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办-党务校务公开(在运行)
 学校主页 | 专栏首页 | 责任单位 | 公开制度 | 公开目录 | 年度报告 | 报送登录 
当前位置: 专栏首页>>校务公开>>教学质量>>35.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正文

广西大学2020-2021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时间:2022-03-10  信息提交:钟庚艾 电话:36197  部门审核:教务处_耿葵花

   


2020-2021学年


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广西大学

202111


 

目    录

学校概况. 1

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2

(一)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及服务面向. 2

(二)本科专业设置情况. 2

(三)在校生规模. 3

(四)本科生源质量. 4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6

(一)师资队伍及结构. 6

(二)本科主讲教师情况. 8

(三)教学经费投入情况. 10

(四)教学设施应用情况. 10

三、教学建设与改革. 12

(一)专业建设. 12

(二)课程建设. 15

(三)教材建设. 18

(四)实践教学. 18

(五)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18

(六)创新创业教育. 19

(七)教学改革. 19

四、专业培养能力. 20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20

(二)优化专业结构. 21

(三)深化培养内涵. 21

(四)严管培养过程. 22

(五)健全保障体系. 22

五、质量保障体系. 22

(一)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22

(二)教师培训与教学水平认定. 24

(三)学生学业预警与帮扶. 25

(四)专业评估、专业认证. 26

六、学生学习效果. 26

(一)学生学习满意度. 26

(二)毕业情况、学位授予情况. 27

(三)就业情况. 27

七、特色发展. 29

铸魂育人 守正创新 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性发展. 29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制度建设. 29

(二)加强队伍建设,提升教学能力. 30

(三)创新教学模式,精编教学内容. 30

(四)善用信息技术,赋能实验教学. 30

(五)探索“一改三化”,促进学思践悟. 31

八、需要解决的问题. 31

(一)本科课程示范性、核心竞争力不足. 31

(二)工程专业认证开展滞后. 32

广西大学2019-2020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支撑数据. 34

附录:专业案. 64

一、林学专业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64

二、新闻学专业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78

 

 

                                                                                                                                                                                        


广西大学20202021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学校概况

广西大学是广西办学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大学,是广西唯一的国家“211工程”建设学校,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教育部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部区合建”高校。在九十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广西大学秉持“保卫中华,发达广西”的办学宗旨和“勤恳朴诚”的校训,积累和沉淀了鲜明的办学特色、深厚的人文底蕴和独特的西大精神。学校现有1个“世界一流”建设学科、2个“部区合建”一流学科群,2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8个广西一流学科,2个广西一流(培育)学科,13个广西特色优势重点学科,20个广西重点学科;17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5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类别和1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程学、材料科学、农学、植物与动物学、化学、环境科学/生态学和生物与生化7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学校与全球48个国家和地区的273所高校及学术机构签署了学术合作交流协议,与东盟十国90所高校及学术机构合作交流密切。

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教学发展和改革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其中国家特色专业12个,国家精品课程3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2门,国家级精品开放课程7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7门,自治区级一流本科课程48门;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国家教学名师2人,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4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5个,实验教学中心24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1个,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7个,自治区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含培育项目)10个,自治区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本科课程4门,15个专业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和“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获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8个,自治区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2个,自治区特色专业及实验实训教学基地(中心)12个。共获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4项、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5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4项。

学校着力提高教师水平和质量,加大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造就了一支品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教职工队伍。其中,全职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重大人才工程项目人选66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者34人。

近年来,广西大学的发展得到中央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关怀和支持。自治区党委政府先后批准印发《广西大学综合改革试点方案》《广西大学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方案》和《“部区合建”广西大学实施方案》,与教育部签署《教育部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部区合建”广西大学的协议》,学校进入了以“双一流”建设和“部区合建”为主要目标的内涵式发展新阶段。

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一)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及服务面向

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以及视察广西时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坚定“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坚持“发达广西,复兴中华”的办学宗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握“双一流”建设、“部区合建”的重大历史机遇,以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一流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为定位,围绕学校“百年目标、三步实施、五个一流、六条方略”的部署,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立足广西,服务全国,辐射东盟,面向世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社会责任感、法治意识、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的领军型、创新型、复合型高素质人才。

(二)本科专业设置情况

学校设有112个本科专业,2021年本科招生专业67个(不含留学生汉语言专业),其中37个专业按15个大类招生,30个按专业招生。学科门类齐全,涵盖哲、经、法、教、文、理、工、农、医、管、艺等11大门类,本年度招生专业中理学9个,工学24个,文学9个,农学7个,经济学3个,法学2个,管理学5个,教育学1个,哲学1个,艺术学5个,医学1个。形成了以工科为主,理工结合,多学科综合协调发展的格局,本科专业学科分布情况如图1

   

本科专业学科分布

(三)在校生规模

2020-2021学年本科在校生27517人(含一年级6024人,二年级6756人,三年级8445人,四年级6239人,其他53人,截止2021831日)。全日制在校生总规模为40990人,本科生数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比例为65.35%各类在校生的人数情况如表1 所示(按时点统计,截止2021930日)。

 

1 各类学生人数一览表

普通本科生数

26786

其中:与国(境)外大学联合培养的学生数

9

普通高职(含专科)生数

0

硕士研究生数

全日制

12035

非全日制

2180

博士研究生数

全日制

1213

非全日制

0

留学生数

总数

453

其中:本科生数

222

硕士研究生数

151

博士研究生人数

80

授予博士学位的留学生数(人)

15

普通预科生数

396

进修生数

107

成人脱产学生数

0

夜大(业余)学生数

3069

函授学生数

61106

网络学生数

0

自考学生数

0

中职在校生数(人)

0

 

(四)本科生源质量

学校招生类型涵盖普通类、艺术类、高水平运动队、运动训练专业单独招生、高校专项计划、乡镇农技人员定向培养、民族班、少数民族预科班、新疆内高班、西藏内高班、国家民委专项等,2021年有67个本科专业招生,其中有37个专业按15个大类招生。招生区域首次实现内地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全覆盖。招生录取工作公正公开、平稳有序,得到了社会各界及广大考生和家长的认可,提高了学校影响力,新高考改革省份录取工作平稳过渡,在多个省份取得突破,整体生源质量进一步提升。

1.招生计划情况

招生总计划5800名,预留计划5名(仅用于解决同分数考生的录取),新增北京国家民委专项计划1名(不占学校总计划名额)、云南少数民族预科班计划10名。包括艺术类计划200名,运动训练专业计划45名,贫困地区专项计划(国家贫困专项计划、地区贫困专项计划)260名,高校专项计划150名,民族班80名,少数民族预科班320名,免费少数民族预科班90名,乡镇农技人员定向培养生47名,新疆内高班21名,西藏内高班10名。

2.录取情况

实际录取新生总人数5798人(含不占总计划名额的国家民委专项1人),录取计划完成率为99.95%,未完成计划3人(高水平运动队2人、高校专项计划1人),预留计划5人因未达到本科招生章程规定的启用条件未使用。录取外省新生2337人,区外录取数占总录取数比例为40.31%。录取区内新生3461人,其中预科直升372人。艺术类录取合计200人(其中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20人,艺术设计学70人,美术学40人,音乐学40人,舞蹈学30人),高水平运动队录取16人,运动训练专业单独招生录取45人。少数民族预科生录取320人,免费少数民族预科生录取合计90人。贫困地区专项计划录取260人(国家贫困专项计划190人、地区贫困专项计划70人),高校专项计划录取149人,民族班录取80人,乡镇农技人员定向培养生31人,新疆内高班21人,西藏内高班10人,国家民委专项1人。

3.生源质量情况

1)区内生源质量较去年进一步提升

理工类投档线对应区内排位有显著上涨,距一本线分差高于历年,文史类投档线对应区内排位有小幅上升,上升态势趋稳。今年我校在区内本科第一批普通类投档线理工类537分,高出一本线50分,区内排位20359名(去年高出一本线49分,排位2.2万名),排位同比前移1650个位次。文史类578分,高出一本线48分,区内排位2926名(去年高出一本线49分,排位2984名),排位同比前移58个位次。

2)外省生源质量整体稳中有升

新高考改革省份录取实现平稳过渡,在江苏、辽宁、重庆、天津、海南(物理)等新高考改革省份生源情况取得突破,投档线对应位次较去年有不同程度上升。文史类投档线排位在传统高考省份较去年稳中有进,在湖北、湖南、重庆、河北(去年无文科招生计划)等新高考省份的历史投档线排位保持位次稳定。理工类(含选物理科目)投档线较往年有提升,超当地本科重点线(一本线或特殊类型招生录取控制线)4060分以上的省份再创新高,23个(20202019年各22个,20172018年各18个)省份(直辖市)普通理工类(含选物理科目)正投线均超出当地本科重点线40分以上,以下14个(202013个,201912个,201813个,20177个)省份超出60分以上:黑龙江、安徽、河南、甘肃、新疆、贵州、河北(选物理)、湖南(选物理)、四川、内蒙古、海南(选物理)、湖北(选物理)、陕西、辽宁(选物理)。

4.招生专业调整情况

金融学(中美校际交流)、工商管理(中美校际交流)等专业暂停招生。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一)师资队伍及结构

1.师资队伍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2014人、外聘教师832人,折合教师总数为2430.0人,外聘教师与专任教师人数之比为0.41:1。按折合学生数58677.3计算,生师比为24.15

         专任教师中,“双师型”教师94人,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4.67%;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任教师1220人,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60.58%;具有研究生学位(硕士和博士)的专任教师1835人,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91.11%。教师队伍职称、学位、年龄的结构详见表2

 

         2 教师队伍职称、学位、年龄结构

项目

专任教师

外聘教师

数量

比例(%

数量

比例(%

总计

2014

/

832

/

职称

正高级

532

26.42

198

23.80

其中教授

480

23.83

111

13.34

副高级

688

34.16

229

27.52

其中副教授

615

30.54

115

13.82

中级

775

38.48

373

44.83

其中讲师

728

36.15

298

35.82

初级

5

0.25

8

0.96

其中助教

2

0.10

6

0.72

未评级

14

0.70

24

2.88

最高学位

博士

1321

65.59

242

29.09

硕士

514

25.52

451

54.21

学士

170

8.44

122

14.66

无学位

9

0.45

17

2.04

年龄

35岁及以下

309

15.34

145

17.43

36-45

752

37.34

424

50.96

46-55

658

32.67

180

21.63

56岁及以上

295

14.65

83

9.98

学校目前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级高层次人才34人,省级高层次人才136人,其中2020年当选3人;有省部级教学团队7个,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省级高层次研究团队57个。

 

2.基层教学组织建设

学校采取“--教研/课程组/程团队/实验中心的组织形式设置基层教学组织,系下面设有教研室、若干课程组、教学团队和实验教学中心,基层教学组织的设立覆盖所有任课教师。经统计,学校现有26个二级学院,基层教学组织421个,其中系67个、教研室38个、实验教学中心17个、课程组241个、教学团队49个和其它9个。各学院基层教学组织数量如表3

 

3 各学院基层教学组织统计表

序号

学院

教研室

院系实验教学中心

课程组(群)

教学团队

其它

合计

1

电气工程学院

2

2

 

13

12

 

29

2

动物科学技术学院

2

 

1

 

5

 

8

3

法学院

 

5

 

 

 

 

5

4

海洋学院

 

3

1

 

 

 

4

5

化学化工学院

3

 

1

13

 

 

17

6

林学院

2

2

1

100

 

 

105

7

马克思主义学院

 

8

1

 

2

 

11

8

农学院

4

 

1

 

 

 

5

9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2

 

2

3

 

 

7

10

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

3

 

 

 

8

 

11

11

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5

 

1

 

 

 

6

12

文学院

 

8

 

 

2

 

10

13

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

2

 

1

12

 

 

15

14

新闻与传播学院

4

 

1

 

7

 

12

15

经济学院

3

 

 

 

 

 

3

16

工商管理学院

4

 

 

 

1

 

5

17

公共管理学院

1

 

 

 

 

1

2

18

外国语学院

5

6

 

6

7

 

24

19

轻工与食品工程学院

4

 

1

12

 

 

17

20

机械工程学院

5

1

2

 

 

 

8

21

医学院

1

 

 

67

 

 

68

22

艺术学院

5

 

 

 

 

 

5

23

资源环境与材料学院

3

 

1

 

 

8

12

24

计算机与电子信息学院

5

 

1

1

 

 

7

25

体育学院

 

3

1

 

 

 

4

26

国际学院

2

 

 

14

5

 

21

合计

67

38

17

241

49

9

421

 

各基层教学组织通过听课观摩、召开教学研讨会、组织教师参与校内外以及国际学术交流学习活动等方式营造良好的教研氛围,激发教师开展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及教学技术改革和探索积极性,将基层教学组织转化成为课程提升质量、教师赋能、教材升级、教法改进的有效资源,进一步助推教学高质量发展。

(二)本科主讲教师情况

本学年高级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1998门,占总课程门数的72.63%;课程门次数为5132门次,占开课总门次的61.70%

正高级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888门,占总课程门数的32.28%;课程门次数为1717门次,占开课总门次的20.64%。其中教授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807门,占总课程门数的29.33%;课程门次数为1536门次,占开课总门次的18.47%

副高级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1456门,占总课程门数的52.93%;课程门次数为3651门次,占开课总门次的43.90%。其中副教授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1268门,占总课程门数的46.09%;课程门次数为3106门次,占开课总门次的37.35%。高级职称教师承担课程门数占比如图2

    承担本科教学的具有教授职称的教师有456人,以我校具有教授职称教师533人计,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比例为85.55%近两学年教授为本科生上课情况如图3所示。

   

2 高级职称教师承担课程门数占比

 

   

3 近两学年教授为本科生上课情况

 

本学年主讲本科专业核心课程的教授373人,占授课教授总人数比例的81.80%。高级职称教师承担的本科专业核心课程1092门,占所开设本科专业核心课程的比例为75.31%

                                               

(三)教学经费投入情况

2020年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为9396.74万元,本科实验经费支出为1040.4万元,本科实习经费支出为985.83万元。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为3508.08元,生均本科实验经费为388.41元,生均实习经费为368.04元。近两年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生均实验经费、生均实习经费详见图4

 

   

4 近两年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生均实验经费、生均实习经费(元)

(四)教学设施应用情况

1.教学用房

根据2021年统计,学校总占地面积1432.01万平方米,产权占地面积为1432.01万平方米,学校总建筑面积为181.92万平方米。

学校现有教学行政用房面积(教学科研及辅助用房+行政办公用房)共629514.0平方米,其中教室面积127789.0平方米(含智慧教室面积1128.96平方米),实验室及实习场所面积97484.0平方米。拥有体育馆面积30970.0平方米。拥有运动场面积146830.1平方米。

按全日制在校生40990人算,生均学校占地面积为349.36(平方米/生),生均建筑面积为44.38(平方米/生),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为15.36(平方米/生),生均实验、实习场所面积2.38(平方米/生),生均体育馆面积0.76(平方米/生),生均运动场面积3.58(平方米/生)。各生均面积详细情况详见表4

       4 各生均面积详细情况表

类别

总面积(平方米)

生均面积(平方米)

占地面积

14320070.93

349.36

建筑面积

1819233.87

44.38

教学行政用房面积

629514.0

15.36

实验、实习场所面积

97484.0

2.38

体育馆面积

30970.0

0.76

运动场面积

146830.1

3.58

 

2.教学科研仪器设备与教学实验室

学校现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23.97亿元,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4.09万元。当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37216.67万元,新增值达到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的18.38%

本科教学实验仪器设备19594台(套),合计总值4.068亿元,其中单价10万元以上的实验仪器设备631台(套),总值20987.00万元,按本科在校生26786人计算,本科生均实验仪器设备值15187.04元。

学校有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5个,省部级实验教学中心1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1个,省部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5个。

3.图书馆及图书资源

截至20219月,学校拥有图书馆1个,图书馆面积达到63108.0平方米,阅览室座位数4797个。图书馆拥有纸质图书410.75万册,当年新增58525册,生均纸质图书70.0册;拥有电子期刊167.92万册,学位论文897.15万册,音视频208496.0小时。2020年图书流通量达到2.48万本册,电子资源访问量789.45万次,当年电子资源下载量1112.58万篇次。

4.改善教学设施

为更好地满足人才培养方式转型和教学质量提升的需求,学校开展了教学设施的功能性改建和智能化升级。2020-2021学年,通过实施智慧教室改造、讨论型教室改造、教室信息化设备更新等工程,有效提升了服务教学的能力,进一步提升了师生的满意度。

学校耗资约4128万元建设分析测试中心,建筑面积约6400平方米,规划放置共享性高、通用性强、价格昂贵、维护成本和环境要求高的大型精密分析仪器。拟建设电镜、质谱、核磁、表面与性能分析、光谱和波谱、元素分析等6个平台。中心建成后,通过将校内同类型的仪器设备充分整合、相对集中放置,可提高仪器设备的利用率,为培养创新人才和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提供支撑和保障,为不同学科提供学术交流的平台,为学科间的交叉、渗透、融合提供重要的舞台。

三、教学建设与改革

(一)专业建设

我校近年来全面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本科教学大会、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优势,立足国家和广西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对人才的需求,围绕“五有”领军人才培养总目标,以一流本科教育攻坚战为抓手,以“四新”建设为引领,不断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团队、课程教材、教学方式、教学管理等专业发展重要环节的综合改革,提高专业建设水平。结合学校学科专业优势,建立学科专业统筹建设制度,将本科专业设置与地方经济建设发展挂钩、与学校一级学科挂钩,提高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的契合度、人才培养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匹配度,逐步形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规模合理、学科专业相互支撑的学科专业生态体系。

学校深化专业内涵,以保合格、上水平、追卓越为目标制定2020版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一是学分“瘦身”,将毕业总学分整体调减20个学分,将周学时控制在24个学时左右,提高学生自主支配学习的时间比例。二是优化课程体系,精简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方式、提高课程质量。对通识必修、通识选修、学门核心、学类核心、专业核心、专业选修、集中实践等课程进行系统设计;规范课程教学大纲,严格按照国标和认证标准,结合培养方案设计教学大纲,提高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度。三是实施大类招生,推进大类培养,强化基础,打通基础平台课程,加大公共基础课学时,强化基础通识教育和专业核心能力培养。四是强化实践,深化协同育人,设置导师课、研究生课程,促进学生早日参与科研项目,提前修读硕士课程,实现课程有效贯通与衔接。

学校以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申报工作为契机,对标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标准、要求,有效开展“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工作。从专业培养方案修订、精品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研究、实验平台建设、创新创业教育、国际化办学、专业认证情况等方面全面建设“一流本科专业”,加强专业的内涵建设。目前,共有28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2个自治区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一流专业建设点名单如表5

5 广西大学一流专业建设点名单一览表

序号

学院

专业名称

级别

获批年份

1

机械工程学院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国家级

2019

2

电气工程学院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国家级

2019

3

电气工程学院

自动化

国家级

2019

4

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土木工程

国家级

2019

5

化学化工学院

应用化学

国家级

2019

6

化学化工学院

化学工程与工艺

国家级

2019

7

轻工与食品工程学院

轻化工程

国家级

2019

8

计算机与电子信息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国家级

2019

9

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

物理学

国家级

2019

10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生物技术

国家级

2019

11

农学院

农学

国家级

2019

12

动物科学技术学院

动物科学

国家级

2019

13

动物科学技术学院

动物医学

国家级

2019

14

新闻与传播学院

新闻学

国家级

2019

15

公共管理学院

公共事业管理

国家级

2019

16

商学院

国际经济与贸易

国家级

2019

17

商学院

金融学

国家级

2019

18

法学院

法学

国家级

2019

19

外国语学院

英语

国家级

2019

20

轻工与食品工程学院

包装工程

国家级

2020

21

轻工与食品工程学院

食品科学与工程

国家级

2020

22

资源环境与材料学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

国家级

2020

23

资源环境与材料学院

矿物资源工程

国家级

2020

24

计算机与电子信息学院

通信工程

国家级

2020

25

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

数学与应用数学

国家级

2020

26

林学院

林学

国家级

2020

27

商学院

经济学

国家级

2020

28

外国语学院

越南语

国家级

2020

29

机械工程学院

能源与动力工程

省级

2019

30

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水利水电工程

省级

2019

31

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建筑学

省级

2019

32

轻工与食品工程学院

包装工程

省级

2019

33

资源环境与材料学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

省级

2019

34

资源环境与材料学院

环境工程

省级

2019

35

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

数学与应用数学

省级

2019

36

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

电子科学与技术

省级

2019

37

农学院

植物保护

省级

2019

38

林学院

林学

省级

2019

39

文学院

汉语国际教育

省级

2019

40

马克思主义学院

哲学

省级

2019

41

商学院

工商管理

省级

2019

42

外国语学院

日语

省级

2019

43

新闻与传播学院

广播电视学

省级

2019

44

艺术学院

音乐学

省级

2019

45

机械工程学院

车辆工程

省级

2020

46

化学化工学院

化学

省级

2020

47

农学院

园艺

省级

2020

48

新闻与传播学院

广告学

省级

2020

49

文学院

汉语言文学

省级

2020

50

外国语学院

翻译

省级

2020

 

(二)课程建设

1.“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研究”课程情况

学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学融入了“四史”教育和爱国主义实施纲要,各门课程按专题教学。从20189月开始,每学期均开设有全校性选修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先后有近500位同学选修,2021年该课程作为全校性通识必修课程进入课堂。从2020-2021学年第2学期开始开设校选课《中国共产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每门课1学分,由学生自主选课。学校同时购买并开放了网络资源供师生学习。超星学习通思政课资源平台推出了四史专题,包含知识点阐释、视频资源等,学生通过学习通可以收看视频、阅读相关资料进行学习。

2.在线课程建设情况

2020年学校进一步推进在线开放课程和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教学。建设有2门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4门省部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MOOC课程86门,SPOC课程77门。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学校积极组织教师开展在线教学,教师可通过雨课堂等平台选择直播授课,通过上传视频等资料至广西大学慕课学习中心进行录播授课,利用在线慕课教学平台(如超星尔雅、中国大学MOOC慕课、学堂在线、雨课堂等)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增强师生线上线下教学的互动性和学习指导,确保线上线下同质等效,实现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教。积极推进全区优质资源共享,组织开设“八桂学堂”高校课程联盟并共享“东盟特色文化”系列课程为代表的课程34门,供广西高校学生选择学习,促进优势在线课程资源共享、学分互认。

3.一流课程建设情况

2021年我校《大学计算机基础》《红木文化》等23门课程获认定为2020年自治区级一流本科课程。其中,线上一流课程3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2门,线下一流课程8门,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8门,社会实践一流课程2门。2020年底《木与人类文明》《中国古代文学史》《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土木工程材料(全英文)》《化工热力学导论》《食品加工生产与品质评价实践》等6门课程获批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至此,我校共获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7门,自治区级一流本科课程达48门(见表6)。

6 广西大学一流课程一览表

序号

课程名称

课程负责人

课程类别

级别

获批年份

1

木与人类文明

高伟

线上一流课程

国家级

2020

2

中国古代文学史

阳静

线下一流课程

国家级

2020

3

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

刘洪

线下一流课程

国家级

2020

4

土木工程材料(全英文)

陈正

线下一流课程

国家级

2020

5

化工热力学导论

童张法

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

国家级

2020

6

啤酒工艺虚拟仿真实验教学

冯家勋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

国家级

2020

7

食品加工生产与品质评价实践

夏宁

社会实践一流课程

国家级

2020

8

环境管理

孙翔

线上一流本科课程

省级

2019

9

木与人类文明

高伟

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课程

省级

2019

10

环境管理学

孙翔

线上线下混合一流本科课程

省级

2019

11

材料力学

杨旭娟

线上线下混合一流本科课程

省级

2019

12

电气接线原理及安装技术

莫仕勋

线上线下混合一流本科课程

省级

2019

13

机电液分析与测控实验技术

蒙艳玫

线上线下混合一流本科课程

省级

2019

14

化工热力学导论(双语)

童张法

线上线下混合一流本科课程

省级

2019

15

包装机械

黄崇杏

线上线下混合一流本科课程

省级

2019

16

中国古代文学史

阳静

线下一流本科课程

省级

2019

17

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

刘洪

线下一流本科课程

省级

2019

18

翻译概论

罗选民

线下一流本科课程

省级

2019

19

土木工程材料(全英文)

陈正

线下一流本科课程

省级

2019

20

制浆原理与工程

覃程荣

线下一流本科课程

省级

2019

21

房屋建筑学

 

线下一流本科课程

省级

2019

22

化学反应工程

秦祖赠

线下一流本科课程

省级

2019

23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周均旭

线下一流本科课程

省级

2019

24

旅游景区管理

周武生

线下一流本科课程

省级

2019

25

软件工程

陈宁江

线下一流本科课程

省级

2019

26

食品加工生产与品质评价实践

 

社会实践一流本科课程

省级

2019

27

大学生创业与职业生涯发展

 

社会实践一流本科课程

省级

2019

28

语言实习

杨棣华

社会实践一流本科课程

省级

2019

29

啤酒工艺虚拟仿真实验教学

冯家勋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本科课程

省级

2019

30

雷电冲击触发灭弧虚拟仿真实验

胡立坤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本科课程

省级

2019

31

牛的人工授精虚拟仿真教学实验

陆阳清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本科课程

省级

2019

32

甘蔗梢腐病的发生和防治虚拟仿真实验

陈保善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本科课程

省级

2019

33

大学计算机基础

姚怡

线上一流课程

省级

2020

34

红木文化

符韵林

线上一流课程

省级

2020

35

通用学术英语

叶萍

线上一流课程

省级

2020

36

情景交互式创业路演虚拟仿真实验

蒋侃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

省级

2020

37

铝合金型材挤压滚弯成型工艺探究虚拟仿真实验

汤宏群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

省级

2020

38

中文写作实训

阳静

线下一流课程

省级

2020

39

公共政策学

叶大凤

线下一流课程

省级

2020

40

英语视听说一

王文捷

线下一流课程

省级

2020

41

近代物理实验

梁恩维

线下一流课程

省级

2020

42

有机化学

何熙璞

线下一流课程

省级

2020

43

机电液系统分析与测控实验技术

蒙艳玫

线下一流课程

省级

2020

44

木材学(中、英)

孙建平

线下一流课程

省级

2020

45

广西建筑文化

谢小英

线下一流课程

省级

2020

46

通用学术英语

任蓉

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

省级

2020

47

大学物理

黎光旭

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

省级

2020

48

编译原理

黄汝维

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

省级

2020

49

土木工程施工图绘制

王晓燕

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

省级

2020

50

创新创业虚拟仿真实训

范伟

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

省级

2020

51

农业植物病理学

陈保善

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

省级

2020

52

畜牧学

沈水宝

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

省级

2020

53

金融市场实验

滕莉莉

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

省级

2020

54

创新创业实践(广告)

黄海珠

社会实践一流课程

省级

2020

55

建筑信息技术(BIM)技术与应用

黄莹

社会实践一流课程

省级

2020

 

(三)教材建设

我校坚持“凡编必审、凡选必审、管建结合”原则。对教材建设实行校、院两级管理,规范教材建设与管理,明确编写要求,严把教材选优、选精、选新关,在把牢方向、抓好管理、编选审用、做好保障等方面抓深做细落实。马工程教材选用率达100%,教材选优率达58%、选新率达33.8%。学校组织开展2020版培养方案所涉及3064门课程教材评审工作,加强“十四五”规划教材建设,鼓励高水平专家学者编写优质教材。除完成上级部门各类教材专项检查、报告任务外,大力探索线上立体化教材建设,将碎片化的知识进行有效的整理,开发制作在线课程、在线PPT、在线题库及资源库、在线辅导答疑群等教学资源。

(四)实践教学

本学年本科生开设实验的专业课程共计371门,其中独立设置的专业实验课程162门。学校有实验技术人员157人,具有高级职称68人,所占比例为43.31%,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102人,所占比例为64.97%

学校一贯重视实践育人工作,把实践育人工作摆在人才培养的重要位置,系统设计实践育人教学体系,深入推动学校实践育人工作。加强实习实训考核要求,完善实习实训过程管理、纪律安全等内容。以广西本科专业(群)及实验实训教学基地(中心)一体化建设项目为依托,推进教学实验室、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综合实验训练中心等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提升专业教学实践能力。选派教师深入企业、科研院所等开展实践学习和锻炼,选聘企业行业人员担任学校兼职实践教师,建立一支经验丰富、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实践能力强的教师队伍,促进实践教学水平。与政府、行业、企业、科研院所(以下统称联合培养单位)等开展全方位合作,目前学校与联合培养单位共申报获得自治区级现代产业学院4个,共建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5 个,自治区级基地 5 个,校级基地超过 600,确保每个专业至少有2个以上的实习实践教育基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10-2021学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我校 105项入选国家级大创计划项目,260项入选自治区级大创计划项目,共结题327项,其中获得优秀的国家级项目24项,自治区级项目35项。

(五)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人才培养过程管理,加强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监督,严格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过程管理和检查,把好毕业出口质量关。2021年修订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管理规定,明确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和开题、指导、规范审查、评阅、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答辩、成绩评定、抽检等全过程流程,将毕业设计(论文)与《导师制课程》结合。通过中期考核、规范审查、指导老师及评阅人评阅、督导员检查等各项检查制度,加强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监控。采用“广西大学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管理系统”开展学术不端行为检测,加强本科生学术道德建设,营造学术诚信氛围,学术不端行为检测作为能否进入答辩环节的重要依据。2021届有6581名本科毕业生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经过严格评阅和答辩,6555名本科毕业生成绩合格。

(六)创新创业教育

学校修订完善“创新创业实践学分”实施办法,该学分为必修学分,2020级起,学生须修满 2 学分才符合毕业学分修读要求,学生可以用各类科技创新、创业、实践和素质拓展活动中取得的成果申请该学分。开设优质创新创业课程,2020-2021学年全校共开设“创新创业基础知识模块”特色通识选修课程12门,其中《创业基础》课程为自主建设课程。

本学年学校共立项建设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105个(其中创新97个,创业8个),省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260个(其中创新243个,创业17个)。

(七)教学改革

1.实施“三学期制”

学校从2020年开始实施三学期制三学期制是学校深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高核心课程教学质量,着力培养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积极探索。将长学期的稳定性、连续性与短学期的灵活性、自主性相结合,建立多层次多类型多元化课程体系,给学生以更加弹性的学习空间,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要。为方便学生尽早进入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进行教学实习、就业实习和科技创新活动等,有利于培养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未来职业发展能力。

2.改革考核方式

健全能力与知识考核并重的多元化学业考核评价体系。加大课程的过程性评价在课程考核中的比重,将学生出勤、平时作业、阶段性测验、综合性大作业、学习笔记、课堂表现、团队作业、教学实践活动等纳入课程考核评价,开展阶段性测试和考核,对学生合理增负,确保学生将主要精力用在学习上,改变课程期末一张试卷决定课程成绩的考核评价方式。学生修读课程成绩由平时成绩(过程性考核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综合评定,提高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比例。严把考核关,改变学生轻轻松松过关的情况。

3.推进网络化考试

推进教考分离、统考、网络化考试、网络化流水线改卷等课程考核改革。遴选等《高等数学》、《大学英语》等60门核心课程和必修课程进行建设;举行《高等数学》、《程序设计基础》等六门课程网络化测验,共53730人次参考;建设网络化流水线改卷系统,为日后简化课程考核工作流程,提高阅卷效率,实现考试信息化管理奠定基础。

4.教学改革项目

2020年学校有51个项目获得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立项,其中重点项目6项,一般项目A23项,一般项目B22项;2021年有55个项目获得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立项,其中重点项目6项,一般项目A22项,一般项目B27项。

获得国家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5项。4个项目获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立项。

四、专业培养能力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1.推进课程思政,夯实课堂教学主阵地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指引着行动的方向。学校着力在立德铸魂上下功夫,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与课程思政的协同作用,促进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塑造与养成。创新思政理论课教育模式,发挥党支部+课程思政、知识点+案例、特色+课程思政、网络+课程思政组合效应,结合学校“三拼精神”等特色资源,有机融入课程教学,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此外实施网络思政“书记亮点工程”,提鲜点亮育人底色。

2.开展师德教育,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

学校发布《广西大学2021年师德专题教育实施方案》把师德专题教育与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有机结合,切实提升广大教师政治素养和师德涵养。通过组织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师德师风的重要论述、强化教师“四史”学习教育、开展师德优秀典型先进事迹宣传学习、集中开展师德警示教育等方式引导广大教师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涵养高尚师德,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自觉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3.强化思想引领,坚定学生理想信念

加强本科生班主任和导师制度建设。除课堂专业教学外,加强在课外对学生的全方位指导,包括学业发展、职业规划等实际问题,用老师的一言一行影响学生,把教书育人、立德树人落到实处。目前各学院和基层教学组织均设有本科生导师,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外,与学生有更多的交流沟通,真正发挥“引路人”的作用。

(二)优化专业结构

学校着力解决学科专业设置过散、资源配置不聚集、优势特色不突显的问题,将一级学科从2016年的46个整体缩减至目前的37个,将本科专业从最多的115个缩减至现在的67个,整合37个专业按15个大类招生,30个专业按专业招生,建立学科专业统筹建设制度,将本科专业设置与地方经济建设发展挂钩、与学校一级学科挂钩,提高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的契合度、人才培养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匹配度,逐步形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规模合理、学科专业相互支撑的学科专业生态体系。

(三)深化培养内涵

制定2020版本科专业培养计划,推进“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落实, 加快“四新”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拔尖创新人才计划,培养“五有”领军人才。强化核心课程建设,规范培养标准及教学大纲,严格编选审用,夯实基础。创新德智体美劳过程性评价办法,引导学生全面发展。依托“互联网+”“挑战杯”等学科平台,推进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结合。加强协同育人。学校与东兴市政府、扶绥县人民政府、巴马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南开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广西博世科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多个企事业单位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推进科教融合、产教融合。

(四)严管培养过程

学校严格教学管理,取消清考补考、严抓学生晚自习、提高课程难度、严格考风考纪、严抓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推行过程累加式课程考核制度,考教分离,推行修课、学分、作业、论文、二辩等5节点淘汰退出机制,规范过程考核,学风得到有效扭转。成立科技成果转化院、北部湾研究院等机构,激励教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

(五)健全保障体系

实施教师教学水平认证、主讲资格认证、教学效果差的教师退出机制,加强学生评教,实行教学督导评价全覆盖,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注重资源统筹与优化,加强教学条件建设,在经费投入、平台建设等方面优先向本科倾斜。打破时间空间限制,开放内容、课堂、课程,促进资源共享、学习自主;深化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依托语言中心、公共课学习中心等平台开展智慧化教学,实施实验教学三步法。注重课程思政、标准规范、特色优势、教学方法的融入,基于“四新”建设需求,开设重大工程进课堂、研究项目进课堂、院士精英进课堂等多样化特色课程。注重提升一流本科条件建设,实施“互联网+教育”行动计划,推进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加大推进农林动教学科研实验中心、土木工程综合实验中心等项目建设,加快推进知行书院、汇学堂、图书馆等校园文化设施建设,构建一流本科支撑保障体系。

五、质量保障体系

(一)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1.人才培养中心地位落实情况

学校坚持以本为本,将立德树人作为学校核心要务,把本科教育放在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教育教学的基础地位,不断完善领导重视本科教学的工作机制。2020年累计召开本科教育教学专题党委常委会7次,专题校长办公会5次,专门校领导召集会议13次,认真讨论研究本科教育状况,深入剖析本科教育问题,研究指导制定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实施方案,及时协调解决本科教育重点难点问题。

通过书记、校长为本科生上党课、举办新入职教师培训和校长沙龙等多种形式走进师生、增进交流,增强学生爱校荣校责任感。本学年刘正东书记到马克思主义学院参加形势与政策教研部集体备课会,与老师们就如何上好形势与政策课做了指导。同时,刘正东以《学好用好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勇做新时代“五有”领军型人才》为题,为2020级新生讲授形势与政策课。围绕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结合自身阅历和经验感悟,生动讲授了作为新时代大学生应如何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努力做民族复兴路上的追梦人、青春起跑线上的领跑人、奋进新时代的领军人,成为新一代全面发展的超硬核的“五有”领军型人才。还为头雁班、形势与政策(2-0001班全体同学讲授题为《抗疫的大考与思考》的形势与政策暨党史学习教育专题党课。

赵跃宇校长参加2020级工程科学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主题班会,与同学们围绕“吃苦奋进,追逐科学梦想”的主题讨论交流,分享体会;召开公共基础核心课程教学研讨会,深入了解公共基础课程的开设和考试情况以及学生对公共基础课程满意度的调研情况,对学生入学后存在公共基础核心课程学科知识起点差异、学习时间不够、课后与老师交流少、公共课不及格率较高等问题,进行认真调研,召集相关部门开会讨论改进措施。

2.完善本科教学管理制度

学校对原有教务管理制度进行修订完善,修订《广西大学普通本科生学业警示及帮扶机制实施办法(试行)》《广西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规程(2020年修订)》等本科教学系列制度文件,加强制度建设和条件保障。2020-2021学年修订本科教学文件见表7

 

7 2020-2021学年修订本科教学文件

序号

文件名称

文件号

1

广西大学“三学期制”实施方案(试行)

西大教〔202012

2

广西大学普通本科生学业警示及帮扶机制实施办法(试行)

西大教〔202021

3

广西大学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试行)

西大教〔202029

4

广西大学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2022级硕士学位研究生工作实施办法

西大教〔2021118

5

广西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规程(2020年修订)

西大学位〔202021

6

广西大学学生奖励办法

西大学〔202181

7

广西大学学生综合测评办法

西大学〔202182

8

关于推进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有机结合的课程考核方法改革的通知

 

 

3.实施课堂教学评价

按照学校工作计划,教学督导深入各教学课堂开展听课活动。20202021年度,督导随堂听课共计6198节次。从评分看,90分以上优秀节数占比17.70%8089分良好节数占比74.94%。督导们普遍认为,与往年相比较,本年度教师们整体上教学状态更好,教学行为更规范,授课技巧提高,课堂效果更显著,课堂教学质量向好发展。督导评分分布表见表8

 

8 2020-2021学年督导评教分数分布表

分数段

100-90

89-85

84-80

79-70

69-60

60以下

未评分

总数

节次

1097

3202

1443

300

50

27

79

6198

占比

17.70%

51.66%

23.28%

4.84%

0.81%

0.44%

1.27%

100.00%

 

4.教学检查

严格执行每学期三次例行教学检查制度。一是开学初的教学检查。每学期初,校领导均在开学第一天到学校主要教学楼巡视,对学校本科教学运行情况、教学环境状况、教学资源利用等进行巡查和指导。校领导也坚持随堂听课,深入课堂一线了解学校本科教学情况,累计听课50学时。二是期中教学检查,从常规检查到重点检查,全面了解本科教学情况;三是期末考试检查,重点抓考风考纪,检验学生的真实学习效果。

(二)教师培训与教学水平认定

1.教师教师培训

教师教学能力发展是教学质量改进和提升的基石。学校每年除对新入职的教师进行教育教学培训,请有关专家为新进教师讲授教育教学基本理论,解读学校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并举办以提高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教学能力为目的的各类教学学术活动,为教师教学发展搭建平台,营造良好的教学学术氛围。2020-2021年,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开展教师培训24场,培训人员约10000人次;在第七届全区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中获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优秀奖2项;在第八届全区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中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在第十九届广西高校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中,我校12个作品有10个进入决赛,获得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5项。要求每个学院为青年教师配备有丰富教学经验和较高学术水平的指导教师,使其较快适应教学工作和培养其较强的教学和科研能力。完善落实班主任制度,要求班主任全部为专任教师,更好地为提供学生的学习、研究、实践能力保驾护航。

2.继续执行申请职称、职级晋升教师教学水平认定制度

20202021年度,参加教学认证教师78人次,通过率为96.15%。教学认证在教师当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扭转了部分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的思想,有力促进了教师对课堂教学尤其本科课堂教学的投入。教师教学水平认证情况见表9

9 2020-2021学年教师教学水平认证情况表

 

参加人次

免认证人数

总通过人数

未通过人数

通过率

未通过率

合计

78

4

75

3

96.15%

3.85%

3.严格执行新入职教师课程主讲资格认定制度

严格执行“质量导向”“发展联动”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强化督导结果运用,完善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按学校规定,通过学校教学督导认定的教师才能获得课程主讲资格,独立授课。20202021年度,共组织4次课程主讲资格认定,通过率为81.71%。当次未获通过的教师需要再次准备充分参加下一次的教学认定,未通过认定之前学院不得安排其授课。为使新老师尽快了解课堂教学规范,熟悉教学规律,掌握授课技巧,提升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学校教学督导在资格认定现场延长指导时间,针对老师们的薄弱点提出改进意见。此外,对个别新老师还进行多次听课,特别辅导,使新老师尽快适应教学要求。本年度新入职教师课程主讲资格认定情况见表10

 

10 2020-2021年度新入职教师课程主讲资格认定情况表

 

参加人次

通过人数

未通过人数

通过率

未通过率

合计

82

67

15

81.71%

18.29%

 

(三)学生学业预警与帮扶

学校大力推动一流本科教育建设,提高本科生学业要求,执行学业警示,落实退学机制。引导学生加强自我管理和约束,增强学生积极性与主动性,依据学校相关管理规定,对学业困难学生给予及时警示并实施针对性的指导和帮扶措施,促使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本科教风学风得到明显改善。2020~2021学年普通本科生学业警示及帮扶情况见表11

 

11 2020-2021学年普通本科生学业警示及帮扶情况统计表

学期

预警

跟班试读

留校试读

总计

2020~2021-1

1538

729

165

2432

2020~2021-2

1597

414

12

2023

总计

3135

1143

177

4455

 

(四)专业评估、专业认证

学校结合“一流本科”建设推进专业认证和评估工作。各工科专业根据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公布的受理认证专业目录积极开展专业认证工作,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一流专业”建设专业应率先开展申请认证工作。2021年有车辆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化学工程与工艺、包装工程、轻化工程等专业向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秘书处提交专业认证申请书,其中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化学工程与工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四个专业获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秘书处正式受理。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建筑学专业接受了住建部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委员会专业评估;水利水电工程专业通过工程教育认证,有效期6年(2021.1-2026.12)。

根据广西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综合评估试点工作要求,组织艺术学院的舞蹈学专业进行评估。积极开展新专业评估工作,组织对体育学院的运动训练专业进行评估。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实施方案(20212025年)》(教督〔20211号)和自治区教育厅相关文件要求,制定了《广西大学本科教育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工作方案》。

六、学生学习效果

(一)学生学习满意度

广大教职员工重视学生对自我学习和成长的感受,将其作为工作的基本责任,以学生对自我学习与成长的满意度作为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要手段。今年学校继续在本科生中开展对本科教学质量满意度的问卷调查,结合近三年数据分析(见图5),学生在个人学习满意度、教学管理满意度以及对专业课程的满意度都有提高。

 

    https://docimg5.docs.qq.com/image/Hsg94cx5nXMI1ro3JCmQdQ.png?w=698&h=418

5 近三年学生对本科教学质量满意度调查数据汇总

 

(二)毕业情况、学位授予情况

2021年共有本科毕业生7188人,实际毕业人数6207人,毕业率为86.35%,学位授予率为99.95%

(三)就业情况

1.就业情况

截至2021831日,学校应届本科毕业生总体就业率达84.20%。毕业生最主要的毕业去向是企业,占56.47%。升学1563人,占25.18%,其中出国(境)留学108人,占2.07%

2.就业指导的举措

1)高站位谋划,打造“五级联动”就业工作机制

落实“一把手工程”,统筹全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学校制定《广西大学2021届毕业生就业工作实施意见》,成立书记、校长为组长,分管校领导、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全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各学院成立以院党委书记、院长为组长的就业工作领导小组,落实学校相关工作要求,促进本学院毕业生就业。

打造“五级联动”毕业生就业工作机制,构建全员参与促就业的工作格局。学校推行“校领导-职能部门-学院领导-毕业班辅导员、班主任-毕业生”全员参与的“五级联动”就业工作机制。即学校领导联系、指导和督促学院;职能部门协助校领导对接学院;学院主要领导牵头负责本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辅导员、毕业班班主任一对一帮扶毕业生;毕业生主动求职,积极应聘。自上而下,层层包干,确保责任落实到位。

2)高标准推进,构建就业工作精准施策服务体系

深入学院开展就业工作专题调研。秋季开学伊始,大学生就业工作职能部门立即开展走访,全面了解校属25个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开展情况、存在问题和难点。以问题为导向,采取措施,分类制定应对方案,全面开展2021届毕业生就业工作。

面向2021届毕业生开展就业专题调研。通过线下座谈和线上填写调查问卷的形式,面向10000多名毕业生开展就业专题调研。深度了解毕业生的就业需求和求职意向,为开展个性化就业指导和改善就业服务质量提供信息参考。

面向用人单位开展专题调研。通过线下走访和线上问卷的方式,面向用人单位开展用人情况调研,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一是通过线上问卷,对有意向来我校招聘的用人单位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分析调研数据,构建需求意向的数据库。二是线下走访各地市人社局和用人单位,了解用人需求,进一步挖掘就业信息。

3)高质量落实,扎实推进各项就业服务工作

打造“智慧就业”云端服务平台,升级就业信息化服务。学校打造“互联网+就业服务”一体化服务平台,推进“云就业平台”建设,实现在线提供招聘信息、线上面试签约等“一站式”服务,发挥招聘信息精准推送、网络签约等适应现代大学生的信息服务功能,为毕业生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保驾护航。职能部门和学院利用广西大学毕业生就业云平台进行就业大数据分析,精准把握毕业生总体就业情况,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就业动态监测体系,为精准开展就业服务提供数据支撑。平台上线以来,发布招聘信息2700多条,发布就业岗位10万多个。

开源拓岗,组织举办各类招聘活动。学校陆续组织安排了广州市、深圳市,江西萍乡市,四川内江,广西柳州市、崇左市等地的招聘团到校开展招聘活动。依托第三方服务平台“易校招校园招聘”,组织30多家单位的招聘团开办小型双选会。根据专业设置的特点,学校先后举办了土木行业、畜牧行业、化学行业、机械行业专场招聘会。202011月,学校举办2021届毕业生冬季双选会,与会用人单位达到300多家。截至202188日统计,我校共为2021届毕业生举办专场招聘会579场,发布招聘信息5610多条。提供岗位49万多个,平均每位毕业生61个。

做好“选调生”报名组织工作。学校向毕业生积极宣传各地“选调生”报名政策,鼓励引导毕业生到中西部等基层建功立业。对毕业生的选调生报名材料,按要求及时审批,做到随到随审,及时办理。对定向选调生的报名材料,集中办理。

做好毕业生征兵入伍工作。根据兵役机关统一部署,制定大学生征兵工作方案。积极组织开展征兵政策咨询周、宣传月等活动,针对毕业生群体加强征兵动员宣传,在全校范围内滚动播放征兵宣传片,到各学院进行征兵政策的轮回宣讲,营造征兵入伍良好的舆论环境,帮助报名应征入伍的毕业生做好报名、体检、政审等服务工作。

关注就业重点群体,做好就业帮扶服务。学校加强对身体残疾、就业能力不足、就业心理障碍、家庭贫困户等就业困难学生群体进行帮扶,帮助困难学生申请求职补贴,为其提供就业培训和个性化的就业指导。

 

七、特色发展

铸魂育人 守正创新 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性发展

广西大学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及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对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守正创新,五大举措扎实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筑牢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制度建设

党委、行政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校党委书记、校长带头抓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与创新,召开全委会审议出台《广西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实施方案》,建立校领导联系思政课教师制度,书记、校长及其他校领导带头走进思政课堂讲课、听课、讲党课,积极参加思政课集体备课会,为思政课教师成长提供帮助指导。

(二)加强队伍建设,提升教学能力

按照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要求配齐建强思政课教师队伍。改革教师评价体系,执行思政课教师党报党刊发表理论成果认定制度,落实思政课教师津贴在校内遴选相关学科优秀教师加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与教学团队,鼓励马理论相关学科优秀教师聘任思政教师岗,充实思政理论课教师队伍,引导教师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争当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又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组织教师外出学习考察,进行党史国史军史和坚定理想信念的集体培训;开展意识形态专题培训,参加新教材培训、“四史”思政大课、周末理论大讲堂等活动,全方位提升思政课教师理论素养和专业素质。持续推进制度化和常态化集体备课会,与区外高校组建虚拟教研室开展集体备课活动,提升教学能力。邀请名师开展示范教学及一对一指导,大力培育优秀教师打造一流课程。

(三)创新教学模式,精编教学内容

持续推进“知识点+案例”专题式教学改革,分课程凝练知识点,开发案例资源库,编写了课程配套实践教材5本,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安排。从2021年开始,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专题式教学进行模块化管理,将十六个专题分成四个模块、将任课教师分成四个小组,解决了教师跑班频繁、知识连贯性不足等问题。《形势与政策》课邀请理论名家、行业楷模、抗疫英雄和道德模范到校进行专题讲座和教学,给学生予极大激励和感动;结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重要指示精神,开设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广西农产品加工现状及发展方向浅谈》《迈向更高质量的经济发展》《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等专题,将“四个新”的总要求和“四个突出特点”讲清讲透。在202011月学校教学督导团开展的思政课改革教学效果调查中获学生广泛好评。

(四)善用信息技术,赋能实验教学

积极打造思政课实验教学平台,开发学校思政课实验教学APP、实验教学电子资源库、思政课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系统和思政课教师教学自我提升系统,依托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实验中心配备VR大空间多人深度体验平台,利用创新性的虚拟互动技术,开展四史沉浸式教学,吸引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北京工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广西医科大学、广西民族大学、梧州学院、广西北部湾大学、广西科技大学等区内外高校前来参观体验。2021年我校徐秦法教授带领团队进行的《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思想政治理论课“2+3”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获教育部首批新文科研究实践项目,有力推进思政课虚拟仿真教学实践。同步推进全校“一张网”工程,构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信息管理系统,开辟“微思想”“微文化”“微学堂”“微人物”“微实践”的“五微”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渠道,引导学生积极向善。推进无纸化考试,为全校16000名本科生的思政课提供信息化、网络化服务。

(五)探索“一改三化”,促进学思践悟

探索一改三化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形式,独立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实行实践教学设计模块化、实践内容选择自助化、实践学分认定弹性化。分方向开列名著阅读清单,每周由教师领读、导读,引导学生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促进学思践悟。2020年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组织2018级近6740名大学生围绕党史教育主题开展调研:一是访谈家乡第一书记,提炼家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乡村振兴的先进经验和经典案例,总结“第一书记” 伟大实践与机制创新成果。二是通过面对面访谈、档案查阅、文献收集等形式,收集和整理家乡的党史故事,重温革命先辈的艰辛历程,感受革命先辈的家国情怀。该年度课程共收到作品1120件,其中推优的调研报告34篇,微视频58个。

通过一系列的改革举措,学校的思政课程在教学方面获得了新的成果和突破。2021年《形势与政策》团队荣获首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和两个专项奖:教学学术创新奖和教学活动创新奖,并获推荐国家一流本科课程。梅洁老师荣获广西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思政组一等奖第一名,获“本科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手”称号。此外,在全区高校思政课教师“讲四史”微课比赛中,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在全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优秀教学案例评比中,获一等奖6个,二等奖5个,三等奖3个。在全区高校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示范课堂评比中获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在全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优秀调研报告评比中获一等奖3项;在课程思政示范课建设中,获自治区级示范课1门,校级7门;在自治区教学成果奖评选中,获二等奖1项。

八、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本科课程示范性、核心竞争力不足

学校现有国家精品课程3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2门,国家级精品开放课程7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7门,自治区级一流本科课程48门;自治区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本科课程4门。课程的数量开设不足,人均课程门数较低,高质量课程也不够多。主要原因为:一是现代教育信息化、智慧化建设未能为探究式、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提供有效的软硬件支撑;二是教师追求卓越动力不足、聚焦主业不够、潜心钻研教学的风气尚未形成,主动投入教学、关心学生学习及身心发展不够,教学能力及质量有待提高;三是基层教学组织未有效发挥教研、指导作用;四是教学质量标准和制度体系尚未健全,学生学习成果评估尚未构成教育质量持续改进的闭环。

改进措施:一是组织制定一流课程建设规划及建设标准、教学大纲,严格控制课程设置和教材使用,强化核心基础课程要求,支持鼓励教师多开设研究性课程和科技前沿相关课程,注重课程内容与新技术、新产业、新经济发展有效结合;二是进一步优化教学条件,大力建设课程中心及课程平台,引进高质量的网络课程,丰富教学资源,推进在线课程、混合式课程教学改革,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加快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形成品牌效应;三是强化教师教学责任,完善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在基层教学组织开展常态化教研活动,包括学术交流、集体备课、示范课、同行评教、经验交流等。四是加强教师教学方式的培训交流,推广研讨式、案例式、项目式、混合式、翻转课堂等多种教学模式,组建优秀教师团队,加强高等数学、微积分、有机化学、大学英语等公共基础课程模块教学团队建设;五要开展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分析,加强教师教学反思,完善学生学习过程监测、评估与反馈机制,促进教学能力及教学质量持续改进。

(二)工程专业认证开展滞后

目前我校通过专业认证的专业不多,这与学校“一流大学”的建设目标相距较大。影响认证开展的主要因素有:学校整体推进专业认证的时间不长,从2018年起学校开始大力推进专业认证评估工作,2018年前主要以个别专业动员、自愿申报为主;专业认证建设需要的周期较长,学院和专业对专业认证能促进专业建设和发展的认识不够,参与认证的主动性不强;教师和学生参与积极性较低,质量意识薄弱;部分专业硬件设施达不到认证标准,需进一步建设才能达到专业认证标准等方面。

改进举措:学校层面,指导各专业参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从培养目标及毕业要求的制定、课程体系构建及其与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专业课程体系等方面对培养方案进行梳理,做好培养方案修订及课程大纲审核把关及指导工作;开展专业认证专题培训会和专业认证工作推进会,邀请专家进行讲座,建立工作群为各个参与专业认证的专业搭建交流平台;加大经费的保障力度,推进工程教育认证。学院层面,将参与专业认证作为学院年度教育教学的主要任务,鼓励各个专业主动参与认证,在老师和学生中开展专业认证宣传动员活动,普及专业认证相关知识。专业层面,让专业负责人和教师们走出去,多与通过专业认证的院校相关专业、认证专家交流,转变思想,从“要我认证”转变成“我要认证”,提高参与专业认证的积极性。

广西大学2020-2021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支撑数据

1. 本科生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比例65.35%

2. 教师数量及结构

1)全校整体情况

 

附表1 全校教师数量及结构统计表

项目

专任教师

外聘教师

数量

比例(%

数量

比例(%

总计

2014

/

832

/

职称

正高级

532

26.42

198

23.80

其中教授

480

23.83

111

13.34

副高级

688

34.16

229

27.52

其中副教授

615

30.54

115

13.82

中级

775

38.48

373

44.83

其中讲师

728

36.15

298

35.82

初级

5

0.25

8

0.96

其中助教

2

0.10

6

0.72

未评级

14

0.70

24

2.88

最高学位

博士

1321

65.59

242

29.09

硕士

514

25.52

451

54.21

学士

170

8.44

122

14.66

无学位

9

0.45

17

2.04

年龄

35岁及以下

309

15.34

145

17.43

36-45

752

37.34

424

50.96

46-55

658

32.67

180

21.63

56岁及以上

295

14.65

83

9.98

 

2)分专业情况

 

附表2 分专业专任教师数量情况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专任教师数量

生师比

近五年新进教师

双师型教师

具有行业企业背景教师

010101

哲学

3

61.67

1

0

0

020101

经济学

17

10.65

1

0

2

020201K

财政学

5

6.60

0

0

1

020301K

金融学

23

22.70

2

0

5

020305T

金融数学

0

--

0

0

0

020401

国际经济与贸易

8

13.88

1

0

0

030101K

法学

28

26.32

8

12

5

030302

社会工作

0

--

0

0

0

030503

思想政治教育

2

34.50

0

0

0

040104

教育技术学

0

--

0

0

0

040202K

运动训练

3

94.33

2

0

0

040203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0

--

0

0

0

050101

汉语言文学

23

23.48

2

0

1

050102

汉语言

7

18.00

0

0

0

050103

汉语国际教育

6

38.17

1

1

1

050201

英语

10

32.40

1

1

0

050207

日语

8

23.00

0

2

1

050220

泰语

3

35.33

0

0

0

050223

越南语

5

21.80

2

0

0

050261

翻译

17

4.35

3

1

1

050301

新闻学

20

8.65

0

3

2

050302

广播电视学

2

36.00

0

1

1

050303

广告学

5

23.20

0

0

0

070101

数学与应用数学

13

21.23

2

0

0

070102

信息与计算科学

7

20.57

1

0

0

070201

物理学

20

15.80

6

0

0

070301

化学

15

20.33

6

0

2

070302

应用化学

0

--

0

0

0

070701

海洋科学

18

18.33

4

0

5

071001

生物科学

0

--

0

0

0

071002

生物技术

4

62.75

3

0

0

071004

生态学

12

8.00

3

0

0

071102

应用心理学

0

--

0

0

0

080202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21

24.86

6

0

3

080203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10

18.40

0

1

3

080204

机械电子工程

19

20.16

2

0

5

080206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0

--

0

0

0

080207

车辆工程

5

29.80

1

0

1

080401

材料科学与工程

37

11.65

12

5

6

080404

冶金工程

0

--

0

0

0

080405

金属材料工程

1

13.00

0

0

0

080406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

0

--

0

0

0

080501

能源与动力工程

16

25.56

3

1

4

080601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56

17.82

15

3

17

080701

电子信息工程

21

4.62

2

3

1

080702

电子科学与技术

19

38.63

7

0

1

080703

通信工程

5

49.80

0

2

1

080801

自动化

7

32.43

1

0

0

08090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27

14.22

2

2

4

080903

网络工程

3

39.67

0

0

1

080904K

信息安全

6

39.33

1

1

1

081001

土木工程

54

26.87

16

2

22

081003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0

--

0

0

0

081101

水利水电工程

23

15.04

5

3

10

081301

化学工程与工艺

34

31.85

5

6

16

081302

制药工程

11

7.18

2

0

2

081304T

能源化学工程

0

--

0

0

0

081505T

矿物资源工程

21

16.52

1

0

1

081701

轻化工程

21

8.48

7

4

8

081702

包装工程

9

10.33

1

2

4

082302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

0

--

0

0

0

082303

农业电气化

0

--

0

0

0

082402

木材科学与工程

9

17.00

2

0

1

082403

林产化工

0

--

0

0

0

082502

环境工程

23

16.87

2

4

3

082701

食品科学与工程

25

12.32

1

18

22

082702

食品质量与安全

8

11.00

1

6

6

082801

建筑学

22

12.64

1

4

9

082802

城乡规划

5

14.60

1

1

3

082803

风景园林

0

--

0

0

0

083001

生物工程

6

12.67

0

0

0

083002T

生物制药

3

22.33

2

0

0

090101

农学

16

14.31

5

0

0

090102

园艺

12

15.42

0

0

0

090103

植物保护

37

6.05

7

0

0

090201

农业资源与环境

20

14.10

2

0

0

090301

动物科学

28

17.93

9

0

3

090302T

蚕学

0

--

0

0

0

090401

动物医学

32

12.50

3

1

1

090501

林学

36

8.92

7

0

1

090502

园林

0

--

0

0

0

090601

水产养殖学

4

13.00

0

0

0

100701

药学

5

57.40

4

0

2

120101

管理科学

0

--

0

0

0

120102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0

--

0

0

0

120201K

工商管理

33

6.70

2

0

1

120202

市场营销

0

--

0

0

0

120203K

会计学

5

46.60

0

1

1

120204

财务管理

11

19.09

0

1

2

120301

农林经济管理

0

--

0

0

0

120401

公共事业管理

26

23.77

6

0

0

120404

土地资源管理

0

--

0

0

0

120602

物流工程

0

--

0

0

0

120801

电子商务

0

--

0

0

0

120901K

旅游管理

10

3.40

0

1

2

130202

音乐学

18

11.11

0

0

0

130205

舞蹈学

4

37.25

0

0

0

130304

戏剧影视文学

0

--

0

0

0

130309

播音与主持艺术

7

17.43

2

1

1

130401

美术学

5

37.80

0

0

0

130501

艺术设计学

6

24.33

0

0

0

130502

视觉传达设计

4

24.50

0

0

0

130503

环境设计

2

44.00

0

0

0

 

 

附表3 分专业专任教师职称、学历结构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专任教师总数

职称结构

学历结构

教授

副教授

中级及以下

博士

硕士

学士及以下

数量

授课教授比例(%

010101

哲学

3

3

100.00

0

0

3

0

0

020101

经济学

17

6

100.00

9

2

12

2

3

020201K

财政学

5

0

--

4

1

2

1

2

020301K

金融学

23

10

100.00

7

5

21

1

1

020305T

金融数学

0

0

--

0

0

0

0

0

020401

国际经济与贸易

8

6

100.00

2

0

4

3

1

030101K

法学

28

6

100.00

13

9

18

7

3

030302

社会工作

0

0

--

0

0

0

0

0

030503

思想政治教育

2

1

100.00

0

0

2

0

0

040104

教育技术学

0

0

--

0

0

0

0

0

040202K

运动训练

3

0

--

0

3

2

1

0

040203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0

0

--

0

0

0

0

0

050101

汉语言文学

23

12

100.00

8

3

23

0

0

050102

汉语言

7

1

100.00

2

4

5

2

0

050103

汉语国际教育

6

2

100.00

1

3

5

1

0

050201

英语

10

3

100.00

5

2

5

4

1

050207

日语

8

1

100.00

3

3

5

3

0

050220

泰语

3

0

--

1

2

0

3

0

050223

越南语

5

1

100.00

0

4

3

2

0

050261

翻译

17

4

100.00

7

5

7

8

2

050301

新闻学

20

6

100.00

8

5

11

3

6

050302

广播电视学

2

1

100.00

1

0

1

0

1

050303

广告学

5

1

100.00

2

2

3

2

0

070101

数学与应用数学

13

5

100.00

5

3

13

0

0

070102

信息与计算科学

7

2

100.00

4

1

3

4

0

070201

物理学

20

9

100.00

5

5

19

1

0

070301

化学

15

9

100.00

2

4

15

0

0

070302

应用化学

0

0

--

0

0

0

0

0

070701

海洋科学

18

0

--

5

10

16

2

0

071001

生物科学

0

0

--

0

0

0

0

0

071002

生物技术

4

2

100.00

1

1

4

0

0

071004

生态学

12

3

100.00

4

3

12

0

0

071102

应用心理学

0

0

--

0

0

0

0

0

080202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21

7

100.00

5

9

16

3

2

080203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10

3

100.00

4

3

8

1

1

080204

机械电子工程

19

11

100.00

4

4

15

2

2

080206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0

0

--

0

0

0

0

0

080207

车辆工程

5

0

--

2

3

4

0

1

080401

材料科学与工程

37

8

100.00

10

14

34

1

2

080404

冶金工程

0

0

--

0

0

0

0

0

080405

金属材料工程

1

0

--

1

0

1

0

0

080406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

0

0

--

0

0

0

0

0

080501

能源与动力工程

16

6

100.00

6

4

14

1

1

080601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56

17

100.00

19

18

45

10

1

080701

电子信息工程

21

6

100.00

8

7

16

2

3

080702

电子科学与技术

19

5

100.00

6

6

16

2

1

080703

通信工程

5

2

100.00

1

2

4

1

0

080801

自动化

7

3

100.00

2

2

5

2

0

08090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27

9

100.00

11

5

22

5

0

080903

网络工程

3

2

100.00

1

0

3

0

0

080904K

信息安全

6

0

--

4

2

5

1

0

081001

土木工程

54

15

100.00

11

23

49

3

2

081003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0

0

--

0

0

0

0

0

081101

水利水电工程

23

9

100.00

5

6

19

3

1

081301

化学工程与工艺

34

15

100.00

9

8

32

1

1

081302

制药工程

11

5

100.00

2

2

10

1

0

081304T

能源化学工程

0

0

--

0

0

0

0

0

081505T

矿物资源工程

21

5

100.00

10

4

16

4

1

081701

轻化工程

21

6

100.00

4

11

21

0

0

081702

包装工程

9

1

100.00

2

4

9

0

0

082302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

0

0

--

0

0

0

0

0

082303

农业电气化

0

0

--

0

0

0

0

0

082402

木材科学与工程

9

1

100.00

2

4

7

1

1

082403

林产化工

0

0

--

0

0

0

0

0

082502

环境工程

23

8

100.00

9

6

22

1

0

082701

食品科学与工程

25

8

100.00

14

2

20

3

2

082702

食品质量与安全

8

3

100.00

4

1

5

3

0

082801

建筑学

22

3

100.00

7

8

12

9

1

082802

城乡规划

5

0

--

2

2

4

1

0

082803

风景园林

0

0

--

0

0

0

0

0

083001

生物工程

6

0

--

3

1

3

2

1

083002T

生物制药

3

1

100.00

0

2

3

0

0

090101

农学

16

10

90.00

2

3

16

0

0

090102

园艺

12

6

100.00

3

3

10

2

0

090103

植物保护

37

12

100.00

16

8

36

1

0

090201

农业资源与环境

20

6

100.00

9

4

18

2

0

090301

动物科学

28

6

100.00

4

9

28

0

0

090302T

蚕学

0

0

--

0

0

0

0

0

090401

动物医学

32

10

100.00

8

9

32

0

0

090501

林学

36

11

100.00

9

12

31

3

2

090502

园林

0

0

--

0

0

0

0

0

090601

水产养殖学

4

2

100.00

2

0

4

0

0

100701

药学

5

1

100.00

0

4

5

0

0

120101

管理科学

0

0

--

0

0

0

0

0

120102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0

0

--

0

0

0

0

0

120201K

工商管理

33

12

100.00

10

9

25

3

5

120202

市场营销

0

0

--

0

0

0

0

0

120203K

会计学

5

1

100.00

3

0

3

1

1

120204

财务管理

11

4

100.00

4

2

5

5

1

120301

农林经济管理

0

0

--

0

0

0

0

0

120401

公共事业管理

26

7

100.00

6

11

23

2

1

120404

土地资源管理

0

0

--

0

0

0

0

0

120602

物流工程

0

0

--

0

0

0

0

0

120801

电子商务

0

0

--

0

0

0

0

0

120901K

旅游管理

10

3

100.00

5

2

6

2

2

130202

音乐学

18

1

100.00

7

10

1

14

3

130205

舞蹈学

4

0

--

2

2

0

2

2

130304

戏剧影视文学

0

0

--

0

0

0

0

0

130309

播音与主持艺术

7

0

--

0

6

4

2

1

130401

美术学

5

0

--

0

4

0

4

1

130501

艺术设计学

6

0

--

3

3

2

4

0

130502

视觉传达设计

4

0

--

3

1

0

4

0

130503

环境设计

2

0

--

1

1

0

2

0

 

3. 专业设置及调整情况

 

附表专业设置及调整情况

本科专业总数(现有在校生的本科专业)

当年本科招生专业总数

新专业名单

当年停招专业名单

104

68

风景园林,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海洋科学,能源化学工程,生物科学,生物制药,思想政治教育,药学,艺术设计学,运动训练

 

 

4. 全校整体生师比24.15,各专业生师比参见附表2

 

5. 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元)40851.16

 

6. 当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万元)37216.67

 

7. 生均图书(册)70.0

 

8. 电子图书(册)1917012

 

9. 生均教学行政用房(平方米)15.36,生均实验室面积(平方米)1.86

 

10. 生均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元)3508.08

 

11. 本科专项教学经费(自然年度内学校立项用于本科教学改革和建设的专项经费总额)(万元)27635.8

 

12. 生均本科实验经费(自然年度内学校用于实验教学运行、维护经费生均值)(元)388.41

 

13. 生均本科实习经费(自然年度内用于本科培养方案内的实习环节支出经费生均值)(元)368.04

 

14. 全校开设课程总门数2949

 

注:学年度内实际开设的本科培养计划内课程总数,跨学期讲授的同一门课程计1

 

15. 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比例(按学科门类、专业)(按学科门类统计参见表6

附表5 各专业实践教学学分及实践场地情况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实践学分

实践场地

集中性实践环节

实验教学

课外科技活动

实践环节占比

专业实验室数量

实习实训基地

数量

当年接收学生数

010101

哲学

20.0

0.0

2.0

14.29

0

4

3

020101

经济学

16.5

4.75

3.0

14.17

1

0

3

020201K

财政学

21.0

7.0

4.0

17.5

1

4

3

020301K

金融学

20.3

7.2

1.6

17.86

1

17

70

020305T

金融数学

24.67

10.5

3.83

20.1

0

2

4

020401

国际经济与贸易

20.0

5.0

2.0

16.67

2

7

3

030101K

法学

22.5

7.0

2.0

21.07

0

16

244

030302

社会工作

34.5

0.0

2.0

19.17

0

22

3

030503

思想政治教育

20.0

0.0

2.0

14.29

0

0

3

040104

教育技术学

2.0

0.0

0.0

1.35

0

6

41

040202K

运动训练

15.5

8.0

0.0

16.79

2

0

3

040203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36.5

0.0

4.0

19.21

0

0

3

050101

汉语言文学

21.0

0.0

0.0

15.0

0

5

133

050102

汉语言

28.0

0.0

0.0

17.5

0

0

3

050103

汉语国际教育

21.0

0.0

0.0

15.0

2

4

93

050201

英语

24.0

1.33

0.0

16.17

0

9

288

050207

日语

18.0

0.0

0.0

12.0

0

10

198

050220

泰语

17.0

0.0

0.0

11.33

0

7

163

050223

越南语

17.0

0.0

0.0

11.33

0

7

163

050261

翻译

16.0

0.0

0.0

10.67

0

11

218

050301

新闻学

25.0

2.0

2.0

19.29

0

28

55

050302

广播电视学

27.0

18.5

4.0

28.44

0

19

35

050303

广告学

21.0

4.0

2.0

17.86

0

26

50

070101

数学与应用数学

19.0

3.0

0.0

15.0

0

14

90

070102

信息与计算科学

18.0

4.5

0.0

16.07

0

16

60

070201

物理学

24.25

9.5

0.0

22.5

15

8

43

070301

化学

18.5

17.5

1.5

24.0

13

7

313

070302

应用化学

16.0

18.0

1.0

22.67

11

7

203

070701

海洋科学

25.0

8.5

0.0

22.33

6

13

371

071001

生物科学

30.5

19.5

0.0

33.33

0

0

3

071002

生物技术

20.25

21.75

0.0

28.0

5

3

273

071004

生态学

19.5

17.0

0.0

24.33

3

11

245

071102

应用心理学

43.0

2.0

4.0

24.19

0

6

3

080202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27.1

7.3

0.4

21.34

0

9

1193

080203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31.0

1.5

0.0

21.67

0

3

267

080204

机械电子工程

27.0

9.5

0.0

24.33

0

17

2462

080206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29.0

4.0

0.0

19.41

0

1

63

080207

车辆工程

30.5

6.0

0.0

24.33

0

13

732

080401

材料科学与工程

31.75

12.75

0.0

29.67

0

4

303

080404

冶金工程

41.0

10.5

0.0

27.54

0

0

3

080405

金属材料工程

40.0

15.0

0.0

32.35

0

0

3

080406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

37.5

12.0

0.0

29.12

0

0

3

080501

能源与动力工程

31.0

2.0

0.0

22.0

0

18

913

080601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23.25

9.75

0.0

20.74

4

0

3

080701

电子信息工程

34.0

12.0

0.0

30.67

0

4

191

080702

电子科学与技术

19.5

9.25

0.0

19.17

21

11

123

080703

通信工程

33.0

10.0

0.0

28.67

0

4

243

080801

自动化

26.0

16.0

0.0

28.0

3

0

3

08090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25.0

13.67

3.67

23.67

0

7

96

080903

网络工程

29.5

18.0

1.5

31.67

0

6

79

080904K

信息安全

28.75

21.0

5.0

30.15

0

3

58

081001

土木工程

29.6

4.0

0.0

21.27

4

27

986

081003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49.5

9.0

0.0

30.47

0

0

3

081101

水利水电工程

27.0

26.5

3.0

35.67

2

7

315

081301

化学工程与工艺

23.5

11.0

1.0

23.0

13

20

668

081302

制药工程

28.5

15.5

5.0

25.88

3

4

43

081304T

能源化学工程

32.0

9.5

1.0

24.41

7

15

383

081505T

矿物资源工程

27.0

10.5

0.0

25.0

5

3

258

081701

轻化工程

25.5

22.5

2.0

32.0

6

14

322

081702

包装工程

26.5

19.0

1.0

30.33

4

10

353

082302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

40.5

4.0

0.0

23.3

0

12

561

082303

农业电气化

34.0

6.0

4.0

22.35

0

0

3

082402

木材科学与工程

27.0

10.5

4.0

25.0

0

12

629

082403

林产化工

27.0

22.0

4.0

25.65

0

0

3

082502

环境工程

24.5

10.0

2.0

23.0

12

8

373

082701

食品科学与工程

25.75

11.0

1.0

24.5

8

23

315

082702

食品质量与安全

33.5

15.0

0.0

28.53

9

24

727

082801

建筑学

30.0

17.0

0.0

23.74

0

16

121

082802

城乡规划

4.0

0.0

0.0

2.0

1

2

15

082803

风景园林

33.5

13.0

4.0

24.73

0

0

3

082901

安全工程

35.0

5.5

4.0

21.66

0

0

3

083001

生物工程

29.0

17.0

0.0

27.06

3

3

159

083002T

生物制药

28.0

17.0

5.0

26.47

3

0

3

090101

农学

27.0

15.0

0.0

28.0

6

41

473

090102

园艺

27.0

18.5

0.0

30.33

12

25

366

090103

植物保护

27.0

18.0

0.0

30.0

15

12

286

090201

农业资源与环境

26.5

14.0

0.0

27.0

19

18

88

090301

动物科学

30.5

13.5

1.5

27.5

16

27

273

090302T

蚕学

23.5

37.0

4.0

31.68

0

0

3

090401

动物医学

35.5

23.5

2.0

29.5

23

16

163

090501

林学

26.5

17.5

0.0

29.33

13

18

947

090502

园林

29.0

0.0

4.0

15.43

0

0

3

090601

水产养殖学

35.0

15.0

0.0

29.41

7

6

63

100701

药学

20.0

22.0

0.0

28.0

0

5

63

120101

管理科学

32.0

20.0

4.0

28.11

0

9

19

120102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20.0

8.5

6.5

15.41

0

11

13

120201K

工商管理

22.33

4.67

1.33

17.23

2

0

3

120202

市场营销

37.0

8.0

0.0

25.57

0

0

3

120203K

会计学

19.0

5.0

0.0

16.0

1

0

3

120204

财务管理

19.0

5.0

0.0

16.0

1

0

3

120301

农林经济管理

27.5

18.0

0.0

25.85

0

0

3

120401

公共事业管理

23.0

0.0

2.0

16.43

0

42

138

120404

土地资源管理

34.0

0.0

2.0

21.25

0

0

3

120602

物流工程

39.5

20.0

0.0

31.15

0

8

563

120801

电子商务

6.0

0.0

0.0

4.23

0

0

3

120901K

旅游管理

19.0

5.0

0.0

16.0

0

0

3

130202

音乐学

15.0

18.0

0.0

23.57

0

7

143

130205

舞蹈学

14.0

8.0

0.0

15.71

0

7

143

130304

戏剧影视文学

25.0

4.0

0.0

18.12

0

0

3

130309

播音与主持艺术

28.0

2.0

2.0

21.43

1

17

26

130401

美术学

20.0

3.0

0.0

16.43

0

7

143

130501

艺术设计学

16.0

3.0

0.0

13.57

0

0

3

130502

视觉传达设计

26.0

8.0

0.0

21.25

0

7

143

130503

环境设计

26.0

5.0

0.0

19.38

0

7

143

全校校均

/

25.43

9.50

1.21

22.0

3.26

4

145

 

16.选修课学分占总学分比例(按学科门类、专业)(按学科门类统计参见表6

 

附表6 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学时、学分情况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学时数

学分数

总数

其中

其中

总数

其中

必修课占比(%

选修课占比(%

理论教学占比(%

实验教学占比(%

必修课占比(%

选修课占比(%

130503

环境设计

2814.00

87.49

12.51

78.36

2.95

160.00

81.25

18.75

130502

视觉传达设计

2976.00

83.87

16.13

87.70

4.70

160.00

81.25

18.75

130501

艺术设计学

2496.00

80.13

19.87

77.08

1.92

140.00

72.14

27.86

130401

美术学

2238.00

84.18

15.82

79.00

3.49

140.00

82.86

17.14

130309

播音与主持艺术

2560.00

86.25

13.75

79.30

16.25

140.00

87.14

12.86

130304

戏剧影视文学

3285.00

80.27

19.73

81.10

0.00

160.00

72.81

27.19

130205

舞蹈学

2562.00

73.30

26.70

85.75

9.45

140.00

81.43

18.57

130202

音乐学

1920.00

81.67

18.33

94.17

4.17

140.00

81.43

18.57

120901K

旅游管理

2664.00

78.38

21.62

80.41

2.48

150.00

76.00

24.00

120801

电子商务

3394.00

74.54

25.46

29.70

0.94

142.00

53.52

46.48

120602

物流工程

3389.00

75.57

24.43

65.06

8.91

191.00

75.92

24.08

120404

土地资源管理

2560.00

82.50

17.50

78.75

0.00

160.00

82.50

17.50

120401

公共事业管理

2240.00

81.43

18.57

83.57

0.00

140.00

81.43

18.57

120301

农林经济管理

3234.00

74.40

25.60

73.62

9.12

176.00

75.00

25.00

120204

财务管理

2744.00

78.43

21.57

77.62

2.84

150.00

75.33

24.67

120203K

会计学

2728.00

77.71

22.29

78.08

2.86

150.00

76.00

24.00

120202

市场营销

3189.00

77.99

22.01

74.32

4.23

176.00

78.41

21.59

120201K

工商管理

3010.67

83.17

16.83

70.35

4.27

156.67

81.06

18.94

120102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3330.00

71.20

28.80

80.84

4.62

185.00

70.27

29.73

120101

管理科学

3338.00

68.72

31.28

70.64

10.78

185.00

68.65

31.35

100701

药学

3846.00

89.81

10.19

67.76

32.24

150.00

83.33

16.67

090601

水产养殖学

2720.00

82.94

17.06

70.59

17.65

170.00

72.35

27.65

090502

园林

3400.00

72.74

27.26

81.47

0.00

188.00

68.35

31.65

090501

林学

3582.00

89.50

10.50

49.80

15.30

150.00

85.67

14.33

090401

动物医学

3200.00

82.25

17.75

69.50

23.50

200.00

70.50

29.50

090302T

蚕学

3444.00

84.32

15.68

64.78

19.80

191.00

89.53

10.47

090301

动物科学

2560.00

82.19

17.81

71.56

16.88

160.00

70.63

29.38

090201

农业资源与环境

2352.00

83.67

16.33

78.49

18.79

150.00

85.00

15.00

090103

植物保护

2560.00

85.63

14.38

75.00

25.00

150.00

85.67

14.33

090102

园艺

2560.00

87.81

12.19

75.00

25.00

150.00

88.00

12.00

090101

农学

2560.00

84.38

15.63

75.00

25.00

150.00

86.00

14.00

083002T

生物制药

3642.00

88.58

11.42

77.70

14.17

170.00

84.71

15.29

083001

生物工程

3188.00

81.68

18.32

61.98

17.79

170.00

75.29

24.71

082901

安全工程

2188.50

78.80

21.20

93.79

4.48

187.00

84.22

15.78

082803

风景园林

3412.00

78.37

21.63

72.57

6.86

188.00

72.87

27.13

082802

城乡规划

3808.00

88.66

11.34

62.18

37.82

200.00

92.25

7.75

082801

建筑学

3808.00

89.92

10.08

66.39

33.61

198.00

88.89

11.11

082702

食品质量与安全

3202.00

88.26

11.74

64.46

15.68

170.00

83.82

16.18

082701

食品科学与工程

2573.00

84.69

15.31

83.79

16.21

150.00

83.33

16.67

082502

环境工程

3284.00

88.55

11.45

57.67

13.64

150.00

86.00

14.00

082403

林产化工

2854.00

71.30

28.70

71.34

24.28

191.00

70.42

29.58

082402

木材科学与工程

3274.00

91.08

8.92

60.17

10.26

150.00

82.67

17.33

082303

农业电气化

3267.00

67.49

32.51

72.36

24.03

179.00

77.09

22.91

082302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

3900.00

83.18

16.82

90.77

7.38

191.00

83.51

16.49

081702

包装工程

2730.00

82.42

17.58

68.64

11.21

150.00

82.00

18.00

081701

轻化工程

2582.00

84.51

15.49

71.49

15.80

150.00

82.00

18.00

081505T

矿物资源工程

3274.00

91.08

8.92

60.17

10.26

150.00

82.67

17.33

081304T

能源化学工程

2854.00

71.30

28.70

87.60

10.65

170.00

85.29

14.71

081302

制药工程

3618.00

87.84

12.16

78.88

12.94

170.00

84.41

15.59

081301

化学工程与工艺

3492.00

92.67

7.33

82.99

8.71

150.00

84.00

16.00

081101

水利水电工程

2840.00

91.83

8.17

68.94

11.62

150.00

91.33

8.67

081003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2567.00

79.31

20.69

87.14

12.86

192.00

90.63

9.38

081001

土木工程

3229.20

88.26

11.74

88.33

6.80

158.00

91.14

8.86

080904K

信息安全

3389.00

87.13

12.87

66.69

9.85

165.00

80.76

19.24

080903

网络工程

3024.00

78.31

21.69

89.91

10.09

150.00

81.67

18.33

08090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3176.67

87.49

12.51

61.85

6.82

163.33

80.82

19.18

080801

自动化

2232.00

89.96

10.04

83.87

11.47

150.00

74.67

25.33

080703

通信工程

2646.00

83.37

16.63

80.05

6.05

150.00

85.67

14.33

080702

电子科学与技术

2628.00

80.52

19.48

75.08

10.65

150.00

79.00

21.00

080701

电子信息工程

3152.00

51.27

48.73

66.09

5.71

150.00

86.00

14.00

080601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2383.25

90.30

9.70

87.55

8.16

159.13

75.65

24.35

080501

能源与动力工程

3140.00

90.45

9.55

62.17

8.28

150.00

89.33

10.67

080406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

2554.00

81.21

18.79

85.12

14.88

170.00

87.65

12.35

080405

金属材料工程

2514.00

82.50

17.50

80.43

19.57

170.00

87.65

12.35

080404

冶金工程

2637.00

67.92

32.08

85.59

14.41

187.00

84.49

15.51

080401

材料科学与工程

2933.50

78.05

21.95

66.27

13.91

150.00

83.50

16.50

080207

车辆工程

3944.00

93.91

6.09

69.78

30.22

150.00

84.67

15.33

080206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3902.00

87.90

12.10

86.78

8.92

170.00

77.94

22.06

080204

机械电子工程

3196.00

91.74

8.26

58.82

8.95

150.00

89.00

11.00

080203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3040.00

81.58

18.42

81.25

9.87

150.00

86.33

13.67

080202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3806.40

90.35

9.65

68.54

5.61

161.20

87.53

12.47

071102

应用心理学

3351.00

76.90

23.10

73.68

0.00

186.00

76.88

23.12

071004

生态学

3230.00

84.40

15.60

63.59

17.09

150.00

84.33

15.67

071002

生物技术

3071.00

86.71

13.29

58.22

22.66

150.00

81.33

18.67

071001

生物科学

3198.00

85.24

14.76

52.78

19.51

150.00

81.33

18.67

070701

海洋科学

3172.00

85.62

14.38

58.76

8.58

150.00

82.67

17.33

070302

应用化学

3223.00

92.55

7.45

57.34

17.87

150.00

79.67

20.33

070301

化学

3287.50

90.14

9.86

60.85

18.81

150.00

82.67

17.33

070201

物理学

3116.00

87.29

12.71

53.34

9.92

150.00

83.50

16.50

070102

信息与计算科学

2222.00

86.68

13.32

89.56

6.75

140.00

87.86

12.14

070101

数学与应用数学

2338.00

84.03

15.97

88.14

4.68

146.67

83.52

16.48

050303

广告学

2560.00

79.38

20.63

82.81

11.64

140.00

83.21

16.79

050302

广播电视学

2560.00

81.88

18.13

82.81

11.64

160.00

81.88

18.13

050301

新闻学

2560.00

79.38

20.63

81.17

14.38

140.00

82.86

17.14

050261

翻译

2950.00

79.66

20.34

84.10

1.97

150.00

79.67

20.33

050223

越南语

3262.00

81.61

18.39

79.49

7.82

150.00

79.00

21.00

050220

泰语

3037.00

83.31

16.69

84.43

1.91

150.00

83.33

16.67

050207

日语

3334.00

81.52

18.48

74.99

1.74

150.00

81.00

19.00

050201

英语

2951.33

78.77

21.23

80.07

1.38

156.67

80.32

19.68

050103

汉语国际教育

2240.00

75.71

24.29

85.00

0.00

140.00

75.71

24.29

050102

汉语言

2320.00

65.52

34.48

100.00

0.00

160.00

76.88

23.13

050101

汉语言文学

2240.00

80.00

20.00

85.00

0.00

140.00

80.00

20.00

040203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3447.00

80.16

19.84

78.07

4.35

190.00

90.00

10.00

040202K

运动训练

2240.00

71.43

28.57

79.29

5.98

140.00

75.00

25.00

040104

教育技术学

2108.00

70.97

29.03

15.51

1.76

148.00

81.76

18.24

030503

思想政治教育

2240.00

89.64

10.36

85.71

0.00

140.00

83.93

16.07

030302

社会工作

3240.00

71.11

28.89

80.83

0.00

180.00

71.11

28.89

030101K

法学

2526.00

77.20

22.80

74.19

5.62

140.00

75.36

24.64

020401

国际经济与贸易

2694.00

82.18

17.82

74.54

3.19

150.00

80.00

20.00

020305T

金融数学

2994.67

78.19

21.81

75.65

5.73

175.00

77.71

22.29

020301K

金融学

2932.00

84.01

15.99

75.03

3.93

154.00

80.91

19.09

020201K

财政学

3130.00

86.20

13.80

70.48

3.77

160.00

83.13

16.88

020101

经济学

2658.00

85.25

14.75

76.45

3.01

150.00

83.00

17.00

010101

哲学

2240.00

81.43

18.57

85.71

0.00

140.00

81.43

18.57

全校校均

/

2966.97

83.22

16.78

73.80

9.77

158.77

81.40

18.60

 

17. 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占教授总数的比例(不含讲座)85.55%,各专业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占教授总数的比例(不含讲座)参见附表3

 

18. 教授讲授本科课程占课程总门次数的比例18.47%

 

19. 各专业实践教学及实习实训基地及其使用情况参见附表5

 

20. 应届本科生毕业率86.35%,分专业本科生毕业率见附表7

 

附表分专业本科生毕业率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毕业班人数

毕业人数

毕业率(%

010101

哲学

49

48

97.96

020101

经济学

36

35

97.22

020201K

财政学

35

33

94.29

020301K

金融学

182

174

95.60

020305T

金融数学

47

46

97.87

020401

国际经济与贸易

50

40

80.00

030101K

法学

200

190

95.00

040104

教育技术学

2

1

50.00

040202K

运动训练

57

56

98.25

040203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9

5

55.56

050101

汉语言文学

171

168

98.25

050103

汉语国际教育

59

56

94.92

050201

英语

218

211

96.79

050207

日语

51

51

100.00

050220

泰语

25

25

100.00

050223

越南语

28

25

89.29

050261

翻译

35

34

97.14

050301

新闻学

104

91

87.50

050302

广播电视学

62

55

88.71

050303

广告学

48

44

91.67

070101

数学与应用数学

82

72

87.80

070102

信息与计算科学

73

65

89.04

070201

物理学

78

52

66.67

070301

化学

76

59

77.63

070302

应用化学

67

49

73.13

070701

海洋科学

79

73

92.41

071002

生物技术

76

70

92.11

071004

生态学

52

48

92.31

071102

应用心理学

9

3

33.33

080202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167

129

77.25

080203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86

80

93.02

080204

机械电子工程

144

123

85.42

080206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15

6

40.00

080207

车辆工程

59

59

100.00

080401

材料科学与工程

101

95

94.06

080404

冶金工程

3

1

33.33

080405

金属材料工程

46

37

80.43

080406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

14

8

57.14

080501

能源与动力工程

111

95

85.59

080601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288

239

82.99

080701

电子信息工程

60

35

58.33

080702

电子科学与技术

188

158

84.04

080703

通信工程

91

80

87.91

080801

自动化

224

175

78.13

08090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155

125

80.65

080903

网络工程

38

25

65.79

080904K

信息安全

82

69

84.15

081001

土木工程

335

276

82.39

081101

水利水电工程

124

111

89.52

081301

化学工程与工艺

236

186

78.81

081302

制药工程

81

65

80.25

081304T

能源化学工程

84

78

92.86

081505T

矿物资源工程

74

63

85.14

081701

轻化工程

74

54

72.97

081702

包装工程

43

37

86.05

082302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

17

5

29.41

082303

农业电气化

15

5

33.33

082402

木材科学与工程

94

72

76.60

082403

林产化工

3

2

66.67

082502

环境工程

146

123

84.25

082701

食品科学与工程

61

58

95.08

082702

食品质量与安全

55

52

94.55

082801

建筑学

38

26

68.42

082802

城乡规划

42

27

64.29

082803

风景园林

6

5

83.33

082901

安全工程

71

65

91.55

083001

生物工程

73

62

84.93

083002T

生物制药

49

49

100.00

090101

农学

107

103

96.26

090102

园艺

97

86

88.66

090103

植物保护

65

58

89.23

090201

农业资源与环境

94

82

87.23

090301

动物科学

66

51

77.27

090302T

蚕学

4

2

50.00

090401

动物医学

137

125

91.24

090501

林学

107

91

85.05

090601

水产养殖学

40

31

77.50

120102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8

4

50.00

120201K

工商管理

119

100

84.03

120202

市场营销

1

1

100.00

120203K

会计学

131

126

96.18

120204

财务管理

112

101

90.18

120301

农林经济管理

2

2

100.00

120401

公共事业管理

125

119

95.20

120602

物流工程

12

3

25.00

120801

电子商务

3

2

66.67

120901K

旅游管理

41

37

90.24

130202

音乐学

52

48

92.31

130205

舞蹈学

42

40

95.24

130304

戏剧影视文学

8

4

50.00

130309

播音与主持艺术

43

40

93.02

130401

美术学

40

39

97.50

130502

视觉传达设计

41

35

85.37

130503

环境设计

38

38

100.00

全校整体

/

7188

6207

86.35

 

21. 应届本科毕业生学位授予率99.95%分专业本科生学位授予率见附表8

 

附表分专业本科生学位授予率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毕业人数

获得学位人数

学位授予率(%

010101

哲学

48

48

100.00

020101

经济学

35

35

100.00

020201K

财政学

33

33

100.00

020301K

金融学

174

174

100.00

020305T

金融数学

46

46

100.00

020401

国际经济与贸易

40

40

100.00

030101K

法学

190

190

100.00

040104

教育技术学

1

1

100.00

040202K

运动训练

56

56

100.00

040203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5

5

100.00

050101

汉语言文学

168

168

100.00

050103

汉语国际教育

56

56

100.00

050201

英语

211

211

100.00

050207

日语

51

51

100.00

050220

泰语

25

25

100.00

050223

越南语

25

25

100.00

050261

翻译

34

34

100.00

050301

新闻学

91

91

100.00

050302

广播电视学

55

55

100.00

050303

广告学

44

44

100.00

070101

数学与应用数学

72

72

100.00

070102

信息与计算科学

65

65

100.00

070201

物理学

52

50

96.15

070301

化学

59

59

100.00

070302

应用化学

49

49

100.00

070701

海洋科学

73

73

100.00

071002

生物技术

70

70

100.00

071004

生态学

48

48

100.00

071102

应用心理学

3

3

100.00

080202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129

129

100.00

080203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80

80

100.00

080204

机械电子工程

123

123

100.00

080206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6

6

100.00

080207

车辆工程

59

59

100.00

080401

材料科学与工程

95

95

100.00

080404

冶金工程

1

1

100.00

080405

金属材料工程

37

37

100.00

080406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

8

8

100.00

080501

能源与动力工程

95

95

100.00

080601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239

239

100.00

080701

电子信息工程

35

34

97.14

080702

电子科学与技术

158

158

100.00

080703

通信工程

80

80

100.00

080801

自动化

175

175

100.00

08090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125

125

100.00

080903

网络工程

25

25

100.00

080904K

信息安全

69

69

100.00

081001

土木工程

276

276

100.00

081101

水利水电工程

111

111

100.00

081301

化学工程与工艺

186

186

100.00

081302

制药工程

65

65

100.00

081304T

能源化学工程

78

78

100.00

081505T

矿物资源工程

63

63

100.00

081701

轻化工程

54

54

100.00

081702

包装工程

37

37

100.00

082302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

5

5

100.00

082303

农业电气化

5

5

100.00

082402

木材科学与工程

72

72

100.00

082403

林产化工

2

2

100.00

082502

环境工程

123

123

100.00

082701

食品科学与工程

58

58

100.00

082702

食品质量与安全

52

52

100.00

082801

建筑学

26

26

100.00

082802

城乡规划

27

27

100.00

082803

风景园林

5

5

100.00

082901

安全工程

65

65

100.00

083001

生物工程

62

62

100.00

083002T

生物制药

49

49

100.00

090101

农学

103

103

100.00

090102

园艺

86

86

100.00

090103

植物保护

58

58

100.00

090201

农业资源与环境

82

82

100.00

090301

动物科学

51

51

100.00

090302T

蚕学

2

2

100.00

090401

动物医学

125

125

100.00

090501

林学

91

91

100.00

090601

水产养殖学

31

31

100.00

120102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4

4

100.00

120201K

工商管理

100

100

100.00

120202

市场营销

1

1

100.00

120203K

会计学

126

126

100.00

120204

财务管理

101

101

100.00

120301

农林经济管理

2

2

100.00

120401

公共事业管理

119

119

100.00

120602

物流工程

3

3

100.00

120801

电子商务

2

2

100.00

120901K

旅游管理

37

37

100.00

130202

音乐学

48

48

100.00

130205

舞蹈学

40

40

100.00

130304

戏剧影视文学

4

4

100.00

130309

播音与主持艺术

40

40

100.00

130401

美术学

39

39

100.00

130502

视觉传达设计

35

35

100.00

130503

环境设计

38

38

100.00

全校整体

/

6207

6204

99.95

 

22. 应届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84.20%,分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见附表9

 

附表9 分专业毕业生去向落实率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毕业人数

去向落实人数

去向落实率

010101

哲学

48

37

77.08

020101

经济学

35

26

74.29

020201K

财政学

33

22

66.67

020301K

金融学

174

129

74.14

020305T

金融数学

46

35

76.09

020401

国际经济与贸易

40

27

67.50

030101K

法学

190

70

36.84

040104

教育技术学

1

0

0.00

040202K

运动训练

56

52

92.86

040203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5

3

60.00

050101

汉语言文学

168

128

76.19

050103

汉语国际教育

56

50

89.29

050201

英语

211

168

79.62

050207

日语

51

40

78.43

050220

泰语

25

22

88.00

050223

越南语

25

24

96.00

050261

翻译

34

29

85.29

050301

新闻学

91

75

82.42

050302

广播电视学

55

50

90.91

050303

广告学

44

42

95.45

070101

数学与应用数学

72

63

87.50

070102

信息与计算科学

65

57

87.69

070201

物理学

52

43

82.69

070301

化学

59

56

94.92

070302

应用化学

49

42

85.71

070701

海洋科学

73

54

73.97

071002

生物技术

70

56

80.00

071004

生态学

48

41

85.42

071102

应用心理学

3

3

100.00

080202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129

111

86.05

080203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80

74

92.50

080204

机械电子工程

123

114

92.68

080206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6

4

66.67

080207

车辆工程

59

53

89.83

080401

材料科学与工程

95

84

88.42

080404

冶金工程

1

1

100.00

080405

金属材料工程

37

32

86.49

080406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

8

7

87.50

080501

能源与动力工程

95

87

91.58

080601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239

220

92.05

080701

电子信息工程

35

31

88.57

080702

电子科学与技术

158

132

83.54

080703

通信工程

80

74

92.50

080801

自动化

175

155

88.57

08090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125

104

83.20

080903

网络工程

25

22

88.00

080904K

信息安全

69

58

84.06

081001

土木工程

276

262

94.93

081101

水利水电工程

111

103

92.79

081301

化学工程与工艺

186

166

89.25

081302

制药工程

65

53

81.54

081304T

能源化学工程

78

70

89.74

081505T

矿物资源工程

63

61

96.83

081701

轻化工程

54

47

87.04

081702

包装工程

37

34

91.89

082302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

5

3

60.00

082303

农业电气化

5

5

100.00

082402

木材科学与工程

72

64

88.89

082403

林产化工

2

2

100.00

082502

环境工程

123

106

86.18

082701

食品科学与工程

58

53

91.38

082702

食品质量与安全

52

43

82.69

082801

建筑学

26

25

96.15

082802

城乡规划

27

23

85.19

082803

风景园林

5

4

80.00

082901

安全工程

65

61

93.85

083001

生物工程

62

54

87.10

083002T

生物制药

49

36

73.47

090101

农学

103

82

79.61

090102

园艺

86

68

79.07

090103

植物保护

58

48

82.76

090201

农业资源与环境

82

69

84.15

090301

动物科学

51

43

84.31

090302T

蚕学

2

1

50.00

090401

动物医学

125

111

88.80

090501

林学

91

81

89.01

090601

水产养殖学

31

26

83.87

120102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4

2

50.00

120201K

工商管理

100

80

80.00

120202

市场营销

1

1

100.00

120203K

会计学

126

103

81.75

120204

财务管理

101

78

77.23

120301

农林经济管理

2

2

100.00

120401

公共事业管理

119

105

88.24

120602

物流工程

3

2

66.67

120801

电子商务

2

1

50.00

120901K

旅游管理

37

29

78.38

130202

音乐学

48

36

75.00

130205

舞蹈学

40

32

80.00

130304

戏剧影视文学

4

3

75.00

130309

播音与主持艺术

40

36

90.00

130401

美术学

39

37

94.87

130502

视觉传达设计

35

32

91.43

130503

环境设计

38

36

94.74

全校整体

/

6207

5226

84.20

 

23. 体质测试达标率85.29%,分专业体质测试合格率见附表10

 

附表10  分专业体质测试合格率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参与测试人数

测试合格人数

合格率(%

010101

哲学

188

158

84.04

020101

经济学

81

69

85.19

020201K

财政学

63

36

57.14

020301K

金融学

513

441

85.96

020305T

金融数学

128

103

80.47

020401

国际经济与贸易

69

57

82.61

030101K

法学

723

644

89.07

030503

思想政治教育

34

30

88.24

040202K

运动训练

54

54

100.00

050101

汉语言文学

586

509

86.86

050103

汉语国际教育

233

210

90.13

050201

英语

415

349

84.10

050207

日语

201

164

81.59

050220

泰语

103

93

90.29

050223

越南语

101

95

94.06

050261

翻译

69

63

91.30

050301

新闻学

156

133

85.26

050302

广播电视学

72

60

83.33

050303

广告学

84

72

85.71

070101

数学与应用数学

179

152

84.92

070102

信息与计算科学

157

134

85.35

070201

物理学

296

237

80.07

070301

化学

218

195

89.45

070302

应用化学

136

112

82.35

070701

海洋科学

322

270

83.85

071002

生物技术

164

137

83.54

071004

生态学

107

89

83.18

080202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414

337

81.40

080203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173

134

77.46

080204

机械电子工程

316

253

80.06

080207

车辆工程

114

87

76.32

080401

材料科学与工程

312

260

83.33

080405

金属材料工程

39

29

74.36

080501

能源与动力工程

403

326

80.89

080601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748

592

79.14

080701

电子信息工程

63

45

71.43

080702

电子科学与技术

678

546

80.53

080703

通信工程

202

154

76.24

080801

自动化

252

198

78.57

08090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298

224

75.17

080903

网络工程

52

36

69.23

080904K

信息安全

221

159

71.95

081001

土木工程

1256

1055

84.00

081101

水利水电工程

373

309

82.84

081301

化学工程与工艺

697

577

82.78

081302

制药工程

113

100

88.50

081304T

能源化学工程

75

57

76.00

081505T

矿物资源工程

321

274

85.36

081701

轻化工程

116

102

87.93

081702

包装工程

66

54

81.82

082402

木材科学与工程

146

117

80.14

082502

环境工程

391

337

86.19

082701

食品科学与工程

219

189

86.30

082702

食品质量与安全

98

19

19.39

082801

建筑学

200

171

85.50

082802

城乡规划

62

54

87.10

082901

安全工程

74

56

75.68

083001

生物工程

118

93

78.81

083002T

生物制药

114

99

86.84

090101

农学

202

176

87.13

090102

园艺

185

159

85.95

090103

植物保护

179

150

83.80

090201

农业资源与环境

297

252

84.85

090301

动物科学

421

359

85.27

090401

动物医学

408

375

91.91

090501

林学

245

200

81.63

090601

水产养殖学

72

56

77.78

100701

药学

209

184

88.04

120201K

工商管理

239

206

86.19

120203K

会计学

172

163

94.77

120204

财务管理

140

136

97.14

120401

公共事业管理

429

390

90.91

120901K

旅游管理

58

46

79.31

130202

音乐学

193

167

86.53

130205

舞蹈学

156

155

99.36

130309

播音与主持艺术

126

104

82.54

130401

美术学

189

164

86.77

130501

艺术设计学

77

61

79.22

130502

视觉传达设计

116

94

81.03

130503

环境设计

120

102

85.00

全校整体

/

24975

21301

85.29

 

24. 学生学习满意度(调查方法与结果)

   

   

 

   

 

   


 

附录:专业案例

一、林学专业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1.培养目标

1.1专业现状概述

林学专业是广西大学最早开办的专业之一,1932年由著名林学家、林业教育家马大浦教授创建,1937年林学专业归属在新成立的广西农学院林学院(系)。1992年广西农学院更名为广西农业大学,在此期间,林学专业办学地点先后有梧州、柳州、桂林、贵州榕江、来宾、南宁等不同地方;1997年,广西大学与广西农业大学合并,组建新的广西大学林学院,专业归属在林学院。林学专业于2007年获国家特色专业,2014年获国家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试点专业、广西优势特色专业,2015年获广西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专业,2019年获省级一流本科专业,2021年获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1.2培养目标及达成度

1)培养目标

在广西大学创建“双一流”的过程中,林学专业积极迎合新农科人才培养理念,着力培养理论功底深厚、创新创业、组织管理和实践能力强、志愿献身区域林业与生态环境建设、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创新型领军人才。培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具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生态文明意识以及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具备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熟练掌握林木分子遗传育种、森林资源高效培育、森林资源调查规划设计、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管理、森林资源保护与利用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2)达成度

林学专业学生毕业三年左右达到以下具体目标:

目标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具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生态文明意识以及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具备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

目标2:熟练掌握林木遗传育种、森林培育、森林病虫害防治、森林资源调查规划设计、森林资源经营管理、森林植物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等方面知识和技能,能够合理分析和解决林业生产和管理中的具体问题。

目标3:具有宽广的自然科学基础以及扎实的林学理论功能,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志愿献身林业与生态环境建设。

目标4能够在林业相关领域胜任技术、管理以及科学研究工作。

1.3质量标准

根据林学专业培养目标、国家质量标准及自身专业特色,本专业制定了8条毕业要求,以支撑培养目标的达成。

1)林学基本知识

掌握扎实的数学、物理、化学、生命科学类、外语及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具备一定的人文社科类知识;具备扎实的林学基础及核心、特色专业知识,并了解和掌握专业相关发展历史、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熟悉我国林业、园林、森林保护领域相关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2)获取知识能力

具备现场调查、定量与定性分析林业生长中产生的复杂问题。具备信息检索与获取、文献查阅与综述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3)运用知识能力

具备有关林业生产和管理工作的现场调研与决策、试验设计与操作的能力。主要包括森林培育、森林资源经营和管理、生物多样性保护、森林生态系统管理、林木遗传育种、林业有害生物的检疫、监测和防治,以及生态环境和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能力。

4)创新创业能力

具备质疑、求证、辩证的创新新思维方式和能力,具备较强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有自信、自强、自主、自立的创业精神,具备决策、经营管理、专业技术与交往协调等创业素质与能力,同时也具备林学相关领域科研创新能力。

5)职业素养

具备丰厚的人文科学素养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具备健全的人格、体魄和良好的职业精神,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品质,形成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基本能力。

6)表达与沟通

掌握科技论文,各种文书、报告等的基本写作方法,具备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具备较强的交流、沟通、组织和团队协作能力。

7)团队合作

具有较好的领导组织管理、环境适应和团队合作能力,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8)终身学习意识和能力

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根据以上8条毕业要求,本专业培养出的毕业生要求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具体如下:

A知识构架:学生应具有基本的人文社会学科基本理论知识,具备必要的林业科学基础知识,系统掌握林学理论知识及实践技能。

A1应具有必要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基本知识。在哲学及科学方法论、经济学、法律等方面必要的知识,对文学、艺术、历史等进行一定的修习;较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可运用其进行基本的沟通和交流。

A2学生应系统掌握林业相关基础理论知识。学生应系统掌握数学、化学、生命科学、气象学、林业基础科学的基本知识,形成从事林学专业的工作基础。

A3学生应掌握林学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学生系统掌握林业基础知识和研究方法,能熟练运用林学相关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林业生产问题。

B能力: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分析判断能力,熟练掌握和运用林学专业知识的生产实践及科研能力。

B1应掌握森林资源培育、经营及管理的基本技能。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快速掌握新知识的能力及具备基本的科学研究能力。

B2 熟练掌握森林计测、林木遗传改良、种苗繁育、林业遥感、森林培育、森林资源经营管理及森林保护等方面专业理论与知识,具备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解决林业生产问题的能力,具有进行创新性学习获取新知识及分析写作的能力。

B3应具备开展林学领域的科学研究及试验,针对研究问题具备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应能熟练地将所学知识应用于林学学科的科学试验,拓展知识面,具备参加林业生产和管理的工作能力。

B4个人和团队组织管理能力: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B5表达、沟通和交流能力:具备林学及相关领域的技术沟通和交流能力,并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C:学生应达到必备的素质要求。具备坚定的政治理论素养,具备从事林业生产和研究工作的基本素质。

C1学生应当树立爱岗敬业精神,树立科学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认识林业的重要性,努力提高自我能力,拓宽发展空间。对社会科学学科的研究方法及入门知识具有一定的了解。

C2学生应当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素养。学生应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并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理论体系及基本原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时了解国家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并能正确评价党和国家在新形势下的系列国内外政策,正确理解党和国家治理现代化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性,通过学习科学理性地提高自身的政治理论素养。

C3学生应当具有从事自然科学领域研究和开发的基本素质。恪守学术规范,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敬业品质和团队合作意识,思维开阔,善于不同学科间的渗透及协作,具有创新思想并能付诸实施。

C4学生应当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能肩负起从事林业生产和各项工作重任。

1.4培养方案

为了全面提升林学专业的教学质量,积极响应学校“双一流”建设和“双万”计划的部署,专业于2020年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全面修订。与2017版的人才培养方案相比,在如下方面做出了调整:

1)进一步精简本科专业毕业学时学分,2020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总体学分要求按照国家专业类质量标准建议学分底线值设置为150分;

2)全面梳理课程体系,明确专业核心课程(9门)及相应独立实验课程(6门);科学合理设置选修课程三大模块(英语类、专业类及本硕博贯通课程),由原47门精简为21门课程,其中《植物营养学》、《野生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为新增课程;合理安排理论(1784学时)、实验(548学时)及集中实践(26.5周)、必修(127)与选修(23学分)的学时学分,增加学生自主学习时间;

3)培养方案中编制“专业毕业要求对学校毕业要求基本标准的覆盖关系”、“毕业要求对培养目标的支撑度”、“毕业要求实现矩阵”、“课程体系与毕业要求的关联度矩阵”及“课程修读导引图”;

4)以专业认证要求为依托,明确课程负责人,全面修订相应课程教学大纲,认真审核、严把课程质量,确保课程支持培养目标及毕业要求的达成,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支持课程目标的达成,推动课程建设。每门课教师需逐一梳理课堂教学所有环节,深入挖掘专业课程的德育内涵和元素,明确课程思政教学目标,融入教学设计,完善教学大纲,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方法;

5)开设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创培班”);

6)加大研究、创新能力培养力度。全面实施导师制,加强学业规划与引导,本科三年级开始为每位学生配备专业导师。在集中实践模块中,设置科研导师课课程(2学分),使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参与课题、实验室、项目。

1.5发展规划

2021年获得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后,林学专业在学校和学院的共同支持下,以专业认证为契机,明确林学专业以培养具有热带亚热带区域特色的复合应用型林业高层次人才为目标,按照专业认证要求,主动调整林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求无论理论课还是实验、实习都必须按专业认证的标准制定教学大纲。此外,为配合林学专业的国家一流专业建设,学校提供20万元,学院配套20万元,共计40万元用于推动林学专业建设事业的发展。为将建设经费落到实处,专业将任务分解到各个主干课程和个人,以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为核心,从创建一流课程课程、申报教学改革项目、编写课程教材、申报教学成果奖等方面为主要抓手,以实现培养复合应用型林业高层次人才的总目标,力争与2023年达到专业认证标准。为此,林学专业规划力争在三年内实现如下建设目标:

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2项;

②自治区级教学团队1个;

③国家级一流课程1门,自治区级一流课程4门;

④省部级规划教材2部;

⑤国家级实验实习实践教学平台1个,自治区级实验实习实践教学平台1个;

⑦自治区级教改项目5项,发表教改论文13篇;

⑧新建校外产学研合作基地9个;

⑨互联网+大赛或挑战杯省级获奖2项;

⑩本科生以第一作者发表科技核心及以上学术论文、申请发明专利、获得软件著作权等共计12项;

国家级创新创业项目5项,自治区项目12项;

境内外升学人数不少于28%,初次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

本科生做学术会议报告16人次。

1.6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1)存在问题

①林学专业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对专业应修学分、课程体系、毕业要求、教学大纲等诸多方面进行了较大调整,导致专业部分教师对课程调整、课时缩减和教学环节的把控还有待适应;

②教师对林学专业建设参与度有待提高。

2)对策

专业需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说明新版人才培养方案是为了提高林学专业教学质量,为培养合格复合应用型人才打基础,为林学专业成功通过专业认证目标打基础。

林学专业应组织并做好国家一流专业建设和通过专业认证的宣传工作,统一专业任课教师对专业认证的思想认识。在未来三年里,通过制定任务书,以主干课程教学团队为基础,将专业建设任务分配到课程团队及个人,采用多种激励方式鼓励各课程专任教师主动参与到一流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研究当中去。做好任务分解工作和专业及课程建设经费的分配和合理使用,通过定期和不定期的对教学团队和个人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汇报,来了解专业建设进展情况。对于专业建设中的困难问题应及时会同学院和相关职能部门进行处理,确保在专业建设期内能够保质保量的完成专业建设任务。

2.师资队伍

2.1数量与结构

经过多年的发展,林学专业建立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双师化”、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专兼化”、国内与国际结合的“国际化”型教师队伍,专业现有专任教师41名,包括高层次人才4名,全职外教6名;其中博导10名,硕导40名。校外实践指导教师有36名。

2.2教育教学水平

林学专业任课教师能按教学要求在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论文指导、试卷规范、成绩评定等教学环节中认真履行教师职责,承担教学任务,完成教学内容,教学材料规范完整,教学效果良好。近三年学生对林学专业任课教师网上评教的优秀率为25%,良好率为75%

2.3教师教学投入

林学专业全职专任教师为本科生上课率达100%,对提升本科教学质量做出较好的贡献。林学专业教师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加强教改研究。近三年获得了自治区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国家级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1项。新引进人才年青教师有2人获得省部级教学研究项目。此外,林学专业定期举办教研活动,听评课成为教学工作常态,在研讨中提高了教学水平。各课程教师除了能自觉地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本科教学中外,还大量利用寒暑假、业余时间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指导和教学比赛前的训练。

2.4教师发展

林学专业重视教师职业发展,为教师教学能力、专业水平的提升和职业生涯的发展给于了政策和制度的保障。为新入职教师尽快适应新岗位,林学专业指派由教学经验丰富的资深教师为新入职教师做教育教学指导,积极推荐并督促新入职教师参加教师入职培训,专业采取集体备课、青年教师说课、相互听课等方式提升青年教师教学水平,并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各级科研项目的申报。林学专业鼓励教师出国(境)深造和访学,拓宽教师国际视野。近三年来,专业先后有7名教师到国外做过访学。近三年来,林学专业教师每年参加全国性学术会议达20余人(次),部分教师已担任全国性的学会常务理事或理事。邀请著名专家学者来学院进行讲学,提升了学术氛围。

2.5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1)存在问题

①未来三年内林学专业专任骨干教师将迎来退休高峰期,有7位骨干教师退休;

②吸引高端人才的内部动力不足,目前新轨教师占比只有20%,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亟待加强;

③促进青年教师成长和团队建设的举措不够完善,支撑条件亟需加强和改善。

2)对策

充分利用学校优惠政策,鼓励林学专业教师积极通过学术会议及访问交流的形式宣传学习引进人才政策,大力组织教师积极通过各种渠道与各类优秀人才沟通,力争未来三年,使林学专业具有博士学位教师达90%以上,具有海外学习经历达40%以上,国家级人才称号教师5人以上。

3.教学资源

3.1教学经费

学校每年投入本科教学经费,其中教学实习费按1-2年级200/.年,3-4年级200/.年(含毕业设计、毕业实习费),学生活动经费50/.年,毕业生就业经费50/.年,日常专业建设公用经费2万元/年,近三年本科教学仪器设备购置维护费600多万元(学校本科实验室改造项目)。教学经费使用严格按照教育部、学校及学院的规章制度执行,保证本科教学挪作他用。

3.2教学设施

除了教学必备的多媒体教室外,可供林学专业课堂和实践教学建筑面积8300多平方米,包括本科教学实验室、科研公共开放实验室和教师研究实验室三大部分。可供林学专业师生使用的仪器设备总值6000多万元,有10万元以上的仪器设备90多台(),其中价值30万以上仪器设备29(),涉及森林培育、林木遗传育种、森林经理、森林保护、森林生态五大门类。现有国家林草局中南速生材繁育重点实验室、广西森林生态与保育重点实验室、广西高等学校林业科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林业科学与工程自治区级实验教学中心、林业科学与工程自治区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等科研、教学平台。

3.3课程资源

林学专业本科四年共需修够学分150分,除去公共课外,可供林学专业学生选择的课程资源共有77门课程,共计学分87分。 其中学类核心课程20门(26.5分),专业核心课程15门(20.5分),专业选修课程21门(13.5分),集中实践必修课程18门(25.5),集中实践选修3门(1分)。多数课程还有相应的在线课程资源与之相配套。

3.4社会资源

通过行政管理部门统筹、引领,林学专业课程教学中80%以上实践环节在30多个产学研基地完成,有20%课程内容由校外指导教师授课。林学专业还不定期邀请林业企事业单位的资深专家为学生开办南方人工林培育、智慧林业系统应用等技能培训班。专业教师还在林业企事业担任科技特派员,并且由师生共同完成企事业单位相关的技术服务项目,实现师资培养、学生培养、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运行机制。2018年我院与广西国有七坡林场共建的“中国东盟(南宁)林业科技示范园”获国家林业与草原局授牌,标志着林学专业引企入教、产教融合跨入新台阶,并为与东盟国家联合培养林业科技人才提供了优质平台。20219月林学院与区内26家相关林业企事业单位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不仅为推动林业产业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林学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高质量平台。

3.5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1)主要问题

与用人单位就专业课程的开设缺乏足够的沟通,在信息化网络化的大背景下对用人单位需要毕业生具备的知识和技能还需要进一步了解。

2)对策

随着时代的进步,林业企事业单位生产经营管理也朝着信息化网络化发展, 因此林学专业应瞄准林业产业发展方向、主动适应林业产业结构重大调整,加强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工程技术等相关课程教学,形成系统化,改造提升新农科背景下专业的内涵,培养新时代林业高级专业人才。

4.培养过程

4.1教学改革

围绕新农科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林学专业鼓励教师积极探索研究型教学方式,开展启发式、研讨式、案例式等探究式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教研室为主体,广泛开展教改活动,加大教改和课改研究,组织申报研究项目,近三年林学专业教师获得广西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国家级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1项,省部级教学研究项目2项,广西自治区级一流课程1门。

4.2课堂教学

按照课程大纲要求,林学专业各任课教师必须将课程思政内容融入的课堂教学当中,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的受到了爱党和爱国主义教育,并帮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三观”。林学专业有7门课程获得广西大学2020-2021课程思政示范课建设项目。

为达到专业认证标准,林学专业教师严格按照2020版人才培养计划执行各个教学环节。执行教授必须100%给本科生授课制度和学生评教制度。在课堂上教师积极探索研究型教学方式,开展启发式、研讨式、案例式等探究式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师授课过程中,倡导科研成果融入教学,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强化智慧教学,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林学专业强化课程在专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加强在线课(慕课)、混合课、线下课、实践课等建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全部按一流课程要求和标准建设,2021年由符韵林教授讲授的《红木文化》获得自治区一流课程,其在线课程吸引50多所大学逾10000名学子在线选修,得到人民网在内的主流媒体广泛报道,《红木文化》被广西大学推荐申报国家级一流课程。在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的促动下,林学专业还围绕主干课程打造教学团队,并激励一流课程申报,其中《森林培育学》获自治区一流课程培育项目。

4.3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环节一直是林学专业的优势特色板块,其学分占总学分比例可达32.8%。林学专业在自治区内30多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校外实践基地,由林学院与广西国有七坡林场、广西林科院等单位共同组建的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广西东盟(南宁)国家林业科技示范园,于2018年获得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授牌,标志着林学专业人才培养朝着国际化发展。广西大学扶绥亚热带农科城也为林学专业进一步申报省级以上卓越林科教融合示范基地提供了基础。

2015年获广西林业科学与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将林业技术数字化的教改项目成果应用于森林培育、森林资源监测等课程的虚拟仿真操作,提升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于2019年荣获广西自治区教学成果奖特等奖,并进一步于2020年获得教育部“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国家级)。此外,依据学院的整体规划,进行了林学专业本科教学实验室的布局优化,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提升实验室硬件条件。

4.4第二课堂

为了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丰富学生的学习兴趣,专业积极组织新生参加“广西林业发展成就展”,增强学生对专业认识;邀请企事业单位为学生开办南方人工林培育、智慧林业系统应用等技能培训班;师生共同完成技术服务项目,使90%以上实践环节在产学研基地完成;积极组织本科生申报创新训练项目和“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大学生创新项目立项数量逐年上升;导师制使促使大三学生能积极参与到科研项目中,学生创新意识得到了锻炼,动手能力得到了提高。近三年林学专业有31位同学在互联网+”竞赛中获奖,有9位同学在挑战杯竞赛中获奖。此外,专业积极开展体育竞技活动,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锻炼身体,提高综合素质,如每学期开展的迎新篮球赛、拔河比赛、越野比赛、师生趣味运动会等,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得到全面的发展。

4.5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1)主要问题

林学专业在国家级和自治区级的一流课程方面尚有欠缺,优质课程资源和省级以上教改项目数量仍然偏少,改革建设进展仍需进一步提速。

2)对策

以国家一流专业建设和专业认证为契机,在资金和政策保障的基础上,专业发挥团队优势,鼓励教师制作微课、说课,将相关教学资源上网开放,逐步申报省级、国家级一流课程。以主干课程为基础,组织编写相关课程教材,申报教改项目、撰写教改论文。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总结教学实践成果,申报省级及以上教学成果奖励。

5.学生发展

5.1生源情况

林学专业在校本科学生共596人中,男生331人,占56%;女生265人,占 44%。其中少数民族215人,占36%。广西本地学生527人,占88%

5.2学生指导

林学专业教师认真贯彻导师制,每年每位专任教师新进指导本科生均不少于4人,高级职称达到6人。本科生深入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中,其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都得到了有效锻炼,为继续深造和就业打下了良好基础。近三年林学专业教师指导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级项目6项,自治区级项目18项。

5.3学风与学习效果

林学专业积极配合学工部门开展学风建设活动,通过“以身致学、以导督学、以教促学、以境育学”的学风建设模式,有针对开展学风建设活动,成效显著,林学专业学生形成了勤奋好学、争先创优的良好氛围。近三年林学专业有49人获得省级和校级 优秀学生称号,有21人获得省级和校级优秀毕业生称号,11间宿舍被评为学校文明宿舍

5.4就业与发展

1)就业

林学专业一直以来与用人单位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并采取灵活多样的手段尽一切可能促进学生就业,例如20217月利用18级林学本科生赴东门林场实习的机会,参观东门林场场部,组织推介会使学生能与企业领导和员工当面交流,了解企业发展和个人发展情况,这种形式赢得了18级林学专业的广泛认可,很多同学愿意与企业做进一步了解和沟通。20219月由我院组织召开广西大学林学院与自治区相关林业单位产学研合作工作推进会,林学院与国有高峰林场等26家相关林业单位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为林学专业未来的实践教学和就业搭建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此外,专业主动收集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积极推荐符合条件的学生。配合学工部门举办就业培训会,帮助学生克服择业就业选择困难症和面试恐惧症。20202021年尽管受疫情的影响,在与有关部门的密切配合和林学专业教师们共同努力下,但林学专业毕业生初次就业率90%均保持在以上。

2)发展

在提高就业率的同时,林学专业还加大升学引导力度,大力鼓励考研、升博,积极推荐符合条件且成绩优异的学生赴国内外高等学府、院所深造,同时为考研学生提供学习指导和良好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升学率,202021人继续攻读硕士学位,深造比例近40%202136人继续攻读硕士学位,深造比例达43%,攻读硕士学位的毕业生中有多人赴中国科学院、南京大学等知名院校继续深造。

5.5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1)主要问题

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仍有少部分毕业生存在就业困难的问题。

2)对策

专业需分清毕业生就业困难的主客观原因,做好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桥梁和纽带。若因为毕业生考研、考公务员以及就业意向不符合预期,应配合学工部门有针对性的对毕业生做好思想工作,鼓励学生做好两手准备以及先就业后择业。若就业困难原因来自用人单位,专业也应会同学工部门与用人单位做好沟通,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分析招聘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从而使用人单位能够找到心仪的人才。

6.质量保障

6.1质量监控

1)听课督导

新入职教师需通过学校组织的主讲教师资格考核后才能独立授课。坚持校院两级督导,认真履行听课制度,督导员重点关注青年教师授课,听课次数不少于3次。要求专业领导每学期听课8次以上,专业教师相互听课。新冠疫情期间也坚持听课督导。通过听课督导,给予主讲教师评价及建议,及时解决教学问题。学生教学信息员随时向学校主管部门反馈日常教学信息,促进了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

2)网上评教评学

充分利用学校教学管理系统中学生评教与教师评学功能,以课程为单位,要求所有选修该课程的学生对教师教学效果进行评教,同时,要求任课教师对选课全体学生的学生情况进行评学,通过评教评学,让教师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改进,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近3年学生对林学专业任课教师网上评教的优秀率为25%,良好率为75%

3)检查评估

林学专业落实本科教学监督、检查制度,定期向教学主管部门汇报教学情况。教学档案由专人管理,定期检查试卷、实验报告,首先选择国家规划教材,毕业论文检查等专项检查。

4)学习质量测评

林学专业认真组织实施课堂教学、实验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科技创新与第二课堂、思想道德修养、体育教学与锻炼、教风学风建设、毕业与学位授予、毕业就业率等系列质量测评,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

6.2质量改进

1)每学期林学专业召开两次教学工作会议,传达学校和学院教务部门相关精神,部署本学期教学工作、总结本学期教学工作;根据学校和学院教学安排及教学运行的需要,不定期召开相关教学专题会议。根据学校和学院督导对教学工作执行和落实的检查情况,召开教学研究讨论会,研究和讨论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交流教学经验。

2)完善教学管理体制,不断规范日常教学管理,以人才培养方案为指导,规范了上课、课后辅导答疑、考试出题、阅卷的形式和方法。

3)高度重视学业警示环节,对于学习成绩不理想,有接近退学倾向要求的学生,是班主任和专任教师重点关注,定期关注学业情况,配合学工部门做好学习困难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并及时引导学生在开课学期重修不及格课程,使其能够顺利毕业。

4)在学院领导联系学生班级制度的基础上,林学专业相关班主任主要负责管理,院领导联系,与辅导员、专业导师做好配合,从“抓问题、查动态、化矛盾、办实事”入手,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共同营造林学专业全员育人的良好氛围。

6.3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1)主要问题

尽管校院两级都制定了严格的教学质量监控措施,但是专业对教学质量的把控仍稍显松散,特别是对于新引进青年教师除了需要教学技能提高外,仍需从思想上加强对教学工作重要性的督导。

2)对策

林学专业在日常教学中,应随时抽查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及课后作业和教案并打分,定期或不定期召开教学督导汇报会议学习学校教学事故认定与处理办法,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通报、讨论和解决,对教案、课件等不规范或不合格的教师,严令修改。在每学期末,根据学校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相关文件要求,专业应在学生和学校督导评价的基础上,通过专业负责人应对承担课程教师随机听课、查阅教师教案、讲义、试卷命题、打分等方面进行全面检查。

7.专业特色与优势

1)广西地处北热带、南亚热带,气候温暖、热量丰富、雨量充沛,适宜林木的生长,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山地多,林业资源丰富,山青水秀生态美是广西的名片。广西是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是全国林业大省,是全国速生丰产用材林培育基地,是国家木材战略核心储备基地,人工林、速丰林和经济林居全国第一,木材产量居全国第一并占全国45%以上,需要大批的专业人才支撑。

2)广西林业是广西重要支柱产业,2019年广西林业生产总值7042亿元,居全国第二,占广西2019生产总值33.2%,人工林高效培育集成技术体系为广西林业产业提供了核心科技支撑,急需大量的高素质领军型人才。

3)广西大学林学专业是广西唯一涉林本科专业,专业培养的近3万多名高级林业人才已成为广西林业发展主要技术力量,林学专业人才培养具有紧迫性和不可替代性,人才培养区位优势和特色十分明显。

 

 

 

 

 

 

 

二、新闻学专业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1.培养目标

1.1专业现状概述

广西大学新闻学教育始于1972年本校中文系设立的新闻写作教研室,1986年获得新闻学硕士学位授予权。200712月,新闻学专业获得国家特色专业称号,20086月以新闻学专业为基础,成立广西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147月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和广西大学签约共建新闻传播学院,2019年列为第二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2020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11月《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线下课程。本专业定位为立足西南,面向东盟,培养具有较高政治理论水平,具备系统的新闻传播理论知识与扎实的新闻传播技能、宽广的文化与科学知识,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国际视野,胜任政府部门、主流媒体、国内外新媒体、各类企事业单位新闻内容生产、公关策划以及经营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型人才。

1.2培养目标及达成度

本专业旨在培养具有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具有深厚人文与科学素养;掌握系统的新闻理论知识与媒体新技术;熟悉我国新闻、宣传与文化产业政策法规;适应信息传播变革和社会发展需求;立足西南,服务全国,辐射东盟,全面适应全媒体时代需求的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

培养达成度:

新闻学专业毕业生一直受到用人单位欢迎。我院毕业生在广西主流媒体长期独占鳌头,广受好评。具体见以下两表:

 

广西主要报社采编人员中我校毕业生所占比例

单位

采编人员总人数

其中广西大学毕业生人数

广西大学毕业生所占比例

广西日报集团

598

322

53.85%

北海日报社

90

17

18.89%

梧州日报社

91

17

18%

河池日报

62

22

35.5%

南宁日报

236

73

30.9%

 

广西主要报社中层(含中层以上)干部中我校毕业生所占比例

单位

广西大学毕业生人数

广西大学毕业生所占比例

广西日报集团

61

45%

北海日报社

9

25%

梧州日报社

7

28%

河池日报

20

55%

南宁日报

24

62%

南宁日报、河池日报、梧州日报社委领导全部毕业于广西大学新闻学专业

 

 

1.3质量标准

标准1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培养符合新时代需要,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科学的思维方法、厚实的人文科学基础知识、宽阔的国际视野和精湛的新闻传播技能,立足西南,服务全国、辐射东盟,全面适应全媒体时代需求的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

标准2夯实学生各项新闻传播实务技能,培养其熟练掌握全媒体新闻传播实务运用和研究能力,深刻理解当代中国社会的复杂性,熟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训练其分析与解决信息传播在当代社会变革中所面临的现实问题的能力,培养具备科学素养和人文情怀的“有思想的传播人、负责任的传媒人”。

标准3使学生成为传播能力强,熟悉我国新闻、宣传政策法规,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能胜任新闻报道、宣传策划、内容运营、数据分析、公共关系、品牌推广、国际传播等领域多种岗位的“一专多能”型高水平新闻传播从业者。

1.4培养方案

新闻学专业培养方案(2020版)

一、专业名称

(一) 中文名称:新闻学  

(二)英文名称:Journalism

 

二、专业代码、学制

(一)专业代码:050301

(二)学制:四年,可在六年内完成。

 

三、授予学位

文学学士

 

四、专业简介、专业特色及校外培养形式

(一) 专业简介

广西大学新闻学教育始于1972年本校中文系设立的新闻写作教研室,1986年获得新闻学硕士学位授予权。200712月,新闻学专业获得国家特色专业称号,20086月以新闻学专业为基础,成立广西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20147月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和广西大学签约共建新闻传播学院,2019年列为第二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2020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本专业定位为立足西南,面向东盟,培养具有较高政治理论水平,具备系统的新闻传播理论知识与扎实的新闻传播技能、宽广的文化与科学知识,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国际视野,胜任政府部门、主流媒体、国内外新媒体、各类企事业单位新闻内容生产、公关策划以及经营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型人才。

(二)专业特色

1. 培养特色

本专业除系统培养学生新闻采访、写作、编辑和评论等基本专业能力外,还在“部校共建”指导下,开展开放式读书活动,加强学生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素质培养,夯实学生人文社科知识基础。同时结合专业联合办学、协同育人等传统优势,加强与校外媒体尤其是新媒体等展开教学科研合作,开设专业前沿讲座、新媒体运营等共建课程,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全媒体时代新闻传播人才需求。

2.开设特色课程

1)开放式读书活动

开放式读书教学活动是由自治区党委宣传部与广西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共同举办的大型精品文化活动。与传统意义的课堂不同的是,该活动以班级为单位,由学生自发组织开展,旨在通过“绿色读书,届届相传”的方式,倡导读书新风尚,回归经典纸质阅读,形成“以读书促思考,以思考促实践”的学习模式。

从已有实践效果来看,通过读书活动,新闻专业学生提升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素养,提高了人文社科基础知识积累。

2)表达与沟通课程

语言尤其是口语表达能力对所有大学生来讲都是一项重要的必备技能,新闻学专业更是如此。学生不仅要善于采写编评,还要善说。近年来,新闻学专业一直开设《表达与沟通》(原名《言语应用艺术》)课,从实践来看,口语表达能力强的新闻专业毕业生有更多的优势,受到用人单位欢迎。

3.增加国际传播内容,提高学生的国际传播能力

根据目前国家加强国际传播的需要及广西特殊的地域特点,在课程中增加了《国际传播》课程,以提高学生的国际传播特别是面向东盟国家的音视频传播能力。在教学和实践的过程中鼓励学生拍摄东盟国家的纪录片,鼓励学生们参加东盟大学生微电影节等活动。

4.加大实践教学环节力度

本专业属于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学科专业,为了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具体操作能力,需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本计划除全校统一安排的劳动和军训之外,结合我院与宣传部共建的优势,安排学生到自治区各大媒体进行实习。

(三)校外培养形式

1.开设专业前沿讲座、新媒体运营等共建课程

专业前沿讲座、新媒体运营等课程有校内外老师共同授课完成,校内教师侧重理论讲授,校外人士侧重实践教学,介绍新闻传播实务的最新发展动态,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实现“五有”领军人才的培养。

2.新闻评论、数据新闻等比赛专业实践

课程为集中实践,以学院的创新创业基地为平台,邀请新媒体运营业界企业把合适项目带进学院,指导学生实践,培养学生的新媒体运营能力。同时要求学生在大学期间,必须参加新闻评论大赛、新媒体创意大赛、数据新闻比赛等与专业相关的专业实践活动,以赛代练,提高学生专业实践能力。

 

五、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具有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具有深厚人文与科学素养;掌握系统的新闻理论知识与媒体新技术;熟悉我国新闻、宣传与文化产业政策法规;适应信息传播变革和社会发展需求;立足西南,服务全国,辐射东盟,全面适应全媒体时代需求的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

毕业五年左右达到以下具体目标:

目标1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培养符合新时代需要,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科学的思维方法、厚实的人文科学基础知识、宽阔的国际视野和精湛的新闻传播技能,立足西南,服务全国、辐射东盟,全面适应全媒体时代需求的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

目标2夯实学生各项新闻传播实务技能,培养其熟练掌握全媒体新闻传播实务运用和研究能力,深刻理解当代中国社会的复杂性,熟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训练其分析与解决信息传播在当代社会变革中所面临的现实问题的能力,培养具备科学素养和人文情怀的“有思想的传播人、负责任的传媒人”。

目标3使学生成为传播能力强,熟悉我国新闻、宣传政策法规,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能胜任新闻报道、宣传策划、内容运营、数据分析、公共关系、品牌推广、国际传播等领域多种岗位的“一专多能”型高水平新闻传播从业者。

 

六、毕业要求(培养标准)

A.知识架构

A1 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近代史纲要、形势与政策、大学英语、大学计算机基础以及“五有领军人才”通识课程。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计算机、英语等基本技能。

A2学习文学、政治学、哲学、社会学、公共关系学以及表达与沟通、基本国情区情等知识,同时通过开放互动读书活动等,掌握较为广博和扎实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A3系统学习新闻学概论、传播学理论、中外新闻史、网络传播等新闻传播类专业学科知识和相关技能,具备全媒体时代的传播意识。

A4系统学习新闻采访与写作、网络新闻实务、新闻编辑与评论等新闻学基础理论与技能,理解新闻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活动流程,了解全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前沿理论与实践经验。

A5 系统培养较强的自学能力和知识更新能力。

B.能力要求

B1 能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等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具备明辨是非的能力。熟练使用计算机以及多媒体技术。掌握一门外语,可运用其进行基本的沟通和专业领域的交流。

B2 具有良好的沟通和交流能力。具有团队协作精神,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沟通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的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

B3 掌握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与技能,掌握全媒体采编、电视摄像、电视编辑以及图片与影像处理技术,为全媒体时代新闻专业能力学习打下基础。

B4 掌握全媒体时代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编辑与评论、高级新闻业务等能力。初步掌握网络与新媒体传播实务能力。具备与新闻传播实践变化发展相适应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B5 具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文献检索、分析、整理归纳的能力。

C.素质要求

C1 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坚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社会责任感和法治意识。

C2培养认识社会、理解社会、关心社会的人文情怀。

C3全部掌握新闻传播的基本原理、专业知识以及职业伦理与法规。

C4具备全媒体时代的专业视野与国际视野,积极进取的创新创业精神。

C5 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体魄,能适应快速发展和不断变化的社会。

1 专业毕业要求对学校毕业要求基本标准的覆盖关系

培养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基本标准

毕业要求1

毕业要求2

毕业要求3

毕业要求基本标准1

毕业要求基本标准2

毕业要求基本标准3

毕业要求基本标准4

 

毕业要求基本标准5

 

毕业要求基本标准6

 

 

注:用√表示有对应覆盖关系

2 毕业要求对培养目标的支撑度

培养目标毕业要求

培养目标1

培养目标2

培养目标3

毕业要求A1

H

M

M

毕业要求A2

M

M

H

毕业要求A3

H

H

M

毕业要求A4

M

H

M

毕业要求A5

L

M

H

毕业要求B1

M

H

M

毕业要求B2

M

H

L

毕业要求B3

H

H

L

毕业要求B4

M

H

M

毕业要求B5

L

M

L

毕业要求C1

H

M

H

毕业要求C2

M

M

H

毕业要求C3

H

H

M

毕业要求C4

H

H

M

毕业要求C5

L

M

M

注:培养目标1……可用P1……PN代替,用HML分别表示毕业要求对培养目标支撑度的高中低。

附:学校毕业要求基本标准:

1、具有正确的政治立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热爱祖国、遵纪守法,诚信为人,品行端正,具有健全的人格和社会责任感,具有集体主义精神、合作精神、敬业精神以及追求真理、现身科学教育事业的科学道德,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德才兼备。

2、具备一定的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创新创业等领域的知识和素养,具有较强的外语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

3、系统掌握本学科专业知识必备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相关学科发展现状及前沿动态,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

4、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以及继续学习和不断提高的能力。

5、具有良好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

6、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七、专业核心课程及特色课程

(一)专业核心课程

融合新闻学、新闻编辑、新闻评论、新闻摄影、高级新闻业务、国际传播、媒介经营与管理。

(二)特色课程

1.科研导师课:指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或参与学院研究方向、导师个人项目的研究

2.研究型课程: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

3.讨论课程:媒介热点报道解读、新闻作品评析

4.双语课程:传播学概论、新闻传播学研究方法

5.校内外合授课程:国情教育、专业新闻报道

(三)特设课程

1.开放式读书活动

2.表达与沟通

 

八、毕业学分要求、课程修读要求与选课说明

1.本专业学制4年,按照学分制管理,最长修业年限6年;

2.新闻学专业学生毕业最低学分数为140,其中各类别课程及环节要求学分数。

如下表3

课程类别

通识必修

通识选修

学门核心

学类核心

专业必修

专业选修

集中实践必修

集中实践选修

合计

学分数

27

8

12

40

16

14

21

2

140

国家标准要求

 

 

 

 

 

 

 

 

140-160

备注:国标要求内容与学校表格不一致的,可将国标表格拆分单列。

3.学生修满培养方案(教学计划)规定的必修课、选修课及有关环节,达到该专业教学计划规定的最低毕业学分数,并修完规定必须修读但不记学分的所有课程和环节,德、智、体、劳合格,即可毕业。满足学位授予相关文件要求的,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4.其他课程修读要求及选课说明:

1)新闻学专业的本科生毕业前需通过体育测试((详见《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的通知》教体艺[2014]4号)和普通话测试达到二乙以上。

2创新实践学分要求不少于2学分。创新创业实践环节 2学分,是指全日制本科生在校期间,参加第一课堂外的各类活动,取得具有一定创新意义的智力劳动成果或其他优秀成果,经学校评定获得的学分,由“科研学分”、“学科竞赛学分”、“技能学分”、“社会实践学分”和“创业实践学分”构成。创新创业学分的获得请参见广西大学关于创新实践学分的相关实施办法(获得的超额创新创业学分,仅能抵扣本专业非主干选修课)。

“科研学分”是指主持或参与科学研究项目、公开发表学术论著、研究成果获奖、获国家专利等所获得的相应学分。

“学科竞赛学分”是指参加学科竞赛、科技活动、文艺表演等,获校级及以上奖励所获得的相应学分。

“技能学分”是指通过培训或考试获得各类技能或资格证书而获得的相应学分。

“社会实践学分”是指通过参加各类社会实践、调查、志愿者服务等活动获奖、写出较高质量的调查报告或研究论文,经审核、认定而获得的学分。

“创业实践学分”是指学生注册公司、工作室、事务所等并成功经营达到一定时间,或是参加其他创业活动,经审核、认定而获得的学分。为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新闻学专业本科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课程应安考虑与新闻传播大类相关的创新创业。

3)研究生课程修读要求:学生可在本科阶段选修新闻传播学科硕士研究生一年级课程(所选课程可认定替换通识选修课程、专业选修课学分,选课前需报教务处、研究生处备案,认定、替换方案由教务处审批),研究生学位课程集中在第7学期11-18周开设,有选修需求的学生可返校选修,其它学生可继续留在实习单位实习。

4大学英语

实行4-8弹性学分制。普通本科生入学后在本课程两年正常修读期内需参加全国大学英语四级或六级考试(或雅思、托福等国际权威英语等级考试)。学生的全国统考四级(CET4)笔试成绩≥480分或六级(CET6)笔试成绩≥450分,且至少完成和通过了2门共4学分的课程学习后,凭有效成绩证明即可申请以4学分完成大学英语必修课程的修读。此类学生在修读获得4学分后,仍可通过不同方式保持英语学习四年不断线,如自愿交费在正修课时间段内修读多于必修的2门大学英语课程(含基础英语类和高级英语类),或参加后续英语选修课程、双语专业课程、全英专业课程学习等,并可任选其中两门成绩最高的作为毕业课程成绩计算绩点。

两年正常修读期内未达到4学分制修读条件但通过了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学生(CET4425分),从第三学期起可以不再修读基础英语类课程,而逐级修读更利于能力发展的高级英语类课程(高级英语(一)、高级英语(二)),直至完成8学分的必修课程学习。

两年正常修读期内未达到4学分制修读条件也未通过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学生,只可以修读基础英语类课程,直至完成8学分的必修课程学习。

5)国际学生、港澳台学生修读要求:具备一定的英语、汉语交流能力,大二前必须通过HSK基础考试。

本专业毕业学分数最低为140,可以超出。

 

九、课程设置及学分分布

(一)毕业要求实现矩阵

将毕业要求细分为指标点,依据指标点合理设置相关课程和实践环节,制定毕业要求实现矩阵,保证课程体系全部支撑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实现矩阵

毕业要求

指标点

课程

毕业要求1

知识架构

 

1.1

系统学习相关课程,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计算机、英语等基本技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大学英语、大学计算机基础、体育、形式与政策、组织传播学、安全教育与军事训练、普通话测试、劳动、创新创业实践。

1.2

学习文学、政治学、哲学、社会学以及表达与沟通、基本国情区情等知识,同时通过开放互动读书活动等,掌握较为广博和扎实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五有领军人才特色通识选修、古代文学作品选、中文写作实训、国情教育、西方哲学史、组织传播学、社会学概论、开放式读书活动、市场营销学、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舆论学、移动传媒与现代城市研究、新闻作品评析。

1.3

系统学习新闻学概论、传播学理论、中外新闻史、网络传播等新闻传播类专业学科知识和相关技能,具备全媒体时代的传播意识。

新闻学概论、传播学概论、广播电视概论、中外新闻传播史、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网络与新媒体概论、数字媒体技术、舆论学、新闻传播伦理与法规、广告学概论、融合新闻学、媒介经营与管理、传播心理学、媒介热点报道解读、中外广告案例赏析、微电影剧本创作。

1.4

系统学习新闻采访与写作、网络新闻实务、新闻编辑与评论等新闻学基础理论与技能,理解新闻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活动流程,了解全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前沿理论与实践经验。

新闻采访与写作基础、新闻编辑、新闻评论、摄影基础、电脑图文设计、电视摄像、设计基础、电视编辑、广告创意与策划、新闻摄影、融合新闻学、高级新闻业务、国际传播、专业新闻报道、媒介经营与管理、网络舆情应对、网络舆情分析技术、网络文化专题、纪录片、新媒体运营、虚拟社群营销传播、主持人节目策划、专业认知实习、健康传播、科学传播、大学生新闻类比赛、大学生影视类比赛、大学生新媒体类比赛、大学生广告类比赛。

 

 

1.5

系统培养较强的自学能力和知识更新能力

心理素质与生涯发展、创业基础、表达与沟通、媒介批评、新闻传播学研究方法、数字媒体技术、学术论文阅读与写作、逻辑与批判性思维训练、科研导师课、毕业实习、

创新创业实践、文献检索、毕业设计(论文)、学年论文、社会调查。

毕业要求2

能力要求

2.1

能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等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具备明辨是非的能力。熟练使用计算机以及多媒体技术。掌握一门外语,可运用其进行基本的沟通和专业领域的交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形式与政策、英语、大学计算机基础、五有领军人才特色通识选修、西方哲学史、社会学概论、国情教育、新闻传播伦理与法规、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创新创业实践。

2.2

具有良好的沟通和交流能力。具有团队协作精神,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沟通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的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

大学英语、体育、表达与沟通、国际传播、创业基础、中文写作实训、逻辑与批判性思维训练、古代文学作品选、开放式读书活动、市场营销学、广告创意与策划、组织传播学、媒介经营与管理、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舆论学、传播心理学、新闻作品评析、虚拟社群营销传播、主持人节目策划、安全教育与军事训练、普通话测试、劳动。

2.3

掌握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与技能,掌握全媒体采编、电视摄像、电视编辑以及图片与影像处理技术,为全媒体时代新闻专业能力学习打下基础。

新闻学概论、广播电视概论、广告学概论、传播学概论、中外新闻传播史、电视摄像、数字媒体技术、摄影基础、电视编辑、电脑图文设计、新闻编辑、新闻摄影、媒介批评、网络舆情分析技术、网络文化专题、纪录片、中外广告案例赏析、新闻传播学研究方法、学术论文阅读与写作。

 

 

2.4

掌握全媒体时代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编辑与评论、高级新闻业务等能力。初步掌握网络与新媒体传播实务能力。具备与新闻传播实践变化发展相适应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数字媒体技术、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编辑、新闻评论、网络与新媒体概论新闻摄影、设计基础、融合新闻学、媒介经营与管理、高级新闻业务、国际传播、专业新闻报道、媒介热点报道解读、移动传媒与现代城市研究、网络舆情应对、新媒体运营、虚拟社群营销传播、微电影剧本创作、专业认知实习、毕业实习、大学生新闻类比赛、大学生影视类比赛、大学生新媒体类比赛、大学生广告类比赛。

 

 

2.5

具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文献检索、分析、整理归纳的能力。

数字媒体技术、社会调查、新闻传播学研究方法、文献检索、科研导师课、毕业设计(论文)、学年论文。

毕业要求3

素质要求

3.1

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坚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社会责任感和法治意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式与政策、逻辑与批判性思维训练、西方哲学史、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开放式读书活动、舆论学、

新闻传播伦理与法规、创新创业实践。

3.2

培养认识社会、理解社会、关心社会的人文情怀。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五有领军人才特色通识课程、国情教育、中文写作实训、古代文学作品选、社会学概论、中外新闻传播史、新闻传播学研究方法、新闻评论、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媒介热点报道解读、舆论学、媒介批评、新闻作品评析、网络文化专题、纪录片、微电影剧本创作、主持人节目策划、普通话测试、科研导师课、健康传播、科学传播、学年论文、社会调查。

3.3

全面掌握新闻传播的基本原理、专业知识以及职业伦理与法规。

新闻学概论、传播学概论、广播电视概论、广告学概论、网络与新媒体概论、中外新闻传播史、摄影基础、设计基础、电视编辑、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编辑、高级新闻业务、新闻摄影、媒介经营与管理、

新闻传播伦理与法规、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媒介批评、国际传播、专业新闻报道、舆论学、文献检索、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

 

 

3.4

具备全媒体时代的专业视野与国际视野,积极进取的创新创业精神。

大学计算机基础、大学英语、网络与新媒体概论电脑图文设计、电视摄像、市场营销学、数字媒体技术、广告策划与创意、组织传播学、融合新闻学、国际传播、网络文化专题、移动传媒与现代城市研究、网络舆情应对、网络舆情分析技术、新媒体运营、中外广告案例赏析、虚拟社群营销传播、专业认知实习、创新创业实践、大学生新闻类比赛、大学生影视类比赛、大学生新媒体类比赛、大学生广告类比赛。

 

 

3.5

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体魄,能适应快速发展和不断变化的社会。

体育、劳动、心理素质与生涯发展、创业基础、表达与沟通、传播心理学、安全教育与军事训练、

 

(二)课程体系与毕业要求的关联度矩阵

  将每个课程、教学环节单列,逐个梳理与毕业要求的关联度,保证课程体系全部支撑毕业要求。

序号

课程名称

新闻学专业毕业生能力要求

学分

课程性质

A1

A2

A3

A4

A5

B1

B2

B3

B4

B5

C1

C2

C3

C4

C5

1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2.5

必修

H

L

L

L

L

H

L

L

L

L

H

L

L

L

L

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2.5

必修

H

L

L

L

L

H

L

L

L

L

M

L

L

L

L

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2.5

必修

H

L

L

L

M

H

L

L

L

L

H

L

L

L

L

4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4.5

必修

H

L

L

L

L

H

L

L

L

L

M

M

L

L

L

5

五有领军人才特色通识课程

8

选修

H

M

L

L

L

M

L

L

L

L

M

L

L

L

L

6

英语

4-8

必修

H

L

L

L

L

H

M

L

L

L

L

L

L

L

L

7

大学计算机基础

2

必修

H

L

L

L

L

H

L

L

L

L

L

L

L

L

L

8

心理素质与生涯发展

1

必修

H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H

9

古代文学作品选

2

必修

L

H

L

L

L

L

M

L

L

L

L

M

L

L

L

10

国情教育

2

必修

L

H

L

L

L

H

M

L

L

L

M

M

L

L

L

11

表达与沟通

2

必修

L

H

L

L

M

L

H

L

M

L

L

L

L

L

L

12

西方哲学史

2

必修

M

H

L

L

M

M

L

L

L

L

M

L

L

L

L

13

社会学概论

2

必修

M

H

M

L

L

L

L

L

L

L

L

M

L

L

L

14

开放式读书活动

2

必修

M

H

M

L

L

L

L

L

L

L

L

M

L

L

L

15

新闻学概论

2

必修

M

L

H

M

L

M

M

M

M

L

M

L

M

L

L

16

电视摄像

2

必修

L

L

M

H

L

L

L

L

L

L

L

L

L

L

L

17

广告学概论

2

必修

L

L

H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18

数字媒体技术

2

必修

L

L

L

H

L

M

L

H

L

L

L

M

L

L

L

19

摄影基础

2

必修

L

L

L

M

L

L

 L

M

L

L

L

L

L

L

L

20

电视编辑

2

必修

L

L

H

M

L

L

H

M

L

L

L

L

M

L

L

21

传播学概论

2

必修

M

L

H

M

L

L

M

L

L

L

L

M

L

L

L

22

电脑图文设计

2

必修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23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

2

必修

L

H

M

M

L

L

H

M

L

L

L

H

M

L

L

24

中外新闻传播史

3

必修

M

L

H

M

L

H

M

L

L

L

M

H

L

L

L

25

新闻传播学研究方法

2

必修

L

L

L

L

M

L

L

M

L

L

L

L

M

L

L

26

市场营销学

2

必修

L

L

L

L

L

L

M

L

L

M

L

L

L

L

M

27

新闻传播伦理与法规

2

必修

M

L

H

M

L

H

L

M

L

L

L

M

M

L

L

28

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

2

必修

H

L

H

H

M

H

L

H

H

H

H

H

H

H

H

29

广告创意与策划

2

必修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30

设计基础

2

必修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31

新闻采访与写作基础

3

必修

L

L

M

H

M

M

M

H

M

H

M

M

L

L

L

31

广播电视概论

2

必修

L

L

H

M

L

M

L

H

M

L

H

L

L

L

L

33

组织传播学

2

必修

L

H

L

L

L

L

H

L

L

L

L

L

L

L

L

34

新闻编辑

2.5

必修

L

L

M

H

L

M

L

H

H

H

H

H

H

H

H

35

新闻评论

2.5

必修

L

L

M

H

L

M

L

M

M

M

M

M

M

M

M

36

新闻摄影

2

必修

L

L

M

H

L

M

L

M

M

M

M

M

M

M

M

37

融合新闻学

3

必修

L

L

M

H

L

M

L

M

M

M

M

M

L

L

L

38

高级新闻业务

2

必修

L

L

M

H

L

M

M

H

L

L

L

L

M

L

L

39

媒介经营与管理

2

必修

L

L

M

M

L

L

M

L

L

L

L

L

L

L

L

40

国际传播

2

必修

L

L

L

M

L

L

L

M

M

M

M

M

M

M

M

41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2

选修

L

L

L

M

L

L

L

M

M

M

M

M

M

M

M

42

舆论学

2

选修

L

L

L

M

L

L

L

M

M

M

M

M

M

M

M

43

传播心理学

2

选修

L

L

L

M

L

L

L

M

M

M

M

M

M

M

M

44

科学传播

2

选修

L

L

L

M

L

L

L

M

M

M

M

M

M

M

M

45

媒介热点报道解读

2

选修

L

L

L

M

L

L

L

M

M

M

M

M

M

M

M

46

移动传媒与现代城市研究

2

选修

L

L

L

M

L

L

L

M

M

M

M

M

M

M

M

47

新闻作品评析

2

选修

L

L

L

M

L

L

L

M

M

M

M

M

M

M

M

48

媒介批评

2

选修

L

L

L

M

L

L

L

M

M

M

M

M

M

M

M

49

专业新闻报道

2

选修

L

L

L

M

L

L

L

M

M

M

M

M

M

M

M

50

网络舆情应对

2

选修

L

L

L

M

M

L

L

L

M

M

M

M

M

M

M

51

网络舆情分析技术

2

选修

L

L

L

M

L

L

L

M

M

M

M

M

M

M

M

52

健康传播

2

选修

L

L

L

M

L

L

L

M

M

M

M

M

M

M

M

53

网络文化专题

2

选修

L

L

L

M

L

L

L

M

M

M

M

M

M

M

M

54

纪录片

2

选修

L

L

L

M

L

L

L

M

M

M

M

M

M

M

M

55

新媒体运营

2

选修

L

L

L

M

L

L

L

M

M

M

M

M

M

M

M

56

虚拟社群营销传播

2

选修

L

L

L

M

L

L

L

M

M

M

M

M

M

M

M

57

微电影剧本创作

2

选修

L

L

L

M

L

L

L

M

M

M

M

M

M

M

M

58

主持人节目策划

2

选修

L

L

L

M

L

L

L

M

M

M

M

M

M

M

M

59

学术论文阅读与写作

2

选修

L

L

L

M

L

L

L

M

M

M

M

M

M

M

M

60

中外广告案例赏析

2

选修

M

M

L

L

M

M

L

L

L

M

L

L

M

M

M

61

科研导师课

2

必修

L

L

L

L

L

M

L

L

L

M

L

M

L

L

L

62

安全教育与军事训练

0

必修

L

L

L

L

L

L

L

L

L

M

L

L

L

L

M

63

普通话测试

0

必修

L

M

M

L

L

L

L

M

M

L

L

M

L

L

L

64

毕业实习

6

必修

L

M

M

L

L

L

M

M

M

L

L

M

M

L

L

65

毕业设计(论文)

6

必修

M

H

M

L

L

H

M

L

L

L

L

M

M

L

L

66

劳动

0

必修

L

L

L

L

L

L

L

L

L

M

L

L

L

L

M

67

文献检索

0.5

必修

L

L

M

M

H

L

M

L

L

H

L

L

L

L

M

68

创新创业实践

2

必修

L

L

L

L

M

L

L

L

L

M

L

L

L

L

M

69

专业认知实习

2

必修

M

L

M

L

L

L

M

M

L

L

L

L

M

M

L

70

学年论文

1

必修

L

L

M

M

M

L

L

M

L

M

M

L

L

L

L

71

社会调查

15

必修

L

L

M

M

M

L

L

M

L

M

M

L

L

L

L

72

大学生新闻类比赛、大学生影视类比赛、大学生新媒体类比赛、大学生广告类比赛

2

选修

L

L

M

M

M

L

L

L

M

M

L

L

M

L

L

 

(三)课程设置明细表

1.通识教育课程(共35学分,其中通识必修27学分+通识选修8学分)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学分

周学时

学期

备注

116012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Basic   Principles of Marxism

2.5

2.5

3

必修

1160120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

Theory and Practice   of Marxism

2

2

4

必修

1160141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Outline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

2.5

2

1

必修

1161052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Introduction   to Mao Zedong Thought and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4.5

4.5

4

必修

1160111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Moral   Education and Fundamentals of Law

2.5

2.5

2

必修

 

形势与政策

Political   Situation and Policies

2

2

2

必修

 

心理素质与生涯发展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1

1

1-7

必修

 

大学计算机基础

Fundamentals   of College Computer

2

2

12

必修

1252501

大学英语() College  English(I)

2

2

1

必修

 

大学英语() College  English(I)

2

2

2

必修

 

体育()()()()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1234)

4

4

1-4

必修

 

创业基础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basic knowledge

2

 

 

必修

 

中文写作实训

Chinese   writing training

0.5

0.5

3

必修

 

逻辑与批判性思维训练

Logic and   critical thinking training

1

1

4

必修

 

五有领军人才特色通识选修

The quality   education of the leading talents (school selection of humanity and nature)

4.5

4.5

1-8

选修

注:关于通识选修课,创新创业基础知识模块和领军人才素质教育模块各应选2学分,海洋知识与可持续发展模块、经济类或管理类模块至少应修1门课程。《中文写作实训》《逻辑与批判性思维》为限选,广西少数民族文化与现代发展模块,中国东盟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模块为选修,通识选修课累计应修学分不少于8学分,其中修读人文艺术类课程不少于2学分。

2.学门核心课程(共12学分)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学分

周学时

学期

备注

 

古代文学作品选

Selected   Reading of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2

2

1

必修

 

国情教育

Chinese   circumstance education

2

2

5

必修

 

表达与沟通

Expressions    and Communication

2

2

2

必修

 

西方哲学史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

2

2

3

必修

 

社会学概论

Introduction to Sociology

2

2

3

必修

 

开放式读书活动

Open interactive reading   activities

1)(2)(3)(4)(5)(6)(7)(8

2

2

1-8

必修

 

3.学类核心课程(共38学分)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学分

周学时

学期

备注

1209023

新闻学概论

Introduction   to Journalism

2

2

1

必修

 

广播电视概论

Introduction   to Television and Radio

2

2

1

必修

 

广告学概论

Introduction   to Advertising

2

2

1

必修

1208901

传播学概论

Introduction to   Communication

2

2

1

必修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

Network&New   Media Introduction

2

2

2

必修

 

中外新闻传播史

History of Chinese/Western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3

3

2

必修

 

摄影基础

Basic of   Photography

2

2

2

必修

 

电脑图文设计

Computer   Graphic Designing

2

2

2

必修

1208089

电视摄像

TV Shooting

2

2

2

必修

 

新闻传播学研究方法

Research   Methods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2

2

3

必修

 

市场营销学

Marketing

2

2

3

必修

 

设计基础

Basic of   Design

2

2

3

必修

 

数字媒体技术

Digital media   technology

2

2

3

必修

 

电视编辑

Television Editing

2

2

3

必修

 

新闻传播伦理与法规

Ethics and the law in mass   media communications

2

2

4

必修

 

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

News Thoughts of Marxism

2

2

4

必修

 

广告创意与策划

Advertising Creation    and Planning

2

2

4

必修

 

新闻采访与写作

News Interviewing and   Writing

3

2

4

必修

 

组织传播学

Organization  Communication

2

2

4

必修

备注:学类核心课程《传播学概论》《新闻传播学研究法》为双语教学课程。 

4.专业核心课程(共16学分)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学分

周学时

学期

备注

……

新闻编辑

News Editing

2.5

2.5

5

 

 

高级新闻业务

Depth   Reporting

2

2

5

 

 

新闻摄影

News   Photography

2

2

5

 

 

新闻评论

News   Commentary

2.5

2.5

6

 

 

融合新闻学

Convergent   Journalism

3

3

6

 

 

国际传播

Internaitonal   Communication

2

2

6

 

 

媒介经营与管理

Media   Management and Administration

2

2

6

 

5.专业选修课程(共14学分)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学分

周学时

学期

备注

 

大学英语(三)/通用学术英语一

2

2

3

英语模块

 

大学英语(四)/通用学术英语二

2

2

4

英语模块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Introduction   to Chinese Culture

2

2

5

专业模块一

 

舆论学

Public Opinion

2

2

5

专业模块一

 

传播心理学

Psychology For   Communication

2

2

5

专业模块一

 

科学传播

Science Communication

2

2

6

专业模块一

 

媒介热点报道解读

Interpreting   on Media hotspots

2

2

6

专业模块一

 

移动传媒与现代城市研究

Research on   Mobile Media and Modern City

2

2

5

专业模块一

 

新闻作品评析

Comment on   Media Works

2

2

5

专业模块一

 

网络舆情应对

Internet   Public Sentiment Management

2

2

6

专业模块一

 

网络舆情分析技术

Technology of   Internet Public Sentiment Analysis

2

2

5

专业模块一

 

媒介批评

Media   Criticism

2

2

6

专业模块一

 

专业新闻报道

Professional   news Reports

2

2

6

专业模块一

 

健康传播

health communication

2

2

5

专业模块二

 

网络文化专题

Special Topic   of Internet Culture

2

2

6

专业模块二

 

纪录片

Documentary

2

2

5

专业模块二

 

新媒体运营

Operation of   New Media

2

2

5

专业模块二

 

中外广告案例赏析

Appreciation   of Chinese and foreign advertising cases

2

2

6

专业模块二

 

虚拟社群营销传播

Virtual community   marketing communication

2

2

5

专业模块二

 

微电影剧本创作

Micro film   script creation

2

2

5

专业模块二

 

主持人节目策划

Host program   planning

2

2

6

专业模块二

 

学术论文阅读与写作

Reading and   writing of academic papers

2

2

6

专业模块二

 

新闻学理论研究

Research on   the theory of Journalism

2

2

7

通研选修模块

 

媒介策划研究

Research on   media planning

2

2

7

通研选修模块

 

传播学理论研究

Research on   theory of communication

2

2

7

通研选修模块

 

东盟传媒研究

Research on   the ASEAN media

2

2

7

通研选修模块

 

纪录片专题研究

Research on   documentary

2

2

7

通研选修模块

 

媒介环境学专题研究

Research on   Media ecology

2

2

7

通研选修模块

 

新闻传播实务专题研究

Research on   News communication practice

2

2

7

通研选修模块

 

舆情分析与研判

Analysis and Judgment   of Public sentiment

2

2

7

通研选修模块

 

新闻传播心理学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psychology

2

2

7

通研选修模块

备注:

1.英语模块的英语选修课程说明:大学英语实行4-8弹性学分制。普通本科生入学后在本课程两年正常修读期内需参加全国大学英语四级或六级考试(或雅思、托福等国际权威英语等级考试)。学生的全国统考四级(CET4)笔试成绩≥480分或六级(CET6)笔试成绩≥450分,且至少完成和通过了2门共4学分的课程学习后,凭有效成绩证明即可申请以4学分完成大学英语必修课程的修读,最后毕业学分为140学分。此类学生在修读获得4学分后,仍可通过不同方式保持英语学习四年不断线,如自愿交费在正修课时间段内修读多于必修的2门大学英语课程(含基础英语类和高级英语类),或参加后续英语选修课程、双语专业课程、全英专业课程学习等,并可任选其中两门成绩最高的作为毕业课程成绩计算绩点。两年正常修读期内未达到4学分制修读条件但通过了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学生(CET4425分),从第三学期起可以不再修读基础英语类课程,而逐级修读更利于能力发展的高级英语类课程(高级英语(一)、高级英语(二)),直至完成8学分的必修课程学习,这类学生最后毕业学分必须为144学分。

2. 专业选修课要求学生必须选修专业模块1课程8学分,专业模块2课程6学分。通研模块集中在第7学期11-18周开设,有选修需求的学生可返校选修,其它学生可继续留在实习单位实习等。选修研究生课程所获得学分替换通识选修课程、专业选修课学分等,按学校有关规定办理。

6.集中实践(共23学分,其中必修21学分,选修2学分)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学分

周学时

学期

备注

 

安全教育与军事训练

Safety   education and military training

0

0

 

必修

 

普通话测试

Mandarin   Proficiency Test

0

0

 

必修

 

劳动

Labor

0

0

 

必修

 

文献检索

literature   Retrieval

0.5

0.5

5

必修

 

专业认知实习

Professional   cognition Practice

2

16

6

必修

 

科研导师课

Scientific   research tutor course

2

4

5-8

必修

 

毕业实习

Graduation   Practice

6

6

7

必修

 

毕业设计(论文)

Graduation   Design /Thesis

6

6

8

必修

 

创新创业实践

Credits of Innovation   Practice

2

2

7

必修

 

社会调查

Social Survey

1.5

1.5

5

必修

 

学年论文

The Academic   Year Thesis

1

1

6

必修

 

大学生新闻类比赛

College   Students' news competition

2

 

 

 

 

大学生影视类比赛

College   Students' film and television competitions

2

 

 

选修2学分

 

大学生新媒体类比赛

College   Students' new media competition

2

 

 

 

 

大学生广告类比赛

College   Students' advertising competition

2

 

 

 

备注:

1.集中实践环节必修部分的安全教育与军事训练、普通话测试虽然没有学分,但学生必须参加或通过相关考试等。

2.创新实践要求按广西大学创新实践学分实施办法执行,创新实践学分要求不少于2学分;其中选修课要求每位专业学生在大学期间至少参加其中的一项比赛或学院教指委认可的和专业相关的实践活动,修满2个学分。

3.集中性实践选修要求每位学生至少参加其中的一项比赛或学院教指委认可的和专业相关的实践活动,修满2个学分。

 

十、协同育人培养方案

1.协同培养的目标及要求

目标:学生通过本科阶段的在新闻媒体的实践,熟悉新闻传播、宣传、舆论引导等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流程,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了解新闻传播实际操作过程,培养职业素养、分析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团结协作能力、新闻采写能力等综合能力,从而具有独立从事新闻传播、舆论宣传等能力,以适应未来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成为面向未来的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卓越新闻工作者。

要求:学生通过校企联合培养,了解新闻传播实际过程,加深对新闻采写业务、传媒技术、职业以及社会经济等方面基本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培养知识综合能力、规范运用能力、分析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团结协作能力、表达能力等新闻报道综合能力,提升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开创进取精神、乐观主义精神、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坚定的追求卓越的人生态度,从而具有独立从事新闻传播领域内新闻报道、舆论组织、宣传等能力。

学生在校企联合培养过程中应获得的KAQ与相应的企业培养环节见表6

 

6 企业培养标准实现表

企业培养标准

企业培养环节

知识

新闻采写编评技能

通过参与新闻媒体新闻报道的实战过程,进一步融汇课堂所学,锻炼学生的“四力”,掌握新闻采访方法、技巧、新闻写作的特点、新闻编辑的规则以及对社会热点事件及报道的评论思维,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网络实务技能

通过在媒体“公众号”、微博平台的实践,掌握移动互联环境下网络平台传播新闻的方法和技巧,包括报道语言的变化、版式的设计、卷入用户技能等。

全媒体新闻报道基本流程

在机构媒体的融媒体或全媒体中心进行实际操作,掌握并能独立进行全媒体平台新闻生产,包括选题策划、采访、制作、编辑、发布、运营等基本流程,通晓中央厨房编辑部架构。

能力

团队协作能力

通过在媒体参与新闻报道的采写编评环节,锻炼与他人沟通的能力,提高团队工作意识。掌握团队策划和写作能力,包括控制自我并了解、理解他人需求和意愿,团队采编过程中的组织和协调能力,以及在团队中进行快速、有效新闻报道的能力

全媒体采编能力

通过在机构媒体的实际操作,掌握全媒体平台新闻生产的基本流程,具备制作超高清视频、音频报道的能力;掌握各种新媒体的剪辑、策划、文稿制作等技能。

新媒体运营

在媒介融合时代下,熟练和掌握运用各种新兴媒体的使用维护技能,包括策划、制作、媒体作品更新、与用户的互动、线上线下活动的组织和安排,媒体营销等一系列运营操作能力和管理能力。

数字技术

掌握挖掘、整理、清晰数据的能力,在数据中发现新闻选题并讲好新闻故事。掌握数字技术进行舆情的分析,培养组织舆论、引导舆论的意识。

素质

认识社会、关心社会

全媒体时代的专业视野和国际视野

良好的心理素质

通过新闻报道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认识社会、国情、区情、民情,从而促使他们关心社会变化,在报道中坐到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从新闻信息传播的角度正确认识网络舆论场、民间舆论场、官方舆论场之间的相互关系,践行以正面宣传为主,组织和引导舆论。通过在媒体国际部、东盟报道部门的实践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通过对新闻采访锻炼和提高心理素质。

2.协同培养的教学/实践内容

7 在企业开展的教学/实践内容

实施学期

(时间)

周数

教学/实践内容

属性

备注

5学期

2

共建实习

 

 

6学期

4

专业认知实习

 

 

8学期

12

毕业实习

 

 

8学期

12

毕业设计

 

 

 

8 校企联合开设课程

课程编号

课 程 名 称

课程性质

考核方式

学分

学时

备注

总学时

企业导师

授课学时

在企业

授课学时

 

国情教育

必修

考查

2

32

24

24

 

 

专业新闻报道

选修

考查

2

32

8

8

 

 

舆论学

选修

考查

2

32

8

8

 

 

 

6

96

40

40

 

3.协同培养的考核方式

1)各阶段内容与形式根据培养方案执行。在校企联合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与企业共同制订各阶段企业学养标准和考核要求,共同对学生在企业学习阶段的培养质量进行评价。

2)按照“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发展的要求,以学生综合能力评价和人格养成作为核心,实现学生学习成绩评价方式多元化,包括大作业、实践报告报告、在企业实习的综合表现、企业导师评价、实习答辩等,均将成为课程考核学生的重要方式。

3)根据培养目标提出新的毕业要求,增加对能力的要求、对新闻报道实践的要求和毕业设计的要求等。

4)企业实践结束后,学生需填写《广西大学全日制本科学生专业实践考核表》。实践活动所在企业(单位)和学校指导教师分别就实践学习情况和实践报告内容给出考核意见,然后由学院组织专家就实践报告采取答辩方式进行面试考核,面试考核小组由3-5名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组成。实践考核考核等级采用实习总结、实习汇报、导师评分、面试多重评定方法,根据加权平均分将考核结果分成5个等级:优秀(90分以上)、良好(8089分)、中等(7079分)、及格(6069分)、不及格(60分以下),成绩不及格者必须重修。

4. 实施企业

9 实施协同培养企业要求

序号

企业具体要求

培养环节

具备条件

1

人民网广西频道

认识实习、综合业务实习、音视频传播工作坊、毕业实习

人民网广西频道与新闻与传播学院建立广西首个“校”、“媒”共建新媒体实验室——“广西新媒体实验室”,由广西大学提供实验室场地和基本硬件,人民网负责新媒体实验技术、平台支持和新媒体应用开发。

2

广西日报传媒集团

共建专项实习、综合业务实习、音视频传播工作坊、毕业实习

和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签约的共建学生校外实习基地

3

广西广播电视台

共建专项实习、综合业务实习、音视频传播工作坊、毕业实习

和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签约的共建学生校外实习基地

4

腾讯广西分公司

校内实习、音视频传播工作坊

在全国大部分省市开设了“企鹅新媒体学院”,为政府、企业、学校开设了线上线下培训。

腾讯广西分公司也可为学生提供多种形式的校内实践机会。

说明:参与校企协同培养的学生修读的课程和参加的实践环节,可以置换相应学分。

 

10 部分校企联合培养单位及培养内容

编号

企业单位

认识实习

校内

实习

共建专项实习

综合业务实习

音视频传播工作坊

毕业实习

1

人民网广西频道

 

 

2

广西广播电视台

 

 

3

广西日报传媒集团

 

 

4.

腾讯广西分公司

 

 

 

 

说明:参与校企协同培养的学生修读的课程和参加的实践环节,可以置换相应学分。

 

11 部分企业兼职教师信息

序号

姓名

性别

职称

工作单位

备注

1

马铁护

高级编辑

广西广播电视台

 

2

黎攀

高级记者

广西日报传媒集团社委成员,广西新闻网总编辑

 

3

宋春风

主任记者

广西日报传媒集团新媒体部主任

 

4

唐健全

 

腾讯广西分公司市场总监

 

 

十一、辅修专业课程计划表(略)

类别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

备注

 

 

学门、学类核心17

 

 

社会学概论

2

32

 

组织传播学

2

32

 

新闻学概论

3

48

 

传播学理论

3

48

 

中外传播史

3

48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

2

32

 

电视摄像

2

32

 

 

 

 

专业核心20

新闻采访与写作

3

48

 

新闻编辑与评论

5

80

 

媒介经营与管理

2

32

 

新闻传播伦理与法规

2

32

 

融合新闻学

2

32

 

新闻摄影

2

32

含摄影基础

新媒体运营

2

32

 

高级新闻业务

2

32

 

实践环节12

专业实践

  6

 

 

毕业设计

6

 

 

 

十二、课程责任教师一览表(若干名)

序号

姓名

职称

学历

学位

专业特长

课程(专业核心、专业选修、通识选修)

1

李庆林

教授

博士

新闻理论

舆论学、国际传播

2

刘洪

教授

博士

传播理论

传播学概论、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

3

易文

教授

博士

新闻史论

中国新闻史、表达与沟通

4

李时新

副教授

博士

新闻学史论

媒介批评、融合新闻

5

刘晓慧

副教授

博士

传播学史论

媒介批评、电视综艺节目研究、媒介素养

6

李仕生

副教授

硕士

新闻实务

新闻编辑学、新闻评论学

7

王辉

副教授

硕士

传播实务

新闻作品评析、纪录片与广西文化

8

吴灏鑫

副教授

学士

新闻实务

新闻摄影

9

张鸿飞

副教授

硕士

媒介经济学

媒介经营管理

10

丁骋

副教授

博士

新闻实务

融合新闻、新闻采访与写作、舆论学

11

张明

副教授

博士

新闻实务

深度报道、国际传播、大众传媒与广西农村发展

12

苏华

讲师

博士

新闻实务

新闻采访与写作、媒介热点报道解读、深度报道

13

党琼

助理教授

博士

新闻史论

国际传播、媒介素养

14

汪苑菁

讲师

博士

新闻理论

新闻评论学、移动传媒与现代城市研究

15

杨名宜

助理教授

博士

传播理论

数字媒体技术、广播电视采编

 

十三、专业责任教授(1名)

序号

姓名

职称

学历学位

专业特长

承担授课课程

1

李庆林

教授

研究生、博士

新闻理论

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舆论学、国际传播

 

1.5发展规划

1.5.1专业建设

新闻学专业目前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力争经过三年建设,通过国家验收,成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

1.5.2 课程建设

拟着重建设3门专业核心课程成为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其中线下一流课程1门,混合式一流课程1门,线上一流课程1门;建设2门课程成为自治区级一流本科课程,其中混合式一流课程1门,实践一流课程1门。

1.5.3实验室建设

完善现有10个实验室建设,规划建设AI新闻报道策划与传播虚拟仿真实验平台1项。

1.5.4师资队伍建设

拟引进高水平教师5人,培养国家级或自治区级教学名师1人,进一步落实中宣部、教育部高校和新闻单位人员互聘“千人-计划”,构建双师型教学团队。

1.6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1.6.1 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教学效果强化的问题

(二)课程体系滞后行业发展需求的问题

1.6.2 对策

结合教育部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和新文科建设的新要求

(一)拓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教学方式,牢固“红色铸魂”

通过丰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教学方式,建设红色课程、构筑红色基地、传播红色文化,让学生在学、思、行中接受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引导学生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扎根人民,奉献国家。

(二)能力导向,打造全媒体时代的课程体系

学院采取“新闻传播类”大类招生,按“2+2”分流培养。

大一“求通”:以通识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为主;

大二“求融”:新闻、广告、播主三个本科专业开设“学类核心课程”,打通原来的学科边界,实现专业融通;

大三“求专”:全面提升新闻学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全媒化能力;

大四“求新”:学生投身新闻实践,提升业务水平和创新能力;选修“硕士研究生选修”课程,力求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实现有机贯通。

(三)强化三大平台建设,建设人才培养矩阵

理念和课程的重构是新型传媒人才培养的前置条件,而实践性平台的建设是根本保证。新闻学专业以内涵式发展为动力,强化“三大平台”建设,形成了融实践教学、社会服务和创新科研为一体的人才培养平台矩阵。

(四)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构建双师型教学团队

在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坚持将新闻教育面向社会,开放办学,加强与业界合作,以落实中宣部、教育部高校和新闻单位人员互聘“千人-计划”为契机,走出去、请进来,目前已经聘请业界专家14位担任课程教师,6名教师进入媒体进行学习。

2.师资队伍

2.1数量与结构

新闻学专业现有教师15人,其中11人拥有博士学位,占比73%,教授职称3人,副教授8人、讲师2人、助理教授2人,结构较为合理。

2.2教育教学水平

现有15位教师均通过了教学水平认证,教学平均水平较高。1位教师曾获得广西壮族自治区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二等奖,1位教师2015年讲授的《新闻学概论》获“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相应课程‘精彩一课’”称号,还有2位教师分别取得20132014年度广西大学青年教师教学比赛文科组一等奖。

2.3教师教学投入

新闻学专业教师年人均授课量均在学校规定的128节以上,能做到教具完善,每堂课备课充分,教案、教学大纲、教学PPT齐全,学生、教学督导评价较高。

2.4教师发展

2.4.1选派教师参加相关教学培训,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促进教师成长

2014年以来,新闻学专业4位教师入选“广西高校青年教师教学业务能力提升计划”,该计划旨在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2位承担《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课程教学的教师分别于201811月、20194月入选中国人民大学举办的第一期、第二期“人大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的发展与创新骨干师资高级研修班”,学习促进了《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课程的理论教学。《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3位主力教师20194月参加教育部第十期“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认可教师示范培训班”学习,为使用马工程新闻采写课程教材做准备。

2.4.2选派教师参与 “千人-计划”,加强与业界交流,提升教师新闻业务能力

2013年实施高校与新闻单位从业人员互聘“千人-计划”以来,新闻学专业李仕生、汪苑菁、丁骋三位教师入选“广西区宣传部和教育厅组织的高等学校与新闻单位从业人员互聘‘千人-计划’”,分别在广西日报社总编办、广西日报社评论部、广西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挂职锻炼,收获了新闻一线工作经验,对开展相关教学有较大的促进作用,获得广西区宣传部、教育厅颁发的“千人-计划”入选证书。

2.4.3组织教师参加教学比赛,实践中提高教学水平

新闻学专业每年积极组织选派青年教师参加各类教学比赛,通过比赛锻炼、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刘晓慧、苏华、丁骋分别取得201320142015广西大学青年教师教学比赛文科组一等奖,丁骋老师2015年第二届全区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人文社会科学组)二等奖。李时新老师2015年讲授的《新闻学概论》获“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相应课程‘精彩一课’”称号。

2.5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新闻学专业师资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教授数量较少,现有3名教授年纪均达到50岁,师资面临职称断档。拟解决的方案为向学校提交你引进搞层次人才名单,另一方面加强对现有教师尤其是副高职称教师的培养,多方面创造条件促使其提升职称。

3.教学资源

3.1教学经费

新闻学专业教学经费主要来自学校拨款,年均获得本科教学经费约15.2万,2021年获得一流专业、一流课程、课程思政建设经费等45万。此外,学院自部校共建以来获得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经费支持,2021年采用项目支持方式,其中新闻学专业获得10万元用以建设一流课程《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

3.2教学设施

新闻学专业目前建设有全媒体交互式演播厅、融媒体演播中心、非线性编辑实验室、广告实验室等10个实验平台,形成了完整的新闻传播学科和文化(传媒)产业实验系统。目前学院有万元以上的设备900台套,生均实验面积在全国高校新闻院系中名列前茅,已经实现了数码单反相机人手1台,数码高清摄像机2人一台。

3.3课程资源

3.3.1打造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获得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以来,新闻学专业发展旨在锻造教学团队,培育精品课程。2020年《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课外:开放式读书活动)获得国家级线下一流本科课程。2021年申报《新闻采访与写作》国家级线下一流本科课程,目前正在建设中。

3.3.2联合业界骨干人才共同打造精品课程

先后聘请区内知名媒体业务骨干担任《国情教育》、《文化创意实践》、《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纪录片》、《新闻摄影》、《摄影基础》、《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广播电视编导》、《播音发声》、《形象造型》、《现场采访与出镜报道》、《电视播音主持》等多门核心课程的主讲教师。其中《国情教育》课由自治区各部委主要领导前来授课(见表一)。

 

表一:《国情教育》排课表

课程主题

姓名

单位、职务(职称)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理论与实践

刘耀龙

自治区人大常委法制委,主任

人民政协与民主协商

欧廷杰

自治区政协港澳台侨和外事委员会, 专职副主任

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坚定不移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自治区纪委, 副书记

民族宗教政策与广西实践

李银霞

自治区党委统战部,副部长

做一名守法的新闻传媒人

 

自治区党委政法委研究室, 处长(主任)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与经济新常态

施庆华

广西发展改革委规划处, 处长

风生水起北部湾,海丝扬帆谱新曲

蓝永信

自治区北部湾办, 副主任

当前意识形态斗争

 

广西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

广西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政策介绍

韦永喜

区扶贫办,处长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与治国之道

刘绍卫

自治区党委党史研究室政研一处,处长(研究员)

广西创新大会相关政策解读

陈盛文

自治区科学技术厅,处长

 

3.3.3修订新的教学计划

2020版本科教学计划在原有共建课程的基础上,新增认识实习(新生入学),共建实习(大三第二学期)等实践环节。同时,把一些实践性、操作性强的基础技能课(如:摄影基础、电视摄像、新闻采访与写作)调整到大一、大二来上,使学生尽早学习和掌握这些基础技能,提升应用能力。

认识实习为新生入学第一课,由校内导师组织安排,校外实践导师带队到新闻媒体,以参与观察、现场讲解等形式开展,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建立对新闻传媒工作和新闻媒体机构运营管理的初步认识,了解新闻的采写、编辑、制作、评论、发布等基本流程,以及媒介融合技术的最新应用和新闻传播行业的最新发展。

共建实习课程开设在大三第二个学期,为期2周。课程利用共建平台,与共建单位(主流媒体及政府部门)合作,共同组织学生进入媒介现场,与一线资深记者联合策划、联合采写系列专题报道,一方面使学生近距离接触社会现实,了解国情、区情、社情,树立职业责任心、培养建设性立场;另一方面通过实地调查采写的实战演练来锤炼学生新闻业务技能。

3.4社会资源

为促进新闻传播教育与新闻实践相互贯通、深度融合、协同发展,学院先后与区内外11家新闻出版单位签订协议,共建校外实习实践基地,形成了覆盖全区新闻媒体的实习基地网络。其中学院与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广西日报传媒集团、广西电视台共同申报的“共育复合型新闻人才基地”荣获自治区级协同育人平台;与广西电视台共同申报的“广西大学广西电视台文学实践教育基地”荣获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

3.5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3.5.1教学经费紧张

近三年来随着部校共建面的扩大,我校新闻学专业获得的支持力度在降低,办学经费较为紧张。目前正在进行多方筹措,争取学校支持专业建设。

3.5.2 实验室面临升级换代

随着传媒技术的升级和实验室设备使用年限的限制,新闻学专业的报刊实验室、摄影实验室,交互式演播中心都面临着改造和升级换代。

3.5.3 在线课程的研发

在一流课程建设中面临在线课程短缺的问题,教师们普遍对线上课程建设认识不足。目前《新闻采访与写作》、《网络传播概论》两门课已开始在线课程建设。

4.培养过程

4.1教学改革

新闻学专业教师主持省级教学改革项目共计6项,其中重点项目1项,A类项目2项,B类项目3项。 通过教改项目促进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的理论探讨,为保证教学质量提供理论保障。

4.2课堂教学

   一是把“开放式读书教学活动”贯穿本科生教学全过程。作为必修课安排到每个学期,每学年0.5个学分,阅读指定书目,通过六种与读书相关的活动,推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全员化全程化全方位。

二是把新闻实践贯穿教育教学全程。大一安排认识实习,增强专业认同;大二安排共建专项实习,到共建媒体实习增强专业直观感受;大三安排校内专业实习,熟悉新闻业务;大四安排毕业实习,提升专业技能。形成了“课内实践实训—校园新闻实践—社会媒体实战”的实践教学体系。开放式读书教育活动获得“全国新闻与传播学教学创新项目”奖。

4.3实践教学

4.3.1 办好学生媒体“新传媒”

    学院主办的学生媒体《新传媒》发展重心转移至新媒体平台,大力建设“西大新传媒”公众号和微博。

4.3.2 暑期实践打造“发现美、传播美”品牌

新闻学专业利用暑期开展“发现美、传播美”主题实践活动,让学生“进基层、懂国情、长本领”。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全媒体”论,定期组织学生实践团前往边境地区、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开展调研,在新闻实践中学思践悟,目前已组织实施“重走黄文秀扶贫路”、“延安红色新闻溯源之行”、“发现美,传播美”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教育活动中培养“新闻四力”,广泛利用科技传播与航拍技术,用活新媒体,引领青年学生在行中学、学中思,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

4.3.3 提升毕业实习质量要求

表一:学院2020—2021年新闻学本科专业毕业实习作品总数及不同题材数量统计

班级

消息

通讯

评论

共计

年级人数

人均消息数

人均通讯数

人均评论数

人均作品平均数

新闻17

2046

838

45

2929

79

25.90

10.61

0.57

37.08

新闻17

1868

446

45

2359

90

25.24

6.03

0.61

31.88

 

表二:学院2020—2021年新闻学本科专业学生毕业实习作品省级以上媒体发稿统计

年级

人数

省级以上媒体发稿情况

发表稿件共计

省级以上媒体人均发稿量

省级以上媒体发稿占比

2016

84

1704

3094

20.29

55%

2017

90

1082

2359

14.62

46%

 

4.4第二课堂

   新闻学专业在建设一流专业过程中,积极利用服务地方,开辟学生专业学习中国共产党的第二课堂 。从2017年起,学院连续四年服务“中国—东盟博览会”,负责中国东博览会期间《快报》的采编发行。2021年成为“中国—东盟博览会”公众号短视频栏目主要内容供应方。第二课堂的开辟大大锻炼学生的新闻报道能力。

5.学生发展

5.1生源情况

   

 

5.2学生指导

5.2.1 落实导师制

根据学校相关规定,新闻学专业落实导师制,每位老师带6-8名本科生,主要工作为指导专业学习和实践,指引学生进行相关研究。

5.2.2 充分利用第三学期

新闻学专业的第三学期主要设置了社会实践课程,重在由专业教师带领学生走边关、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开展调研,在新闻实践中学思践悟,让学生在学、思、行中接受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引导学生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扎根人民,奉献国家。

5.3学风与学习效果

新闻学专业历来学风较好,学生学习主动性高,例如学院现有22个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原著阅读小组就是由新闻学专业2016级本科生王玉琪等5位同学发起,学生自发参加,老师给与指导,以交流阅读原著为基本内容,旨在在交流讨论中相互启发,提升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修养,目前这一形式已经推广到全学院,形成了22个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原著阅读小组。

5.4就业与发展

成为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以来,新闻学专业的就业率基本保持在90%以上,但当前新闻学专业学生的就业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就业人数逐年增多: 随着新闻传播教育的发展,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的专业布点和招生规模也逐年扩大。我国新闻传播高等教育正处在飞速发展的阶段,随之而来的是招生人数和就业人数的急剧增长,这也给未来新闻学专业学生的就业带来较大的压力。

    就业方向相对丰富 新闻学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主要包括传统媒 体、新媒体、政府部门以及各类传媒机构等。

主流媒体就业率偏低,就业满意度不高 虽然新闻学专业毕业学生的就业率较高,但其中在主流媒体中就业的人数较少。由于传统主流媒体行业的岗位设置几乎处于饱和状态,每年为应届毕业生 提供的就业岗位较少。

5.5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开拓第二课堂,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新闻报道实践机会,目前区外实习不多,限制了学生的就业。新闻学专业目前正在积极与腾讯、字节跳动等新媒体合作,拓展区外实习基地的建设。

6.质量保障

6.1质量监控

随着新闻传播技术的发展,新闻传播的平台、环境发生了质的变化。新闻学专业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加强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1)严格听课制度

每学期系主任、副主任进行课堂听课, 教研室教师进行课程互听,要求每人每学期听课不少于5次,并进行详细记录,并与上课老师探讨,反馈意见。

2)组织教学讨论,进行集体备课

按照新闻学科分类,本专业分为新闻史论和新闻业务两个教研室,目前已将课程按照新闻传播理论、新闻传播史、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编辑与评论分为四大模块,形成固定教学团队,并进行集体备课。

3)组织学生进行有效评教活动

每学期在期中和期末举行两次教师与学生面对面评教活动,对该学期所授课程进行集中评价和交流。倾听学生诉求,加强教与学的交流,促进教学相长。

4)积极组织教师参与新闻实践,保证课堂教学与新闻实践不脱节

每年选派教师参加“广西区宣传部和教育厅组织的高等学校与新闻单位从业人员互聘‘千人-计划’”,目前已有3位教师到媒体一线进行了为期一年的锻炼。另外,积极选派教师前往新闻业发达的京沪地区进行考察,201812月,新闻业务教学骨干张明前往北京考察了人民日报社新媒体部、字节跳动科技有限公司,进一步更新新媒体业务知识,把握新闻业务前沿信息变化。近两年,东博会宣传和暑期社会实践调研,王辉、丁骋、李仕生、张明、汪苑菁等老师都亲自带队,参与采访和后期编辑工作。

5)将课堂教学与科研联系起来,积极进行教学改革研究

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将课堂教学所得、所思转化为教学改革研究,目前新闻学专业教师主持省级教学改革项目共计6项,其中重点项目1项,A类项目2项,B类项目3项。 通过教改项目促进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的理论探讨,为保证教学质量提供理论保障。

6.2质量改进

1)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

开设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从2004年开设《马列新闻原著选读》课程,2018年更名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通过该课程,让学生厘清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形成和发展,认识、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与媒体合作,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进校园”系列讲座。定期邀请媒体一线的编辑、记者与学生进行交流。从2013年开始平均每年举办六场专题讲座, 2017年开始承担由中宣部、中国记协等组织的“好记者讲好故事”广西巡讲团巡讲活动。

建立马克思主义原著阅读小组。 2018年开始,组织学生组成马克主义原著阅读小组,指定阅读书目,每两周集中阅读、讨论,提升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认识。

2)推进课程改革,适应媒体融合发展需要

随着媒体融合的推进,增设了《全媒体采编》、《融合新闻学》、《数字媒体技术》等核心必修课程以及《数据新闻原理与制作》、《新媒体运营》、《可视化传播》、《网络舆情分析技术》等课程,其次,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中国数据新闻大赛、大学生评论大赛等比赛。还将学院主办的学生媒体《新传媒》发展重心转移至新媒体平台,大力建设“西大新传媒”公众号和微博。

3)强化新闻实践,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进一步融汇

新闻专业的教学设置中大一安排认识实习,增强专业认同;大二安排共建专项实习,到共建媒体实习增强专业直观感受;大三安排校内专业实习,熟悉新闻业务;大四安排毕业实习,提升专业技能。形成了“课内实践实训—校园新闻实践—社会媒体实战”的实践教学体系。

效果:首先,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学过程中凝练了研究课题 岳晓华教授的研究以“从新华体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为题,获得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课题支持。其次,马克思主义原著阅读小组引起了舆论关注  微博发起的#今天你读马克思了吗#话题阅读量截止2019523日达到309.2万。第三,积极参与相关新闻实践比赛获得佳绩  组织学生参与中国数据新闻大赛、高校数据新闻比赛, 2017年获得中国数据新闻优秀奖。每年都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的发稿量和稿件质量大体在参赛高校的前5位。全国大学生评论大赛(湖北日报的荆楚网主办),投稿数量和质量位居参赛高校的前3位。

4)学生业务能力得到认可

2016年起连续三年,承办中国——东盟博览会官方报纸《快报》,负责在中国——东盟博览会期间该报纸的采、写、编以及发行的一体化工作,得到了中国——东盟博览会秘书处的认可。

6.3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进一步调动教师教学积极性和依托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中反哺马新观教学问题。 学院为支持新闻学专业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拟加大教学奖励,鼓励教师抓好课堂,进行教学改革研究。

7.专业特色与优势

新闻学建设国家级一流专业的特色在于:探索和实践的“联合与共建”人才培养模式是本学科最大的特色和优势。这一人才培养模式曾被教育部向全国新闻院系推广,当时的国家教委还将我们列为全国“联合办学”三个文科教改试点单位之一。这些成果在多个领域率先为全国地方综合性大学新闻院校和广西大学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对广西乃至全国同类院校起到了较好的辐射示范作用。  

“联合与共建”的内涵就是要充分发挥行业主管部门和政府宣传部门以及广西大学等几个方面的四大优势——充分发挥行业主管部门和政府宣传部门在政治领导、组织安排、资源调配等方面的优势;发挥广西新闻媒体新闻实践、舆论导向、经营管理、经济实力、技术水平、人才资源等富于创新的观念和实践的优势;发挥广西大学具有区内领先的多学科的优势;发挥西大新闻传播学科品牌效应优势。“联合与共建”模式是一条以培养人才为中心,以促进新闻事业发展为目标的新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之路;是一条互动互利的新闻理论与实务人才结合培养的路子;是新闻教育与新闻队伍发展的一项与时俱进的重大举措;着力于新闻事业的发展,把广西大学新闻传播学科建设成为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以数字化新闻教学为手段,培养优秀的新闻传播工作者、新闻教育和研究人才,打造广西新闻教育形成全国特色;建设成为广西、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乃至辐射东盟地区的新闻传播、宣传系统人才培训基地;成为全区新闻宣传和传播事业发展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中心。

新闻学建设国家级一流专业的优势在于:依托于新闻学专业建设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中心是学院开展科研教学的重镇。中心立足于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百年新闻实践相结合,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研究和课程建设,用实实在在的研究成果,丰富并发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同时反哺马克思新闻观教育教学,提升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教育教学水平。

1)科研举措

整合校内外学术研究资源,聘请国内著名专家,凝聚学术焦点,形成学术合力,申报高端研究项目。目前,已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一般项目1项,西部项目1项。

2)教学实践

开展多层次的马新观教育和教学活动,创新融媒时代马新观教育方式,提升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在专业教学中的质量和水平。如201811月举行“黄文秀同志先进事迹宣传报道教学公开课”获得“学习强国”APP报道,20209月邀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获得者为新生上入学第一课。多次承接全国和自治区“好记者讲好故事”活动,对学生进行现场采写教学。

3调研实践

结合“马新观”教育基地建设,对区内红色传播的历史开展考察与文献整理(特别是全州湘江战役纪念园);结合区党委宣传部相关项目,进行调研并撰写相关调研报告。

广西大学党务校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核发

上一条:广西大学2021-2022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下一条:广西大学2019-2020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关闭


广西大学版权所有版权:Copyright@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