚

行为经济学视角下的互联网金融对中小企业融资影响研究

发表论文:经济研究导刊

2017

省级

省级期刊

4

诸葛瑞斌

广西互联网金融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对策研究

发表论文:经济研究导刊

2017

省级

省级期刊

5

李庆源

基于大数据分析下的道路共享--路面指示标志智能化转向系统设计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级创新项目

2019

结题优秀

国家级

教育部

6

梁秋燕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企业创新活动的影响研究——基于资本结构动态调整的视角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级创新项目

2019

结题良好

国家级

教育部

7

许心怡

高管从军经历与股价崩盘风险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级创新训练项目

2020

国家级

教育部

8

刘念

短期户外素质拓展市场开发——以广西大学及周边高校为例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自治区级创业项目

2018

省部级

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

9

魏雪怡

脱贫“摘帽”后返贫现象的成因分析与对策研究—基于重庆万州实地调研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自治区级创新训练项目

2020

省部级

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

10

薛洪畅

欠发达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测度及其时空格局演进分析——以广西为例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自治区级创新训练项目

2020

省部级

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

11

何俊婷

基于体验性游戏学习模型的性教育游戏开发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自治区级创业项目

2019

省部级

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

12

许心怡

互联网+背景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以广西壮锦为例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自治区级创新项目

2019

省部级

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

13

黄加红

广西“壮族三月三”假期大学生旅游行为特征研究—以广西6所高校为例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自治区级创新项目

2019

省部级

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

14

李保霖

一带一路背景下,广西跨境金融与人民币国际化协同关系的研究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自治区级创新项目

2019

省部级

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

15

王皓钰

小白鸽外联——广西高校全方位外联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自治区级创业项目

2017

省部级

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

16

黄丽君

贫困地区特色经济作物的销售策略问题探究——以富川脐橙为例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自治区级项目

2017

结题良好

省部级

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

17

王子晟

“第十八届(2019)全国MBA培养院校企业竞争模拟大赛”暨“第十届(2019)全国高等院校企业竞争模拟大赛”

“第十八届(2019)全国MBA培养院校企业竞争模拟大赛”暨“第十届(2019)全国高等院校企业竞争模拟大赛”总决赛

2019

一等奖

国家级

全国工商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联席会经管学科组

18

刘宇彬

“第十八届(2019)全国MBA培养院校企业竞争模拟大赛”暨“第十届(2019)全国高等院校企业竞争模拟大赛”

“第十八届(2019)全国MBA培养院校企业竞争模拟大赛”暨“第十届(2019)全国高等院校企业竞争模拟大赛”总决赛

2019

三等奖

国家级

全国工商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联席会经管学科组

19

唐丽鑫

2017年度国际企业管理挑战赛

2017年度国际企业管理挑战赛全国三等奖

2017

三等奖

国家级

国际企业管理挑战赛中国赛区组委会

20

王政

2019年度国际企业管理挑战赛

2019年度国际企业管理挑战赛复赛

2019

三等奖

国家级

国际企业管理挑战赛中国赛区组委会

21

梁丽婷

2020第十二届“创新创业全国管理决策模拟大赛

2020第十二届‘创新创业’全国管理决策模拟大赛”全国总决赛

2020

三等奖

国家级

教育部高等学校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22

宋晓晴

第十四届全国大学生“新道杯”沙盘模拟经营大赛

第十四届“新道杯”沙盘模拟经营大赛网络赛区全国总决赛二等奖

2018

二等奖

国家级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联席会

23

邹晓薇

第十届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

第十届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

2018

二等奖

国家级

中国数学会,中国数学会普及工作委员会

24

黄爱莲

2018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NECCSC

2018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NECCSC

2018

三等奖

国家级

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

25

李娇媚

《基于Struts框架的双向验证式安全网银系统》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

2017

专利

国家级

国家知识产权局

26

邹晓薇

黄红颖

垃圾箱

外观设计

2020

专利

国家级

国家知识产权局

27

邹晓薇

黄红颖

水杯(熊猫)

外观设计

2020

专利

国家级

国家知识产权局

28

李娇媚

易讼行动—广西历史最悠久,影响力最大的公益法律服务项目

2018年“创青春”启迪控股广西大学生创业大赛第八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

2018

金奖

省部级

共青团广西区委、区教育厅等

29

李娇媚

光伏供电岗亭伞——便捷式伞上微电网

2018年“创青春”启迪控股广西大学生创业大赛第八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

2018

银奖

省部级

共青团广西区委、区教育厅等

30

邹晓薇黄红颖

板蓝根免疫抑制胶囊——全球免疫抑制剂领域引领者

第九届“挑战杯”广西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

2020

金奖

省部级

共青团广西区委、区教育厅等

31

陈秋霞

“永不停歇的天眼”—无人机远距离自主巡航作业续航补能解决方案

第五届中国“互联网+”高教主赛道

2019

银奖

省部级

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

32

李娇媚,覃玉慧等

《一键式安全警报系统》

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广西选拔赛

2017

铜奖

省部级

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

33

吕方圆

合纵者团队:“帮你存APP”项目

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广西选拔赛

2017

铜奖

省部级

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

34

吕方圆,黄润楠等

靖西精准扶贫现状的调查报告

第八届“挑战杯”广西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2017

三等奖

省部级

共青团广西区委、区教育厅等

35

邹晓薇

黄红颖

源自板蓝根的新型移植免疫抑制剂化合物K的研发

第五届中国“互联网+”高教主赛道

2019

银奖

省部级

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

36

郭秀良、管彗伶

第五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第五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2019

铜奖

省部级

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

37

何俊婷、

陆绍卓

飞驰火箭团队,冲鸭超越队,GMC国际企业模拟挑战赛

2019GMC国际企业模拟挑战赛初赛

2019

二等奖

省部级

国际企业管理挑战赛中国赛区组委会

38

梁丽婷

狸花团队,2019‘创新创业’全国管理决策模拟大赛

2019‘创新创业’全国管理决策模拟大赛”广西赛区总决赛

2019

一等奖

省部级

教育部高等学校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39

梁丽婷

2020第十二届“创新创业全国管理决策模拟大赛

2020第十二届‘创新创业’全国管理决策模拟大赛”广西赛区总决赛

2020

一等奖

省部级

教育部高等学校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40

梁丽婷

辛团队,“2019‘创新创业’全国管理决策模拟大赛”

2019‘创新创业’全国管理决策模拟大赛”全国半决赛二等奖

2019

二等奖

省部级

教育部高等学校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41

王子晟

团队名称:凤凰云飞集团公司,企业竞争模拟大赛

第十八届全国MBA培养院校企业竞争模拟大赛

2019

一等奖

省部级

全国工商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联席会经管学科组

42

张周倩

2019“学创杯”广西大学生创业综合模拟大赛

2019“学创杯”广西大学生创业综合模拟大赛

2019

二等奖

省部级

高等学校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联席会经管学科组,广西高等教育学会经济与管理实验教学专业委员会

43

王政

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

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广西赛区

2019

二等奖

省部级

中国数学会,中国数学会普及工作委员会

44

韦罗曼

2018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

2018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全国三等奖

2018

三等奖

省部级

教育部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等

45

李舒淇

普译杯全国大学生翻译大赛

普译杯全国大学生翻译大赛决赛

2019

二等奖

省部级

普译奖全国大学生翻译比赛组委会

46

王政

普译杯全国大学生英语写作大赛

普译杯全国大学生英语写作大赛决赛

2019

三等奖

省部级

普译奖全国大学生写作比赛组委会

47

唐庆丹

2017“外研社杯”全国英语写作大赛

2017“外研社杯”全国英语写作大赛初赛

2017

三等奖

省部级

“外研社杯”全国英语写作大赛组委会,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

48

宋晓晴

2018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NECCS

2018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NECCS)广西赛区

2018

优秀奖

省部级

广西高校大学外语教学研究会,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广西组委会

49

许心怡

“百家号杯”全国大学生科普知识竞赛

“百家号杯”全国大学生科普知识竞赛

2019

三等奖

省部级

中国科协科普部、科普中国、百度在线网络技术(北京)有限公司,全国大学生科普知识竞赛组委会

50

梁秋燕

2018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NECCS

2018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NECCS)广西赛区

2018

优秀奖省部级

广西高校大学外语教学研究会,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广西组委会

 

4.5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1)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

教学与科研互动需要进一步加强。当前经济系教师承担的课题既有纵向课题,又有政府及企业横向课题,但科研向教学的转化不够。今后将鼓励教师将纵向课题、企业横向课题研究向本科教学转化。

教学设施需要改进。当前信息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而在本科课堂教学中信息化手段也越来越重要了。虽然近几年学校和学院也非常注重本科教学信息化建设的投入,例如无线网建设、网上图书馆和数据库建设,仍存在教学设施陈旧、信息化建设需进一步改进等问题。具体体现在教室布置陈旧不利于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和互动、部分教室教学电脑比较落后容易出现教学故障、网上图书馆和课程网络平台建设不足、缺乏学生案例讨论室,自习室开放数量不足等。建议学校和学院将进一步筹措教学经费,不断改进教学设施。

案例教学不够。目前大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会少量引入案例教学。但教学主旋律仍然比较传统,主要以教材讲授为主,使得课堂教学还不够深入和生动。建议学校和学院安排固定经费鼓励教师进行案例开发、进行案例教学培训,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引入例如哈佛商学院等名校的案例教学模式,并将其纳入本科教学大纲之中,进一步促进课堂教学与实际案例分析的对接。

2)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

本科生实践教学制度和规划需要进一步制定。目前商学院以院系为单位已经建立了较多的实践教学基地,但整体上来看,实践教学还比较零散、缺乏整体规划,建议学院成立“本科生实践教学领导小组”,负责定期召开本科生实践教学会议、制定本科生实践教学制度和规划、构建本科生相对统一的实践教学体系等。

不同的专业实践基地交叉实践的可行性。目前广西大学商学院本科实践基地建设多以各系为单位,这有利于专业性,但这也带来实践基地资源不均,经济学专业可用的实践教学基地非常有限的问题。而且实践基地和实践教学过于强调专业化,不利于综合性人才的培养。因此,建议学院考虑打破各个系实践基地的界限,鼓励商学院学生在不同的专业实践基地进行交叉实践,也有利于改善实践基地资源薄弱专业的学生实践状况。

本科生实习实践如何更有效有待研究。目前学生的实习主要还是以学生自发性为主,校内教师的指导、实践过程的监督和控制、实践结果与成果总结等方面还显不足,导致部分学生实习效果不明显。由于学生的实习和就业挂钩,实习过程很难控制,统一安排、统一管理的集中式的实习方式面临挑战。

3)第二课堂存在问题和解决措施

第二课堂是否应该纳入正规的年度专业培养计划需要统一认识。在整体规划上未将第二课堂纳入正规的年度专业培养计划,没有按照专业培训课程设置设立相应科目的第二教学活动。主要原因是对第二课堂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有的老师认为第二课堂的目的只是培养学生的专业爱好兴趣,更好的辅助课堂教学。其实,第二课堂的目的不只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其真正目的是构建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新型培养模式,开发学生潜能,培养主体精神、创造精神,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各种基本素质。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必须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除了重视理论和实操动手能力外,还必须加强学生优良人格塑造、团结协作精神及人文素质的培养。要充分认识到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有益补充,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一手手段,既要上好第一课堂,又要搞好第二课堂。在观念的转变上,既要转变教师的观念,又要更新学生的观念

第二课堂需要整体规划布局。目前,在第二课堂教学训练活动中尚缺乏明确而规范的教学目的、带有普遍意义和指导性质的教学计划和具有约束力的考核体系,整个活动的偶然性或随意性很大。这种状况直接造成了教师和学生不同程度的茫然失措。学生刚接触专业课学习,不知道第二课堂教育的意义;反过来教师对学生兴趣爱好掌握不深不细,缺乏足够的引导帮促。对此,建议学校和学院制定一个书面性的第二课堂活动教学计划,真正做到有目的、有计划、有检查、有落实。

第二课堂的保障环境需要改善。第二课堂活动教学是一相对特殊的教学形式,有其内在特点和辅助条件要求。就目前开展的各项活动而言,现在的辅助条件尚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当前表现比较突出的有:一是参考资料少且较陈旧,学生查阅资料困难。二是辅助手段落后。这些硬件发展的滞后,也同样影响到活动的效果,甚至于影响教师和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对此,建议学校加大第二课堂硬件建设投入。

 

5.学生发展

5.1生源情况

广西大学是广西唯一的一所211工程学校,商学院经济类和管理类专业的录取分是一本线上几十分,录取分数在广西大学各专业中位居前列。广西本土生源占70%左右,区外生源包括东南亚国家留学生30%左右,生源质量总体比较好。经济学专业经历了独立招生(2001年前,每年招生人数50多人)到大类招生(2001-2010年,每两年招生30人左右),再恢复独立招生(2011-2017年,每年招生30人左右),再恢复大类招生(2018年起,学生完全凭兴趣选择专业,成功招生201853人)。在450项成果中,经济181同学的成果为17项,占34%梁丽婷同学获得2019-2020学年度自治区人民政府奖学金。

 

5.2学生指导

1)对贫困生认定及资助工作

班主任及时了解每个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和学业情况,排查“学困生”、“问题学生”现状。根据学校和学院对贫困生的认定和资助规定,及时做好贫困生的入库及资助工作。对临时困难学生,及时帮助他们申请临时困难补助,寻找勤工助学岗位,通过帮扶机制努力实现:树立学生学习信心,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监督学生取得一定进步。

学生们普遍反映本专业在贫困生认定工作中公平、公正、公开,切实将资助给到了需要帮扶的学生,并且帮助很多同学出色地完成了学业,并实现了个人的全面成长与发展。

2)奖学金及荣誉称号评定工作

综合素质是学校培养学生的目标,目前综合素质评定已融入到奖学金的评定工作中,改变了分数就是指挥棒,以分数评价人的情况,逐渐引导学生关注个人的全面发展与成长。在各类奖学金的评定工作中,本专业坚持做到公开、透明,整个评定程序和评定结果由全体同学参与并接受全体同学的监督。

3)对心理异常学生的帮助

学生心理问题以预防为工作重点,班主任定期召开班会,了解学生思想、生活、学习情况,及时发现心理异常学生,及时了解学生心理情况,通过与学生沟通,疏导学生情绪,尽量做到早发现、早干预,降低学生出现严重心理问题的可能性。

4)为学生就业提供指导

除了学院为学生就业建立了就业信息与指导平台,经济系老师还积极联络往届校友,开拓人才供求关系网络,主动打造和宣传商学院和经济系的学生品牌,为毕业生提供更高、更好的职业起点。

5)专任教师指导学生选课、科研、课程学习情况

①在选课方面,本专业教师会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不同特长,建议学生选择相应的专业和辅修课程。

②在科研方面,经济学系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课题,张协奎教授主动与系主任或班主任联系招收热爱科研的学生做科研;一方面指导老师通过学年论文指导,让学生逐渐学习如何从事科研;另一方面,通过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让对科研或创业感兴趣的同学能进一步由此进入到学术和创业的领域。

③在课程学习方面,老师不仅通过课堂传授理论知识,同时还传授学生学习方法,向学生推荐课外读物,培养学生对经济学的兴趣。

6)学生对指导的评价

总体来看,学生对经济系老师的评价是较高的。根据近三年的广西大学网上评教情况来看,经济系老师均排在中上行列。每届班主任均被评为广西大学优秀班主任。

 

5.3学风与学习效果

1)学风建设的措施与效果

本专业狠抓学生的学风,形成了诚信学习、热爱学习的良好学习风气。课堂上,学生保持较高的出勤率,态度端正;课下,学院学生积极参与各项创新创业大赛,并取得了优异成绩;近三年,没有出现考试作弊情况,没有出现违反学校规章制度的情况。

2)学生学业成绩及综合素质表现

经济学系重视学生的学业学习,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学术研究活动,鼓励学生从事课外创新创业活动以及参加各级各类学术、科技、创业等比赛。经济学本科生整体学业成绩比较好,部分学生成绩优异,班集体也多次荣获各项荣誉,如经济学141班获得广西大学2014-2015年度“优良学风班”2015-2016年度、2016-2017年度“先进班集体”,经济学151班获得广西大学2015-2016年度“优良学风班”,市营经济党支部获得广西大学2016-2017年度、2017-2018年度“先进学生党支部”和2018-2019年度“五星级党支部”。

 

5.4就业与发展

提高学生就业率是我们教学工作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历来受到学院领导

的高度重视,并通过教学改革等途径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最终为学生的就业和未来的发展提供保障。同时,我们通过一对一的帮扶、贫困生建档立卡等各种方法开拓就业领域和就业途径,取得较好成效,近三年本科生初次就业率基本保持接近80%

 

5.5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目前,经济学专业的生源以广西籍学生为主,生源单一化也会影响到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希望今后能有更多外省同学选择经济学专业。为此,建议:

1)办学条件需要进一步改善

近年来,学校和学院已逐年增加教学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增加办学实力,扩大学校影响,建议今后继续改善办学条件,为进一步提高生源质量提供坚实的基础。

(2)激励学生报考的措施需要更有效

目前学校和学院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吸引更多的学生报考广西大学,主要有:设立各种奖学金,包括学习优秀奖学金、新生奖学金、行业奖学金、企业奖学金、个人捐助的奖学金等;设立各种贷学金、助学金,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勤工俭学机会;从培养方式上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如双学位、辅修班等;从学籍管理上鼓励优秀学生脱颖而出,如实行学分制、弹性学制等。积极有效的激励措施,激发了广大考生报考的积极性。

(3)招生宣传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

建议学校和学院的招生工作走出校门,走近考生。可以组织教职工和大学生两支招生宣传队伍,派往全国各地,使学校和学院的形象在最大范围内得到展示;利用报纸、刊物、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体广泛进行宣传,扩大宣传广度和深度;采取宣传到学生个人的有效措施,通过发放大量的宣传材料使广大考生深入了解学校;选择生源相对丰富的中学作为优秀生源基地,使中学与大学的协作关系走向良性互动的轨道。招生宣传工作的广泛和深入,使我校的生源更加丰富,也吸引了部分优秀考生报考商学院及经济学专业。

(4就业渠道和门路需要进一步拓宽

应进一步加大毕业生就业工作力度,建立良好的就业市场,实现毕业生多渠道、多形式、多元化就业。这样,宽广的就业渠道和较高的就业率会进一步提高学院和经济学专业在社会上的知名度,这无疑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考生报考商学院和经济学专业的吸引力。

 

6.质量保障

6.1质量监控

(1)制订有本专业质量标准,适应学校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

根据学校的教学过程质量监控制度要求,做好本专业的质量监控,认真执行各项教学管理制度和文件、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和控制体系,基于学校制订的各个教学环节质量标准执行教学评估与检查措施,对专业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大纲、课程考核、实验教学、学年论文、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主要教学环节制订有明确的质量要求。

2)认真执行校院两级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执行学期初、学期中和学期末教学检查

在每个学期的期初、期中、期末进行不同重点的教学常规管理检查:期初教

学检查的内容包括教学日历、课堂纪律等;期中教学检查从教师、学生、班主任等不同侧面了解教学运行情况,侧重专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执行情况、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作业批改等情况;期末教学检查的重点是考试管理、课程论文的完成情况等。针对毕业班的检查:毕业论文安排一般从夏季学期中期开始,毕业班学生要完成毕业论文选题等,夏季学期末要完成任务书、开题报告的撰写并输入毕业论文系统;春季学期初检查毕业班的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开展情况等;春季学期中检查毕业班的毕业实习完成情况和毕业论文初稿完成情况等;春季学期末检查毕业班的毕业论文完成、材料提交情况以及毕业生就业状况。针对新生的检查:夏季学期中检查新生学习适应情况等;夏季学期末检查新生考试完成情况等。校级监控主要由学校教务处、教学督导专家执行,为教学质量监控提供政策保证、制度依据、过程规范,督促、指导教学管理与教学改革方案的实施和落实。学院监控主要有学院领导和专业负责人执行,主要负责指导教学管理与教学监控方案的具体落实,主持专业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的修订,进行学科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青年教师培养,督促日常教学任务的完成与规范化建设;搜集和分析师学生对教学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3)建立了多元化评教机制

多元化评教机制包括学生问卷评教、学校教学督导评价、院系教学督导评价、学生信息员制度、学生座谈会等手段。本专业重视教学过程的监控,实现教学检查常规化,执行专业教学的全过程的、持续改进的闭环质量监控机制。

坚持落实本专业的教学质量监测制度,坚持专业负责人听课检查制度,系主任和系副主任每个学期至少听课10次,了解教学任务的落实情况,掌握教学动态;收集学生对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设;协调教学各环节的问题,促进教师间相互学习借鉴。

发挥学生信息员作用,通过收集学生信息员提供的各种教学信息,可以及时

了解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从学生角度了解课堂教学效果,反馈学生对课堂讲授、教

学管理、教学条件、教学改革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6.2质量改进

1)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措施

经济学专业教学质量管理队伍是主管教学的副院长、教学办工作人员和正副系主任组成,学院有教学督导组包括主管教学的副院长和正副系主任,教学质量管理人员教学经验和管理经验丰富,监控教学质量,实现教学质量管理。此外,老师们通过院系活动、专业小组或个别教师之间对教学质量存在的问题进行一定的分析并制定改进的措施,但交流不够深入,没有制度化。无法改变教师的风格和习惯,没有原则错误一般不纠正,只针对一些明显问题纠正,如对某一知识点提出应该更深入分析,或让学生融会贯通的更多种方式等。

2)完善质量改进的制度建设

加强本科教学规范性管理,从制度上调动和发挥教师参与教学研究、教学改革的积极性。结合一流专业建设,进一步强化以全面、全程、全员为特征的全方位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加强质量控制,完善相关管理措施,确保人才培养始终处于稳定提高的质量状态。

 

6.3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1)如何正确评价教师的教学水平有待研究

单一学生评教排序不能正确反映教师的教学水平。学生评教是评价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但不是唯一指标,应结合同行评教和专家评教才能正确评价教师的教学水平。专家评教如何正确评价教师的教学水平。可在学校或学院层面上尽可能形成同专业或相关专业的专家组,并及时把评价结果反馈给教师。

2)教师之间的深入交流需要经常化

单一系主任听课制度的缺陷,应形成教师之间相互听课的制度,从而实现教师之间的深入交流。对教学质量存在问题进行一定分析并制定改进措施的制度化措施不足,应定期开展院系活动、专业小组活动,对教学质量存在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交流并制定改进措施。

3教学质量管理队伍应该带头申报本科教改项目

由于现有制度把教师的岗位分为教学型和教学科研型,不利于鼓励教师积极申报教改项目。教学办工作人员已经积极申报本科教改项目,主任们更应该身先士卒,积极申报本科教改项目,带领教师们开展教学研究,形成教学研究的热潮。

4)需要促进教学研究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制度保障

  制度是教学质量改进的保障,但现有制度更多是规范性要求,而且这些规范性要求过细、过严。如何调动教学科研型教师积极开展教学研究,需要建立相应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制度,这需要学院和学校层面的支持。

 

7.专业特色与优势

根据经济学专业的一般培养规律,经济学专业不宜大规模办学,具有厚基础、宽口径以及精英化的专业特色。长期以来,“崇尚经济科学、培育国家英才”,形成“厚积理论、古今比较、量化分析、探索前沿”的培养理念,在此基础上提出新时代专业素养与家国情怀同频共振的人才培养新理念,进一步适应国家和东盟区域经济发展需要,通过一流专业建设形成以下特色优势:

1)校社对接的应用型和本硕贯通的研究型经济学人才“两型”培养模式;

2寓教于研、本研互动、学以致用的研究与实践教学模式;

3)科教融合、产学研合作,深化东盟经贸交往的协同育人机制。

我们依托“应用经济学部区合建一流学科”建设,将充分利用广西大学经济与管理实验中心(国家级)、广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A类重点研究基地(省部级)、广西本科高校特色专业及实验实训教学基地(中心)(省部级)、广西大学经济发展研究所(校级)等学术和实验平台,发挥应用经济学和理论经济学两大学科优势,扩充实习基地,坚持师资队伍优化,教学相长,“两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课程教学质量提升,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创新等方面不断探索和实践。


 

二、土木工程专业质量报告

1. 培养目标

1.1 专业现状

广西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创办于1932年,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和良好的历史传承。该专业方向于1998年获批“结构工程”二级博士授权点;2002年获批“结构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同年“土木工程”专业被评为广西首批精品专业;2010年获批“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2014年“土木工程”专业被评为广西优势特色专业,同年“土木建筑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获批国家级教学示范中心;“土木工程”专业在2006年、2011年和2016年连续三次通过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评估(认证),并于20168月通过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017年“土木工程”作为广西唯一学科入选教育部“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

广西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把握“教育部世界一流学科”建设机遇,依托“结构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工程防灾与结构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大跨拱桥关键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土木建筑工程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高水平科研和教学平台,聚焦拱桥关键技术、岛礁建设关键问题、特殊地质条件工程防灾减灾、亚热带民族建筑防灾减灾等特色方向发展前沿,以世界一流学科建设为目标,大力提升本专业“东盟、海洋、亚热带、多民族文化”等区域特色和优势,构建了完善的“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人才培养体系,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有效支撑“南海岛礁开发与中国—东盟海洋合作”、“一带一路互联互通建设”以及“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等国家战略需要,立足广西、服务全国、辐射东盟,为国内外培养高素质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

 

1.2 培养目标

广西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立足广西,服务全国,辐射东盟,面向世界,旨在培养适应国家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富有创新精神,具有社会责任感、法治意识、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的领军型、创新型、复合型土木工程类高素质人才,其中培养五有领军型人才是核心及重点。毕业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够在土木工程(含建筑工程、道路桥梁工程、岩土与地下工程)相关领域的勘察、设计、施工、管理、教育、科研等部门从事技术、管理或科学研究等工作。学生毕业后5年左右,具备工程师或与之相当的专业技术能力,成长为生产岗位的技术管理者或科研设计岗位的技术骨干,或者获得土木工程硕士及以上学位。上述培养目标可以归纳为以下四方面:

1)知识目标。掌握土木工程学科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备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知识、土木工程专业知识,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现代信息技术知识,熟悉土木工程相关制度与规范,系统地受到过土木工程领域注册执业工程师的基本训练。

2)能力目标。具备分析解决土木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一般能力,具备熟练地使用土木工程领域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的能力,具备在跨文化背景下、多学科环境中进行沟通交流、组织管理和领导的能力,能胜任房屋建筑、道路桥梁、隧道与地下工程等领域的勘测、设计、施工与管理等工作。

3)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健康的人生态度,具有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具有健全心理和健康体魄,具有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与社会责任感,具有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意识,具有团队协作意识。

4)职业发展目标。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能持续提高自身专业能力和水平,从而能适应土木工程领域技术与管理发展的新要求。毕业5年后,能在土木工程建设与管理领域成为具有国际视野、绿色担当、科学素养、家国情怀和创新精神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1.3 质量标准

本专业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了《广西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教学质量标准》,本标准满足《土木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土木工程专业)》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要求,同时全面支撑培养目标的实现,质量标准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要求,也符合广西大学学科体系、保障体系、教学体系、科研体系的实际布局情况,符合建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一流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建设目标要求。

 

1.4 培养方案

1)培养方案的制定和修订情况

广西大学对专业培养方案的修订程序、组织工作有明确的规定,由教务处牵头,各学院组织实施。根据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以及广西大学本科教育发展目标,从2015年到2020年本专业先后制定了2015版、2017版和2020版培养计划。2020年,在认真学习《土木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土木工程专业)》和《工程教育认证标准》,深入理解土木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对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全新定义和要求后,本专业在2015版和2017版培养计划基础上进行修订得到了2020版培养方案。

本专业培养方案在修订过程中,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广泛调研了国内外土木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结合学校定位、培养目标、毕业要求等因素,根据广西土木工程专业现状及建筑产业发展情况,结合学校的卓越工程师建设规划,选取经营管理规范、技术水平先进、社会影响大、环保贡献突出、合作密切的单位和企业对土木工程专业学生进行联合培养,并根据合作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和兼职教师的基本要求,聘请了若干企业专家作为土木工程专业的实践指导教师,并对课程体系和内容进行了认真的分析、研讨,所设置的课程体系和内容能够为专业培养目标服务,课程的内容及考核方式可有效支撑各项毕业要求的达成,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能够很好地体现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协调发展。

2)课程体系结构

目前本专业执行2020版培养方案。培养方案根据国际和国内土木工程学科发展方向和人才需求趋势,依据《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及《土木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土木工程专业)》,结合广西大学实际情况,以服务地方的理念和精神,明确设计了本专业的课程体系,毕业总学分为160学分,满足《土木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土木工程专业)》参考总学分160180的要求。

专业的课程体系包括通识类知识、学科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等知识体系及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类教学环节。学生修满培养方案规定的必修课、选修课及有关环节,达到该专业教学计划规定的最低毕业学分数,并修完规定必须修读但不记学分的所有课程和环节,德、智、体、美、劳合格,即可毕业。满足学位授予相关文件要求的,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专业核心课程包括: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土力学、流体力学、土木工程材料、土木工程概论、工程地质学、土木工程制图、土木工程测量、土木工程试验与测试技术、土木工程施工技术与组织、工程经济与项目管理、土木工程法规、工程荷载与可靠度设计原理、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钢结构基本原理、基础工程。

特色、特设课程包括:全英文课程《土木工程材料》,双语课程《土力学》,导师课程《导师制课程》,行业专家课程《精英讲座》,特色课程《大跨度拱桥结构》、《智慧建造》、《装配式建筑技术》,区域特色课程《广西传统民居与乡土聚落》、《广西历史建筑保护》、《岭南建筑与园林》、《海洋混凝土耐久性》、《近岸与离岸岩土工程》。

通识选修课五大模块中模块1创新创业基础知识模块、模块2领军人才素质教育模块至少应各修1门课程,模块3中国、东盟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模块、模块4海洋知识与可持续发展模块、模块5广西少数民族文化与现代发展模块可任选课程组合,且人文艺术类是所有学生的必选科目,不少于4学分;纯网络课程修读不超过总修读课程的50%;其中《创业基础》《中文写作实训》《逻辑与批判性思维》及公共艺术类课程为每位学生必修。

本专业学生必须按学校要求完成集中实践环节中的“普通话测试”和2个学分的创新创业实践。创新创业实践学分属于集中实践培养中必须完成的环节,学生需在在校期间完成《创新实践学分认定标准》中的科学研究、学科竞赛、技能学分、创业实践、社会实践等项目之一后,经学院认定获得该学分。专业选修课不少于7.5学分,其中各专业方向选修课不少于4学分,方向拓展选修课不少于3.5学分,方向拓展选修课可选择其它专业方向选修课。本专业学生可在本科阶段选修土木学科硕士研究生一年级课程,所选课程可认定替换部分通识选修课程、专业选修课学分,选课前需报教务处、研究生处备案,认定、替换方案由教务处审批。

土木工程专业三个方向(建筑工程、道路与桥梁工程、岩土与地下工程)的课程拓扑关系分别如图1-1、图1-2和图1-3所示。

 

1-1 建筑工程方向课程拓扑关系

 

1-2 道路与桥梁工程方向课程拓扑关系

 

1-3 岩土与地下工程方向课程拓扑关系

1.5 发展规划

(1)专业建设目标

以“土木工程”世界一流学科建设为主线,一体化推进专业建设、实验实训教学基地(中心)建设、教师队伍建设、信息化教学能力建设和对外开放合作,进一步改善专业办学条件,凝练和凸显办学特色,推进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以及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把“土木工程”专业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专业标杆。

(2)专业建设思路

坚持以“立足广西,服务全国,辐射东盟,面向世界”为专业建设理念,以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法治意识、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的“五有”创新型、复合型的土木工程高素质人才为目标;贯彻落实“土木工程”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调整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扩大小班化教学覆盖面,注重考查学生能力,探索非标准答案考试;强化实践育人环节,增加实践教学比重,配齐配强实验室人员,提升实验教学水平。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探索校校、校企、校地、校所协同育人新机制;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推动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有机结合,参加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以主动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为新使命,深入实施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三全”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为国家及广西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2. 师资队伍

2.1 数量与结构

本专业共有专任教师69人。其中,35岁以下17人,36岁至45岁26人,46岁至55岁15人,56岁至60岁8人,61岁以上3人;具有博士学位专任教师61人,具有境外学习经历专任教师34人;具有正高级职称专任教师26人,具有副高级职称专任教师17人;具有博士研究生导师资格20人,具有硕士研究生导师资格47人。拥有全职院士1人、双聘院士4人等一批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师资力量雄厚。其中,郑皆连院士是国务院川藏铁路咨询委员会仅有的两位桥梁专家之一,广西大学是川藏铁路关键技术科研创新与人才培养合作体三个高校之一。近年来,本专业教师荣获全国创新争先奖牌(研究团队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等高水平科研和教学奖励,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工程院重点咨询项目等国家级重点项目,为国家战略川藏铁路跨雅鲁藏布江藏木特大桥、世界最大跨度拱桥平南三桥等提供关键技术支撑。部分优秀教师代表见表2-1。

2-1 部分优秀教师代表

序号

姓名

人才或团队类别

授予部门

1

郑皆连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2

陈宗平

卓越学者创新团队

广西教育厅

3

余波

广西杰出基金获得者

广西青年科技奖获得者

广西科技厅

4

莫崇勋

宝钢优秀教师奖

宝钢教育基金会

彭林欣

陈宗平

何江

陈正

余波

5

余波

广西高等学校千名中青年骨干教师培育计划

广西教育厅

余波、杨海峰、

柯晓军、刘慧娟

6

陈正

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团队

教育部

7

燕柳斌

自治区精品课程团队

广西教育厅

8

陈伟清

自治区精品课程团队

广西教育厅

9

陈正、黄莹、余波等

广西自治区级一流本科课程团队

广西教育厅

10

陈正、黄莹、余波等

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团队

教育部

2.2 教育教学水平

本专业有序推动“课程思政”建设,明确主体责任,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严格审核教材,初步建立了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形成了专业课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紧密结合、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本专业坚持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狠抓本科教学的稳定和质量提升工作,紧紧抓住“教育部质量工程”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的落实,积极开展各种教学改革工作,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结合专业、课程及学生特点,本专业积极组织专业教师进行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研究,为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提供理论支撑。鼓励教师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交互式、案例式、情景式、仿真模拟式等灵活多样的方法组织教学,加强师生互动,促进教师由知识传授型向研究型教学转变,引导学生由接受性学习向探究性学习转变,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努力提高课堂授课效率,增强学生自学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精神的培养。积极开展教研活动,组织课堂教学竞赛,促进教师交流教学方法和经验。本专业加强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课堂讲授与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教法改革,突出学生应用能力培养。本专业充分利用多媒体及网络教学资源,利用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线上线下混合,通过智慧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将教学方法改革纳入教师教学质量考核指标体系和教学工作规范中,促进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此外,本专业还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鼓励教师参与实践教学,促进教师不断积累实践教学经验。本专业每学期都对网上评教结果向全体师生公开,教学管理人员要向各课程组和教师反馈具体的评议意见。积极推动“土木工程”一流学科和一流专业建设,“土木工程”专业获得国家一流建设学科和一流本科建设专业、广西一流建设学科,积极申请广西一流课程,努力打造实施“金课”工程。近年来申请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广西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测绘地理信息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广西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广西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部分代表性的教育教学改革成果奖见表2-2。

本专业认真对照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课程教学等方面贯彻“以学生为中心,产出为导向,质量持续改进”的教育理念,建立基于评估反馈的质量保障体系与改进机制,培养能主动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富有创新精神、具有宽广国际视野、具备国际竞争与合作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本专业于2006年、2011年、2016年土木工程连续三次通过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评估,并于2016年8月通过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近年来,本专业建设了“土木工程”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土木工程”世界一流建设学科、“结构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土木建筑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专业学科平台,以及“土木工程”广西本科高校特色专业及实验实训教学基地、“建筑与土木工程”广西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土木工程”广西高等学校特色专业等省部级专业学科平台,见表2-3。

2-2 代表性教育教学成果奖

序号

项目名称

奖励名称

时间

等级

授予部门

1

双轮驱动,齿轮咬合——地方综合性大学‘全程互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2018

二等奖

教育部

2

面上行业需求和区域建设的地方综合性大学土木工程学科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

2019年广西高等教育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

2019

一等奖

广西教育厅

3

基于“院士工作站+校企协同”的路桥专业本硕博贯通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实践

2017年高等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成果奖

2017

一等奖

广西教育厅

4

三个面上,全程互动——地方综合性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2017年广西高等教育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

2017

一等奖

广西教育厅

5

基于高职教育测绘地理信息类专业技能竞赛标准化体系构建与实践

测绘地理信息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

2018

一等奖

全国测绘地理信息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

6

面向区域行业需求的“精品课堂+创新实践”二元协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2017年高等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成果奖

2017

二等奖

广西教育厅

7

“教学做一体化”的土木工程制图课程13年的教学改革实践

2017年广西高等教育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

2017

三等奖

广西教育厅

8

基于“需求驱动+以赛促培+目标导向”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2017年高等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成果奖

2017

三等奖

广西教育厅

 

 

 

2-3 专业建设成果汇总表

序号

名称

类别

时间

授予部门

1

土木工程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

2019年至今

教育部

2

土木工程

“世界一流建设学科”

2017年至今

教育部

3

结构工程

国家重点学科

2002年至今

教育部

4

土木建筑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2014年至今

教育部

5

土木工程

广西本科高校特色专业及实验实训教学基地

2018年至今

广西教育厅

6

建筑与土木工程

广西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2016年至今

广西教育厅

7

土木工程

广西高校优质本科专业

2016年至今

广西教育厅

8

土木工程

广西高等学校优势特色专业

2014年至今

广西教育厅

9

土木工程

广西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及课程建设一体化

2012年至今

广西教育厅

10

土木工程

广西首批精品专业

2002年至今

广西教育厅

 

2.3 教师教学投入

本专业围绕建筑工程、道路与桥梁工程、岩土与地下空间工程三个研究方向进行师资队伍建设,形成了以高级职称和博士为主、年龄梯队合理、科研与教学并重的师资队伍,有中国工程院院士郑皆连、梅国雄教授、朱建文教授、杨绿峰教授等。为了加强本专业各个方向的建设,扩大和增强教师队伍,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教研一体化”,近年来取消了教研室,分别成立了建筑工程系、道路与桥梁工程系、岩土工程系,各系根据专业方向的特点,定期组织听课、教学研讨会、集中考核和申报完成教学创新课题等制度提高教学水平。通过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本专业青年教师倪轶兰、滕晓丹和王丽等均获得教学竞赛奖,获得教学改革项目16项,获得省部级教学成果奖6项,培养教学名师与教学团队15人。加大对新引进年青博士的支持力度,提升基本待遇,科研启动经费从以往的1万元增加到30万元,住房补贴从0增加到10万元,年收入从6万元左右增加到20万元。本专业教师能够自觉履行教书育人职责,并将主要精力投入本科教学工作。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副教授分别占教授、副教授总数的比例为100%。

2.4 教师发展

本专业充分利用“土木工程”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的契机,不断提高师资的教学科研水平,打造优势明显的教学团队和学术团队,提升专业建设的层次和水平;对具有较好发展潜力的中青年教师进行重点扶持,选派优秀青年教师赴国内外高水平大学进修、访学或开展学术交流,提升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支持教师到企业、科研院所、政府等部门参与研发、挂职锻炼或见习实践,形成让更多教学科研人员和学生参与到重大工程的设计建造过程中去的机制;建立完善传帮带机制,加强教学团队建设,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以学科高水平教授为专业建设带头人,从职称、年龄、学缘结构合理构建入手,形成教学水平均衡、教学改革持续推进、教学质量稳步提高的良性发展态势。通过教育部“青年骨干教师”、中组部“西部之光”、“广西高校青年骨干教师”、“广西人才小高地”、“海纳计划”等多各种途径夯实教师队伍建设基础,鼓励和资助青年教师自我提升,这方面的突出例子有发表ESI高被引论文的覃英宏教授和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陈宗平教授;引进了郑皆连院士和梅国雄教授等高水平师资。每年引进5名左右的优秀博士、送培海外2-3名中青年骨干教师。每位青年教师入职前都有岗前培训,到各系后会安排“跟课”一年时间,担任老教师的助教,由老教师“传、帮、带”。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设了一支年龄结构合理、理论和实践教学经验丰富、科研能力较强的教师队伍,既有突出贡献的国家级人才,又有很强潜力的优秀青年教师,组成了具有特色的课程教学团队和精品课程。本学科调整了青年人才的引进要求,2019年和2020年新引进的于鹏等12位博士和2位教授全部来自英国卡迪夫大学、同济大学、湖南大学等世界土木工程领域知名高校和985高校,并具有突出创新思维和独立科研能力。于鹏博士申获广西高校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百人计划”。

优秀青年教师代表——陈正教授,全国创新争先奖牌团队核心成员、宝钢优秀教师奖、广西青年五四奖章、广西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积极开展课程思政、科研成果、重大工程进课堂教育教学改革,主讲课程获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和国家大学生素质教育精品通选课。获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广西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第一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三等奖。聚焦混凝土结构和材料的耐久性及高性能混凝土研发,研究成果获中国专利优秀奖1项、广西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其中SCI收录1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8项。服务国家战略,为世界最大跨度铁路钢管混凝土拱桥(主跨430m)——川藏铁路跨雅鲁藏布江藏木特大桥和世界最大跨度拱桥(主跨575m)——平南三桥承担大跨钢管混凝土拱桥管内不收缩混凝土研发、灌注与检测关键技术攻关,作为团队核心成员或全国创新争先奖牌。

优秀青年教师代表——余波教授,宝钢优秀教师奖、广西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中国专利奖、广西青年科技奖和广西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获得者,广西防灾减灾与工程安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广西大学土木学院建筑工程系主任/教授/博导。担任教工第一党支部书记,不断创新工作机制,提高党建实效,创先争优,所在支部获得广西大学优秀基层党建工作创新案例二等奖,带领党支部于2019年入选“教育部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牢记师者使命,潜心教书育人,爱岗敬业,积极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和教育模式,获广西壮族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2项和“互联网+”大赛金奖3项,多次获评十佳研究生导师和优秀论文指导教师。结合广西北部湾区域特色和工程建设需求,重点围绕海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分析、设计与评估开展研究,勇于创新,敢于担当,承担科研项目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20多篇,申请专利和软件著作权20余项,2次获广西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并获中国专利优秀奖、广西青年科技奖和广西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积极推动学科发展和平台建设,编制国家和地方标准3部,用科技造福社会,将创新成果技术推广应用于南宁地铁、北部湾海港码头、核电站等重大工程,促进了行业技术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

 

3. 教学资源

3.1 教学设施

本专业拥有“土木建筑工程实验国家级教学示范中心”、“工程防灾与结构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大跨拱桥关键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广西本科高校特色专业及实验实训教学基地”、“广西防灾减灾与工程安全重大基地”以及3个自治区级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拥有万元以上仪器达283台套(2020.11.5共有含软件1493台套),建成了具有先进水平的动真三轴岩爆试验系统、超大型反力墙、12000kN电液伺服试验平台、大跨桥梁试验平台(在建)、水槽造波造流系统等一流试验装备和创新研究平台,硬件软件设备先进,仪器设备类型及数量等能满足研究生科研和实验研究的需要。同时,学校图书和数据库资源丰富,图书馆现有馆藏文献总量730万册,其中印刷图书358万册,电子图书372万册,电子期刊3.5万种,能有效支撑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藏书体系。本学位点有专业类期刊1085种。其中,中文期刊325种,外文期刊750种。本学位点有专业类图书66289种。其中,中文纸质图书34026种,共89900多册;外文纸质图书2442种,共4000多册。本专业不断加强专业教学实验室、综合实验训练中心、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实训基地等实验实训教学基地(中心)建设,提升专业实践教学能力,改善信息化教学基础条件,完善在线开放课程应用、混合式教学改革等所需的网络化教学环境,建设智慧教室,促进教学环境智能化,结合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开展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改革,建设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项目,推动线上线下教学相结合的个性化、智能化实验教学新模式;加强课程与教材建设,以教学督导和学生评教相结合,淘汰水课、打造金课,新增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和自治区级一流本科课程各1门,新增本科实践教学基地10余个。

3-1 实验和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汇总表

序号

项目名称

所获奖励或支持名称

时间

等级

授予部门

1

土木建筑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国家级教学示范中心

2014至今

国家级

教育部

2

工程防灾与结构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009至今

国家级

教育部

3

大跨拱桥关键技术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2009至今

国家级

教育部

4

广西土木工程特色专业实验实训基地

广西本科高校特色专业及实验实训教学基地(中心)

2018

省部级

广西教育厅

5

广西防灾减灾与工程安全重大基地

广西重大基地

2017

省部级

广西科技厅

6

广西特殊地质公路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广西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015至今

省部级

广西科技厅

7

广西大跨拱桥工程研究中心

广西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018

省部级

广西发改委

8

白以龙院士力学工作站

广西院士工作站

2013至今

省部级

广西科技厅

9

广西建筑与土木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广西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2016

省部级

广西教育厅

 

3.2 课程资源

本专业不断优化课程体系,增加了“土木工程前沿”、“智慧土木”和“东盟国家的土木建设与管理”等课程;鼓励和支持专业老师积极编著内容新颖、区位特色显著的专业教材或专著,并及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理论或实验教材,使本专业更加适应行业、企业及区域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每年定期邀请国内外的名师大家开设“君武讲堂”、“名师讲堂”,专业技术骨干举办“专题讲座”,杰出校友举办“杰出校友论坛”等系列讲座,提升土木工程专业“东盟、海洋、亚热带、多民族文化”等区域特色和优势,使学生享受多层次、全方位的西大土木文化、海洋文化、亚热带文化和东盟文化的熏陶。本专业的课程资源丰富,门类建设齐全,执行情况优良,近年在本科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近年来,本专业建设了“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广西自治区级一流本科课程”、“八桂学堂高校课程联盟在线课程”等高水平特色课程,以及“高等学校土建类专业十三五规划教材”、“普通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新编系列教材”等国家和省部级教材,见表3-2。

3-2 课程与教材建设成果汇总表

序号

名称

奖励名称

时间

等级

授予部门

1

《土木工程材料(全英文)》

国家级一流

本科课程

2020

国家级

教育部

2

科技建材构筑美好家园

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国家大学生素质教育精品通识课

2013至今

国家级

教育部

3

《土木工程材料(全英文)》

广西自治区级

一流本科课程

2019

省部级

广西教育厅

4

土木工程材料

"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

2020

国家级

机械工业出版社

5

结构塑性力学

 

2016

 

科学出版社

6

结构力学

广西精品课程

2003至今

省部级

广西教育厅

7

测量学

广西精品课程

2008至今

省部级

广西教育厅

8

土木工程制图

“八桂学堂”高校课程联盟在线课程

2018

省部级

 

9

流体力学

普通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新编系列教材

2008至今

国家级

中国土木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

10

AutoCAD2013土木建筑制图

 

2013至今

 

清华大学出版社

11

结构力学<>课堂同步训练

高等学校土建类专业十三五规划教材

2018

国家级

武汉理工大学

 

3.3 社会资源

本专业不断加强国际合作与培养,主动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加大力度引进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做好学生“派出去”和“引进来”工作,加大学生出国,尤其是东盟国家的交流、交换比例,提高留学生教育层次和培养质量。人才培养方案与国外同类专业接轨,专业建设中借鉴国外高校先进的教育理念、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逐步增加全英文课程和中英文双语课程的比例,以满足国际合作与人才培养的需求。

本专业通过土木工程一流学科群建设,与地方政府、行业及企事业单位共同建设实践教育中心,共同打造合作培养实践教学平台,创新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促进培养与需求对接、科研与教学互动。将社会力量纳入办学资源,以合作共赢为驱动,突破协同联合培养的壁垒。邀请军队、科研单位、知名企业共同参与研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专家参与专业课程教学;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积极引进、聘请行业企业人员担任专兼职教师,代表性企业导师信息见表3-3。已建成土木建筑工程实验国家级教学示范中心、工程防灾与结构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广西防灾减灾与工程安全重大基地等、广西土木工程特色专业实验实训基地、广西特殊地质公路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西大跨拱桥工程研究中心、白以龙院士力学工作站和广西建筑与土木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八个教学科研平台。目前已创建“广西大学-广西路桥集团-广西瑞宇建科土木工程学科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广西大学-广西建科院-南宁轨道交通集团土木工程学科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广西大学-华蓝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广西建工集团第五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广西壮族自治区水利科学研究院土木水利工程学科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等三个产学研教学基地。

 

3-3 代表性企业导师信息

序号

 

出生年月

专业领域

专业技术

 

工作单位及职务

1

岳清瑞

196201

土木工程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董事长

2

王浩

195308

水利工程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3

徐建

195806

土木工程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党委常委、总经理

4

张喜刚

196203

土木工程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

5

高宗余

196401

土木工程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6

牟廷敏

196409

土木工程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四川省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

7

陈克坚

196601

土木工程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工程师

8

徐恭义

196303

土木工程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副总工程师,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9

汪稔

195511

土木工程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研究员

10

杨绿峰

196604

土木工程

教授

广西壮族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总工程师、副厅长

11

黄钟晖

197401

土木工程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南宁轨道交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

 

4. 培养过程

4.1 教学改革

1)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契机,积极推进专业建设

本专业认真对照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课程教学等方面贯彻以学生为中心,产出为导向,质量持续改进的教育理念,建立基于评估反馈的质量保障体系与改进机制,培养能主动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富有创新精神、具有宽广国际视野、具备国际竞争与合作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本专业于2006年、2011年、2016年土木工程连续三次通过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评估,并于20168月通过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2)优化课程体系,丰富教学内容,培养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

本专业不断优化课程体系,增加“土木工程前沿”、“智慧土木”和“东盟国家土木建设与管理”等课程;鼓励和支持专业老师积极编著内容新颖、区位特色显著的专业教材或专著,并及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理论或实验教材,使本专业更加适应行业、企业及区域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每年定期邀请国内外的名师大家开设君武讲堂名师讲堂,专业技术骨干举办专题讲座,杰出校友举办杰出校友论坛等系列讲座,提升土木工程专业东盟、海洋、亚热带、多民族文化等区域特色和优势,使学生享受多层次、全方位的西大土木文化、海洋文化、亚热带文化和东盟文化的熏陶。

3)强化创新创业教育,提升科技创新意识和协同创新能力

充分发挥土木建筑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广西建筑与土木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教学基地的作用,为学生提供进行创新的平台,突出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进一步加大本科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积极引导本科生申报国家级科技创新项目,建设创新创业竞赛指导团队,积极承办和参与学科竞赛和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近3年已获得省部级二等奖以上奖项50余项。

4)积极探索精英教育模式,培养领军型专业技术人才

采用茅以升实验班创新拔尖人才实验班等本--博贯通培养模式,秉承政、军、产、学、研、用相结合和协同育人的培养理念,培养有社会责任、有法治意识、有创新精神、有实践能力、有国际视野的土木工程五有领军型人才。

5)深化产学研一体化建设,提升创新实践能力

通过土木工程一流学科群建设,与地方政府、行业及企事业单位共同建设实践教育中心,共同打造合作培养实践教学平台,创新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促进培养与需求对接、科研与教学互动。将社会力量纳入办学资源,以合作共赢为驱动,突破协同联合培养的壁垒。邀请军队、科研单位、知名企业共同参与研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专家参与专业课程教学。形成让更多教学科研人员和学生参与到重大工程的设计建造过程中去的机制。目前已建成“土木建筑工程实验国家级教学示范中心”、“工程防灾与结构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广西防灾减灾与工程安全重大基地”、“广西土木工程特色专业实验实训基地”、“广西特殊地质公路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西大跨拱桥工程研究中心”、“白以龙院士力学工作站”和“广西建筑与土木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等教学科研平台,并创建了“广西大学-广西路桥集团-广西瑞宇建科土木工程学科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广西大学-广西建科院-南宁轨道交通集团土木工程学科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广西大学-华蓝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广西建工集团第五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广西壮族自治区水利科学研究院土木水利工程学科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等产学研教学基地。

近年来,本专业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围绕“实验教学体系改革”、“产教融合应用性课程开放式教学模式”、“全程互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方面开展教学改革项目,不断优化课程体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突出专业特色和优势,共获得21项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见表4-1

4-1 代表性教学改革项目

序号

项目名称

所获奖励或支持名称

时间

等级

授予部门

1

“双一流”和“双万计划”背景下土木工程(岩土与地下工程方向)实验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

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

2020-2022

一般项目A

广西教育厅

2

基于概念和趣味性的结构力学课程改革探索及微课设计

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

2019-2021

一般项目A

广西教育厅

3

产教融合应用性课程开放式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

2019-2021

一般项目A

广西教育厅

4

基于“互联网+”土木工程《路基路面工程》课程改革建设

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

2019-2021

一般项目B

广西教育厅

5

靶向分解、竖向融合——房建课程多元化教学研究与实践

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

2019-2021

一般项目B

广西教育厅

6

土木工程世界一流学科教育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

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

2018-2021

重点项目

广西教育厅

7

区域特色研究型大学以协同创新为引领推进全程互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

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

2015-2018

重点项目

广西教育厅

8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下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改革研究和实践——以广西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为例

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

2015-2018

重点项目

广西教育厅

9

基于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的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创新实践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

2017-2020

重点项目

广西教育厅

10

基于协同创新中心构造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

2014-2017

一般项目

广西教育厅

11

强化地域特色的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

2015-2018

一般项目

广西教育厅

12

面向新型城镇化的建筑史地域性特色教学探索与实践

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

2015-2018

一般项目

广西教育厅

13

道桥专业《桥梁工程》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

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

2015-2018

一般项目

广西教育厅

14

新常态背景下城乡规划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改革实践探索

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

2016-2019

一般项目

广西教育厅

15

以工程设计任务为导向的《混凝土与砌体结构设计》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

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

2016-2019

一般项目

广西教育厅

16

基于微课的理论力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

2016-2019

一般项目

广西教育厅

17

土力学双语教学方法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

2016-2019

一般项目

广西教育厅

18

《土木工程制图》慕课建设

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

2016-2019

一般项目

广西教育厅

19

基于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建筑结构试验》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

2017-2020

一般项目

广西教育厅

20

基于课堂全程教与学同步互动的《结构力学》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

2017-2020

一般项目

广西教育厅

21

基于“竞赛+项目”双核驱动的BIM工作坊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

2017-2020

一般项目

广西教育厅

 

4.2 课堂教学

1)适时更新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每门课开课前都要根据培养计划的要求制订教学大纲,大纲明确每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对毕业要求的支撑作用以及成绩的考核方式,教师上课遵守教学大纲。课程教学内容根据学科的发展和培养的要求适当更新,教学内容紧密围绕人才培养的目标开展。针对最新学科发展成果和用人需求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专业骨干课程教学内容每三年更新率不少于15%

2)推进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提高教学质量。课程以更新教学观念为先导,将专业认证的“学生为中心、结果导向和质量持续改进”三大核心理念贯穿于整个课程的教学中,把全体学生的学习效果作为关注的焦点,教学设计和实施目标是为保证学生取得特定的学习效果,建立“评价-反馈-改进”闭环,形成质量持续改进机制。注重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积极制作课件、音像资料等,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针对课程内容和特点选择最恰当的教学方法,广泛吸取先进的教学经验,逐渐形成具有特色的课程教学方法体系。教学团队负责人不定期的组织开展课程教学研讨、教学观摩等教学研究活动。课堂教学实行启发式、讨论式、案例教学,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发现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大课外学习的引导。

3)学生学习方式多样化。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采用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通过开展课改示范课程和课改实验课程,在课程教学中能够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索,促进学生主动、富有个性地自主学习,给学生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机会,提高沟通能力。通过网络课程和广西大学课堂中心建设,促进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和通过网络实现自学、测试和答疑交流等。

4)建立了完善的考试考核方法和管理体系,积极提高考核方式的科学性。考核的方式主要分为考试、考查和设计成果等,其中考试课在期末统一安排时间进行统考,考查课则由任课老师根据课程教学的需要自主灵活决定考核的具体方法。考试之后统一进行改卷并对每个教学班都要做好试卷分析、提出改进建议和归档工作,归档工作由专人负责,形成一整套完整的管理体系。通过开展课改示范课程和课改实验课程,加强课程教学过程每一环节的评价,降低期末考试分数的比重,不断提高考核方式的科学性。教学过程评价主要涉及:作业、课堂发言、指定阅读、广泛阅读、读书报告、设计报告、研究报告、期中考试、小组讨论、个人陈述、自我评价、小组评价、班级讨论、教师点评、期末考试等上10余个环节。教师根据理论课、实践课、实习等课程不同的性质和培养的目标,适当选择其中的评价环节

 

4.3实践教学

1)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本专业在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中坚持“融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协调发展的教育、教学理念,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科研与教学相结合。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在教学体系设置中,进一步加强实践实习课程教学计划的修订,使教学计划能够很好地协调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充分保证实践实习教学的时间和质量。全方位、多渠道合作办学,建立稳定的校内外实训和实习基地,把设计和施工管理教育的课堂延伸到研究院所或企业的设计部门,让学生了解设计与管理的全过程。

本专业以培养高素质工程人才为目标。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核心,树立“优化课内、强化课外”意识,采用“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实践应用”以及“课内课外相结合、重视能力培养、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实践教学方式。以“教学做合一”为指导,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自主、个性、开放型实践环境,使整个实践教学体系得到进一步改进和优化,形成分阶段、全方位实践教学体系。

本专业建立“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全方位”实践教学机制。实现实践教学由限制型向自主型、由封闭型向开放型、单一型向复合型、验证型向综合型、课内向课外等转变,解决了工程教育与产业结合不够紧密、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差、创新与实践能力薄弱等实践教学难题。

2)实践教学环节

在实验课程体系的建设、改革和内容的整合与优化方面,将实践教学内容分模块、分阶段、分层次地实施,形成实验室教学、野外实习、仿真实验室教学、社会实践、课外创新科学研究训练、毕业设计(论文)、毕业实习等多种形式联系密切的立体式实践教学新体系。充分利用科技创新平台与教学基地的资源,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土木工程人才。

专业实习包括第4学期的认识实习及第7学期的生产实习和第8学期的毕业实习。认识实习采取集中式参观的方式进行,初步了解本专业性质和特点,时间为1周。生产实习要求根据实习大纲与专业课程设计结合,集中到企事业单位进行蹲点实习,了解生产实际情况,并动手操作,实习结束时,提交实习报告,由带队教师进行考核,时间为6周。毕业实习结合毕业论文进行,结合所选设计(论文)题目,进行针对性实习,毕业设计(论文)完成后,提交实习报告,由指导教师进行考核,时间为4周。

专业课程设计由指导教师负责确定设计的题目,学生自主选定题目。题目是必须围绕本专业方向的设计类型课题,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行设计、制作完成,时间为6周。毕业设计(论文):第7学期底由教师确定毕业设计题目,学生自主选题。从第8学期开始进入毕业设计的工作,包括确定任务书,与指导教师共同协商确定设计(论文)写作大纲。毕业设计(论文)应结合毕业实习进行,在完成毕业实习的基础上,开展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设计(论文)工作于第8学期6月初完成,六月上旬参加由学院、教研室组织的毕业设计(论文)答辩。

不集中实践教学包括普通话、劳动、创新创业实践。创新创业包括社会实践和科技活动与素质拓展活动。其中,社会实践包括社会调查、科研助理(协助导师开展科研活动)、专业社会实践(与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勤工助学;科技活动与素质拓展活动包括完成科研项目、学科竞赛(挑战杯等)、课外实践活动(自拟方案进行实验,有规范的实验报告、积极组织创新性校园文化活动、设计、制作小产品,得到教师认可)、职业资格证书(驾照、律师资格、程序员等各类资格证书)、从业资格证书(本专业各类从业资格培训证书)。

3)实习实训、创新实践、毕业设计(论文)的落实及效果

加强实习实训、创新实践、毕业设计(论文)的有关文件落实,为提高毕业设计(论文)效果,引导学生参加老师的科研项目,提前选题进入毕业设计准备阶段;学生有更充足的时间进行资料收集和理论学习。依托教师的科研条件和指导力量,将科学研究渗入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实际工作能力和科研、科技创新能力,提高实践教学质量,获得了显著效果。

充分发挥土木建筑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广西建筑与土木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教学基地的作用,为学生提供进行创新的平台,突出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进一步加大本科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积极引导本科生申报国家级科技创新项目,建设创新创业竞赛指导团队,积极承办和参与学科竞赛和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依托学科竞赛,不断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和专业能力。鼓励本科生积极参加相关专业方向学科竞赛和技能竞赛,近年来组织学生参加了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亚太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周培源全国大学生力学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高等院校结构BIM应用技能竞赛、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青年科普创新实验暨作品大赛、中南地区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中南地区高校土木工程专业结构力学竞赛、广西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等国际、全国及省部级比赛,并获得了喜人的成绩,通过相关学科竞赛,不断增强本科生的综合素质,提升了学生的专业能力。近年来,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参与相关竞赛获奖情况见表4-2

4-2 部分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竞赛获奖

序号

项目名称

时间

等级

授予部门

1

第九届“挑战杯”广西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

2020

广西金奖1项,银奖1项目,铜奖3

共青团广西区委、自治区教育厅

2

第十届全国中、高等院校学生“斯维尔杯”建筑信息模型(BIM)应用技能大赛

2019

全能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绿色建筑一等奖3项、工程管理二等奖2

中国建设教育协会

3

第三届全国大学生“茅以升公益桥—小桥工程”设计大赛

2019

全国三等奖

共青团交通运输部直属机关委员会、教育部高等学校交通运输类专业委员会

4

第七届中南地区高校土木工程专业“结构力学竞赛”

2019

二等奖1项,三等奖1

中南地区高校土木工程专业“结构力学竞赛”组委会

5

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2019

广西金奖1项,铜奖4

自治区教育厅、自治区党委统战部、自治区党委网信办、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6

第十二届周培源全国大学生力学竞赛

2019

广西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

广西力学学会

7

第四届全国高等院校BIM应用技能网络大赛

2018

一等奖(1项)

中国建筑教育协会

8

第四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2018

全国铜奖

教育部

9

第十届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

2018

全国三等奖1项、广西一等奖1

中国数学会普及工作委员会

10

广西大学生BIM应用技能大赛

2018

一等奖(5项)

广西教育厅

11

第四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2018

广西金奖(2项);广西银奖(1项)

广西教育厅

12

2017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2017

全国(本科组)二等奖1

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组织委员会

13

全国青年科普创新实验暨作品大赛(2017年)

2017

二等奖1

中国科协科普部、共青团中央学校部

14

第八届全国中、高等院校学生斯维尔杯建筑信息模型(BIM)应用技能大赛

2017

一等奖1项,二等奖1

中国建设教育协会、深圳市斯维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15

第三届全国高校BIM毕业设计作品大赛

2017

二等奖1

广联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施工很会BIM应用专业委员会、中关村智慧建筑产业绿色发展联盟

16

第三届全国高等院校BIM应用技能网络大赛

2017

一等奖1项,二等奖1

中国建筑教育协会

17

第十一届周培源全国大学生力学竞赛

2017

全国三等奖4

中国力学学会、周培源基金会

18

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2017

全国铜奖

教育部

19

第九届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

2017

全国三等奖1项、广西一等奖6项,二等奖8

中国数学会普及工作委员会

20

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2017

广西金奖2项,广西银奖4

广西教育厅

21

第六届中南地区高校土木工程专业结构力学竞赛

2017

一等奖1人,二等奖3

中南地区高校土木工程专业结构力学竞赛组委会、广东省力学学会

22

第十一届周培源全国大学生力学竞赛

2017

广西特等奖1项,广西一等奖8项,广西二等奖8

广西力学学会

23

第十届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

2016

二等奖

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委员会

24

第五届中南地区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

2016

一等奖

中南地区土木工程专业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委员会、河南省土木建筑学会

25

全国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优秀创新实践成果奖

2016

全国三等奖

高等学校土木工程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

26

2016年全国高等院校结构BIM应用技能竞赛

2016

一等奖

深圳市广厦科技有限公司、广联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9

第八届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

2016

全国二等奖(1项)

中国数学会普及工作委员会

28

2016年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2016

二等奖

SiaminformsMAACSIAM

29

2016年亚太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2016

一等奖(1项)

亚太地区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组织委员会

 

4.4 第二课堂

鼓励学生全面参与第二课堂,充分利用第二课堂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学生为主体,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为本科生提供不同层次的社会实践及创新创业机会,其中包括“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创新创业训练”、“就业实践”、“职业生涯规划”、“素质拓展”、“大学生勤工俭学”等。学院为各学生社团(组织)提供活动场所,配备指导老师,指导学生独立自主地组织开展各类活动。

积极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由本科生个人或团队,在导师指导下,自主完成创新性研究项目设计、研究条件准备和项目实施、研究报告撰写、成果(学术)交流等工作,或者完成编制商业计划书、开展可行性研究、模拟企业运行、参加企业实践、撰写创业报告,指导学生参加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亚太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周培源全国大学生力学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高等院校结构BIM应用技能竞赛、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青年科普创新实验暨作品大赛、中南地区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中南地区高校土木工程专业结构力学竞赛、广西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等。

学生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和科技活动。通过全面开展校园文化和科技活动,繁荣校园文化,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据广西大学创新实践学分实施办法(2011年修订)(西大教字[2011]22号文),每个学生必须自主参与各类第二课堂的活动才能获得创新实践学分,该学分为必修学分。除了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和学科竞赛外,学生还可以根据自身情况灵活选择参与其它第二课堂活动来获得该学分,包括:参与科研项目、发表文章、考取计算机等级等技能证书、参与各类社会实践或志愿服务活动等,促进了每个学生都参与到第二课堂当中。

 

5. 学生发展

5.1 招生情况

近年来,本专业本科生的就业率一直位均全校前列,且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近五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平均达到92.6%以上,92%以上校友对教学工作满意。本专业本科生的读研率逐年提高,从2015年的17.4%上升到2020年的28.3%。本专业由于就业形势比较好,就业率高,近五年来土木工程专业招生一直保持良好态势。近五年学生招生和毕业情况见表5-1所示。

5-1 近五年学生招生及毕业情况表

年度

招生人数

毕业人数

就业人数

初次就业率

2020

360

266

254

95.5%

2019

330

191

177

92.7%

2018

330

175

164

93.7%

2017

260

217

194

89.4%

2016

220

277

254

91.7%

 

5.2 学生指导

1)指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通过团日活动和主题班会,使一年级学生了解专业、端正学习态度、树立学习目标;使二年级学生能够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树立成长成材意识;使三年级学生能进一步了解专业,提高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使四年级学生能认清就业形势和就业环境,掌握择业信息和技巧,培养良好的择业心理。

2)专业化职业辅导队伍建设。近年来,本专业学生辅导员积极参加各类学生职业发展培训活动,以专业化的视角和水平为学生提供职业发展辅导。同时,辅导员担任校内选修课《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主讲教师。

3)结合社会需求与特色开展职业发展辅导活动。一是开展各种类型的职业发展辅导活动:每年三、四月份,本专业都会组织当年毕业生中就业、出国、保研、考研去向较好的同学举办经验交流会,为低年级同学分享经验,助力低年级同学实现职业发展目标。二是组织学生走进环保企业体验真实职场:本专业通过社会实践的方式带领学生走进环保企业,体验真实的环保类职场。

4)细致全面的就业指导与支撑。一是学院高度重视,全体教职工共同参与,集思广益,认真组织开展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每年学院成立以学院党委书记为组长,学院其他党政领导、学工干部和研究生办秘书为成员的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在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学院全体教职工积极参与毕业生就业工作。学院的大部分老师都与社会上专业对口的单位有着良好的科研合作关系,利用老师们的这些社会关系,为毕业生提供了不少的就业岗位,同时也为用人单位输送高质量的专业人才。学院学工组和研究生办也积极联系就业单位,联系已经毕业的校友,寻求更多的就业信息。二是召开就业工作会议,鼓励毕业生积极主动就业。学院每年至少组织召开两次全院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学院辅导员结合国内和本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给同学们进行就业形势分析,总结目前所面临的就业形势特点,同时给毕业生介绍常见的择业错误观念、求职程序、面试技巧及面试注意事项等实用的知识,旨在帮助同学们更好的应对即将到来的各种应聘及面试。三是采取毕业生就业工作具体负责制。我们把每位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具体落实到人,具体措施是:对于硕士毕业生,由各硕士研究生指导老师具体负责他们的就业指导工作;对于本科毕业生,由各班主任和毕业论文指导老师共同负责他们的就业指导工作。同时,学院领导、教授、学工组辅导员担负有一定的就业指导工作任务。总的目标就是确保每位毕业生得到具体老师的就业指导,高质量、按时、顺利地完成学校交给的就业工作任务。此外我们还定时向全院教职工公布学院毕业生的就业进展情况,真正做到全员参与和支持毕业生就业工作。四是结合就业趋势,举办校级土木工程类专场招聘会。

 

5.3 学风与学习效果

本专业积极推动本科生宿舍管理优化工程,扎实推进学院学风建设。一是建立和完善工作制度,使制度成为推动本科生宿舍管理优化工程项目的重要抓手。成立学风督察队,通过对学生宿舍卫生与纪律等方面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并实施纪检通报制度,对检查结果进行定期公布。此外,学院还进行“守纪标兵”和“文明宿舍”的评比,表彰先进,发挥他们的模范带头作用,以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二是加强本科生宿舍定时熄灯断网工作,通过定期不定期对各宿舍执行按时熄灯情况检查、通报检查情况以及对没能按时熄灯宿舍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本专业本科生宿舍按时作息情况较好。三是加强课堂纪律检查工作,院学工组每周派人对课堂纪律进行抽检,重点检查迟到、早退、旷课等情况,并在每周二的班长例会上将上一周的检查结果予以通报,同时以电子邮件的形式通报各班班主任。

注重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一是利用学校的本科创新立项机会,鼓励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学院加大对本科生百项创新的宣传力度,本科生创新的立项报告会、中期检查报告会、结题报告会都对全院师生开放,吸引本科生参与到创新活动中来。二是结合学科特点,开展专业知识和技能竞赛活动。结合土木工程专业特点,组织学生开展科技活动和竞赛。例如:做好大学生“挑战杯”培育项目的申报及组织工作、鼓励并支持学生参加校内外各种以试验操作技能为核心的竞赛活动以及指导研究生会组织举办学术沙龙等;组织学生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活动等。

 

5.4 就业与发展

近年来,本专业本科生的就业率一直位均全校前列,且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近五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平均达到92.6%以上,92%以上校友对教学工作满意。本专业本科生的读研率逐年提高,从2015年的17.4%上升到2020年的28.3%

6 5年本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

年度

毕业人数

就业人数

初次就业率

2020

266

254

95.5%

2019

191

177

92.7%

2018

175

164

93.7%

2017

217

194

89.4%

2016

277

254

91.7%

根据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统计,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整体情况及跟踪调查结果和评价如下:

1)就业地域方面: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地域较为广泛,从就业地域的主要分布来看,超过70%的学生在广西本地就业;外省就业方面,广东、浙江、北京、上海、江苏、湖南、湖北等几个省、直辖市是学生就业主要去向。

2)就业单位性质和就业工作性质方面: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单位主要集中在国有企业、三资企业和民营企业。其中有超过70%的学生进入国有企业,约25%的学生进入民营企业或三资工作。而此类性质的单位主要集中在建筑施工和建筑设计单位。

3)毕业生培养质量方面:土木工程专业98.5%以上毕业生从事土木工程相关专业工作,71%以上毕业生对毕业当年工作现状满意,毕业第一年学生离职率低于10%。约92%校友对学院培养满意,87%以上毕业生对学院教学满意。

4)外部评价方面:我院每年邀请超过150家土木类用人单位举办专场双选会,会上向用人单位派发用人单位调查问卷。根据问卷反馈,每年在我院招聘3名毕业生以上的单位,80%以上用人单位认为我院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知识结构完整、学习能力强、沟通交往能力较强,60%以上用人单位认为我院毕业生心理承受能力较好,具备一定吃苦耐劳精神。

 

6. 质量保障

6.1 质量监控

1)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

根据教育部有关规定,制定了专业教学质量保障、监控与评估办法及实施细则。对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教学大纲(含实验大纲、实习大纲)编制、课堂教学、课程考核、实验教学、专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主要教学环节有明确的质量要求,定期进行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质量评估。评估内容包括评教、评管、评学和单项评估。为增强评估的时效性,建有与评估配套的保障机制及奖惩制度。成立了教学督导组,建立各级领导和督导员听课制度。学院领导、系主任等每学期听课和评教,对各专业教学计划、教学管理制度的落实存在问题,提出整改的意见和建议;成立本科教学质量保障的党政联席会议,院长对本科教学进行监控管理;教学副院长、教学秘书、教务员负责学院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正常运转;学院教学督导员、教学信息学生联络员负责课堂教学质量的监督、信息反馈工作;积极召开师生座谈会、班主任会、督导组调查和检查、加强考勤和作业抽查,树立良好的学风。在考试中,学校成立校级考试检查巡视组,学院成立院级考试检查巡视组,加大力度,教育学生以诚信的态度面对考试,树立优良考风。

2)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

有效联系毕业校友和用人单位,能够有效征求毕业生、社会和用人单位对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意见和建议;对毕业生的知识、素质和能力进行评价,评价信息得到有效利用;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等方式就专业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问题征求用人单位、毕业生和广大校友意见。

3)专业的持续改进机制

定期举行学生评教、专家评教、领导评教、教师互评等多种形式的评教活动,及时了解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建立教学质量信息反馈系统,通过教学工作会、学院会议等途径,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给予及时通报与解决,并反馈给相关任课教师,对教学效果相对较差的教师进行约谈,促进教学方法的改进和教学效果的提升;定期开展专业评估,及时解决专业发展和建设过程中的问题,不断提高专业建设水平;定期举行毕业生、用人单位意见征求活动,吸纳行业或企业专家参与专业教学指导工作,形成定期修订完善培养方案的有效机制。

通过以上举措,本专业教学质量大幅提高,学生考研率从2016年的19.62018年的28.9%,就业率达到92%,获得省部级以上竞赛奖项46项,约92%校友对教学满意。

 

6.2 质量改进

本专业的教学质量持续改进的途径和措施主要包括:

1)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措施。为保证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采取了教学资格和教学能力审查,确保教师具有从事教学工作的资格和能力,依据学校有关规定,首先对教师资格进行审查,请教学质量好的教师重点一对一帮扶,通过至少为期一年的帮扶,帮扶对象向学院提出申请,学院组织专家听被帮扶教师试讲,试讲通过后确认其上课资格,并组织参加学校和学院的教学培训。

2)加快实验室的建设。依托中央与地方共建高等学校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建设、“十三五”学科建设、学位点建设、“211”工程和中西部提升计划等,利用多种渠道争取实验室建设经费,更新完善实验室装备,增加实验仪器设备的台套数,加强高端仪器设备的引进,近年来在设备的总量和性能先进性方面有较大幅度的提升,进一步提高实验室的实验水平和科研能力,为培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建设教学研究型学院提供必要的实验平台。未来将着重增加实验室的面积,以改善目前的教学科研用房紧缺状况,适应专业建设、学科发展和建设高水平区域特色的教学研究型学院的发展目标要求。

3)加强实验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实验教学和管理水平,完善实验技术队伍评价与激励机制,吸引高水平教师和技术人员加入实验教学队伍,逐步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熟悉实验技术、创新意识强、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互通,教学与科研兼容的实验师资队伍。

4)深化实验、实践教学改革。跟踪学科发展前沿,整合实验教学内容,独立开设实验课程,改革演示性、验证性实验,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践教学的比例。同时,将实验教学改革与教师的科研成果结合起来,形成本专业鲜明的特色。加强相关的硬件建设,积极推进实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建设,引入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先进的教学手段,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

5)加强课程教学团队建设。充分发挥学院教学督导组的主导作用,根据社会环境热点问题及经济发展需要,按照卓越工程师培养教育计划要求以及急需专业的建设目标和要求,修订专业培养计划,进一步突出本专业特色,多方面开展教学研究活动,以老带新,尽快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

6)完善制度建设。加强本科教学规范性管理,从制度上调动和发挥教师参与教学研究、教学改革的积极性。结合学院实际,以土木工程专业认证标准为指引,进一步强化以全面、全程、全员为特征的全方位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加强质量控制,完善相关管理措施,确保人才培养始终处于稳定提高的质量状态。

 

7. 专业特色与优势

1)建设了以院士领衔的精品课程体系。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郑皆连院士的引领作用,分批建设精品课程;郑院士亲自上讲台,为学生讲授《开学第一课》,通过院士、长江学者等高层次专家的言传身教,将职业生涯规划融入课堂,打造考虑职业素养教育的课程体系;充分挖掘广西大学土木工程学科优势,将拱桥文化引入课堂,构建融入土木文化传承的课程体系;陈正教授牵头的“土木工程材料(全英文)”课程获批广西自治区级一流本科课程和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2)专业的区域特色和优势明显。本专业依托土木工程“世界一流建设学科”发展,聚焦拱桥关键技术、岛礁建设关键问题、特殊地质条件工程防灾减灾、亚热带民族建筑防灾减灾等特色方向发展前沿,以世界一流学科建设为目标,大力提升本专业“东盟、海洋、亚热带、多民族文化”等区域特色和优势。

3)不断创新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管理模式。在“君武学堂土木工程实验班”的基础上,加入了以培养土木精英著称的全国“茅以升实验班”行列,同时配合川藏铁路关键技术科研创新与人才培养合作体建设,打造“川藏班”,由长江学者梅国雄教授担任实验班班主任,强化“导师制”,以“科研课题”为驱动,建设“本硕博”一站式连读模式,采用多元化、灵活化的管理模式和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因材施教,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发展需要,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4)立足广西,辐射东盟,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充分发挥广西的区位优势,牵头筹建中国-东盟土木工程高校联盟,面向“东盟”国家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打造东盟一带一路国家留学生班,并通过中国东盟高校土木工程联盟确定了联合培养和互派生源的实施方案,为“东盟”国家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养土木工程建设的引领者、管理者和专业技术带头人。

 

广西大学党务校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核发

上一条:广西大学2020-2021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下一条:广西大学2018-2019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关闭


广西大学版权所有版权:Copyright@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