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不仅关系到毕业生的前程、毕业生家庭的幸福,还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广西大学始终将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优先位置,坚持以党的十八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自治区教育厅系列文件精神,紧紧围绕增加就业机会,加强创业、就业指导,提高就业管理效率和就业服务质量的工作目标,扎实推进2014届毕业生就业工作。在全校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广西大学2014届毕业生就业工作克服了社会有效需求减少,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等困难,取得了初次就业率90.96%(就业率统计时间为7月31日)的成绩。
第一部分 毕业生就业的基本情况
截至2014年7月31日,我校共有毕业生7258人,全校毕业生就业率数90.96%。其中博士生37人,就业率94.59%;硕士生2032人,就业率90.75%;本科生5189人,初次就业率91.02%。
一、毕业生就业流向
在毕业生就业流向上,我校主要从单位性质、单位隶属、单位所在地域、单位所属行业和就业岗位分布行业五个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具体数据统计如下:
1.单位性质
表1-1 按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统计就业流向
学历 |
就业人数 |
党政 机关 |
事业 单位 |
国有 企业 |
非国有企业 |
部队 |
升学 |
其它 |
本科 |
4723 |
90 |
336 |
1179 |
1976 |
55 |
783 |
304 |
所占比例 |
1.91% |
7.11% |
24.96% |
41.84% |
1.16% |
16.58% |
6.44% |
研究生 |
1879 |
113 |
570 |
542 |
490 |
28 |
79 |
57 |
所占比例 |
6.01% |
30.34% |
28.85% |
26.08% |
1.49% |
4.20% |
3.03% |
图1-1 按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统计就业流向统计图
图表中的数据显示,企业依然是接纳我校毕业生的主要阵地,在就业选择方面,与本科毕业生相比,毕业研究生往往更加倾向于选择事业单位、科研机构和国有企业作为就业单位。
2.单位隶属
表1-2 按毕业生就业单位隶属统计就业流向
学历 |
就业人数 |
地市单位 |
区直单位 |
中直单位 |
外省单位 |
其它 |
本科 |
4723 |
1647 |
284 |
743 |
966 |
1083 |
所占比例 |
34.87% |
6.01% |
15.73% |
20.45% |
22.93% |
研究生 |
1879 |
527 |
300 |
359 |
557 |
136 |
所占比例 |
28.05% |
15.97% |
19.11% |
29.64% |
7.24% |
图1-2 按毕业生就业单位隶属统计就业流向统计图
图表中的数据显示,与本科毕业生相比,毕业研究生择业方向比较倾向于集中在中直、区直等大中型企事业单位,此外,我校外省生源的毕业生大学倾向于回生源地或到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就业,因而就业单位在外省的毕业生比例也较大。
3.就业单位所在地
表1-3 按毕业生就业单位所在地域统计就业流向
就业地域分布 |
本科 |
研究生 |
就业人数 |
占就业人数比例 |
就业人数 |
占就业人数比例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2636 |
55.81% |
1063 |
56.57% |
其中 |
南宁市 |
1506 |
31.89% |
721 |
38.37% |
柳州市 |
293 |
6.20% |
64 |
3.41% |
桂林市 |
167 |
3.54% |
59 |
3.14% |
梧州市 |
71 |
1.50% |
20 |
1.06% |
北海市 |
69 |
1.46% |
14 |
0.75% |
防城港市 |
47 |
1.00% |
13 |
0.69% |
钦州市 |
63 |
1.33% |
37 |
1.97% |
贵港市 |
59 |
1.25% |
11 |
0.59% |
玉林市 |
96 |
2.03% |
30 |
1.60% |
百色市 |
73 |
1.55% |
28 |
1.49% |
贺州市 |
31 |
0.66% |
8 |
0.43% |
河池市 |
54 |
1.14% |
15 |
0.80% |
来宾市 |
65 |
1.38% |
11 |
0.59% |
崇左市 |
42 |
0.89% |
32 |
1.70% |
北京市 |
27 |
0.57% |
43 |
2.29% |
天津市 |
4 |
0.08% |
7 |
0.37% |
河北省 |
10 |
0.21% |
11 |
0.59% |
山西省 |
4 |
0.08% |
8 |
0.43% |
内蒙古自治区 |
2 |
0.04% |
4 |
0.21% |
辽宁省 |
7 |
0.15% |
10 |
0.53% |
吉林省 |
4 |
0.08% |
7 |
0.37% |
黑龙江省 |
3 |
0.06% |
5 |
0.27% |
上海市 |
29 |
0.61% |
30 |
1.60% |
江苏省 |
19 |
0.40% |
26 |
1.38% |
浙江省 |
52 |
1.10% |
37 |
1.97% |
安徽省 |
10 |
0.21% |
21 |
1.12% |
福建省 |
13 |
0.28% |
19 |
1.01% |
江西省 |
33 |
0.70% |
26 |
1.38% |
山东省 |
71 |
1.50% |
37 |
1.97% |
河南省 |
26 |
0.55% |
62 |
3.30% |
湖北省 |
54 |
1.14% |
68 |
3.62% |
湖南省 |
65 |
1.38% |
74 |
3.94% |
广东省 |
551 |
11.67% |
139 |
7.40% |
海南省 |
23 |
0.49% |
7 |
0.37% |
重庆市 |
26 |
0.55% |
11 |
0.59% |
四川省 |
24 |
0.51% |
20 |
1.06% |
贵州省 |
25 |
0.53% |
10 |
0.53% |
云南省 |
48 |
1.02% |
10 |
0.53% |
西藏自治区 |
7 |
0.15% |
1 |
0.05% |
陕西省 |
38 |
0.80% |
21 |
1.12% |
甘肃省 |
3 |
0.06% |
3 |
0.16% |
青海省 |
3 |
0.06% |
1 |
0.05%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3 |
0.06% |
1 |
0.05%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1 |
0.02% |
1 |
0.05% |
以上数据显示,我校毕业生就业单位地域仍集中在广西区内,其次是北京、广东和长三角等政治经济发达地区。
4.就业单位行业分布
表1-4 按毕业生就业单位所属行业分布统计就业流向
行业类别 |
本科 |
研究生 |
就业人数 |
占就业人数比例 |
就业人数 |
占就业人数比例 |
农、林、牧、渔业 |
236 |
5.00% |
151 |
8.04% |
采矿业 |
30 |
0.64% |
8 |
0.43% |
制造业 |
1032 |
21.85% |
219 |
11.66% |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
248 |
5.25% |
106 |
5.64% |
建筑业 |
342 |
7.24% |
46 |
2.45% |
批发和零售业 |
168 |
3.56% |
46 |
2.45% |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
77 |
1.63% |
32 |
1.70% |
住宿和餐饮业 |
49 |
1.04% |
4 |
0.21% |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
280 |
5.93% |
87 |
4.63% |
金融业 |
350 |
7.41% |
219 |
11.66% |
房地产业 |
106 |
2.24% |
25 |
1.33% |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
85 |
1.80% |
33 |
1.76% |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
114 |
2.41% |
113 |
6.01% |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
63 |
1.33% |
32 |
1.70% |
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 |
51 |
1.08% |
22 |
1.17% |
教育 |
127 |
2.69% |
331 |
17.62% |
卫生和社会工作 |
28 |
0.59% |
32 |
1.70% |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
116 |
2.46% |
51 |
2.71% |
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 |
118 |
2.50% |
164 |
8.73% |
军队 |
55 |
1.16% |
31 |
1.65% |
图1-3 按毕业生就业单位所属行业分布统计就业流向统计图
以上数据显示,我校作为一所综合性大学,毕业生就业的行业分布面广,涉及到三大产业的各个领域,其中本科毕业就业集中在制造业,而毕业研究生较多的集中在高校、科研单位及公共服务等行政、事业单位。
5.就业岗位分布
表1-5 按毕业生就业就业岗位分布统计就业流向
工作岗位类别 |
本科 |
研究生 |
就业人数 |
占就业人数比例 |
就业人数 |
占就业人数比例 |
公务员 |
41 |
0.87% |
90 |
1.91% |
科学研究人员 |
62 |
1.31% |
88 |
1.86% |
工程技术人员 |
1599 |
33.86% |
424 |
8.98% |
农林牧渔业技术人员 |
182 |
3.85% |
115 |
2.43% |
卫生专业技术人员 |
3 |
0.06% |
19 |
0.40% |
经济业务人员 |
208 |
4.40% |
67 |
1.42% |
金融业务人员 |
315 |
6.67% |
204 |
4.32% |
法律专业人员 |
19 |
0.40% |
39 |
0.83% |
教学人员 |
92 |
1.95% |
303 |
6.42% |
文学艺术工作人员 |
25 |
0.53% |
3 |
0.06% |
体育工作人员 |
2 |
0.04% |
0 |
0.00% |
新闻出版和文化工作人员 |
83 |
1.76% |
41 |
0.87% |
其他专业技术人员 |
287 |
6.08% |
73 |
1.55% |
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 |
447 |
9.46% |
189 |
4.00% |
商业和服务业人员 |
188 |
3.98% |
60 |
1.27% |
生产和运输设备操作人员 |
27 |
0.57% |
0 |
0.00% |
军人 |
56 |
1.19% |
29 |
0.61% |
图1-4 按毕业生就业岗位分布统计就业流向统计图
与就业单位行业相对应,毕业生就业岗位也集中与工程技术人员、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
二、毕业生就业结构
在毕业生就业结构上,我校主要从政治面貌、性别、家居类别和任职情况四个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具体数据统计如下:
表1-6 按毕业生政治面貌就业情况统计分析
政治面貌 |
本科 |
研究生 |
毕业人数 |
就业率 |
毕业人数 |
就业率 |
中共党员 |
1198 |
95.24 % |
1199 |
92.58 % |
中共预备党员 |
847 |
96.1 % |
327 |
91.74 % |
共青团员 |
3021 |
88.25 % |
412 |
85.92 % |
民盟盟员 |
0 |
0% |
1 |
100 % |
群众 |
123 |
82.93 % |
130 |
87.69 % |
表1-7 按毕业生性别就业情况统计分析
性别名称 |
本科 |
研究生 |
毕业人数 |
就业率 |
毕业人数 |
就业率 |
男 |
2780 |
91.55% |
958 |
93.42% |
女 |
2409 |
90.41% |
1111 |
88.57% |
表1-8 (本科毕业生)按毕业生家居类别就业情况统计分析
类别名称 |
毕业人数 |
就业率 |
家居城市 |
2079 |
89.85 % |
家居农村 |
3110 |
91.8 % |
表1-9 按毕业生担任学生干部与否就业情况统计分析
类别名称 |
本科 |
研究生 |
毕业人数 |
就业率 |
毕业人数 |
就业率 |
学生干部 |
4030 |
92.98 % |
844 |
92.65 % |
非学生干部 |
1159 |
84.21 % |
1225 |
89.55 % |
第二部分 主要特点
为了有效应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广西大学在认真贯彻上级有关文件精神的基础上,坚持实施“三主二助”的就业工作管理机制,构建了以提升就业能力为主体,增加就业机会、指导和服务并重、以创业带就业为支撑的“一体三翼”就业工作思路,为2014届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一、坚持“三主二助”的就业工作管理机制,促进就业工作全员化
为了充分调动全校教职员工和毕业生主动参与2014届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积极性,推动我校就业工作的全员化,我校形成了以“学校主导、学院主体、学生主动、家长和学生社团协助”的纵向就业工作体制。
学校落实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学校层面成立了以校党委书记和校长组长的广西大学2014届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在学校的统一领导下,各有关学院同时成立了以学院书记和院长为组织的院级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为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组织保障。学校与各学院签订《就业工作目标管理责任状》,将就业工作纳入学院二级目标责任制考核之中,明确了各学院就业工作的责、权、利,极大地激发了学院在就业工作中的主动性。学校在统筹就业工作的基础上,充分尊重学院的主体地位,运用各种措施发挥学院在调动就业联系人、毕业班班主任、专业教师等积极参与就业工作,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就业的作用。
此外,为了化解就业压力,我校非常注重发挥毕业生家长和就业社团的力量,近年来,我校积极运用家长对毕业生择业就业的影响,呼吁家长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多提供信息资源,为毕业生就业创造有利条件。同时,为了促进学生就业意识的形成,我校引导组建了就业协会、创业协会、招聘形象大使三支学生朋辈的就业互助队伍,带动身边的同学更多地关注就业。
二、一体:以提升学生就业能力为工作主体
学校想方设法全面提升就业创业指导水平,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1.加强课程建设和师资队伍培训,提升就业创业指导水平。学校非常重视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工作,我校1996年开始开展就业指导系列讲座,1999年开始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2002年将《大学生就业指导》作为必修课并列入全日制本科生教学计划,课程共计38学时,2个学分,将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教育四年的全过程。为使教学更符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多次组织教师进行教学改革讨论,对教学大纲进行讨论修订。同时,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编写出版了专用教程《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
为了提高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课程的师资力量和教学水平,我校高度重视对就业指导课老师的培训工作,一年来,我校共组织20余人次参加职业生涯规划师资培训,不断提高了我校的就业指导与创业指导教学水平。
2.举办各类生动活泼的竞赛及活动,丰富就业创业指导形式。为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交流广西高校KAB创业俱乐部创建的成功经验,促进KAB创业俱乐部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升俱乐部负责人的综合能力,我校今年成功举办“首届广西高校KAB创业俱乐部主席论坛”,此次论坛参与学校达26所,参会人员逾百人。
此外,我校于6月8日组织举办了“广西高校大学生创业邀请赛”,吸引了来自广西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广西科技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的近百支创业团队参加比赛,得到了广西新闻网、人民网和新华网的广泛报道。
3.加强横向交流,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为了扩大我校毕业生的视野、提高就业能力,我中心积极筹备邀请区内兄弟院校主办了“首届驻邕高校勇闯职场竞聘大赛”,此次活动不仅得到了知名企业的认可,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还吸引了4家上市企业其中2家世界500强企业来我校招贤纳才。
三、促进就业第一翼:开拓就业市场,增加就业机会,为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信息资源
1.巩固区内就业市场,开拓区外就业市场。为稳定和保证区内企事业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用人需求,一是通过校院两级联动,加强学校与地方的联系、学院与行业的联系,获取就业信息。二是动员学院积极联系对口专业行业内的用人单位到校进行校园招聘,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另外,针对研究生就业需求不旺的现象,专门搜集和发布高校、科研院的就业信息,积极推荐毕业研究生。在加强与外省就业市场的联系上,继续保持与长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区域用人单位,的联系,与此同时,我们还加强了与外省单位和人事部门的电话、网络沟通与联系,邀请他们来校招聘我校毕业生。
2.适应招聘新形势,不断开拓就业新领域。针对今年社会岗位需求总量较往年有所减少,但基层岗位招聘数量却有所增加的特点,为了顺应基层用人需求不断增加的趋势,我校积极拜访各地市人事部门和当地中小型企业,共吸引了江苏、百色、贺州、龙州等区内外地市人社局组团到我校进行专场招聘。
3.组建校园招聘形象大使团队,提升服务质量。从当前的情况看,用人单位越来越倾向开展专场宣讲招聘活动,每周召开的场次都是爆满,为进一步提升工作效率和质量,我们招募了40名大四毕业生组建了校园招聘大使团队,协助老师为企业提供热情周到的服务,深得企业认可和赞许。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招聘大使在服务企业的同时也都找到了适合的工作。
4.搭建就业信息网络平台,促进就业信息共享。为了使我校毕业生更便捷的查看我校招聘信息,除了依托“广西大学毕业生就业服务网”为毕业生发布就业信息外,结合学生热衷手机微博、微信的特点,今年专门设立了招聘信息微信公众平台,供毕业生随时查询招聘信息。
5.加强“实习就业基地”建设,扩展就业渠道。一年来,我们继续加强与实习就业基地的联系,并在今年暑假选派了学生前往了广西洁宝纸业有限公司、坛百高速公路有限公司开展暑期实习活动,以提升同学们的就业能力。各学院也联系了行业内的企事业单位开展大学生暑期项目。如商学院与公共管理学院联合举办的暑期实习生双选会,为大三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实习岗位,为其求职做好了准备工作。
四、促进就业第二翼:指导和服务并重
1. 在就业指导上,“点—面”结合,实现就业指导的人性化和个性化
为了让广大毕业生及就业工作相关人员了解就业政策,我校制定了“广西大学2014届毕业生就业工作意见”,并将有关就业政策及就业程序、规定等编印成《广西大学2014届毕业生必读》发放给每位毕业生;此外,为了对广大毕业生进行有效的就业、择业指导,我校以“就业热线”为桥梁,对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做出及时的解答和指导,以满足毕业生的不同需求。同时,为了发挥学生干部在毕业生中的骨干、带头作用,我校还通过定期组织召开毕业生班长、团支书会议,毕业生调研座谈会等方式向毕业生介绍当前的就业形势及我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帮助毕业生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树立就业紧迫感,充分把握各种就业机会,主动出击,积极应聘,顺利实现就业。
2.在服务上,创新就业服务平台,建立了信息化的就业管理、服务平台,建立了全方位、立体化的就业信息交互机制,实现就业管理信息化、就业沟通立体化
为了强化信息化建设在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中的优势,我校以就业服务网为平台建立了“面向用户全员化、信息管理全程化、管理模块系统化、数据统计实时化”的高校就业管理信息化平台。同时,为了完善就业信息传播主渠道建设,适应学校、学院、班级与毕业生分层管理的就业工作机制,我校在畅通信息传播、加强沟通方面采取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措施。如在学校层面通过建立就业动态月通报制度,召开就业工作总结会、就业工作情况汇报会、就业工作推进会等形式加强就业信息的互通,推动学院发挥就业工作积极性;在学院层面,各学院以“广西大学毕业生就业服务网”为依托,以“学院主页、QQ群、飞信群”等为平台,建立纵横交错的信息渠道,保证信息传递更畅通。
五、促进就业第三翼: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以创业带就业
为了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以创业带动就业,学校不仅坚持开设KAB创业基础教育选修课,还把本科生的创新实践活动纳入学分制管理,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参与创新实践活动。同时,为了给有创业意向的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我校将创业教育和创业孵化提升到学校综合实力发展规划方案中,将投资600万积极筹建1800平米的创业孵化基地。此外,我校还通过举办“创业文化宣传周”,邀请企业老总参与学生的创业沙龙,与学生进行创业经验交流;开展创业文化节,以及驻邕高校创业大赛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丰富的创业实践活动,不仅培养大家的创业激情、创业精神和创业意识,也为富有创业创意的同学们提供了一个施展才华的机会。通过以上措施,全校形成了的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获得了一定的成绩,如我校在共青团中央、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国科协、全国学联、湖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14年“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终审决赛中获得金奖1项、银奖2项、铜奖3项的参赛最佳成绩。
第三部分 相关分析
一、就业市场分析
充足的就业需求信息,是毕业生顺利就业的基本保证。为了保障我校毕业生在“更最难就业年”的严峻就业形势下,获取充足的就业信息,我校遵循“走出去,请进来”的工作思路和“做好服务,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搭建洽谈平台”的工作理念,努力稳定和巩固我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据我校就业服务网的数据统计,一年来,我校针对2014届毕业生发布了4110家用人单位的招聘信息,提供就业岗位31426个;组织大型双选会5场,其中参会单位300家以上的3场;举办专场宣讲招聘会210场。
在就业市场的分析方面,我校主要从就业环境、招聘情况、校园招聘密集度、用人单位签约进度、用人单位地域五个指标进行统计分析。
1.就业环境分析
2014年,经济形势受到行业和产业区域布局和转型升级的影响,以及国际和国内各项不稳定因素的影响,经济发展仍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在就业形势方面,根据我校发布招聘信息的数量和预约举办招聘活动的实际情况来看,整体形势与2013年同期情况相比比较持平。而且用人单位进校招聘的时间比往年更早,积极性更高。另一方面,要求就业的人数在逐年大幅度地增长,一方面应届毕业生总数不断增加,另一方面,往届未就业毕业生的积累,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所以就业竞争是越来越激烈,从这个角度来讲就业形势是越来越严峻了。
2.招聘情况
充足的就业需求信息,是毕业生顺利就业的基本保证。为了保障我校毕业生在“更最难就业年”的严峻就业形势下,获取充足的就业信息,我校遵循“走出去,请进来”的工作思路和“做好服务,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搭建洽谈平台”的工作理念,努力稳定和巩固我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据我校就业服务网的数据统计,一年来,我校针对2014届毕业生发布了4110家用人单位的招聘信息,提供就业岗位31426个;组织大型双选会5场,其中参会单位300家以上的3场;举办专场宣讲招聘会210场。
3.用人单位来校招聘月份分布及密集度分析
表3-1 用人单位来校招聘月份分布表
1月 |
2月 |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少 |
少 |
密集到校 |
密集到校 |
一般 |
少 |
少 |
少 |
密集到校 |
密集到校 |
密集到校 |
密集到校 |
校园招聘主要区分为两个时段。第一时段是每年9月至12月,是用人单位入校最多的月份。入校单位以企业居多,招聘的对象以工科专业毕业生居多。第二时段是翌年3月至5月份,是企业补充招聘的时段,该时段也是各类公务员机关、事业单位、基层就业项目的实施招考和考核时段。招聘对象涉及文科类及理工类专业毕业生。
4.用人单位地域情况分析
图3-1 用人单位分布地域
从用人单位分布地域上来看,我校校园招聘的信息来源延续了以广西、广东两地的用人单位为主的特点。同时,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产业转型和升级,对高端人才有需求,如:1.长江三角洲地区及珠三角沿海发达地区对计算机软、硬件专业、通信、日语、营销、管理等专业人才有需求。其三,由于地缘经济和国家区域发展规划,国内企业对东盟国家的经济投资,东盟地区的企业对高级人才有一定的需求。
5.不同类型用人单位与毕业生的签约进度分析
表3-2 不同类型用人单位与毕业生的签约进度分析表
单位类型 |
签约进度 |
原因分析 |
民营企业 |
快 |
进人机制灵活,对大学毕业生求贤若渴。 |
国企 |
较快 |
通过考核流程后,即能被企业录用。 |
机关事业单位 |
慢 |
等待进人编制下达,并组织统一考核,流程较多,耗时较长。 |
基层就业项目(三支一扶、村官等) |
慢 |
流程较多,耗时较长。通常都在招聘求职高峰期之后才实行。 |
二、毕业生薪酬分布
为了掌握毕业生的薪酬状况,我校于2014年6月30日针对2014届毕业生进行了薪酬状况的抽样调查,本次调查随机选取了1196名本科毕业生和379名毕业研究生作为样本,结果分布如示。
表3-3 毕业生就业薪酬情况统计分析
学历 |
问卷人数 |
1000-2000 |
2000-3000 |
3000-4000 |
4000-5000 |
5000以上 |
本科 |
1196 |
157 |
507 |
405 |
94 |
33 |
研究生 |
379 |
17 |
76 |
126 |
90 |
70 |
图3-2 毕业生就业薪酬情况统计分析图
第四部分 发展趋势
一、总体就业趋势
我校是一所地方综合性大学,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上,面临着毕业生人数多、专业涉及面广且社会需求“冷”“热”不均等问题。近年来,在毕业生人数持续增长、就业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等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我校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毕业生能比较顺利地实现就业。
从各专业的总体需求来看,我校工科类专业需求比较大,如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机械工程及其自动化、土木工程等专业毕业生供需比比较大;而部分文科类专业、基础性学科专业相对需求较少。
二、就业市场的发展趋势
从2013年到2014年招聘高校毕业生的情况基本处于保持稳定的状态,个别企业由于转型升级的原因在招聘人数上略有减少。此外,基层就业单位的岗位需求在不断扩大,企业在2014年预计招聘高校毕业生规模及需求变化原因主要在于企业发展的需要。
总体来说,民营企业已经成为吸纳毕业生的主要就业阵地,国企备受毕业生的青睐。机关事业单位虽然报考人数众多,但是吸纳毕业生就业能力有限。因此要加强毕业生的教育和引导,促进毕业转变观念,勇于到企业和基层单位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三、就业信息化管理趋势
学校一直以来非常重视充分发挥信息化建设在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中的优势,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变化和不断满足毕业生就业择业的需求,我校将根据就业管理工作实际需要不断优化、升级、完善就业信息服务平台,确保就业需求信息当日内上网、就业政策和就业指导内容实时更新,使就业服务网跨越时空为毕业生服务。
同时,要继续搭建信息服务平台,完善就业信息传播主渠道建设。为适应学校、学院、班级与毕业生分层管理的机制,各学院要以“广西大学毕业生就业服务网”为依托,以“学院主页、QQ群、飞信群”等为平台,建立纵横交错的信息渠道,保证就业信息传递更畅通。
第五部分 对教育教学的反馈
一、以需求为导向,加强人才培养
做好用人单位、教学部门沟通的桥梁,及时将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人才评价标准等反馈给教学部门,以此作为完善教学内容和更新教材的重要标准。
二、建立“招生—教学—就业”联动机制
我校将以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为纽带,把就业与招生和教学改革连成一线,在编制本科招生计划、研究生招生计划时会以就业率作为参考标准,对各专业的招生名额进行相应的调整。教务处、研究生处会根据毕业生就业情况与社会需求情况调整课程设置,改革教学目标,重组教学内容,加强实践环节,改进教学方法和课程设置,切实解决学科专业结构设置与就业市场需求脱节的问题。
三、立足区域,开创特色研究,开辟就业新领域
随着中国-东盟合作关系的深化,我校将进一步整合政治学、法学、公共管理学、新闻学、外语等学科力量加强中国-东盟领域的研究,成立中国东盟研究院创新研究团队,为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培养更多人才,开辟新的就业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