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多措并举,创新艺术教育课程教学体系
夯实课堂教学主渠道,着力构建面向人人、创新创造的艺术教育课程教学体系,提升学生审美意识与人文素养。
优化课程体系,将公共艺术课程与艺术实践纳入本科生培养方案,落实公共艺术课程学分,涵盖音乐、舞蹈、美术、设计、戏剧、电影、传统文化、自然生态、艺术综合及交叉学科领域。
修订2022版各艺术本科专业培养计划,增加专业课程比重,增设纯英文课程、校企共建课程、广西区域特色系列课程、彩调剧系列课程以及《西大原创剧目排演》等学院特色课程。
调整课程内容,依托文、理、工、农、艺术等多学科资源,深化艺术教育通识课程与学科交叉课程建设,开设线上线下多种形式的艺术史论、艺术鉴赏、艺术实践等艺术教育课程,促进学科交叉,强化创新人才培养。创新教材形式,鼓励教师参编公共艺术课程教材,打造公共美育通用教材。改革教学模式,实施“艺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艺术审美体验+艺术专项特长”的教学模式,发挥艺术专业教育对公共艺术教育的促进作用。
二、美美共融,联通艺术教育文化传承载体
大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艺术教育培根铸魂的基础,融合联通艺术教育载体与环境,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
依托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彩调剧)传承基地,开展多期“美育之窗·流淌的音符”等展演活动,创建多元化美育实践活动平台,引导学生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不断提升审美和人文素养。在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自治区教育厅联合举办的第14届“红铜鼓”中国-东盟艺术教育成果展演。
三、塑心铸魂,提升美育服务社会温度
重视“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艺术教育理念,通过德育美育协同齐抓,树立“大思政”“大美育”的艺术教育格局,树立学生崇高品德及建设壮美广西的社会责任感。
坚持美育与德育融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施“立德树人堂堂讲”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设立课程思政示范课建设项目,鼓励教师深入挖掘美育课程的思政元素和课程内容的育人价值,以鲜活的故事、案例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润物无声塑造心灵。
发挥专创融合、思创融合优势,结合学科竞赛开展“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凝聚社团力量,着力品牌塑造,培育美育文化。开展美化校园环境志愿服务,如利用校园中树木的天然形状开展“树干绘画”,将随处可见的圆形井盖当成画板进行“井盖绘画”,既起到了安全提示作用,又具有美的观赏性。开展艺术社团活动,丰富学生的课程实践途径,弘扬真善美,提升服务社会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