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办-党务校务公开(在运行)
 学校主页 | 专栏首页 | 责任单位 | 公开制度 | 公开目录 | 年度报告 | 报送登录 
当前位置: 专栏首页>>校务公开>>教学质量>>35.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正文

广西大学2022-2023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时间:2024-01-10  信息提交:张波 电话:26320  部门审核:质评中心_梁微

说明: C:\Users\教务处评估科\AppData\Roaming\Tencent\Users\24619826\QQ\WinTemp\RichOle\CIAOB36I~K2U8N6W%F9O{EC.png

 

 

2022-2023学年


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202311


 

目  录

 

第一部分  学校概况............................................... 1

第二部分  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3

一、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及服务面向.................................. 3

二、本科专业设置情况............................................ 3

三、在校学生情况................................................ 4

四、本科生源质量情况............................................ 4

第三部分  师资与教学条件......................................... 6

一、师资队伍.................................................... 6

二、本科生主讲教师情况.......................................... 8

三、教学经费投入情况............................................ 9

四、教学设施应用情况........................................... 10

第四部分  教学建设与改革........................................ 12

一、专业建设................................................... 12

二、课程建设................................................... 14

三、教材建设................................................... 16

四、教学改革................................................... 16

五、实践教学................................................... 17

六、毕业设计(论文)........................................... 18

七、创新创业教育............................................... 19

第五部分  专业培养能力.......................................... 20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特色..................................... 20

二、立德树人落实机制........................................... 20

三、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22

四、教学资源................................................... 24

五、学风管理................................................... 25

第六部分  质量保障体系.......................................... 26

一、人才培养中心地位落实情况................................... 26

二、领导班子研究本科教学工作情况............................... 27

三、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28

四、教学基本状态分析........................................... 35

五、教师教学能力提升........................................... 35

六、专业认证与专业评估......................................... 36

第七部分  学生学习效果.......................................... 38

一、学生学习满意度............................................. 38

二、应届本科生毕业情况、学位授予情况........................... 38

三、就业情况、攻读研究生情况................................... 39

第八部分  特色发展.............................................. 40

“五育并举”推进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40

一、切实加强“五育”体系的顶层设计............................. 40

二、加快构建“五育”融合育人新格局............................. 40

三、深入推进教育教学综合评价与改革............................. 41

四、着力强化“五育”育人保障与支持............................. 42

五、人才培养取得明显成效....................................... 42

第九部分  问题与对策............................................ 44

教师考核机制需强化本科中心地位.................................. 44

一、问题表现................................................... 44

二、原因分析................................................... 44

三、改进措施................................................... 44

附录一:广西大学2022-2023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支撑数据........... 45

附录二:广西大学农学本科专业教学质量报告........................ 70

附录三:广西大学海洋科学本科专业教学质量报告.................... 99

 

 

 

 


广西大学20222023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第一部分  学校概况

广西大学1928成立于梧州,1939年成为国立广西大学,是广西唯一的国家“211工程”建设学校、“双一流”建设高校,教育部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部区合建”高校。

学校现有1个“世界一流”建设学科、2个“部区合建”一流学科群、2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2个广西一流学科、46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其中工程学、材料科学、农业科学、植物与动物学、化学科学、环境科学/生态学和生物与生物化学等7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19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38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和1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国家级高校引智平台、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基地、2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个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实验室以及一批广西重大科技创新基地、重点实验室、“2011协同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学校积极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深度参与西部陆海新通道、平陆运河、川藏铁路、航天探测、中国—东盟开放合作等国家战略、重大工程和计划。

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大力实施推动学科交叉融合,教学发展和改革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15个专业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和“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现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7门;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4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5个;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5个、省部级实验教学中心1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1个、省部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8个;获得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本科课程认定1门,获2018年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学校入选全国高校就业工作50强、全国高校创新创业工作50强、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等。在第十三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荣获金奖,在第十四届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荣获数学专业组一等奖,第十二届全国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获团体一等奖,在2022国际基因工程机器大赛(iGEM)全球总决赛获银奖,在第25届中国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赛荣获全国一等奖5项、二等奖9项、三等奖5项,在第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得全国金奖1项、银奖5项、铜奖4项等。

学校着力提高教师水平和质量,加大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造就了一支品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教职工队伍。其中,全职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国家重大人才工程项目人选6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者29人。

近年来,广西大学的发展得到教育部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关怀和支持。自治区党委政府先后批准印发《广西大学综合改革试点方案》《广西大学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方案》和《“部区合建”广西大学实施方案》,与教育部签署《教育部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部区合建”广西大学的协议》,学校进入了以“双一流”建设和“部区合建”为主要目标的内涵式发展新阶段。

 


 

第二部分  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一、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及服务面向

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心怀“国之大者”,秉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复兴中华,发达广西”的办学宗旨和“勤恳朴诚”的校训,大力弘扬“创新创造、奋勇争先、全面一流”的广西大学“双一流”精神,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广西发展、服务西部振兴、面向东盟开放,大力实施争创全面一流十大工程,强化“亚热带、东盟、海洋、边疆民族”四个办学特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社会责任感、有法治意识、有创新精神、有实践能力和有国际视野的领军型、创新型、复合型高素质人才,努力建设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具有广西风格、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

二、本科专业设置情况

学校设有106个本科专业,2023年全日制普通本科招生专业67个,新增“智能建造”招生专业,服务国家地区重大发展战略需求。学校学科门类齐全,涵盖哲、经、法、教、文、理、工、农、医、管、艺等11大学科门类,形成了以工科为主,理工结合,多学科综合协调发展的格局。本科专业所在学科分布情况图1。

广西大学各学科门类本科专业分布图


 

三、在校学生情况

2022-2023学年全日制普通本科在校生25336人(含一年级5727人,二年级5708人,三年级5974人,四年级7549人,其他378人,数据截至2023年8月31日)。

截至2023930日,学校全日制在校生总规模为40322人,普通本科生数为24160人,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比例为59.92%。各类在校生的人数情况如表1所示。

各类学生人数一览表

普通本科生数

24160

其中:与国(境)外大学联合培养的学生数

4

普通高职(含专科)生数

0

硕士研究生数

全日制

13721

非全日制

2579

博士研究生数

全日制

1639

非全日制

0

留学生数

总数

419

其中:本科生数

241

硕士研究生数

116

博士研究生人数

62

授予博士学位的留学生数(人)

15

普通预科生数

380

进修生数

3

成人脱产学生数

0

夜大(业余)学生数

774

函授学生数

13946

网络学生数

0

自考学生数

0

中职在校生数(人)

0

 

四、本科生源质量情况

)招生计划录取情况

学校面向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其中理科招生省份16个,文科招生省份7个,招生类型涵盖普通类、艺术类、高水平运动队、运动训练专业单独招生、国家专项计划、地方专项计划、高校专项计划、乡镇农技人员定向培养、民族班、少数民族预科班、新疆内高班、西藏内高班、国家民委专项等。2023年有67普通本科招生专业,招生总计划5805,实际录取新生5805人,录取计划完成率达100%,其中录取区内新生3453人,录取外省新生2352人,区外录取人数占总录取人数比例40.52%。特殊类型招生760人,其中艺术类200人,高水平运动队9人,高校专项计划150人,少数民族预科直升401人。

)生源质量情况

外省生源质量略有提升,外省理工类录取最高位次普遍上行;区内理工类、文史类生源质量略有下滑;专业调剂率近三年最低,征集志愿数近三年最低。

区内理工类高分段考生创新高,文史类投档线仍居区内高校首位,在区内本科第一批普通类投档线理工类512分,高出一本线37分,区内排位29659名。文史类562分,高出一本线34分,区内排位5266名。从理工类高分段考生情况看,2023年超过一本线100分的考生数占比是2021年的近14倍。

有23个省份(2022年、2021年各23个;2020、2019年各22个)普通理工类正投线均超出当地本科重点线一本线或特殊类招生控制线40分以上,15个省份(2022年13个,2021年14个,2020年13个,2019年12个,2018年13个)的正投线超出当地重点线60分以上。

招生专业调整情况

2023按照52个专业和7个大类(含15个专业)招生,按专业招生的专业数比2022年增加18个。此外,“智能建造”专业在2023年首次招生,招生人数40人。


 

第三部分  师资与教学条件

一、师资队伍

截至2023930日,学校有专任教师2109人、外聘教师1111人,外聘教师与专任教师人数之比为0.53:1,折合教师总数为2664.5人。按折合学生数54436.8计算,生师比为20.43:1

在专任教师中,“双师型”教师79人,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3.75%;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任教师1210人,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57.37%;具有研究生学位(硕士和博士)的专任教师2002人,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94.93%。教师队伍职称、学位、年龄的结构详见表2。

教师队伍职称、学位、年龄结构

项目

专任教师

外聘教师

数量

比例(%

数量

比例(%

总计

2109

/

1111

/

职称

正高级

515

24.42

223

20.07

(其中教授)

476

22.57

95

8.55

副高级

695

32.95

384

34.56

(其中副教授)

604

28.64

158

14.22

中级

872

41.35

482

43.38

(其中讲师)

746

35.37

279

25.11

初级

4

0.19

20

1.80

(其中助教)

1

0.05

12

1.08

未评级

23

1.09

2

0.18

最高学位

博士

1509

71.55

285

25.65

硕士

493

23.38

577

51.94

学士

96

4.55

248

22.32

无学位

11

0.52

1

0.09

年龄

35岁及以下

434

20.58

195

17.55

36-45

765

36.27

560

50.41

46-55

676

32.05

241

21.69

56岁及以上

234

11.10

115

10.35


 

学年教师职称、学位年龄情况见图2、图3、图4。

说明: {{近两学年专任教师职称情况}}

2  近学年专任教师职称情况(%)

学校加大力度改革和完善专业技术职称评审管理办法,坚持综合评价与分类评价结合,发挥职称评聘的正向导引作用,同时实行人才精准引培“配额制”,实施有组织、有计划的精准引进和培养人才制度,促进了教师规模和职称结构的逐步优化。从图2专任教师职称整体情况看,2022-2023学年的中级职称教师比例有所增长,正高级职称、副高级职称教师比例变化不大,学校教师职称结构趋于合理。

 

说明: {{近两学年专任教师学位情况}}

近三学年专任教师学位情况(%


 

与前两学年相比,我校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提升较快,本学年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比相较上学年增加了3.99个百分点,本科及以下学历教师近三年呈逐年递减趋势。学校始终坚持“外引内培”的方式,出台了一系列人才引进相关措施,加大高学历教师引进力度的同时,鼓励在职教师提升自身学历层次,推动了高学历层次教师比例的稳步提升。

 

说明: {{近两学年专任教师年龄结构}}

4  近学年专任教师年龄结构(%)

4数据显示近三学年学校35岁以下教师比例逐年增长,36以上的教师比例减少,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学校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鼓励专任资深教师的“传帮带”,发挥青年教师的生力军作用,教师队伍活力进一步增强,本学年45岁及以下的专任教师占比56.85%,教师年龄结构得到逐步改善和优化。

2022-2023学年,学校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在职1人,退休返聘1)、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者7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资助者3人、新世纪优秀人才10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10人、省级高层次人才116人、省级高层次研究团队25个。

二、本科生主讲教师情况

2022-2023学年,高级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3074,占总课程门数的68.16%,承担的课程门次数为6172,占开课总门次的59.81%。

正高级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1451,占总课程门数的32.17%,承担的课程门次数为2290,占开课总门次的22.19%。其中,教授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1333,占总课程门数的29.56%,承担的课程门次数为2091,占开课总门次的20.26%。

副高级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2101,占总课程门数的46.59%,承担的课程门次数为4241,占开课总门次的41.10%。其中,副教授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1880,占总课程门数的41.69%,承担的课程门次数为3686,占开课总门次的35.72%。

承担本科教学任务并具有教授职称的教师有479人,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比例为87.73%(含离职和当年退休人员)。近两学年教授为本科生上课情况5

说明: {{近两学年教授为本科生上课情况}}

5  近两学年教授为本科生上课情况(%)

2022-2023学年,主讲本科专业核心课程的教授400人,占授课教授总人数比例的81.97%。高级职称教师承担的本科专业核心课程990门,占所开设本科专业核心课程的比例为71.17%。

三、教学经费投入情况

2022年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为17864.79万元,本科实验经费支出为4183.48万元,本科实习经费支出为1248.32万元。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为3281.75元,生均本科实验经费为1731.57元,生均实习经费为516.69元。近两年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生均实验经费、生均实习经费情况详见图62022年三类生均经费较上一年均有所提高其中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生均实验经费增幅均5%以上,生均实习经费增幅最大,达11.07%

6  近年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生均实验经费、生均实习经费(元)

 

四、教学设施应用情况

(一)教学用房

截至2023930日数据统计,学校总占地面积1425.36万平方米,产权占地面积为1425.36万平方米,学校总建筑面积为189.11万平方米。

学校有教学行政用房面积(教学科研及辅助用房+行政办公用房)共649945.0平方米,其中教室面积121601.0平方米(含智慧教室面积6670.0平方米),实验室及实习场所面积139245.0平方米。拥有体育馆面积30095.0平方米。拥有运动场面积146830.1平方米。

按全日制在校生40322人算,生均学校占地面积为353.49(平方米/生),生均建筑面积为46.90(平方米/生),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为16.12(平方米/生),生均实验、实习场所面积3.45(平方米/生),生均体育馆面积0.75(平方米/生),生均运动场面积3.64(平方米/生)。各生均面积详细情况见表3

各项生均面积详细情况

类别

总面积(平方米)

生均面积(平方米)

学校占地面积

14253607.82

353.49

建筑面积

1891059.25

46.90

教学行政用房面积

649945.0

16.12

实验、实习场所面积

139245.0

3.45

体育馆面积

30095.0

0.75

运动场面积

146830.1

3.64


 

(二)教学科研仪器设备与教学实验室

截至2023930日,学校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29.42亿元,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5.40万元。本学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2.66亿元(按学年统计),新增值达到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的9.95%。

本科教学实验仪器设备22145台(套),合计总值4.66亿元,其中单价10万元以上的实验仪器设备760台(套),总值2.45亿元,按普通本科在校生24160人计算,本科生均实验仪器设备值1.92元。

学校有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5个、省部级实验教学中心1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1个,省部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8个。

(三)图书馆及图书资源

截至2023930日,学校有图书馆2个(今年新挂牌行健分馆),图书馆总面积为63108.0平方米,阅览室座位数5070个。图书馆拥有纸质图书524.54万册,当年新增90133册,生均纸质图书96.36册;拥有电子期刊181.90万册、学位论文988.69万册、音视频267200小时。图书流通量达到10.43万本册,电子资源访问量达1112.82万次,当年电子资源下载量1647.45万篇次。拥有ElsevierWOSScifinderIELWileySpringerEBSCOEINatureScienceCNKI、万方、超星等国内外学术数据库,形成了涵盖多学科门类的多科性、多层次、多载体、特色明显并能有效支撑学校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馆藏文献体系。


 

第四部分  教学建设与改革

一、专业建设

)加强统筹推进,凝聚专业建设向心力

1.画好专业建设路线图

根据《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的通知》等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修订《广西大学本科专业建设管理办法》,出台《广西大学关于加快推进新工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的实施意见》,加强专业建设的顶层设计,以“四新”建设引领人才培养范式变革、深化专业内涵,着力构建特色鲜明、结构合理、优势突出、学科专业相互支撑的学科专业生态体系。

2.强化“四新”建设力度

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新工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的实施意见》,推进四新建设。积极组织申报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系列“四新”建设项目,促进学科交叉,深化科教融合、产教融合、思创融合,推进信息技术赋能教育教学,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累计获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74项、国家级“四新”研究与实践项目13项和区级11项、自治区级“四新”类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7项。

3.增强新农科建设协同性

发挥农林学科优势,牵头建设广西新农科教育研究中心,制定新农科建设实施方案。构建农林优势专业群,组建“三大技术+农科”交叉融合师资队伍,打造交叉融合课程,实施新农科智慧教学模式,建设示范性现代产业学院、科技小院、互联网+基地+实验室智慧农业云平台。承办2023年广西新农科建设工作座谈会,组织开展新农科建设的理论与政策研究、项目研究、咨询指导、培训服务等。开设跨学院、跨学科的生物育种与生命科学拔尖人才培养实验班。

4.深化基层教学组织建设

出台《广西大学本科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管理办法》,采取院--教研室/课程组/课程团队/实验中心等形式设置179个基层教学组织,每周二下午集中开展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集体听备课、研讨、学习、交流等。跨校组建2个国家级虚拟教研室,促进校内外教学团队及课程共建、优势资源共享。

)深耕育人沃土,提升专业建设竞争力

1.挖掘思政育人价值深度

大力推进“三全育人”和思政工作体系构建,严格落实教育部关于思政课程的学时学分要求,开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必修课。推进“四史”教育教学模式多样化、信息化,推出“四史”专题慕课供学生线上拓展学习。全面推进“立德树人堂堂讲”课程思政创新,实施“一条主线-两轮驱动-三全覆盖-四种模式-五大保障”的“12345”育人体系改革,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思政育人的“三全”覆盖。建设课程思政案例库200余个,汇编校级、院级、专业案例集3部、科研育人案例集1部。获自治区级课程思政示范课14门、入选自治区课程思政教学团队14个。

2.提升专业建设布局精度

优化专业结构布局,增强学校办学特色,聚焦“服务热带亚热带资源开发利用、面向东盟开放合作、北部湾海洋资源保护利用、边疆民族区域治理”四大特色,一体化、精细化建设土木工程与先进材料学科群、应用经济学与现代服务业学科群、先进思想与文化传播学科群、现代农业与大健康学科群、轻化工程与先进制造学科群、数理基础学科群等六大特色化、交叉融合学科专业群,布局设置智能建造、集成电路与系统、信息安全等新兴专业,强化科技支撑专业建设。及时修订培养计划、课程大纲,保持专业前沿性和适应性,明确科产教融合要求,深化学术型人才培养。

3.拓宽教学资源建设广度

以课程、教材建设为主线,拓展教学资源,以教育部“双万计划”为抓手,强化一流课程建设,推动教育教学理念、内容、手段、方法和考核等一系列变革,打造创新创业、领军人才素质教育、海洋知识与可持续发展、东盟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广西少数民族文化与现代发展等特色通识选修课181门。实施优质课程倍增计划,对国家级和区级一流专业建设点的专业配套建设优质课程倍59门、立项建设优质教材57门。

4.增强本科生导师指导力度

全面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导师制与《导师制课程》《毕业论文(设计)》必修课程挂钩,以《导师制课程》为抓手,积极推进科教融合,促进院士专家进课堂、重大工程进课堂、重大项目进课堂;促进学生早进团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强化导师指导力度,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科研创新能力。近两年共开设1983门本科生导师制课程,选课人数达13190人。

)拓宽培养内涵激发专业建设新动力

1.提升人才培养高度

聚焦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加快构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人才培养体系,鼓励教师在通识选修课中开设“五有”领军、“五育并举”特色课程。以“四新”交叉融合为抓手,优化升级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在2022级普通本科生中组建各类跨学院、跨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7个,秉持“以研促学、通专融合、个性发展”的原则实施人才培养新模式,强化交叉融合、宽口径培养,夯实学生科学领域基础知识与能力。

2.拓延科产教融合宽度

结合区域发展、产业布局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构建政、校、企多层次全方位协同育人的常态化机制,新建一批智慧教室和智能实验室,与行业、企业共建一批校内外实践教育基地;建成2个国家级、17个区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4所区级现代产业学院、1个示范性软件学院、1个网络安全基地;打造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企业服务和学生创业等功能于一体的示范性人才培养基地,推动实现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人才链有效衔接,协同培养学生创新创造、就业创业以及实践能力。

二、课程建设

)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

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等文件要求,开设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简称“四史”)必修课程,采用清华大学研发的学堂在线,以慕课形式供学生修读。同时开设线下通识必修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2022-2023学年累计开设相关教学班97个,选课人数14730人次。授课规模和选课人数见表4

)实施课程思政改革

全面实施“立德树人堂堂讲”课程思政改革,紧抓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充分发挥每门课程育人功能,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有机融合,构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格局。坚持把“学思想”放在首位,夯实理论根基,开展主题教育教学、报告、培训,讲述、分享亲身经历体验,让全体师生进一步深刻感悟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涵要义。推进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项目化建设,立项建设2022年度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项目88项,112项2021年度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项目通过结题验收。《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课外:开放互动读书活动)》《植物学》《现代检测技术》等8门课程获评2022年普通本科高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李庆林、王爱勤、韦善革等8位老师及团队获评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

4  2022-2023学年“四史”等课程授课规模和选课人数

课程

2022-2023学年

第一学期

2022-2023学年

第二学期

教学班

选课人数

教学班

选课人数

党史/中共党史概论

2

155

1

498

改革开放史

5

398

1

1533

社会主义发展史

1

440

新中国史

2

197

1

2806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

26

2495

58

6208

 

)推进一流课程建设

开展探究式课堂教学改革。采取研讨交流、案例分析、项目式教学,强化学生学术素养和学术能力培养,促进从低阶课堂向高阶课堂转变,从单声道课堂向双声道课堂转变。100%思政课实施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线上思政课实验教学APP平台+线下VR交互式体验实践平台+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实践教学”的教学改革,30%课程探索实施“线上+线下多元化互动体验式教学”新模式,促进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换。

推进科产教协同共建课程。深化科教融合,深入推进院士专家进课堂、重大工程进课堂、科研项目进课堂、行业问题进课堂,导师制课程教师科研项目、科研成果80%转化为课程资源;深化产教融合,推动企业精英、行业标准、企业技术、企业科研成果进课堂、进教材。

实施本科教学内涵主要指标倍增计划,加大经费投入,发挥基层教学组织、虚拟教研室、教学团队作用,强化教师教学能力培训及课程教学改革创新。2022立项建设校级一流课程223项,新增《红木文化》《房屋建筑学》等10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三、教材建设

学校高度重视教材选用与建设工作,成立了由学校党委书记及校长担任主任委员的广西大学教材建设和选用委员会,统筹指导教材建设与管理工作,出台《广西大学教材管理实施细则》等文件,规范学校教材编写选用审核流程。

严格教材选用

教材选用按照“凡选必审、质量优先”原则,确保高质量教材进课堂。学校建立健全了“任课教师-学院-学校”三级审核机制,任课教师作为教材选用第一责任人,学院党委书记、教材委员会作为学院层面责任人,学校教材建设和选用委员会意识形态审查小组负责教材意识形态审核、指导等工作。将“马工程重点教材”使用情况纳入学院考评体系,马工程教材使用100%,教材选新率50%、选优率59%。

)加大教材建设力度

教材建设遵循“方向正确、重点突出、确保质量、融入创新”的原则,着力提升教材建设能力和水平。加强教材建设的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部署推进学校教材高质量建设。通过“优质教材倍增计划”项目建设,资助学校优势学科出版教材,鼓励高水平教师积极参与精品教材编写,鼓励教师将学科、行业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成果写入教材。2022年,校级优质教材建设立项57项,获评广西普通本科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

四、教学改革

)大力推进教学改革研究与教学成果培育

实施教学成果奖倍增计划,以教学成果奖为依托,2022投入123万培育41个教改项目,鼓励并支持教师围绕教育教学、人才培养、教师发展等问题,广泛开展理论和实践研究,营造重视教学、研究教学的氛围。2023年上半年,获自治区级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立项59项,其中重点项目7项,一般项目A类24项,一般项目B类28项。组织开展(本科)校级教学成果奖申报工作,58项成果获校级教学成果奖。13项成果推荐申报(本科)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此外,10项成果通过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申报(本科)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

)实施“精准帮扶”助力学生学业有效提升

学校在“严要求,保质量”的前提下,积极创造条件、搭建平台,实施学业警示帮扶,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进一步细化管理制度,建立健全“警示预防+学业警示+学业帮扶”机制,坚持教育在先、预防在先,在学生出现挂科苗头时,尽早干预,避免挂科。重点关注学业预警及跟班试读学生,做好挂科3门以内学生的成绩分析,实施针对性的指导和帮扶措施。各学院按学科专业的特点,科学分析引发学生学业困难的主因,为学生量身制订详细的精准施策帮扶计划,实施精准帮扶,增强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各部门联动,创造学生学习条件,如开展新生“晚自习”、朋辈帮扶、增加重修课程等,改善学风,预防挂科。在监督机制上,发挥教学督导团对教学工作的监督指导作用,有针对性地对全校公共基础课程的课堂进行教学听课,提出指导性意见和建议,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同时,积极开展名师讲学、教师培训等,对教师业务全方位指导。通过精准帮扶计划,学生初次毕业率显著提高。截至2023630日,2023应届初次毕业生5788人,初次毕业率为88.81%。

)实施“倍增计划”促进教学改革提质增效

实施本科教学内涵主要指标倍增计划,加大本科教学和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激励更多教师投入本科教育教学,推进本科教学取得更多标志性成果,促进本科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倍增计划自2022年开始实施,两年为一个建设周期。2022—2023年共投入3800余万元,一流课程等项目立项2347项,着力在教师教学能力、优质教材、优质课程、专业核心竞争力提升、大创项目、学科竞赛、教学成果奖等七个领域发力,不断深化内涵建设。计划实施以来,学校本科教育在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优质教材出版、优质课程建设、专业核心竞争力提高、大创项目推进、学科竞赛推动以及教学成果奖培育等方面取得六个翻番。

五、实践教学

学校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制(修)订《广西大学本科学生实习教学工作管理规定》《广西大学普通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管理规定》《广西大学实践教育基地建设与管理办法》《广西大学创新创业实践学分实施办法》《广西大学学科竞赛管理办法》等5个实践教学相关管理文件,从制度上规范和保障实践教学工作有序开展,并通过加强实践教学组织和过程管理,持续优化实践教学内容体系,逐步提升实践教学的质量。

(一)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以提升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目标,以实验平台和实践基地为支撑,以推进科教产教深度融合、全程导师制为抓手,打通课内课外,重构“五位一体,三环节”实践教学体系,引导学生“学中做、做中学、做中思”。按照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组织安排各类实验课、实习、课程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2022-2023学年,本科生开设实习实训、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论文)等课程817门次,开设实验课程503门次。

(二)加强实验教学平台建设

2022年投入2514万元建设大学生物公共实验平台,其中1086万用于改造本科教学实验环境,1428万元用于实验设备更新。投入310万元建设校院两级实验综合信息管理平台,涵盖全校25个实验教学中心,整合各实验中心的现有资源,统筹管理,共享资源,实现流程规范化、管控智能化、数据可视化,促进实验室信息化数字化管理水平提升。

)深化校企合作协同育人

与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等21家骨干企业行业共建甘蔗与制糖、建筑与交通、亚热带智能农机装备、信息安全等4个自治区级示范性现代产业学院,1个自治区级特色化示范软件学院;与400余家机关、行业协(学)会、企事业单位共建实习实践基地469个,为本科生实习实践教学的开展提供有力保障。

六、毕业设计(论文)

出台《广西大学普通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管理规定》,规范毕业设计(论文)各环节标准,加强过程管理,严格质量监督,实现本科生查重检测全覆盖。充分利用“广西大学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管理系统”监控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完成情况及完成质量,持续将毕业设计(论文)前置嵌入导师制课程,开展科研探索、文献综述、毕业论文撰写等系统训练,强化教师的责任心和学生的主动性,保障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2023届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在实验、实习、工程实践和社会调查等实践中完成的比例为69.2%。高水平教师参与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工作,本学年提供6604个选题供学生做毕业设计(论文)参考,共1305名教师参与了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工作,指导教师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的人数比例约占70.27%,评选出2023届校级优秀毕业设计(论文)311篇。

七、创新创业教育

完善“基础知识-能力进阶-项目实践”渐进式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打造一批创新创业教育特色示范课程。2022-2023学年全校共开设创新创业课程33门。《创业基础》获自治区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创新创业实践》获自治区级社会实践一流课程。

打造“研创并举、项目驱动”的双创实践训练体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强化创新实践能力培养。2022-2023学年,我校130项入选国家级“大创计划”项目,317项入选自治区级“大创计划”项目,立项校级项目477项,参与学生人数1962人;通过验收结题260项,其中获得优秀的国家级项目81项,自治区级项目179项。做好第九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校级选拔赛,开展专场讲座和培训,对重点培育项目进行辅导打磨。获广西赛区金奖24项、银奖46项、铜奖26项;其中13项推荐国赛,获奖数量再创新高。学校获得“高教主赛道优秀组织奖”和“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优秀组织奖”。

开展“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校企对接活动和乡村振兴活动。组织2个项目团队12人前往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广西玉柴铸造有限公司等企业进行实地调研和项目对接;5个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团队17人赴广西崇左市罗白甘蔗种植基地、东亚糖业有限公司、捷佳润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扶绥县甘蔗种植基地进行实地调研,将学术研究与实际产业需求相结合,助推地方乡村振兴、产业振兴。


 

第五部分  专业培养能力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特色

依据学校办学定位,确定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有社会责任感、有法治意识、有创新精神、有实践能力和有国际视野的领军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总目标。“君武学堂”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培养领军型人才、普通专业依据特色培养创新型人才、辅修专业培养复合型人才。各专业参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制定培养方案,落实OBE产出导向教育理念。

坚持全面发展。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优化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人才培养体系,落实思政、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学时学分,丰富“第二课堂”内容,着力破解“重智、轻德、弱体、少美、缺劳”的难题。

坚持标准引领。对照国家专业类标准、专业认证标准,围绕办学定位和“四新”建设要求,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厚基础、多融合、重创新的学术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本科专业全面按OBE理念修订培养目标、毕业要求、教学大纲。

坚持交叉融合。以新工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引领带动专业结构调整优化和内涵提升,明确科教融合要求,要求理工农科类专业每门专业课程至少增加2个科教融合点,文科类专业每门专业课程至少增加1个科教融合点,鼓励其课程积极开展科教融合,强化学术型人才培养。

坚持纵横贯通。加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建设,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发挥协同效应,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本科教学全过程;加强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加强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与实践教育的横向拓展,设置研究生先修课程,体现本硕纵向贯通。

坚持特色发展。满足学生兴趣爱好、职业发展、升学深造等多元化发展的需要,突出专业优势,体现专业特色,构建多元培养模式,设置不同模式的课程模块,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增强学生综合素质,构建个性化的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体系。

二、立德树人落实机制

强化组织领导。学校成立以书记、校长任组长的课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领指导全校课程思政工作,全面推进实施“立德树人堂堂讲”课程思政建设。学院成立党政一把手任组长的课程思政工作小组,领导、组织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工作。

完善保障机制。学校建立“大思政”“大教务”“大后勤”“大科研”“大协同”五大保障机制,健全工作推进机制、课程思政管理机制、资源共享机制、常态化培训机制、评价监督机制等,确保课程思政落地见效。落实校领导联系思政课教师工作机制、校领导听课制,开展课程思政巡察工作,强化思政课与课程思政监督。

优化课程内容供给。一是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线上+线下、校内+校外一体化德育育人大课程体系,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修订课程教学大纲,所有课程按OBE理念制定教学大纲,每门课程包括不少于3个课程思政育人点。所有课程要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道德修养等课程思政建设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深入开展宪法法治教育,深化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二是深入挖掘第二课堂育人元素,立足“亚热带”“东盟”“海洋”“边疆民族”办学特色,结合学院文化、学科特点,开设东盟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广西少数民族文化与现代发展等“五育并举”特色通识选修课。三是加强资源建设,建设课程思政资源库、案例库、微课、有声书,引入优质课程资源近200门。134门课程思政示范课教学改革探索经验汇编为《课程思政典型案例》,建设课程思政案例库200个;教师积极将科研成果融入教学、将科学家精神影响和带动学生的教学经验汇编为《科研育人典型案例》;创建校、院、班三级在线思政学习园地。

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夯实第一类课堂的知识育人基础。基于濡化教育理念在理论课中采取知识点融入、科学精神浸润、文化浸润、环境浸润的方式,结合情景浸润式、案例式、课内研讨+实地考察式、分组讨论式、虚拟仿真式等教学模式,将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打造“浸润式课程思政”。如马克思主义学院结合虚拟仿真教学中心平台,模拟红军长征爬雪山过草地的情境,让学生在思政课长征精神讲授中体会长征的艰难困苦,领悟革命精神的崇高伟大。强化第二类课堂的实践育人功能。基于知行合一、教研相长理念,结合现场体验式、情景演绎式、合作学习式等在实践教学课程中进行思政教育,打造“行走式课程思政”。依托课程开展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组织开展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发挥第三类课堂(网络课堂)的网络育人功能,数字化赋能课程思政。基于现代智慧教室、各类教育教学平台、慕课中心平台等教学环境、学习平台,注重发挥平台在思政育人的优势强化资源整合、共建共享,将优质课程、教学案例、课程资源、微课等在学习平台共享,通过学生碎片化学习与教育,打造“云端式课程思政”。如高伟老师的《木与人类文明》采用混合式教学方式,利用线上讨论、智慧工具互动、习题等植入了200个课程思政案例,该课程上线中国大学MOOC、学习强国及国家数字化资源库等平台,学员分布在810余所高校。该课程获得国家线上一流课程、广西课程思政示范课等荣誉称号。

注重宣传推广。对课程思政优秀教师、团队、示范课程典型经验和特色做法加强宣传推广。2022年11月18日,我校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孟勇军副教授《工程伦理》以及陈立华教授《工程水文学》两门课面向全区进行公开直播授课,代表学校参加广西普通本科高校2022年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献礼二十大,奋进新征程”展示活动。中国教育报头版头条报道我校土木建筑工程学院“立德树人堂堂讲”课程思政建设探索。2022年11月25日,学校举办“立德树人堂堂讲”课程思政观摩交流研讨会,总结经验、凝聚共识、优势互补,深入推进我校“立德树人堂堂讲”课程思政建设工作。

改革课程教学评价。学校把课程思政纳入督导课堂评价、学生评教体系。督导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中,“师风师德端正,注意教书育人,注重课程思政”占评价总分10%。在学生评教体系中,要求任课教师制定并开展了“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注重把思政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占评教总分8%。强化过程性考核,将学生的政治思想、精神素养、道德情怀、工程意识等方面考核纳入教学过程考核中;在课程评估标准中将价值引领作为重要观测点,在精品课程、示范课程的评比中设置“德育功能”指标;在课程评价标准(含学生评教、督导评课、同行听课等)制定中设置“立德树人”、课程思政观测点。

组织课程思政研究。学校实施优质课程倍增计划,支持课程思政教学研究,2022-2023投入120万元课程建设经费,立项建设254门校级一流课程、课程思政示范课。近三年学校每年向教育厅推荐课程思政类专题教改项目15个左右。获国家级一流课程17门、自治区级一流课程73门和课程思政示范课22门。

三、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一)坚持全面发展,构建“五育并举”课程体系

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了“线上+线下、校内+校外”一体化德育课程体系、“多元融通,研创并举”的智育课程体系、基本运动+专项运动+广西少数民族体育运动的通专融合体育课程体系、广西大学“八桂+X”之美系列美育通识类课程体系、“锄头主义精神传承+亚热带作物耕读+广西少数民族技艺+专业劳动实践+志愿服务”四位一体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五育并举”的课程体系涵盖专业必修课和通识类课程,致力于研究型、复合型、创新型高素质人才培养,进一步推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优化课程结构,加强专业内涵建设

以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为基础,修订培养方案,必修课学分比例约80%,选修课约20%;通识基础课约55%,专业课约45%;实践教学环节累计学分人文社科类≥15%,理工农医类≥25%。实施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搭建大类专业基础课平台,加强核心基础课程教学,夯实基础,同一大类招生的学生修读统一的学科基础课程,大类平台课程学分数不低于学科基础课学分的30%。推进本硕课程贯通,做好大类培养与专业培养、本科生阶段与研究生阶段的有机衔接。课程内容注重科学性、前沿性、交叉性和特色化,设置校企协同育人课程、交叉课程、研究生先修课程、导师制课程等。

)融入学科优势,强化特色通识教育

在传统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基础上,融入学科优势和办学特色,聚焦服务热带亚热带资源开发利用、面向东盟开放合作、北部湾海洋资源保护利用、边疆民族区域治理等四大办学特色,开设创新创业、领军人才素质教育、海洋知识与可持续发展、东盟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广西少数民族文化与现代发展等特色通识选修课,近三年共开设相关课程477门。

)聚焦产教融合,协同提升育人质量

建立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组织知名企业工程师深度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教材编制和课程建设,推动企业精英、行业标准、企业技术、企业科研成果进课堂、进教材,促进课程内容与技术发展衔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融合。23个工科专业制定有校企协同育人培养方案,聘请企业导师306人。邀请企业导师进校开展工程训练实践课堂讲学示范,与校内导师联合指导学生基于行业企业真实工程问题、案例和项目开展研究性学习,完成大创项目、毕业设计课程。

四、教学资源

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打造智慧教学环境

投入1200万,以“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直播录播、简单易用、场景融合”的“无界教学空间”为建设目标,新建第十教学楼智慧教室16间,座位2332个。智慧教室具有远程在线听评课、在线巡课、督导教学、直播点播、圈点批注、电子白板、对比教学、无线覆盖、多媒体智慧教学、全自动录播、智能化中控等功能,实现了授课端与听课端、智慧校园与智慧教室的融合互通。学习过程打破时间空间限制,满足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个性化教学需求。升级完善广西大学慕课学习中心,通过超星尔雅、中国大学MOOC、学堂在线、智慧树等公共教学平台共引进校外网络课程158门次,累计选课人数达38673人次。

(二)积极拓展校外教学资源,深化校企产学研合作

通过与地方企业行业共建产业学院、共建实习基地、共授课程、共同指导项目、共编教材、共建联合实验平台、共同开展科技公关等多种形式,积极探索创新合作的模式,拓宽合作内容和形式,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依托学校甘蔗与制糖等4个自治区级产业学院平台,校企合作开发课程和教材10门,合作建设教学案例集21个,联合编写专著3本;聘请引进产业兼职教师185人;共建校内外实验室(实训基地)、研究中心9个;由校企双导师指导学生开展的创新创业训练和实践项目共15项。

)建设新型考试考评管理系统,推进课程评价改革

建设无纸化智能阅卷和课程目标达成评价系统,实现纸笔类考试信息化管理,开展教师在线流水化阅卷,探索课程目标达成度自动计算,大大减轻教师阅卷劳动强度。2022-2023学年,完成课程目标达成分析的课程约200门,扫描试卷份数16万份。出台《广西大学本科课程考核管理办法》,要求所有理论课程均应开展基于OBE理念的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分析;施行统考、教考分离制度,要求同一门课程试题四年内重复率不得超过15%;鼓励教师探索非标准化考试等新型考核模式,引导学生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实践性学习,为建立基于OBE理念的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的课程考核改革提供制度保障。信息技术赋能课程评价,构建了广西大学特色的考评体系,推进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优化升级教务管理系统,提升服务管理效能

升级教务管理系统,将教务管理系统建设成为一体化智能化教学、管理与服务平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的有机结合,为领导、部门和相关授权人员提供有价值的辅助决策支持,实现数据为管理提供服务,使得学校教学管理工作更科学、更规范、更有效,促使教学管理满足学校的战略发展需要。

五、学风管理

)营造“向学、乐学、善学”的学习氛围

组织学生认真学习包含学风建设等内容的学校相关规定制度,引导学生严格遵守课堂纪律,合理安排课余时间。本学年学校组织130多名辅导员开展看课和课堂纪律督导行动,及时对课堂不良学习风气进行教育和纠正;指导学生制订学业规划,开展本科学生学业朋辈帮扶工作,组织1400多名学习成绩优异学生发挥带动作用,通过全员全方位的学业生涯规划、学业帮扶等举措,助力学习困难学生提高学习成绩,帮扶科目考试通过率达81%,课程人均绩点提升0.26。

)健全“五位一体”的学风建设工作机制

以优良学风建设为抓手,健全学校、学院、班级、宿舍、学生“五位一体”学风工作机制。实施新生、学业预警学生集中晚自习制度,学生出勤率95%以上。推进教考分离,严肃考风考纪,抓好诚信教育,2022-2023学年因考试违规处理学生15人。完善学生评奖评优制度,引导学生提升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2022-2023学年获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和广西大学校长奖学金、优秀学生、优秀学生党员等约8000多人次,校园媒体推送“逐梦星光”“君武荣光”“阅读之星”等先进榜样励志故事近百期。在学生社区配备辅导员楼栋长65名,落细落实学生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同时在学生社区开设65间辅导答疑、学习研讨等多功能室,添设2000多个24小时开放的自习座位,鼓励学生走出宿舍勤读书、走下网络勤实践、走向操场勤锻炼,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第六部分  质量保障体系

一、人才培养中心地位落实情况

学校落实“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以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本科教学工作作为学校最基础、最根本的中心工作,在政策制定、资源配置、管理服务等方面持续巩固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形成了全校高度重视、统筹谋划推动、体制机制保障、优势资源集中的本科人才培养格局。

校领导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学校高度重视本科人才培养工作,将其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党委常委会、党政联席会议、校长办公会定期研究人才培养重大问题,分管校领导定期主持专题会议研究布置本科教学工作。常态化开展新学期开学检查、召开校长-师生面对面、教学工作座谈会、教学研讨会等,系统了解本科教育教学状况,及时解决本科教育重点、难点、堵点问题。坚持校领导联系学院制度和听课制度,深入教学第一线掌握教学动态,本学年校领导随堂听课56学时,中层领导干部听课1553学时。

顶层设计保障人才培养。对学校有关制度性文件进行梳理、编纂和修订,从顶层设计上强化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本学年学校以审核评估自评自建为重点,以“十四五”规划中期评估为契机,大处着眼,微处着手,着力加强培养体系与制度建设,制定《广西大学争创全面一流十大工程》实施方案,统揽学校办学治校全局,为学校高质量发展确立“工作表”和“施工图”。加快构建与完善“五育并举”人才培养体系,出台、修订包括涵盖人才培养、课程管理、教材管理、专业建设、创新创业、教师发展和教学质量与评价等教学全过程的制度文件,全面保障本科教育教学提质增效,推进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

资源优先投入人才培养。学校坚持“优先保障教学投入,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原则,统筹人、财、物支持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优先保障资源投入教学,完善教学设施,逐年增加本科教学经费。同时,增加师资队伍建设专项经费、实践教学专项经费、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专项经费和学生创新创业计划专项经费,按照预算到位、分配到位、使用到位等要求支持各教学单位推进教学改革、加强专业建设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高本科教学质量。

管理工作服务人才培养。强化“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理念,构建“大教务”工作格局,各职能部门积极服务本科教育教学工作。如:党委教师工作部、人力资源处出台《广西大学领军团队及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方案》,修订《广西大学专任教师引进办法(修订)》,深化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党委组织部实施大学生党的基本知识教育工程,开展新生入党启发教育、毕业生党员主题教育、党员教育经验交流等系列活动,助力大学生思政教育;党委宣传部聚焦学校教学管理与改革重点,大力宣传学校本科教育教学成果,树推师生优秀典型;学生工作部(处)全面启动“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建设辅导员工作室及其团队,多措并举优化学生管理与服务;国有资产与实验室管理处完善教学科研实验室制度化、标准化建设,发挥实验平台在本科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支撑作用,保障教学、科研等工作顺利进行;其他部门履职尽责,积极改善教学条件,整合教育资源,创建有利于本科教育教学的育人环境、条件和氛围,为高质量人才培养保驾护航。

二、领导班子研究本科教学工作情况

学校党政领导始终把本科教育作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2022-2023学年,累计召开本科教育教学专题党委常委会11次,专题校长办公会10次,深入研究讨论本科教育情况,剖析本科教育问题。校领导班子把脉本科课堂教学,助推质量提升,通过学校线上听课平台对《组织行为学》《有机化学》《制糖工程制图与CAD》等课程进行集体听课,重点考察课程的课堂秩序、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手段、学生参与度、师生互动情况以及教学效果等方面,切实了解本科教学情况,推动本科教育内涵式发展。校领导参与“开学第一课”系列教育引导活动,与学生代表“面对面”交流,答疑解惑,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解决学生“急难愁盼”相关问题。本学年召开土木工程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领导小组会议5听取土木工程学科建设阶段性工作情况深入研究近期工作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书记、校长带头讲思政课,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2022-2023学年,王乃学书记先后以《听党话跟党走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立志复兴伟业 踔厉奋发前行》为题,为电气工程学院、林学院、外国语学院、文学院6个学院的2022级学生上思想政治理论课,引导学生全面深刻地思考、领悟、践行新时代青年学子的责任和使命,听课学生达1300余人次。韩林海校长以《伟大时代的历史跨越》为题,为2022级新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走好中国式现代化之路》为题,为动物科学技术学院、法学院、林学院等学院的2022级学生700余人和校团委“青马工程”培训班学员240余人作专题授课,用鲜活的案例、详实的数据系统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引导青年学生涵养家国情怀,砥砺强国之志。

校领导亲临一线,深入各职能部门、学院调研指导本科教育工作。本学年,校领导班子相继到组织部、人力资源处、教务处、科研院、分析测试中心等部门开展实地调研并召开座谈会,指导提升部门本科教育服务能力。韩林海校长带队到农学院、土木工程学院7个学院调研一流学科群建设情况,了解学院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教育教学等方面发展,实地查看高性能超级并行计算机系统平台、“好读书沙龙”书屋、教育部第二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建设成果展等学院教育教学场所情况,现场回应、研究解决具体问题和实际困难

三、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完善质量保障体系

学校以学生发展为本位,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OBE教育理念,已构建由质量决策系统、质量标准系统、资源保障系统、运行管理系统、质量监控系统、质量反馈与改进系统支撑的质量保障体系,并通过持续抓好质量标准、制度、组织、队伍等质量保障各关键点,不断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为一流本科教育体系建设提供支撑。

1.建章立制,完善质量标准

完善质量标准体系建设,逐步覆盖教学管理全过程。依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制定《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标准》,涵盖专业建设质量、课程建设质量、教材选用与建设质量、教师教学质量等10个教学环节,并根据学校发展、教学改革实际、质量监控反馈等对各项标准不断加以改进,‍逐步形成符合学校定位的一流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标准体系‍。学校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标准体系见图7

7  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标准体系

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本学年学校出台与修订了《广西大学人才培养质量达成情况评价实施办法》《广西大学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行动计划(20232025)》《广西大学本科课程管理办法》《广西大学本科专业建设管理办法(2023年修订)》《广西大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管理办法(2023年修订)》等近30个本科教学与管理系列文件,不断完善制度保障确保各教学环节都有章可循、有规可依。2022-2023学年修订本科教学与管理文件见表5

5  2022-2023学年编制与修订本科教学与管理文件

序号

文件名称

文件号

1

《广西大学教材管理实施细则》

西大教〔2022101

2

《广西大学本科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管理办法》

西大教〔2022102

3

《广西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办法》

西大教〔2022103

4

《广西大学人才培养质量达成情况评价实施办法》

西大教〔2022104

5

《广西大学本科学生转专业实施办法(2022年修订)》  

西大教〔2022105

6

《广西大学大类招生专业分流管理办法(2022年修订)》  

西大教〔2022106

7

《广西大学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管理办法》修订

西大教〔2022107

8

《广西大学本科课程考核管理办法》

西大教〔2022108

9

《广西大学普通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管理规定》

西大教〔2022109

10

《广西大学本科学生实习工作管理规定》

西大教〔2022110

11

《广西大学实践教育基地建设与管理办法》

西大教〔2022111

12

《广西大学创新创业实践学分实施办法》

西大教〔2022112

13

《广西大学学科竞赛管理办法》

西大教〔2022113

14

《广西大学本科课程管理办法》

西大教〔2022114

15

《广西大学教学事故认定及处理办法》

西大教〔2022115

16

《广西大学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工作实施办法(2022年修订)》

西大教〔202252

17

《广西大学关于构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意见(试行)》

西大教〔202299

18

《广西大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管理办法(2023年修订)》

西大教〔202332

19

《广西大学本科专业建设管理办法(2023年修订)》

西大教〔202333

20

《广西大学新时代体育工作实施方案(试行)》

西大教〔202334

21

《广西大学新时代美育工作实施方案(试行)》

西大教〔202335

22

《广西大学新时代劳动教育实施方案(试行)》

西大教〔202336

23

《广西大学恢复“两学期制”实施方案》

西大教〔202356

24

《广西大学关于加快推进新工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的实施意见》

西大教〔202358

25

《广西大学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行动计划(20232025)》

西大教〔202359

26

关于印发《广西大学关于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和《广西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导师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西大教〔202360


 

2.组织保障,健全机制体制

完善由领导决策组织、执行管理与运行保障组织、监控与评价反馈组织构成的教学质量保障组织体系,注重教学工作指导决策、教学活动保障运行教学质量监督反馈线并行”。出台《广西大学本科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管理办法》,规范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加强学校、学院“两级管理,明确各自职责,促进多组织保障协同。学校党政领导班子、党委会及教学指导委员会作为决策组织,对本科教学的重要规划、规定、开展重要活动进行决策,规划学校办学定位、发展目标、人才培养目标、办学特色目标。学校党办校办党委宣传部、学生工作处、人力资源处、教务处、国有资产和实验室管理处、财务处及其他相关部门构成执行管理与保障组织,根据人才培养要求提供相应的政策、制度、组织、条件和文化支持与保障。按照教育教学“管、评、办”分离要求,成立了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中心,作为学校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专门机构,履行对全校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和学院教学管理工作督导检查、质量监测、考核评估、诊断反馈、咨询服务等职能,科学监测和评估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形成教学管理与质量监控并行的长效运行机制,使全校教学评估和日常质量监控工作更加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

3.配强队伍,提升管理水平

着力建设一支素质高、服务意识强、管理水平高的教学质量管理与监控队伍,开展教学检查、教学调研、学院考评、听课评课、问卷调查等工作,对教学质量进行全方位有效管理与监控。学校教学质量管理与监控队伍校院两级领导班子、教学督导团、教务处、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中心等相关职能部门,以及各学院工作人员、本科学生教学信息员等组成。学校配备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意识强的教学质量管理队伍,负责教学的组织、运行、监控和管理;校、院两级教学督导专家由具有高级职称、良好师德、高度责任感、丰富教学经验的退休教师和在岗教师担任,落实教学督教、督管、督学责任;每年遴选一批思想觉悟高、责任心强的本科学生教学信息员,收集和反馈关键教学信息。学校有专职教学质量监控人员7人,专兼职督导员183人,2022-2023学年遴选学生教学信息员共607名,覆盖学校所有本科专业班级。

(二)培育特色质量文化

创新创造、奋勇争先、全面一流的广西大学双一流精神为引领,传承教师拼命教、学生拼命学、职员拼命干三拼精神,以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为载体,建设“自觉、自省、自律、自查、自纠”质量文化体系。

在精神层面,注重广泛凝聚质量共识。出台《关于加快一流本科教育发展的意见》《建设特色鲜明的国内一流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决定》等文件,召开教育教学大讨论,凝聚质量共识,确立双一流质量观念;利用线上线下媒体平台展示优秀教师先进教育教学事迹,师生最新科研成果、学校教学科研改革成效,大力宣传双一流精神。

在制度方面,强化追求卓越的制度文化。针对教师教学行为,出台《本科课程管理办法》《申请职称评审教师教学水平认证办法》等制度,引领教师追求卓越教学。针对学生学习,出台《本科课程考核管理办法》《晚自习管理办法》等制度,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积分制,引导学生追求卓越学习。针对管理人员,开展机构改革,理顺职能,出台《岗位设置与聘用管理办法》,将个人、机构考核结果与评优、绩效挂钩,引导管理人员追求卓越管理。

在行为方面,重视内生机制建设,激活五自行为文化。坚持校领导带队开展开学检查、学校部门领导带队开展期中教学检查制度;坚持校务公开制度,定期举办教职工、工会会员、学生等代表大会,扩大师生员工对学校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发挥教代会、督察办、巡察组的督查督办作用,保障本科教育教学重大决策重点项目高效优质完成。

在环境方面,实施美化校园工程,打造宜学宜研环境氛围,新建君武园、大师园、劝学岛、育才广场、时光广场等大型户外学习场所;建成大学生活动中心、君武文化艺术中心、校史馆、海洋科技馆等主题场馆;推进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实施为民办实事项目,开展校园秩序整治、基础设施完善等工作,形成以文化人、润物无声的校园环境。

严格日常质量监控

学校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质量监控从关注教学质量结果进化到重视教学质量全过程,实施系统的质量监控,日常工作常抓不懈,促进教育教学更加规范,教学质量持续提升。

1.加强课堂教学督导评价,持续开展过程教学诊断

教学督导深入各教学课堂开展听课活动,对课堂教学进行观察、分析和诊断,充分发挥“督”和“导”作用,强化督导听课的过程评价,通过对重点课程的针对性指导与持续性跟踪,不断规范课堂教学,提升课程教学质量。2022-2023学年教学督导团累计听课7143节,从评分看,90分以上优秀节数占比13.02%80-89分良好节数占比82.77%(见图8)。从听课情况看,本学年大部分任课老师重视教学,备课认真,整体教学状态好,教学行为更为规范;课堂教学注重融入课程思政内容,与学生的实际需求相结合,学理性有所提升;教学课件设计合理,教学内容更加优化,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教学质量持续向好发展。

说明: 7b0a202020202263686172745265734964223a20223230343736313638220a7d0a

8  2022-2023学年督导评教分数分布

 

2.推行教师教学水平认证,引导教师注重本科教学

根据《广西大学申请职称评审教师教学水平认证办法(试行)》,对申请高校教师系列职称评审的教师开展教学水平认证,将课堂教学水平作为教师申请职称晋升的先决条件,多维度考评教学实绩,激励教师重视教学、关注课堂,推动教师示范与合作,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2022-2023学年,参加教学认证教师累计101人次。其中,91人通过认证,10人未获通过,通过率达90.10%(见表6)。

6  2022-2023学年申请职称晋升教师教学水平认证情况

参加人次

总通过人数

未通过人数

通过率

未通过率

101

91

10

90.10%

9.90%

 

3.开展新教师主讲资格认定,严把教学准入环节

根据《广西大学新入职教师课程主讲资格认定办法》,对没有本科高校全职教师经历的新入职教师课程主讲资格实行准入制度,坚持以师德师风作为教师素质评价的第一标准,综合考核教师课程主讲能力,严把教学准入关,帮助新入职教师尽快适应教学环境,整体提升课堂教学能力和水平。本学年督导团共组织4批次新入职教师主讲资格认定评审,参加认定教师累计163人次,126人通过,37人未通过,通过率77.30%。学校实行新入职教师课程主讲资格认定以来,新入职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培养体系得以优化,有力促进了教师的职业发展,教学质量普遍提升,学生的教学满意度相应提高。本学年各批次新入职教师课程主讲资格认定情况见图9

说明: 7b0a202020202263686172745265734964223a20223230343734393735220a7d0a

9  2022-2023学年各批次新入职教师课程主讲资格认定情况

 

4.网上评教评学全覆盖,精准监控课程教学质量

学校坚持每学期利用教务管理系统组织开展网上评教评学,以课程为单位,要求所有选修该课程的学生对教师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同时,要求任课教师对选课全体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学,实现对教师课程教学水平与质量、学生课堂学习状态与效果的评价监控。此外,学校定期对学生评教问卷题项进行改进优化,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及覆盖面,提升其参考价值。2022-2023学年本科生参与评教达543320人次,从评教结果看,我校教师上课总体情况良好,年度优秀率(即教师得分90分以上的人数比例)达77.87%,比上一学年提高5.46个百分点,学生对教师认可度增加,课堂教学质量有所提升。近两学年学生评教教师得分分布情况见图10

说明: 7b0a202020202263686172745265734964223a20223230343736313638220a7d0a

10  近两学年学生评教教师得分分布

 

5.教学检查贯穿学期,三节点有效掌握教学实情

教学检查贯穿学期始终,以领导巡查、督导评价为抓手,定期开展涵盖开学、期中、期末三个重要节点的教学检查。一是开学工作检查。每学期开学,校领导均带队以巡课、看课以及到各学院现场听取工作汇报等方式,对本科教学运行、教学环境、教学资源利用、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准备等情况进行巡查和指导,学院也通过组织学生和教师座谈会等方式了解开学教学情况。二是期中教学检查,由教学督导团、学校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检查组,深入各学院开展本科教育教学督查指导工作,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支持和推进院系的教学运行和建设。三是期末考试检查,严抓考风考纪,检验学生真实的学习效果。

(四)持续改进教学质量

坚持“问题导向、多元反馈、持续改进”,建立健全学生评教、教师评学、学生信息员、教学督导、外部评估等多元反馈机制,强化教学质量信息统计分析与反馈利用,形成质量改进工作闭环。

1.评教评学信息反馈与改进。每学期评教评学工作结束后,及时将评教评学结果向各学院师生反馈,并作为评选优秀教师的主要依据。此外,教师可以通过教务管理系统查看学生评价信息,以便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并加以改进。坚持学院评教评学质量报告制度,由学院通过数据分析对教师教学进行评价,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实现评教评学质量信息处理闭环。

2.学生信息员信息反馈与改进。学校每年多渠道广泛收集学生对教师课程教学、学生学习、教学运行与管理等方面教学相关信息,并及时对本科生教学信息员提供的教学信息进行整理,反馈至各学院及教务处相关岗位,要求认真研究问题,提出整改措施,并通过日常教学工作检查进行监督指导,确保整改效果。2022-2023学年,本科学生教学信息员采集信息并得到落实1000余条,有力推动了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

3.督导评价信息反馈与改进。以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为出发点,重视在评价过程中教师的反思改进、激励提升。督导团结合日常重点课程随堂听课、关键时间节点督导检查、学生访谈、教师水平认证等情况,及时将教师教学存在问题、评议结果反馈学院及相关教师,提出针对性的指导意见,并持续跟踪改进。督导过程中的评价和反馈,成为教师们改进教学的重要参考,帮助教师有效地补齐短板,不断完善教学设计、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4.外部质量评估与改进。制定了《人才培养质量达成情况评价实施办法》,建立培养目标达成评价机制,通过交流研讨、问卷调查、访谈座谈等方式,开展人才培养达成度评价。定期开展用人单位的外部评价,完成对人才培养目标开展达成度评价相关工作。根据评价情况,学校充分吸收相关意见和建议,进一步完善培养计划,如新版教学计划全面融入了OBE教学理念,部分工科专业增加了实践环节学分,全面修订课程大纲使之适应专业认证需要,课程考核方面推进课程目标达成度分析,努力实现命题考核能力向考查方向转变,使之契合认证需要。

四、教学基本状态分析

学校依据高等教育质量监测国家数据平台,围绕学校基本信息、学校基本条件、教职工信息、学科专业、人才培养、学生信息、教学管理与质量监控等方面,收集本科教学所有环节及结果数据,并对填报的学年教学基本状态数据进行分析,形成数据分析报告,反馈给相关单位,实现学校的常态监测,对部门工作中的薄弱环节进行针对性改进与优化。2022-2023学年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显示,学校教学设施能够满足教学需求,硬件设施良好,学校教学管理工作有序开展,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有效运行,学生学习成效明显。

五、教师教学能力提升

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围绕学校人才培养中心任务,遵循教育规律和教师成长发展规律,顺应新时代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新趋势,直面互联网+”时代带来的高等教育新机遇和新挑战,搭建广泛性、专业性和针对性的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服务平台,创造充分交流、相互合作、资源共享的教师教育教学发展环境。

1.以训促长,不断提升教师教学水平与能力。通过有计划地开展集中与分散式教师培训、教学竞赛、教学交流等,促进教师在师德师风、教育教学理念、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现代教育教学技术、教育教学组织等方面的精进,帮助新入职教师站上讲台,骨干教师站稳讲台,卓越教师站好讲台。本学年共组织12场校内教师培训,组织86名教师参加全区高校教师岗前培训,7名教师参加广西高校青年教师教学业务能力提升第九期培养对象集中培训,33名教师参加全区普通本科高校马工程重点教材任课教师在线培训,31名教师参加中西部高校青年教师专业能力发展数字化培训,2名教师参加中西部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国内访问学者项目。

2.以赛促教,充分激发教师教学热情。为教师打造教师教学竞赛平台,定期组织教师参加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等教师教学竞赛,并支持优秀的教师团队参加自治区级和国家级教学竞赛。本学年获得全区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全区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全区高校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5项。

六、专业认证与专业评估

(一)积极推进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与评估

学校积极推进专业认证和评估工作,各工科专业根据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公布的受理认证专业目录积极开展专业认证工作,本学年有包装工程等11个专业向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秘书处提交专业认证申请书,其中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环境工程、包装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等5个专业获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认证评估受理,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和环境工程等3个专业准备迎接专家入校考察。2023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轻化工程等3个专业顺利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建筑学专业通过住建部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委员会专业评估,目前学校共有6个专业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和专业评估。

(二)扎实组织开展本科专业综合评估

根据自治区教育厅《自治区教育厅关于开展第三批和第四批广西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综合评估工作的通知》(桂教高教〔20236号)文件要求,我校组织开展了广西大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综合评估工作,经济学等23个专业参与评估。通过本科专业综合评估,相关专业从专业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教学与合作实践、师资队伍、教学支持条件、质量保障、学生发展以及特色优势等方面进行梳理,推进形成学生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OBE教育理念共识,大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系列改革,打造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课程体系,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不断提升,达到了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以评促强的目标。

 


 

第七部分  学生学习效果

一、学生学习满意度

为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掌握学生对学校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整体满意度,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本学年学校进行了一次抽样调查,本次调查共回收问卷2700余份。问卷对象覆盖学校所有专业的本科在校生。通过近三学年数据分析(见图11),学生对专业及课程、实践教学、教师教学、教学管理、个人学习方面的满意程度逐年提升,2022-2023学年学生总体满意程度较高,其中对教师教学满意程度和对实践教学满意程度分别达到了99.5%99.2%

说明: 7b0a202020202263686172745265734964223a20223230343734393831220a7d0a

11  近三学年学生对本科教学质量满意程度情况

二、应届本科生毕业情况、学位授予情况

2023年共有应届本科毕业生6517人,实际毕业人数6252人,毕业率为95.93%,毕业学生中学位授予率为100.00%。(按时点统计,截至2023831日)

三、就业情况、攻读研究生情况

(一)就业情况与攻读研究生情况

截至2023831日,学校应届本科毕业生去向落实率达83.56%。毕业生最主要的毕业去向是企业,占50.22%。升学1712人,占27.38%,其中出国(境)留学94人,占1.50%

(二)就业举措

1.建立全程化、系统化就业指导体系

2002年学校将《大学生就业指导》列为公共必修课程起,近三年来我校开课472个教学班级,已实现就业指导课程全覆盖。2020年开始学校顺应时代变革再次进行课程改革,坚持全员性、全方位、分层次开展就业指导。针对不同年级的大学生进行不同内容和形式的就业指导和就业培训,集理论、实务和经验为一体,有层次、有梯度地培育学生,实现就业指导的实效性建设。

2.建立个性化、精准化就业指导体系

实行一人一策个性化就业指导,深入毕业生特殊群体,逐一跟踪了解就业困难和诉求,建立重点帮扶台账,实现一对一就业指导帮扶。积极申请教育部宏志助航计划——全国低收入家庭高校毕业生就业帮扶项目资金,做好项目落实落地,对特殊群体毕业生开展项目就业指导培训与帮扶。

 


 

第八部分  特色发展

“五育并举”推进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广西大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育全面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加快构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一、切实加强“五育”体系的顶层设计

学校统筹制定《广西大学关于构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意见》,成立五育并举工作领导小组,组织落实党中央、教育部和自治区提出的德智体美劳各项任务、重大决策和总体部署。针对德智体美劳人才培养过程的重要环节,以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工作为主要内容,围绕构建课程体系、教学体系、实践体系、评价体系、组织实施和条件保障等方面提出具体建设措施与要求。

二、加快构建“五育”融合育人新格局

以德树人,构建一体化育人课程体系。打破时间空间限制,淬炼三类课堂,打好德育育人组合拳,构建线上+线下、校内+校外一体化德育育人大课程体系。深入推进立德树人堂堂讲课程思政建设,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教育有机融合;重点开发建设一批报国强国”“知桂爱桂”“爱校荣校主题德育教育通识类选修课程,引导学生将“复兴中华、发达广西、荣我西大”融入自身形成行动自觉;发挥第二课堂德育功能,推动专业课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活动、创新创业教育、志愿服务、军事训练等载体有机融合,形成课外实践德育课程群组。拓展第三课堂育人空间,开辟五微思政教育微课,通过微思想”“微文化”“微学堂”“微人物”“微实践推动思政教育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往实里走。

以智启人,模块化建设多元融通课程。加强智育工作,模块化构建多元融通 研创并举的智育课程体系,实施三进三自”“专题+实验+实践”“虚拟仿真+实验”“双师共授+一线践研”“产业项目+合作学习”“--”“--”“课赛五维创新等多样化课程教学模式,实现学术型人才知识体系的科学性、系统性、交叉性、启发性、研究性、高阶性。以四新建设为引领,深化专业内涵,加快一流专业、一流课程、优质教材建设。深加强科创、专创、产创、思创融合,构建课、研、赛、创一体化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以体育人,推动文化与锻炼协调发展。出台《广西大学新时代体育工作实施方案》,严格落实学生须修满4个学分的公共体育必修课程、学生体质健康达标的毕业要求,构建基本运动+专项运动+广西少数民族体育运动的通专融合体育课程体系,开展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教学模式改革,健全体育竞赛体系,丰富体育形式与内容,强化体育文化育人功能,推动学生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获省级以上体育类专业竞赛奖30113人次,兰星宇同学获2022年亚洲体操锦标赛吊环冠军、2023年第十届亚洲体操锦标赛男子团体和男子吊环冠军以及第3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男子团体和男子吊环冠军。

以美化人,提升学生审美与人文素养。出台《广西大学新时代美育工作实施方案》,落实2个学分的美育修读要求,构建富有八桂民族特色的八桂+X”之美的美育课程体系,加强美育教材建设,完善艺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艺术审美体验+艺术专项特长的教学模式,加强艺术学科建设,发挥艺术专业教育对公共艺术教育的促进作用,丰富文化艺术实践活动,建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彩调剧)传承基地等美育实践基地,推进文化传承与创新,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开设美育课程96门,引进精品美育慕课45门;实施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打造润物无声的环境育人新格局书记开局项目。艺术类竞赛获得省区级以上奖15项。

以劳塑人,建设“五位一体”劳动创新课程。出台《广西大学新时代劳动教育实施方案》,明确人才培养方案中劳动教育内容,按要求开设《劳动》必修课(不少于32学时),科学设置劳动教育内容,构建锄头主义精神传承+亚热带作物耕读+广西少数民族技艺+专业劳动实践+志愿服务五位一体的劳动创新课程体系,建设一院一课特色化劳动课程,推动专业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活动、创新创业教育、志愿服务等有机融合。

三、深入推进教育教学综合评价与改革

逐步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一是开展学院本科教学工作自评和专业建设自评,促进专业内涵建设,全校所有学院、招生专业完成自评。二是每年对学院进行综合考核,专设本科专业建设及本科教育单项考核,考核结果纳入学院整体考核范畴,与学院绩效挂钩。三是增强标准意识和标准观念,出台《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标准》,涵盖专业、课程、教材、教师教学等10个教学环节,促进形成可观察、可量化、可比较、可评估的工作机制。

深入实施学生推免评价改革。修订《广西大学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工作实施办法》,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推免生遴选的重要内容和录取的重要依据,德智体美劳全面衡量,以德为先,注重对学生政治态度、思想表现、道德品质、科学精神、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等方面的考查,思想品德考核不合格者不予推荐和录取。坚决克服唯分数、唯论文的顽瘴痼疾,突出考查学生的一贯学业表现,注重并加强对本科阶段学习情况的过程性评价,将本科阶段学业综合成绩作为最基础的遴选指标。学生综合排名总分由”“”“”“”“五个模块得分和综合表现模块加分构成:德10%+60%+10%+10%+10%+综合表现加分。

四、着力强化“五育”育人保障与支持

学校健全“大思政”大教务”“大后勤”“大科研”“大协同五大支撑保障体系,构建党委领导、部门协同、上下联动、责任落实工作格局,服务教学中心工作。充分有效利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相关经费进行统筹规划、科学管理,将德智体美劳教育经费纳入学校年度经费计划,持续实施本科教学内涵主要指标倍增计划项目,加大教学经费投入,支持专业课程建设、教师开展教学改革研究。积极利用学校、社会及校友的各种有效资源,深入挖掘校内外潜力,积极争取经费支持,建立多元化筹资渠道。创新基层教学组织模式,建立上下协同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基层教学组织在教学管理、教学研究、教学基本建设、质量监控、师资培训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育工作评价纳入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指标体系,加强课程督导,加强教风、学风的评价、督导机制,建立职能部门、教师、学生齐抓共管、互促共进的有效机制。

五、人才培养取得明显成效

专业建设显著增强。学校共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6个,自治区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3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总数占学校招生专业的69.7%,一流专业学院覆盖率96.15%

课程质量持续提升。2022-2023年获得国家级一流课程10门、自治区级一流课程25门、自治区级课程思政示范课16门。

创新创业能力凸显。第九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广西赛区选拔赛获金奖24项、银奖46项、铜奖26项,13项推荐国赛,获奖数量再创新高。

考研率读研率上升。本科毕业生读研率不断提高,从2019-2020学年的20.7%提高到2022-2023学年的27.78%

毕业生去向落实率稳中有进。全校毕业生去向落实率稳中有进,由2019-2020学年的82.2%提高到2022-2023学年的83.51%

用人单位满意度高并保持稳定。调查表明,近三年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总体满意度达到99%,对我校毕业生思想品质、发展潜力、职业能力、专业水平、工作态度等五个方面的评价均为非常满意


 

第九部分  问题与对策

教师考核机制需强化本科中心地位

一、问题表现

教师队伍建设发展保障体系、条件支持机制有待健全,部分教师投入本科教学工作的精力还不能满足高质量教学的需要,落实本科教学工作中心地位的实际效果还有改进空间。

二、原因分析

教师对本科教学工作的责任担当意识还不够强,目前学校尚未形成系统、完善的教师教学考核和激励制度,考核和晋升的联动机制有待进一步优化。

三、改进措施

(一)健全教学考核和激励机制

修订《广西大学教学工作量计算办法》,结合人才培养工作,建立教师教学档案,将教学建设类工作要求纳入教师年度考核、聘期考核、职称评定体系,促进教师潜心育人;出台《广西大学高水平教学成果奖励办法》,完善激励机制,对那些在本科教学工作、人才培养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在评奖评优中予以倾斜 。

(二)构建教师分类考核评价体系

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精神,探索教师评价考核改革,出台《广西大学岗位设置与聘用管理办法》《广西大学教职工年度考核办法》等相关制度,分类制定聘用合同,制定不同的教学科研任务考核评价标准。探索不同岗位不同标准、不同考核重点的教学科研综合考核体系,在年度考核中,重点考核教学任务完成情况;在聘期考核中,重点考核高水平教学成果和科研业绩,形成“基本要求+高质量建设”全覆盖的考核评价体系。


 

附录一:广西大学2022-2023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支撑数据

 

1.截至2023930日,本科生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比例59.92%

 

2.教师数量及结构(截至2023930日)

1)全校整体情况

附表全校教师数量及结构统计表

项目

专任教师

外聘教师

数量

比例(%

数量

比例(%

总计

2109

/

1111

/

职称

正高级

515

24.42

223

20.07

其中教授

476

22.57

95

8.55

副高级

695

32.95

384

34.56

其中副教授

604

28.64

158

14.22

中级

872

41.35

482

43.38

其中讲师

746

35.37

279

25.11

初级

4

0.19

20

1.80

其中助教

1

0.05

12

1.08

未评级

23

1.09

2

0.18

最高学位

博士

1509

71.55

285

25.65

硕士

493

23.38

577

51.94

学士

96

4.55

248

22.32

无学位

11

0.52

1

0.09

年龄

35岁及以下

434

20.58

195

17.55

36-45

765

36.27

560

50.41

46-55

676

32.05

241

21.69

56岁及以上

234

11.10

115

10.35

 

2)分专业情况

附表分专业专任教师数量情况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专任教师数量

生师比

近五年新进教师

双师型教师

具有行业企业背景教师

备注

010101

哲学

22

7.45

2

0

0

 

020101

经济学

16

22.44

5

0

0

 

020301K

金融学

28

12.68

4

0

5

 

020401

国际经济与贸易

11

11.18

2

0

0

 

030101K

法学

41

15.90

18

12

5

 

030503

思想政治教育

29

4.90

8

0

0

 

040202K

运动训练

30

6.67

6

0

0

 

050101

汉语言文学

31

14.00

6

3

9

 

050102

汉语言

5

32.00

0

0

0

 

050103

汉语国际教育

10

19.70

4

1

3

 

050201

英语

26

5.23

3

1

0

 

050207

日语

10

12.70

3

1

1

 

050220

泰语

7

15.57

2

0

0

 

050223

越南语

8

14.00

5

0

0

 

050261

翻译

14

3.36

1

1

1

 

050301

新闻学

13

14.69

4

0

0

 

050303

广告学

8

12.13

1

0

0

 

070101

数学与应用数学

29

6.90

8

0

0

 

070102

信息与计算科学

21

5.57

4

0

0

 

070201

物理学

25

9.80

9

0

0

 

070301

化学

33

9.42

11

0

9

 

070302

应用化学

32

4.13

9

0

3

 

070701

海洋科学

40

7.78

12

0

8

 

071001

生物科学

24

5.42

6

0

0

 

071002

生物技术

21

12.10

5

0

0

 

071004

生态学

22

5.86

7

3

1

 

080202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26

18.50

6

0

1

 

080203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12

17.75

4

1

2

 

080204

机械电子工程

34

13.35

11

0

3

 

080207

车辆工程

20

12.40

6

0

0

 

080401

材料科学与工程

51

12.55

21

2

10

 

080501

能源与动力工程

24

16.25

5

0

0

 

080601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43

30.26

12

3

16

 

080701

电子信息工程

14

7.57

3

0

1

 

080702

电子科学与技术

29

24.45

10

0

2

 

080703

通信工程

14

14.07

3

0

4

 

080710T

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

10

5.80

2

0

0

 

080801

自动化

36

8.31

12

0

7

 

08090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34

17.50

9

1

13

 

081001

土木工程

70

19.93

34

1

27

 

081101

水利水电工程

38

6.37

19

0

13

 

081301

化学工程与工艺

53

18.70

14

6

22

 

081505T

矿物资源工程

22

14.45

3

1

1

 

081701

轻化工程

41

5.24

10

12

20

 

081702

包装工程

13

7.54

5

2

4

 

082402

木材科学与工程

14

11.86

5

0

0

 

082502

环境工程

28

11.89

5

4

3

 

082701

食品科学与工程

20

13.50

5

12

12

 

082801

建筑学

23

14.09

3

3

9

 

090101

农学

44

5.57

20

0

0

 

090102

园艺

20

5.50

8

0

0

 

090103

植物保护

34

6.82

14

0

0

 

090201

农业资源与环境

16

13.94

4

0

0

 

090301

动物科学

36

13.31

13

0

3

 

090401

动物医学

43

10.37

14

1

2

 

090501

林学

28

10.82

11

3

3

 

100701

药学

28

12.82

13

0

4

 

120201K

工商管理

35

5.86

1

0

4

 

120203K

会计学

23

14.43

16

1

1

 

120401

公共事业管理

44

14.77

6

0

0

 

120901K

旅游管理

11

3.27

0

0

2

 

130202

音乐学

19

9.11

1

0

0

 

130205

舞蹈学

7

18.71

1

0

0

 

130309

播音与主持艺术

3

31.33

0

1

1

 

130401

美术学

12

13.58

0

0

0

 

130501

艺术设计学

19

14.89

4

0

0

 

080904K

信息安全

24

9.00

6

0

10

已停招

120204

财务管理

4

45.25

0

0

0

已停招

082702

食品质量与安全

1

2.00

0

1

1

已停招

090601

水产养殖学

6

2.00

1

0

0

已停招

050302

广播电视学

5

0.80

0

2

1

已停招

020201K

财政学

0

--

0

0

0

已停招

020305T

金融数学

0

--

0

0

0

已停招

030302

社会工作

0

--

0

0

0

已停招

040104

教育技术学

0

--

0

0

0

已停招

040203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0

--

0

0

0

已停招

071102

应用心理学

0

--

0

0

0

已停招

080206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0

--

0

0

0

已停招

080404

冶金工程

0

--

0

0

0

已停招

080405

金属材料工程

0

--

0

0

0

已停招

080406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

0

--

0

0

0

已停招

080903

网络工程

0

--

0

0

0

已停招

081003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0

--

0

0

0

已停招

081302

制药工程

0

--

0

0

0

已停招

081304T

能源化学工程

0

--

0

0

0

已停招

082302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

0

--

0

0

0

已停招

082303

农业电气化

0

--

0

0

0

已停招

082403

林产化工

0

--

0

0

0

已停招

082802

城乡规划

0

--

0

0

0

已停招

082803

风景园林

0

--

0

0

0

已停招

082901

安全工程

0

--

0

0

0

已停招

083001

生物工程

0

--

0

0

0

已停招

083002T

生物制药

0

--

0

0

0

已停招

090302T

蚕学

0

--

0

0

0

已停招

090502

园林

0

--

0

0

0

已停招

120101

管理科学

0

--

0

0

0

已停招

120102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0

--

0

0

0

已停招

120202

市场营销

0

--

0

0

0

已停招

120301

农林经济管理

0

--

0

0

0

已停招

120404

土地资源管理

0

--

0

0

0

已停招

120602

物流工程

0

--

0

0

0

已停招

120801

电子商务

0

--

0

0

0

已停招

130304

戏剧影视文学

0

--

0

0

0

已停招

130502

视觉传达设计

0

--

0

0

0

已停招

130503

环境设计

0

--

0

0

0

已停招

 

附表分专业专任教师职称、学历结构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专任教师总数

职称结构

学历结构

备注

教授

副教授

中级及以下

博士

硕士

学士及以下

数量

授课教授比例(%

010101

哲学

22

10

80.00

6

5

17

3

2

 

020101

经济学

16

7

100.00

4

5

15

0

1

 

020301K

金融学

28

8

100.00

10

8

27

0

1

 

020401

国际经济与贸易

11

7

100.00

2

1

11

0

0

 

030101K

法学

41

12

100.00

16

13

32

7

2

 

030503

思想政治教育

29

6

100.00

7

15

23

6

0

 

040202K

运动训练

30

2

100.00

5

23

6

19

5

 

050101

汉语言文学

31

16

100.00

7

7

31

0

0

 

050102

汉语言

5

0

--

1

4

3

2

0

 

050103

汉语国际教育

10

1

100.00

3

6

9

1

0

 

050201

英语

26

5

80.00

11

10

10

15

1

 

050207

日语

10

2

100.00

2

5

8

2

0

 

050220

泰语

7

0

--

1

6

0

7

0

 

050223

越南语

8

0

--

0

8

4

4

0

 

050261

翻译

14

1

100.00

4

7

5

7

2

 

050301

新闻学

13

3

67.00

5

5

11

2

0

 

050303

广告学

8

0

--

5

2

5

1

2

 

070101

数学与应用数学

29

12

100.00

9

8

28

1

0

 

070102

信息与计算科学

21

6

100.00

9

6

17

4

0

 

070201

物理学

25

11

91.00

8

5

25

0

0

 

070301

化学

33

12

100.00

8

12

31

1

1

 

070302

应用化学

32

14

100.00

8

9

29

2

1

 

070701

海洋科学

40

2

50.00

12

24

38

2

0

 

071001

生物科学

24

11

100.00

5

5

23

0

1

 

071002

生物技术

21

8

100.00

6

3

20

1

0

 

071004

生态学

22

7

100.00

9

4

21

1

0

 

080202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26

9

89.00

8

9

19

5

2

 

080203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12

2

100.00

4

6

10

1

1

 

080204

机械电子工程

34

10

100.00

10

12

26

6

2

 

080207

车辆工程

20

2

100.00

8

10

16

4

0

 

080401

材料科学与工程

51

13

92.00

18

18

51

0

0

 

080501

能源与动力工程

24

6

100.00

7

10

20

1

3

 

080601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43

5

100.00

20

18

35

8

0

 

080701

电子信息工程

14

3

100.00

5

6

9

2

3

 

080702

电子科学与技术

29

8

100.00

11

7

26

1

2

 

080703

通信工程

14

4

100.00

4

6

13

1

0

 

080710T

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

10

1

100.00

5

4

9

1

0

 

080801

自动化

36

13

85.00

7

14

28

8

0

 

08090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34

10

90.00

11

12

31

3

0

 

081001

土木工程

70

17

100.00

17

31

67

1

2

 

081101

水利水电工程

38

12

83.00

11

12

36

2

0

 

081301

化学工程与工艺

53

22

95.00

13

15

50

1

2

 

081505T

矿物资源工程

22

7

100.00

6

7

18

3

1

 

081701

轻化工程

41

11

91.00

19

10

39

1

1

 

081702

包装工程

13

1

100.00

3

7

13

0

0

 

082402

木材科学与工程

14

1

100.00

5

7

14

0

0

 

082502

环境工程

28

9

89.00

11

8

27

1

0

 

082701

食品科学与工程

20

5

80.00

9

6

17

2

1

 

082801

建筑学

23

3

100.00

7

9

15

8

0

 

090101

农学

44

17

88.00

10

15

43

1

0

 

090102

园艺

20

6

83.00

5

9

18

2

0

 

090103

植物保护

34

8

88.00

11

15

33

1

0

 

090201

农业资源与环境

16

4

100.00

5

7

15

1

0

 

090301

动物科学

36

7

86.00

6

14

35

1

0

 

090401

动物医学

43

10

80.00

14

19

41

2

0

 

090501

林学

28

7

100.00

4

16

26

1

1

 

100701

药学

28

6

100.00

7

14

27

1

0

 

120201K

工商管理

35

11

100.00

15

7

22

11

2

 

120203K

会计学

23

2

100.00

5

16

22

0

1

 

120401

公共事业管理

44

15

100.00

14

13

37

7

0

 

120901K

旅游管理

11

4

100.00

5

2

9

2

0

 

130202

音乐学

19

1

100.00

8

10

3

13

3

 

130205

舞蹈学

7

1

100.00

0

5

1

4

2

 

130309

播音与主持艺术

3

0

--

0

2

0

2

1

 

130401

美术学

12

1

100.00

1

10

5

7

0

 

130501

艺术设计学

19

1

100.00

7

11

4

15

0

 

050302

广播电视学

5

2

100.00

3

0

3

0

2

已停招

080904K

信息安全

24

7

100.00

11

6

20

4

0

已停招

082702

食品质量与安全

1

1

100.00

0

0

0

1

0

已停招

090601

水产养殖学

6

3

100.00

1

2

5

1

0

已停招

120204

财务管理

4

1

100.00

2

0

0

4

0

已停招

020201K

财政学

0

0

--

0

0

0

0

0

已停招

020305T

金融数学

0

0

--

0

0

0

0

0

已停招

030302

社会工作

0

0

--

0

0

0

0

0

已停招

040104

教育技术学

0

0

--

0

0

0

0

0

已停招

040203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0

0

--

0

0

0

0

0

已停招

071102

应用心理学

0

0

--

0

0

0

0

0

已停招

080206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0

0

--

0

0

0

0

0

已停招

080404

冶金工程

0

0

--

0

0

0

0

0

已停招

080405

金属材料工程

0

0

--

0

0

0

0

0

已停招

080406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

0

0

--

0

0

0

0

0

已停招

080903

网络工程

0

0

--

0

0

0

0

0

已停招

081003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0

0

--

0

0

0

0

0

已停招

081302

制药工程

0

0

--

0

0

0

0

0

已停招

081304T

能源化学工程

0

0

--

0

0

0

0

0

已停招

082302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

0

0

--

0

0

0

0

0

已停招

082303

农业电气化

0

0

--

0

0

0

0

0

已停招

082403

林产化工

0

0

--

0

0

0

0

0

已停招

082802

城乡规划

0

0

--

0

0

0

0

0

已停招

082803

风景园林

0

0

--

0

0

0

0

0

已停招

082901

安全工程

0

0

--

0

0

0

0

0

已停招

083001

生物工程

0

0

--

0

0

0

0

0

已停招

083002T

生物制药

0

0

--

0

0

0

0

0

已停招

090302T

蚕学

0

0

--

0

0

0

0

0

已停招

090502

园林

0

0

--

0

0

0

0

0

已停招

120101

管理科学

0

0

--

0

0

0

0

0

已停招

120102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0

0

--

0

0

0

0

0

已停招

120202

市场营销

0

0

--

0

0

0

0

0

已停招

120301

农林经济管理

0

0

--

0

0

0

0

0

已停招

120404

土地资源管理

0

0

--

0

0

0

0

0

已停招

120602

物流工程

0

0

--

0

0

0

0

0

已停招

120801

电子商务

0

0

--

0

0

0

0

0

已停招

130304

戏剧影视文学

0

0

--

0

0

0

0

0

已停招

130502

视觉传达设计

0

0

--

0

0

0

0

0

已停招

130503

环境设计

0

0

--

0

0

0

0

0

已停招

 

3.专业设置及调整情况(截至2023930日)

附表专业设置及调整情况

本科专业总数

普通本科招生专业数

新专业名单

当年停招专业名单

106

67

风景园林、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海洋科学、能源化学工程、生物科学、生物制药、思想政治教育、药学、艺术设计学、运动训练、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智能建造

 

4.截至2023930日,全校整体生师比20.43,各专业生师比参见附表2

 

5.截至2023930日,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元)54035.75

 

6.2022-2023学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万元)26610.03。(本指标按学年统计)

 

7.截至2023930日,生均图书(册)96.36

 

8.截至2023930日,电子图书(册)3739931

 

9.截至2023930日,生均教学行政用房(平方米)16.12,生均实验室面积(平方米)2.11

 

10.2022年生均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元)3281.75

 

11.2022年本科专项教学经费(自然年度内学校立项用于本科教学改革和建设的专项经费总额)(万元)35055.8

 

12.2022年生均本科实验经费(自然年度内学校用于实验教学运行、维护经费生均值)(元)1731.57

 

13.2022年生均本科实习经费(自然年度内用于本科培养方案内的实习环节支出经费生均值)(元)516.69

 

14.2022-2023学年全校开设课程总门数4510

注:学年度内实际开设的本科培养计划内课程总数,跨学期讲授的同一门课程计1门。

 

15.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比例(按授予学位门类、专业),按学科门类统计参见表5

附表各专业实践教学学分及实践场地情况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实践学分

实践场地

备注

集中性实践环节

实验教学

课外科技活动

实践环节占比

专业实验室数量

实习实训基地

数量

学年接收学生人次

010101

哲学

20.0

4.0

0.0

16.0

0

10

4

 

020101

经济学

20.38

5.41

0.5

17.19

2

11

70

 

020301K

金融学

23.2

4.59

0.0

18.04

2

15

100

 

020401

国际经济与贸易

22.5

4.6

0.0

18.07

2

4

51

 

030101K

法学

22.5

1.1

0.0

16.28

0

20

258

 

030503

思想政治教育

20.0

3.0

2.0

15.33

0

8

23

 

040202K

运动训练

21.0

6.9

0.0

17.44

2

7

109

 

050101

汉语言文学

21.0

0.0

0.0

15.0

0

1

18

 

050102

汉语言

28.0

0.0

0.0

17.5

0

0

0

 

050103

汉语国际教育

21.0

0.0

0.0

15.0

1

1

17

 

050201

英语

26.67

0.0

0.0

16.67

0

6

60

 

050207

日语

26.0

0.0

0.0

16.25

0

6

32

 

050220

泰语

25.0

0.0

0.0

15.62

0

5

32

 

050223

越南语

25.0

0.0

0.0

15.62

0

5

32

 

050261

翻译

24.0

0.0

0.0

15.0

0

7

60

 

050301

新闻学

25.0

2.0

2.0

19.29

0

7

103

 

050303

广告学

21.0

4.0

2.0

17.86

0

7

103

 

070101

数学与应用数学

31.2

7.8

0.0

24.92

0

15

36

 

070102

信息与计算科学

36.0

7.0

0.0

26.88

0

15

31

 

070201

物理学

24.67

10.33

0.0

22.88

13

10

0

 

070301

化学

20.5

18.5

0.0

25.57

10

6

78

 

070302

应用化学

19.0

20.0

2.0

25.16

8

5

116

 

070701

海洋科学

25.0

15.0

0.0

25.0

7

9

71

 

071001

生物科学

30.5

19.5

0.0

32.26

4

5

492

 

071002

生物技术

21.75

21.75

0.0

28.25

7

5

492

 

071004

生态学

23.5

17.0

10.0

25.31

3

8

32

 

080202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35.3

10.7

0.4

26.08

13

14

1154

 

080203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36.5

6.5

0.0

26.88

1

12

846

 

080204

机械电子工程

29.0

13.0

0.0

26.25

12

8

1232

 

080207

车辆工程

30.5

18.0

0.0

30.31

13

6

354

 

080401

材料科学与工程

37.25

12.75

0.0

31.25

1

11

1433

 

080501

能源与动力工程

30.5

11.5

0.0

26.25

8

6

492

 

080601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28.0

12.8

0.0

24.94

5

17

728

 

080701

电子信息工程

34.0

11.0

2.0

29.03

0

7

254

 

080702

电子科学与技术

28.0

12.0

0.0

25.81

24

13

0

 

080703

通信工程

33.0

7.0

4.0

25.81

0

4

400

 

080710T

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

26.0

13.0

0.0

25.16

0

0

0

 

080801

自动化

27.0

12.8

0.0

25.68

4

27

137

 

08090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34.33

15.67

2.67

28.04

2

10

1220

 

081001

土木工程

32.0

9.5

4.0

25.62

6

13

862

 

081101

水利水电工程

28.0

12.25

0.0

25.16

3

0

0

 

081301

化学工程与工艺

30.5

9.5

0.0

25.81

12

6

620

 

081505T

矿物资源工程

36.0

4.5

0.0

25.31

2

3

239

 

081701

轻化工程

31.5

9.0

2.0

25.31

6

27

346

 

081702

包装工程

31.5

12.0

2.0

27.19

4

12

260

 

082402

木材科学与工程

33.0

18.0

4.0

31.87

1

6

257

 

082502

环境工程

28.5

9.0

0.0

25.0

1

7

344

 

082701

食品科学与工程

26.25

13.25

2.0

25.48

10

8

332

 

082801

建筑学

30.0

49.0

0.0

39.3

0

0

0

 

090101

农学

24.25

14.62

0.0

24.68

12

47

633

 

090102

园艺

28.0

18.0

0.0

28.75

13

31

526

 

090103

植物保护

28.0

19.25

0.0

29.53

18

21

573

 

090201

农业资源与环境

28.0

14.25

0.0

26.41

21

24

248

 

090301

动物科学

32.0

16.0

0.0

30.0

15

7

29

 

090401

动物医学

35.5

25.0

2.0

29.8

16

4

2

 

090501

林学

26.5

20.0

0.0

29.06

10

25

1111

 

100701

药学

33.5

7.0

0.0

25.31

10

6

49

 

120201K

工商管理

24.5

4.0

0.0

18.39

3

6

6

 

120203K

会计学

19.25

4.0

0.0

14.9

3

8

5

 

120401

公共事业管理

28.0

2.0

0.0

20.0

0

6

149

 

120901K

旅游管理

25.5

0.0

0.0

16.45

0

7

0

 

130202

音乐学

26.0

0.5

0.0

16.56

0

0

0

 

130205

舞蹈学

24.0

12.0

0.0

22.5

0

0

0

 

130309

播音与主持艺术

26.0

10.0

2.0

22.22

1

4

15

 

130401

美术学

24.0

0.5

0.0

15.31

0

0

0

 

130501

艺术设计学

24.0

3.5

0.0

17.19

0

0

0

 

020201K

财政学

27.0

13.0

0.0

25.0

0

0

0

已停招

020305T

金融数学

31.67

8.5

2.83

22.74

0

0

0

已停招

030302

社会工作

34.5

0.0

2.0

19.17

0

0

0

已停招

040104

教育技术学

52.0

22.0

4.0

39.78

0

0

0

已停招

040203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36.5

0.0

4.0

19.21

0

2

30

已停招

050302

广播电视学

27.0

18.5

4.0

28.44

0

5

73

已停招

071102

应用心理学

43.0

2.0

4.0

24.19

0

19

0

已停招

080206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43.0

6.0

4.0

25.79

0

0

0

已停招

080404

冶金工程

41.0

10.5

0.0

27.54

0

0

0

已停招

080405

金属材料工程

40.0

15.0

0.0

32.35

0

0

0

已停招

080406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

37.5

12.0

0.0

29.12

0

0

0

已停招

080903

网络工程

29.5

18.0

1.5

31.67

0

0

0

已停招

080904K

信息安全

40.25

8.0

1.75

26.24

1

2

70

已停招

081003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49.5

9.0

0.0

30.47

0

0

0

已停招

081302

制药工程

28.5

15.5

5.0

25.88

0

0

0

已停招

081304T

能源化学工程

34.0

9.5

1.0

25.59

0

0

0

已停招

082302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

42.5

6.0

0.0

25.39

0

0

0

已停招

082303

农业电气化

34.0

18.5

0.0

29.33

0

0

0

已停招

082403

林产化工

27.0

22.0

4.0

25.65

0

0

0

已停招

082702

食品质量与安全

33.5

15.0

0.0

28.53

2

15

431

已停招

082802

城乡规划

43.0

10.0

0.0

26.5

0

0

0

已停招

082803

风景园林

39.5

13.0

4.0

27.93

0

0

0

已停招

082901

安全工程

41.5

5.5

4.0

25.13

0

0

0

已停招

083001

生物工程

35.0

17.0

0.0

30.59

0

0

0

已停招

083002T

生物制药

28.0

17.0

5.0

26.47

0

0

0

已停招

090302T

蚕学

23.5

37.0

4.0

31.68

0

0

0

已停招

090502

园林

38.0

13.0

4.0

26.7

0

0

0

已停招

090601

水产养殖学

35.0

15.0

0.0

29.41

0

2

0

已停招

120101

管理科学

32.0

20.0

4.0

28.11

0

0

0

已停招

120102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32.0

22.0

6.5

29.19

0

0

0

已停招

120202

市场营销

37.0

8.0

0.0

25.57

0

0

0

已停招

120204

财务管理

19.0

5.0

0.0

16.0

3

0

0

已停招

120301

农林经济管理

27.5

18.0

0.0

25.85

0

0

0

已停招

120404

土地资源管理

34.0

0.0

2.0

21.25

0

2

15

已停招

120602

物流工程

39.5

20.0

0.0

31.15

0

0

0

已停招

120801

电子商务

34.0

22.0

2.0

29.47

0

0

0

已停招

130304

戏剧影视文学

25.0

4.0

0.0

18.12

0

0

0

已停招

130502

视觉传达设计

26.0

8.0

0.0

21.25

0

0

0

已停招

130503

环境设计

26.0

5.0

0.0

19.38

0

0

0

已停招

全校校均

/

29.70

10.31

1.11

24.34

3.49

3

117

 

 

16.选修课学分占总学分比例(按授予学位门类、专业),按授予学位门类统计参见表6

附表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学时、学分情况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学时数

学分数

备注

总数

其中

其中

总数

其中

必修课占比(%

选修课占比(%

理论教学占比(%

实验教学占比(%

必修课占比(%

选修课占比(%

010101

哲学

2556.00

89.36

10.64

82

2.5

150

70.67

16

 

020101

经济学

2800.50

84.36

15.64

76.16

3.11

150

82.58

17.42

 

020301K

金融学

2834.80

82.64

17.36

75.18

4.22

154

74.61

19.16

 

020401

国际经济与贸易

2720.00

81.69

18.31

78.46

2.72

150

80

20

 

030101K

法学

2690.00

78.59

21.41

75.76

2.16

145

60.69

23.79

 

030503

思想政治教育

2400.00

90.33

9.67

95.58

3.17

150

83.67

16.33

 

040202K

运动训练

2560.00

70.63

29.38

52.5

4.3

160

60

26.25

 

050101

汉语言文学

2240.00

80.00

20.00

85

0

140

80

20

 

050102

汉语言

2560.00

76.88

23.13

82.5

4.53

160

59.38

23.13

 

050103

汉语国际教育

2240.00

75.71

24.29

85

0

140

75.71

24.29

 

050201

英语

2816.67

79.64

20.36

78.75

2.01

160

68.23

20.1

 

050207

日语

3310.00

81.39

18.61

80.18

1.75

160

80.94

19.06

 

050220

泰语

3058.00

84.04

15.96

79.59

1.9

160

83.13

16.88

 

050223

越南语

3222.00

79.39

20.61

81.13

1.8

160

79.06

20.94

 

050261

翻译

2974.00

77.67

22.33

81.71

1.95

160

79.69

20.31

 

050301

新闻学

2560.00

79.38

20.63

81.17

14.38

140

82.86

17.14

 

050303

广告学

2560.00

79.38

20.63

82.81

11.64

140

83.21

16.79

 

070101

数学与应用数学

2373.60

86.11

13.89

85.41

5.85

156.5

74.76

13.67

 

070102

信息与计算科学

2910.00

87.63

12.37

64.33

25.84

160

71.25

8.75

 

070201

物理学

2859.33

81.91

18.09

76.03

10.98

153

69.06

16.34

 

070301

化学

3135.50

88.65

11.35

58.83

19.26

152.5

76.07

17.05

 

070302

应用化学

3366.00

81.94

18.06

62.21

17.11

155

55.81

20.32

 

070701

海洋科学

3278.00

82.67

17.33

78.4

11.17

160

78.75

21.25

 

071001

生物科学

3390.00

86.31

13.69

55.4

18.41

155

80

20

 

071002

生物技术

3151.00

87.18

12.82

59.76

22.09

154

79.87

18.51

 

071004

生态学

3618.00

86.95

13.05

53.29

15.04

160

80.31

19.69

 

080202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3528.40

87.08

12.92

75.74

10.77

176.4

84.69

15.08

 

080203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3054.00

79.70

20.30

80.88

9.82

160

80.94

14.06

 

080204

机械电子工程

3686.00

89.64

10.36

62.56

37.44

160

79.69

20.31

 

080207

车辆工程

3542.00

84.75

15.25

85.38

9.82

160

80

20

 

080401

材料科学与工程

3194.50

81.22

18.78

76.46

7.01

160

82.03

14.06

 

080501

能源与动力工程

3108.00

87.00

13.00

84.11

7.92

160

49.06

20

 

080601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3136.00

91.65

8.35

69.07

7.33

163.6

52.08

9.35

 

080701

电子信息工程

2598.00

79.06

20.94

76.75

7.01

155

30.65

14.84

 

080702

电子科学与技术

3068.00

88.49

11.51

72.29

10.98

155

70

14.84

 

080703

通信工程

2902.00

85.11

14.89

67.88

4.07

155

30.32

15.81

 

080710T

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

3758.00

74.88

25.12

58.14

7.34

155

66.13

17.1

 

080801

自动化

3304.00

88.38

11.62

58.6

8.35

155

70.97

11.61

 

08090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3266.00

85.83

14.17

63.95

20.41

178.33

79.63

14.02

 

081001

土木工程

3147.00

91.29

8.71

81.36

6.03

162

73.07

10.49

 

081101

水利水电工程

2910.00

91.48

8.52

76.7

23.3

160

90.63

9.38

 

081301

化学工程与工艺

2480.00

85.16

14.84

74.19

12.26

155

66.77

14.84

 

081505T

矿物资源工程

2560.00

85.00

15.00

76.25

11.25

160

26.88

12.5

 

081701

轻化工程

2704.00

81.07

18.93

70.71

9.47

160

62.19

18.13

 

081702

包装工程

2904.00

81.27

18.73

73.21

8.26

160

65.94

14.38

 

082402

木材科学与工程

2560.00

84.06

15.94

73.13

11.09

160

84.06

15.94

 

082502

环境工程

3246.00

84.97

15.03

58.35

13.62

150

86

14

 

082701

食品科学与工程

2874.00

83.86

16.14

69.97

14.86

155

83.71

16.29

 

082801

建筑学

3480.00

85.29

14.71

71.55

22.59

201

88.06

11.94

 

090101

农学

3106.00

88.28

11.72

65.9

14.46

157.5

70.32

14.29

 

090102

园艺

3382.00

89.12

10.88

56.48

17.09

160

68.75

13.75

 

090103

植物保护

3198.00

88.24

11.76

59.1

15.45

160

67.81

14.69

 

090201

农业资源与环境

3222.00

86.84

13.16

61.14

13.35

160

65.94

16.56

 

090301

动物科学

2558.00

83.42

16.58

72.48

24

160

83.44

16.56

 

090401

动物医学

3454.00

82.60

17.40

62.13

21.77

203

63.79

17.73

 

090501

林学

3722.00

86.03

13.97

51.37

15.15

160

65

18.44

 

100701

药学

2990.00

83.41

16.59

65.62

32.58

160

60.63

18.44

 

120201K

工商管理

2781.33

85.23

14.77

79.27

3.72

155

78.49

16.56

 

120203K

会计学

2551.00

87.30

12.70

94.98

3.76

156

80.61

11.54

 

120401

公共事业管理

2400.00

89.33

10.67

80

0.08

150

62.67

17.33

 

120901K

旅游管理

2480.00

94.84

5.16

100

0

155

73.23

11.61

 

130202

音乐学

2560.00

82.50

17.50

82.27

1.48

160

67.5

17.5

 

130205

舞蹈学

2560.00

82.50

17.50

77.5

7.5

160

68.75

17.5

 

130309

播音与主持艺术

3444.00

83.10

16.90

79.15

18.7

162

64.2

12.35

 

130401

美术学

2560.00

87.50

12.50

83.52

1.48

160

73.75

12.5

 

130501

艺术设计学

2560.00

72.50

27.50

82.81

2.19

160

58.75

27.5

 

020201K

财政学

2874.00

84.97

15.03

78.98

7.24

160

83.13

16.88

已停招

020305T

金融数学

3159.67

75.55

24.45

71.53

6.36

176.67

72.45

23.02

已停招

030302

社会工作

3240.00

71.11

28.89

80.83

0

180

71.11

28.89

已停招

040104

教育技术学

3348.00

79.57

20.43

57.65

11.47

186

36.02

13.98

已停招

040203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3447.00

80.16

19.84

78.07

4.35

190

90

10

已停招

050302

广播电视学

2560.00

81.88

18.13

82.81

11.64

160

81.88

18.13

已停招

071102

应用心理学

3351.00

76.90

23.10

73.68

0

186

76.88

23.12

已停招

080206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3902.00

87.90

12.10

86.78

8.92

190

74.21

25.79

已停招

080404

冶金工程

2637.00

67.92

32.08

85.59

14.41

187

84.49

15.51

已停招

080405

金属材料工程

2514.00

82.50

17.50

80.43

19.57

170

87.65

12.35

已停招

080406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

2554.00

81.21

18.79

85.12

14.88

170

87.65

12.35

已停招

080903

网络工程

3024.00

78.31

21.69

89.91

10.09

150

81.67

18.33

已停招

080904K

信息安全

3530.00

84.25

15.75

65.69

8.72

183.88

55.95

18.35

已停招

081003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2567.00

79.31

20.69

87.14

12.86

192

90.63

9.38

已停招

081302

制药工程

3618.00

87.84

12.16

78.88

12.94

170

84.41

15.59

已停招

081304T

能源化学工程

2854.00

71.30

28.70

87.6

10.65

170

85.29

14.71

已停招

082302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

3420.00

76.05

23.95

88.65

8.42

191

75.65

24.35

已停招

082303

农业电气化

3267.00

67.49

32.51

66.85

5.85

179

27.65

18.72

已停招

082403

林产化工

2854.00

71.30

28.70

71.34

24.28

191

70.42

29.58

已停招

082702

食品质量与安全

3202.00

88.26

11.74

64.46

15.68

170

83.82

16.18

已停招

082802

城乡规划

3712.00

88.36

11.64

61.1

38.79

200

86.5

13.5

已停招

082803

风景园林

3412.00

78.37

21.63

72.57

6.86

188

78.19

21.81

已停招

082901

安全工程

2189.00

78.80

21.20

93.76

4.48

187

84.22

15.78

已停招

083001

生物工程

3318.00

83.60

16.40

58.59

16.4

170

80

20

已停招

083002T

生物制药

3642.00

88.58

11.42

77.7

14.17

170

84.71

15.29

已停招

090302T

蚕学

3444.00

84.32

15.68

64.78

19.8

191

89.53

10.47

已停招

090502

园林

3400.00

72.74

27.26

81.47

0

191

73.04

26.96

已停招

090601

水产养殖学

3210.00

84.80

15.20

80.56

19.44

170

62.35

17.06

已停招

120101

管理科学

3338.00

68.72

31.28

70.64

10.78

185

68.65

31.35

已停招

120102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3330.00

71.20

28.80

80.84

11.89

185

70.27

29.73

已停招

120202

市场营销

3189.00

77.99

22.01

74.32

4.23

176

78.41

21.59

已停招

120204

财务管理

2744.00

78.43

21.57

77.62

2.84

150

75.33

24.67

已停招

120301

农林经济管理

3234.00

74.40

25.60

73.62

9.12

176

75

25

已停招

120404

土地资源管理

2560.00

82.50

17.50

78.75

0

160

82.5

17.5

已停招

120602

物流工程

3389.00

75.57

24.43

65.06

8.91

191

75.92

24.08

已停招

120801

电子商务

3394.00

74.54

25.46

72.3

11.26

190

32.11

15.79

已停招

130304

戏剧影视文学

3285.00

80.27

19.73

81.1

0

160

72.81

27.19

已停招

130502

视觉传达设计

2976.00

83.87

16.13

87.7

4.7

160

81.25

18.75

已停招

130503

环境设计

2814.00

87.49

12.51

78.36

2.95

160

81.25

18.75

已停招

全校校均

/

3022.72

83.46

16.54

74.21

9.87

164.39

72.75

16.97

 

 

17.2022-2023学年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占教授总数的比例(不含讲座)87.73%,各专业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占教授总数的比例(不含讲座)参见附表7

 

18.2022-2023学年教授讲授本科课程占课程总门数的比例29.27%,教授讲授本科课程占课程总门次数的比例19.98%。各专业教授授课情况附表7

附表各专业教授讲授本科课程占课程总门数、门次数的比例情况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教授总数

授课教授数

授课教授占比(%

专业课门数

教授授课门数

教授授课门数占比(%

专业课门次数

教授授课门次数

教授授课门次数占比(%

备注

010101

哲学

10

8

80

55

27

49.09

56

28

50

 

020101

经济学

7

7

100

70

23

32.86

81

26

32.1

 

020301K

金融学

8

8

100

69

23

33.33

97

25

25.77

 

020401

国际经济与贸易

7

7

100

30

17

56.67

30

17

56.67

 

030101K

法学

12

12

100

86

27

31.4

124

36

29.03

 

030503

思想政治教育

6

6

100

42

22

52.38

43

22

51.16

 

040202K

运动训练

2

2

100

100

3

3

132

4

3.03

 

050101

汉语言文学

16

16

100

74

38

51.35

102

45

44.12

 

050102

汉语言

0

0

0

13

1

7.69

13

1

7.69

 

050103

汉语国际教育

1

1

100

74

23

31.08

74

23

31.08

 

050201

英语

5

4

80

65

8

12.31

78

11

14.1

 

050207

日语

2

2

100

51

8

15.69

54

9

16.67

 

050220

泰语

0

0

0

24

0

0

24

0

0

 

050223

越南语

0

0

0

25

0

0

25

0

0

 

050261

翻译

1

1

100

65

6

9.23

68

6

8.82

 

050301

新闻学

3

2

66.67

52

7

13.46

58

7

12.07

 

050303

广告学

0

0

0

38

0

0

38

0

0

 

070101

数学与应用数学

12

12

100

78

34

43.59

80

34

42.5

 

070102

信息与计算科学

6

6

100

38

16

42.11

38

16

42.11

 

070201

物理学

11

10

90.91

124

47

37.9

129

48

37.21

 

070301

化学

12

12

100

152

72

47.37

165

72

43.64

 

070302

应用化学

14

14

100

73

35

47.95

74

35

47.3

 

070701

海洋科学

2

1

50

82

8

9.76

103

8

7.77

 

071001

生物科学

11

11

100

67

22

32.84

68

23

33.82

 

071002

生物技术

8

8

100

93

32

34.41

109

35

32.11

 

071004

生态学

7

7

100

49

23

46.94

49

23

46.94

 

080202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9

8

88.89

113

35

30.97

155

42

27.1

 

080203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2

2

100

42

11

26.19

55

14

25.45

 

080204

机械电子工程

10

10

100

58

29

50

97

36

37.11

 

080207

车辆工程

2

2

100

37

1

2.7

42

1

2.38

 

080401

材料科学与工程

13

12

92.31

130

50

38.46

168

57

33.93

 

080501

能源与动力工程

6

6

100

76

18

23.68

122

22

18.03

 

080601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5

5

100

187

64

34.22

418

86

20.57

 

080701

电子信息工程

3

3

100

49

19

38.78

50

20

40

 

080702

电子科学与技术

8

8

100

140

39

27.86

178

43

24.16

 

080703

通信工程

4

4

100

39

12

30.77

61

15

24.59

 

080710T

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

1

1

100

16

1

6.25

16

1

6.25

 

080801

自动化

13

11

84.62

53

9

16.98

76

13

17.11

 

08090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10

9

90

76

19

25

127

21

16.54

 

081001

土木工程

17

17

100

208

88

42.31

556

137

24.64

 

081101

水利水电工程

12

10

83.33

80

25

31.25

98

29

29.59

 

081301

化学工程与工艺

22

21

95.45

105

48

45.71

276

86

31.16

 

081505T

矿物资源工程

7

7

100

74

20

27.03

95

25

26.32

 

081701

轻化工程

11

10

90.91

81

25

30.86

93

25

26.88

 

081702

包装工程

1

1

100

43

4

9.3

44

4

9.09

 

082402

木材科学与工程

1

1

100

55

12

21.82

56

13

23.21

 

082502

环境工程

9

8

88.89

74

28

37.84

109

38

34.86

 

082701

食品科学与工程

5

4

80

83

21

25.3

114

28

24.56

 

082801

建筑学

3

3

100

73

11

15.07

168

18

10.71

 

090101

农学

17

15

88.24

56

29

51.79

104

43

41.35

 

090102

园艺

6

5

83.33

40

17

42.5

58

24

41.38

 

090103

植物保护

8

7

87.5

55

25

45.45

170

57

33.53

 

090201

农业资源与环境

4

4

100

67

17

25.37

91

18

19.78

 

090301

动物科学

7

6

85.71

99

33

33.33

170

41

24.12

 

090401

动物医学

10

8

80

117

33

28.21

188

39

20.74

 

090501

林学

7

7

100

73

27

36.99

121

36

29.75

 

100701

药学

6

6

100

83

25

30.12

112

29

25.89

 

120201K

工商管理

11

11

100

74

22

29.73

76

22

28.95

 

120203K

会计学

2

2

100

31

9

29.03

55

13

23.64

 

120401

公共事业管理

15

15

100

85

31

36.47

153

40

26.14

 

130202

音乐学

1

1

100

121

7

5.79

317

11

3.47

 

130205

舞蹈学

1

1

100

55

10

18.18

78

10

12.82

 

130309

播音与主持艺术

0

0

0

56

4

7.14

58

4

6.9

 

130401

美术学

1

1

100

61

5

8.2

90

5

5.56

 

130501

艺术设计学

1

1

100

65

2

3.08

91

2

2.2

 

020305T

金融数学

0

0

0

11

4

36.36

19

4

21.05

已停招

050302

广播电视学

2

2

100

4

0

0

4

0

0

已停招

080903

网络工程

0

0

0

4

0

0

8

0

0

已停招

080904K

信息安全

7

7

100

48

12

25

55

12

21.82

已停招

082702

食品质量与安全

1

1

100

7

3

42.86

8

4

50

已停招

082802

城乡规划

0

0

0

5

2

40

5

2

40

已停招

120204

财务管理

1

1

100

33

9

27.27

53

11

20.75

已停招

120404

土地资源管理

0

0

0

7

1

14.29

11

1

9.09

已停招

130502

视觉传达设计

0

0

0

5

0

0

5

0

0

已停招

130503

环境设计

0

0

0

4

0

0

5

0

0

已停招

注:本表教授统计含当年离职和直属附属医院人员,不含外聘教师。

 

19.各专业实践教学及实习实训基地及其使用情况参见附表5

 

20.截至2023831日,应届本科生毕业率95.93%,分专业应届本科生毕业率见附表8

附表分专业应届本科生毕业率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毕业班应届生人数

毕业人数

毕业率(%

备注

010101

哲学

50

49

98.00

 

020101

经济学

66

62

93.94

 

020301K

金融学

223

220

98.65

 

020401

国际经济与贸易

25

25

100.00

 

030101K

法学

192

190

98.96

 

040202K

运动训练

75

68

90.67

 

050101

汉语言文学

159

154

96.86

 

050103

汉语国际教育

57

53

92.98

 

050201

英语

103

102

99.03

 

050207

日语

54

54

100.00

 

050220

泰语

26

26

100.00

 

050223

越南语

27

26

96.30

 

050261

翻译

35

35

100.00

 

050301

新闻学

75

75

100.00

 

050303

广告学

61

60

98.36

 

070101

数学与应用数学

125

120

96.00

 

070102

信息与计算科学

40

36

90.00

 

070201

物理学

97

84

86.60

 

070301

化学

90

84

93.33

 

070302

应用化学

66

59

89.39

 

070701

海洋科学

80

71

88.75

 

071001

生物科学

56

51

91.07

 

071002

生物技术

83

79

95.18

 

071004

生态学

28

27

96.43

 

080202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86

78

90.70

 

080203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81

78

96.30

 

080204

机械电子工程

175

169

96.57

 

080207

车辆工程

86

79

91.86

 

080401

材料科学与工程

142

140

98.59

 

080501

能源与动力工程

103

97

94.17

 

080601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340

324

95.29

 

080701

电子信息工程

29

26

89.66

 

080702

电子科学与技术

149

142

95.30

 

080703

通信工程

115

105

91.30

 

080801

自动化

86

72

83.72

 

08090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103

101

98.06

 

081001

土木工程

330

312

94.55

 

081101

水利水电工程

102

101

99.02

 

081301

化学工程与工艺

276

271

98.19

 

081505T

矿物资源工程

94

90

95.74

 

081701

轻化工程

88

82

93.18

 

081702

包装工程

50

49

98.00

 

082402

木材科学与工程

54

53

98.15

 

082502

环境工程

91

89

97.80

 

082701

食品科学与工程

54

51

94.44

 

082801

建筑学

32

32

100.00

 

090101

农学

117

113

96.58

 

090102

园艺

70

68

97.14

 

090103

植物保护

94

89

94.68

 

090201

农业资源与环境

74

70

94.59

 

090301

动物科学

141

136

96.45

 

090401

动物医学

111

109

98.20

 

090501

林学

143

139

97.20

 

100701

药学

113

108

95.58

 

120201K

工商管理

61

61

100.00

 

120203K

会计学

115

115

100.00

 

120401

公共事业管理

129

128

99.22

 

130202

音乐学

53

49

92.45

 

130205

舞蹈学

38

38

100.00

 

130309

播音与主持艺术

28

27

96.43

 

130401

美术学

49

48

97.96

 

020305T

金融数学

53

53

100.00

已停招

050302

广播电视学

33

33

100.00

已停招

080903

网络工程

72

68

94.44

已停招

080904K

信息安全

133

123

92.48

已停招

082702

食品质量与安全

33

33

100.00

已停招

082802

城乡规划

29

29

100.00

已停招

120204

财务管理

115

114

99.13

已停招

120404

土地资源管理

65

64

98.46

已停招

130502

视觉传达设计

45

43

95.56

已停招

130503

环境设计

44

43

97.73

已停招

全校整体

/

6517

6252

95.93

 

 

21.截至2023831日,应届本科毕业生学位授予率100.00%,分专业应届本科生学位授予率见附表9

附表分专业应届本科生学位授予率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应届毕业生人数

获得学位人数

学位授予率(%

备注

010101

哲学

49

49

100.00

 

020101

经济学

62

62

100.00

 

020301K

金融学

220

220

100.00

 

020401

国际经济与贸易

25

25

100.00

 

030101K

法学

190

190

100.00

 

040202K

运动训练

68

68

100.00

 

050101

汉语言文学

154

154

100.00

 

050103

汉语国际教育

53

53

100.00

 

050201

英语

102

102

100.00

 

050207

日语

54

54

100.00

 

050220

泰语

26

26

100.00

 

050223

越南语

26

26

100.00

 

050261

翻译

35

35

100.00

 

050301

新闻学

75

75

100.00

 

050303

广告学

60

60

100.00

 

070101

数学与应用数学

120

120

100.00

 

070102

信息与计算科学

36

36

100.00

 

070201

物理学

84

84

100.00

 

070301

化学

84

84

100.00

 

070302

应用化学

59

59

100.00

 

070701

海洋科学

71

71

100.00

 

071001

生物科学

51

51

100.00

 

071002

生物技术

79

79

100.00

 

071004

生态学

27

27

100.00

 

080202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78

78

100.00

 

080203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78

78

100.00

 

080204

机械电子工程

169

169

100.00

 

080207

车辆工程

79

79

100.00

 

080401

材料科学与工程

140

140

100.00

 

080501

能源与动力工程

97

97

100.00

 

080601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324

324

100.00

 

080701

电子信息工程

26

26

100.00

 

080702

电子科学与技术

142

142

100.00

 

080703

通信工程

105

105

100.00

 

080801

自动化

72

72

100.00

 

08090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101

101

100.00

 

081001

土木工程

312

312

100.00

 

081101

水利水电工程

101

101

100.00

 

081301

化学工程与工艺

271

271

100.00

 

081505T

矿物资源工程

90

90

100.00

 

081701

轻化工程

82

82

100.00

 

081702

包装工程

49

49

100.00

 

082402

木材科学与工程

53

53

100.00

 

082502

环境工程

89

89

100.00

 

082701

食品科学与工程

51

51

100.00

 

082801

建筑学

32

32

100.00

 

090101

农学

113

113

100.00

 

090102

园艺

68

68

100.00

 

090103

植物保护

89

89

100.00

 

090201

农业资源与环境

70

70

100.00

 

090301

动物科学

136

136

100.00

 

090401

动物医学

109

109

100.00

 

090501

林学

139

139

100.00

 

100701

药学

108

108

100.00

 

120201K

工商管理

61

61

100.00

 

120203K

会计学

115

115

100.00

 

120401

公共事业管理

128

128

100.00

 

130202

音乐学

49

49

100.00

 

130205

舞蹈学

38

38

100.00

 

130309

播音与主持艺术

27

27

100.00

 

130401

美术学

48

48

100.00

 

020305T

金融数学

53

53

100.00

已停招

050302

广播电视学

33

33

100.00

已停招

080903

网络工程

68

68

100.00

已停招

080904K

信息安全

123

123

100.00

已停招

082702

食品质量与安全

33

33

100.00

已停招

082802

城乡规划

29

29

100.00

已停招

120204

财务管理

114

114

100.00

已停招

120404

土地资源管理

64

64

100.00

已停招

130502

视觉传达设计

43

43

100.00

已停招

130503

环境设计

43

43

100.00

已停招

全校整体

/

6252

6252

100.00

 

 

22.截至2023831日,应届本科毕业生去向落实率83.56%,分专业毕业生去向落实率见附表10

附表10  分专业应届毕业生去向落实率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应届毕业生人数

去向落实人数

去向落实率(%

备注

010101

哲学

49

38

77.55

 

020101

经济学

62

50

80.65

 

020301K

金融学

220

185

84.09

 

020401

国际经济与贸易

25

20

80.00

 

030101K

法学

190

111

58.42

 

040202K

运动训练

68

62

91.18

 

050101

汉语言文学

154

130

84.42

 

050103

汉语国际教育

53

42

79.25

 

050201

英语

102

90

88.24

 

050207

日语

54

47

87.04

 

050220

泰语

26

22

84.62

 

050223

越南语

26

25

96.15

 

050261

翻译

35

30

85.71

 

050301

新闻学

75

62

82.67

 

050303

广告学

60

57

95.00

 

070101

数学与应用数学

120

102

85.00

 

070102

信息与计算科学

36

28

77.78

 

070201

物理学

84

55

65.48

 

070301

化学

84

76

90.48

 

070302

应用化学

59

42

71.19

 

070701

海洋科学

71

57

80.28

 

071001

生物科学

51

42

82.35

 

071002

生物技术

79

58

73.42

 

071004

生态学

27

18

66.67

 

080202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78

56

71.79

 

080203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78

76

97.44

 

080204

机械电子工程

169

134

79.29

 

080207

车辆工程

79

71

89.87

 

080401

材料科学与工程

140

129

92.14

 

080501

能源与动力工程

97

70

72.16

 

080601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324

289

89.20

 

080701

电子信息工程

26

23

88.46

 

080702

电子科学与技术

142

119

83.80

 

080703

通信工程

105

92

87.62

 

080801

自动化

72

56

77.78

 

08090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101

81

80.20

 

081001

土木工程

312

297

95.19

 

081101

水利水电工程

101

97

96.04

 

081301

化学工程与工艺

271

218

80.44

 

081505T

矿物资源工程

90

82

91.11

 

081701

轻化工程

82

75

91.46

 

081702

包装工程

49

42

85.71

 

082402

木材科学与工程

53

49

92.45

 

082502

环境工程

89

78

87.64

 

082701

食品科学与工程

51

43

84.31

 

082801

建筑学

32

32

100.00

 

090101

农学

113

93

82.30

 

090102

园艺

68

50

73.53

 

090103

植物保护

89

75

84.27

 

090201

农业资源与环境

70

56

80.00

 

090301

动物科学

136

121

88.97

 

090401

动物医学

109

99

90.83

 

090501

林学

139

123

88.49

 

100701

药学

108

89

82.41

 

120201K

工商管理

61

50

81.97

 

120203K

会计学

115

87

75.65

 

120401

公共事业管理

128

101

78.91

 

130202

音乐学

49

45

91.84

 

130205

舞蹈学

38

34

89.47

 

130309

播音与主持艺术

27

27

100.00

 

130401

美术学

48

36

75.00

 

020305T

金融数学

53

34

64.15

已停招

050302

广播电视学

33

29

87.88

已停招

080903

网络工程

68

57

83.82

已停招

080904K

信息安全

123

91

73.98

已停招

082702

食品质量与安全

33

28

84.85

已停招

082802

城乡规划

29

24

82.76

已停招

120204

财务管理

114

89

78.07

已停招

120404

土地资源管理

64

52

81.25

已停招

130502

视觉传达设计

43

40

93.02

已停招

130503

环境设计

43

36

83.72

已停招

全校整体

/

6252

5224

83.56

 

 

23.2022-2023学年体质测试达标率86.77%,分专业体质测试合格率见附表11

附表11  分专业体质测试合格率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参与测试人数

测试合格人数

合格率(%

备注

010101

哲学

163

143

87.73

 

020101

经济学

230

207

90.00

 

020301K

金融学

384

298

77.60

 

020401

国际经济与贸易

50

46

92.00

 

030101K

法学

655

593

90.53

 

030503

思想政治教育

105

102

97.14

 

050101

汉语言文学

439

394

89.75

 

050103

汉语国际教育

191

180

94.24

 

050201

英语

172

144

83.72

 

050207

日语

130

115

88.46

 

050220

泰语

102

95

93.14

 

050223

越南语

106

94

88.68

 

050261

翻译

58

53

91.38

 

050301

新闻学

167

147

88.02

 

050303

广告学

96

78

81.25

 

070101

数学与应用数学

230

189

82.17

 

070102

信息与计算科学

82

61

74.39

 

070201

物理学

221

170

76.92

 

070301

化学

283

240

84.81

 

070302

应用化学

109

89

81.65

 

070701

海洋科学

295

249

84.41

 

071001

生物科学

86

71

82.56

 

071002

生物技术

213

177

83.10

 

071004

生态学

74

61

82.43

 

080202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332

279

84.04

 

080203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150

119

79.33

 

080204

机械电子工程

314

230

73.25

 

080207

车辆工程

143

118

82.52

 

080401

材料科学与工程

429

352

82.05

 

080501

能源与动力工程

345

290

84.06

 

080601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851

683

80.26

 

080701

电子信息工程

71

51

71.83

 

080702

电子科学与技术

672

564

83.93

 

080703

通信工程

202

154

76.24

 

080710T

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

27

23

85.19

 

080801

自动化

135

104

77.04

 

08090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289

232

80.28

 

081001

土木工程

1327

1097

82.67

 

081101

水利水电工程

257

209

81.32

 

081301

化学工程与工艺

927

791

85.33

 

081505T

矿物资源工程

313

273

87.22

 

081701

轻化工程

129

97

75.19

 

081702

包装工程

96

77

80.21

 

082402

木材科学与工程

93

78

83.87

 

082502

环境工程

324

282

87.04

 

082701

食品科学与工程

281

248

88.26

 

082801

建筑学

220

200

90.91

 

090101

农学

186

161

86.56

 

090102

园艺

91

74

81.32

 

090103

植物保护

199

172

86.43

 

090201

农业资源与环境

226

197

87.17

 

090301

动物科学

452

378

83.63

 

090401

动物医学

339

315

92.92

 

090501

林学

242

208

85.95

 

100701

药学

359

316

88.02

 

120201K

工商管理

122

110

90.16

 

120203K

会计学

208

180

86.54

 

120401

公共事业管理

591

533

90.19

 

130202

音乐学

147

133

90.48

 

130205

舞蹈学

133

131

98.50

 

130309

播音与主持艺术

84

78

92.86

 

130401

美术学

153

134

87.58

 

130501

艺术设计学

190

178

93.68

 

020305T

金融数学

46

24

52.17

已停招

050302

广播电视学

28

20

71.43

已停招

080903

网络工程

66

38

57.58

已停招

080904K

信息安全

172

127

73.84

已停招

082702

食品质量与安全

33

22

66.67

已停招

120204

财务管理

173

150

86.71

已停招

120404

土地资源管理

60

47

78.33

已停招

130502

视觉传达设计

38

22

57.89

已停招

130503

环境设计

39

31

79.49

已停招

全校整体

/

22523

19543

86.77

 


 

附录二:广西大学农学本科专业教学质量报告

 

1. 培养目标

1.1 专业现状概述

广西大学农学院农学专业创建于1932年,现有专任教师41人,其中教授16人,副教授9人,副研究员2人,讲师14人;40岁以下教师占51.22%;具有校外学缘的教师比例为82.93%40人拥有博士学位,占97.56%。师资队伍建设规划目标明确,实施效果良好,已形成了由专业带头人和一批中、青年骨干教师组成的学术梯队,发展前景良好。

在专业建设方面,近二十年来取得了显著成绩。农学专业先后入选自治区精品专业(2003年)、自治区优质专业(2006年)、国家首批特色专业(2007年)、国家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专业(2014年)、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19年)、农学专业国家级虚拟教研室(2022年)。2015年连续获得广西大学优势特色专业群广西壮族自治区创新创业改革示范专业称号。农学专业面向全国招生,目前本科的招生规模为每年2个班,现有本科在校生363人。

1.2 培养目标及其达成度

1.2.1 培养目标

根据国家一流专业建设要求,以安吉共识——中国新农科建设宣言为指导,针对我国亚热带农业可持续发展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一带一路倡议的需求和新农科发展的需要,坚持学校立足广西,服务全国,辐射东盟,面向世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社会责任感、法治意识、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的创新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农学人才。具体培养目标如下:

【培养目标1素质目标:职业道德品质】勤恳朴诚,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实践中自觉遵守职业道德和规范,了解国情社情民情,能够自觉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和践行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理念。

【培养目标2知识目标:专业知识】具有扎实的现代农业基础知识、熟练的实验技能,熟悉农作物的遗传与发育规律、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术与育种方法,以及运用种子生产与种子质量全程控制技术的能力。

【培养目标3能力目标:创新创业能力】能够与时俱进,紧跟国内外农学技术前沿和发展趋势,开展创新创业工作。

【培养目标4能力目标:职业领导力】身心健康,具有较强的沟通表达能力,能够通过口头和书面表达、现代化媒体技术等表达方式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具有团队协作精神和组织管理能力,能胜任现代农业、农业生物技术及其相关领域的教学科研、行政事业、企业单位的技术骨干或团队负责人角色。

【培养目标5能力目标:职业发展力】具有跟踪与发展农业领域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以及能够通过终身学习适应职业发展的能力。

1.2.2 达成度情况

人才培养目标达成度高。农学专业围绕立德树人的总体目标,坚持走内涵式发展和特色办学模式,以提升教学质量为根本,努力把握好四个度(即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与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适应度,教师和教学资源条件的保障度,教学和质量保障体系运行的有效度,学生和社会用人单位的满意度等),实现了学生综合能力、实践能力的显著提升和培养目标的达成。根据调研相关数据,绝大部分毕业生认为到工作岗位后能够将自己具备的各种能力予以充分施展,绝大部分用人单位认为所录用的本专业毕业生的综合能力较强,能够胜任本领域的岗位工作。近三年来,毕业生进国内外知名院校深造平均比例为45.2%

毕业生就业满意度高。综合毕业生跟踪反馈数据、第三方机构大数据分析和定量分析结果,本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设置合理,毕业生对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质量等方面较为满意。近三年,农学专业毕业生初次毕业去向落实率稳步提高(平均为81.92%),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契合社会需求,毕业生市场竞争力较好,满意度高。

1.3 质量标准

农学专业按照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全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落实知识、能力与素质协同培养的目标要求,形成具有服务广西地方农业产业发展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服务于学校努力建设特色鲜明的国内一流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发展定位。

1.4 培养方案

在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广西大学农学院十四五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文件的指导下,农学专业立足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有创新精神、有实践能力、有法治意识、有国际视野的五有创新型人才。

1.4.1 坚持产出导向,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以国家专业类质量标准设置培养方案及课程。农学专业以植物生产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为基础,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课程体系,配备师资队伍、构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专业实践环节的设置均高于国家标准25%的要求,其他师资条件、教学设施满足国家标准,课程体系满足国家标准对课程设置的要求。培养方案坚持“OBE”产出导向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强化成果产出,各个培养环节与课程均有明确的培养目标与产出要求。

以新农科教育理念修订2022版人才培养方案。2020版培养方案相比,2022版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总学分从150学分上调为162学分。其中通识必修课程学分由27学分增加到31学分。通识选修课程学分由8学分增加到10学分,新增开课《公共艺术课程模块》2学分。专业核心课学分由19学分增加到21学分。专业选修课学分由13学分增加到16学分,在专业选修课程中开设《智慧农业》、《精准农业》、《基因组与分子育种》、《农业机械化与信息化》4门交叉课程。集中实践必修课由之前的27学分增加到28学分,新增《文献检索》0.5学分以及《农业科技论文写作实训》0.5学分。

OBE产出导向教育理念贯穿培养过程。2022版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将12项毕业要求归纳为知识架构A、能力要求B和素质要求C三类,同时细分为A1-3B1-5C1-428个内涵观测点。将课程按先修后续关系和课程目标分类,构建了通识课、学门课、学类课、专业课、实践课、选修课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和课程目标对应支撑毕业要求和毕业要求内涵观测点,农学专业的12项毕业要求涵盖了植物生产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

1.4.2 强化基础理论,重视多学科交叉融合培养

提高基础理论课程比重,构建本硕贯通式人才培养模式。新修订的2022版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夯实基础,突出大类培养,强化学生专业能力为培养目标,在162个总学分中,通识必修课、学门核心必修课、学类核心必修课学分分别是312828,三者占总学分比例高达54.4%。同时增加挑战度,在高年级设置本硕贯通课程,让有深造目标的本科生提前修读研究生课程,为进入研究生阶段开展学术研究打好基础,实现本硕课程的有效衔接。

设置多学科交叉选修课程,夯实新农科人才知识结构。紧密跟随农业产业智能化、自动化、机械化的发展趋势,设置工、农、生物信息学等多学科结合的专业选修课程,如《智慧农业》、《农业机械化与信息化》、《精准农业》等课程,以拓宽学生知识面,改善知识结构,推动新兴农学专业人才的培养。

 

1.4.3 突出科教融汇,注重学生创新与科研能力提升

依托区域特色优势资源,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依托亚热带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亚热带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和植物科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特色科研和教学平台,将学科研究成果直接转化为课程的研究性和综合性教学内容,围绕水稻、木薯、甘蔗、亚热带特色果蔬等方面设计本科生创新实践选题,结合导师制,鼓励学生早进入实验室开展创新研究,积极参加学科竞赛。

设置本科生导师制课程,培养学生科学研究与实践能力。在第7学期,进行师生互选,确定导师,并开设导师制实践选修课程。导师在专业思想教育、课程选课、课程学习、科学研究及专业实践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重点提高学生科学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打造校内外合授课程,推进耕读教育与劳动教育。邀请行业专家,企业专家共同授课,打造校企合作课程,开阔学生专业视野,激发学生专业兴趣,主要课程有:《农业认知实践》、《智慧农业》等课程。如农业认知实践主要的合作企业有广西捷佳润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丰农控股有限公司、广西力源宝科技有限公司等。组织学生前往广西亚热带农科新城开展耕读教育、劳动教育。引导学生学农、爱农、知农、为农,增强学生服务三农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1.5 发展规划

1.5.1 专业设置紧密契合国家发展战略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

广西地处亚热带,并作为面向东盟的重要窗口,农业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明显。2019年,农学专业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2年获批农学专业国家级虚拟教研室。未来,农学专业将坚持以立足广西,服务三农,面向全国,辐射东盟为宗旨,以国家一流专业建设为目标,适应新农科发展需要,围绕广西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着力培养农学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服务我国亚热带农业可持续发展,并辐射东南亚。

1.5.2 建立稳定、规范、灵活相统一的专业建设与管理体系

完善教学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建立以选课制为基础,以学分计量制和学分绩点制为核心,以弹性学制、学分互认制、重修制为支撑的教学管理制度体系。并不断完善教学质量标准体系,严格教学要求,建立学业预警、淘汰机制,实现以学分积累作为学生毕业标准。

加强模块化本科课程体系建设。推进模块化课程建设与管理,丰富本科生优质课程资源和本硕贯通课程,为学生选择学分创造条件。同时各类模块化课程间实现整体优化与组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必修与选修的配合,优势互补,相辅相成,处理好知识、能力、素质等培养及整体培养与个性发展的关系,保证学生学有所用,才有所施。

健全本科生学业导师工作制度。制定完善本科生学业导师工作制度,为每个本科生配备导师,并在导师指导下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和学业生涯规划。实施辅修专业制度,学生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在导师指导下可自主选修辅修专业课程。

1.6 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问题:人才培养目标特色有待强化。

对策:一是在2022版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过程中,结合新农科的建设要求对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并依托学校作物学、植物保护学、生物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优势学科的师资队伍,成立了跨学科课程教学团队,开发了《智慧农业》、《基因组与分子育种》、《农业机械与信息化》等多学科交叉课程,以适应新农科发展的需要。二是按照《农学院培养目标合理性评价机制及修订制度》定期评价培养目标的合理性,并根据评价结果对培养目标进行修订。结合农科教育认证要求、学校定位、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及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参考专业教师、用人单位、往届毕业生、行业企业专家的评价意见,对培养目标进行定期修订。通常每4年进行一次评价,根据评价确定是否修订培养目标,周期内根据情况进行微调,促进持续改进。

 


 

2. 师资队伍

2.1 数量与结构

2.1.1 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年龄结构合理

现有专任教师41人,其中教授16人(占比39.02%),副教授(副研究员)11人(占比26.83%),讲师14人(占比34.15%)。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40人,占比97.56%,博士生导师15人、硕士生导师41人。年龄结构以中青年教师为主,平均年龄42.29岁,其中40岁以下教师占比51.22%41-50岁占比24.39%。教师队伍教学研究经验丰富,为农学专业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2.1.2 拥有一批高水平专家领衔的教学团队

农学专业现有高水平专家9人,其中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1人、广西特聘专家2人、八桂学者1人、广西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工程人选2人,以及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甘蔗、香蕉、水稻等领域专家多人。此外,由专家领衔组建了一批高水平教学团队,有力支撑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农学专业高水平专家情况见表2.1

2.1  农学专业高水平专家列表

各层次人才

数量

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

1

广西特聘专家

2

八桂学者

1

广西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工程人选

2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甘蔗)

1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试验站站长(香蕉)、

1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广西创新团队功能专家1人(水稻)

1

2.2 教育教学水平

2.2.1 专任教师队伍不断优化

近三年,农学专业共引进1名教授,2名副教授,11名助理教授;有4名教师晋升教授职称,3名教师晋升副教授。教师队伍结构不断优化,力量持续增强。

2.2.2 教学师资团队水平明显提升

学院严格执行教师准入制度,集中开展新进教师岗前培训。组织开展教学沙龙活动,强化教师教学基本功。深入推进导师制,以老带新,构建成长平台。学院教师教学水平明显提升,教师参与教学改革积极性增加,并取得一系列成果(见表2.2)。农学专业获得自治区级一流思政课1门、自治区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获自治区级以上立项的课程思政示范课项目3项、自治区级以上立项的教学改革项目6项。通过一系列改革,农学专业教学师资团队水平明显提升,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效果评优率逐年提高。

2.2  近三年农学专业教育教学水平

建设成果

数量

具体内容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1

农学

广西一流学科

1

作物学

教育部虚拟教研室试点

1

农学专业

自治区级一流本科课程

1

植物学线下一流课程

自治区级一流思政课程

1

植物学

自治区级虚拟仿真一流课程

1

甘蔗机械化收获虚拟仿真实验

自治区级课程思政示范基层教学组织

1

植物学课程教研室

自治区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1

《植物学》

自治区级以上立项的课程思政示范项目

3

植物学

植物生理学(双语)

经济作物栽培学

国家级教学改革项目

1

服务区域农业发展的综合性大学传统农科农业改造提升研究与实践(国家级教育部新农科)

自治区级教学改革项目

5

1.服务区域农业发展的多校联动传统农科专业改造提升研究与实践(自治区级)

2.基于翻转课堂的混合教学模式在植物生理学教学的实践研究(自治区级)

3.“知识链+思政+科教+产教四融合在农学核心课程植物生理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自治区级)

4.农林院校植物学实验课程微课翻转课堂混合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自治区级)

5.广西农学专业创新型人才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自治区级)

2.3 教师教学投入

2.3.1 政策牵引,激励教师投入教育教学

明确教授、副教授承担本科生教学要求。在教师聘任时根据教师承担的教学工作针对性考察教师的教学素质和能力,明确各个职称系列的教学要求。在职教授、副教授全部按照教育主管部门的相关要求承担本科生教学任务。

选派高水平任课教师保障本科教学质量。根据《广西大学本科教学三全育人实施工作规范》及其他相关要求,选派任课教师,学院教学督导员对课程的内容和任课教师进行审查,确保课程质量和教学实效。

健全激励机制引导教师回归教学本分。出台《农学院贡献绩效分配方案》,激励教师将主要精力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把教师日常指导学生学习、创新创业、社会实践、学科竞赛等各种活动的工作进行量化和认定,计入教育教学工作量。

2.3.2 项目驱动,营造浓厚教研教改氛围

倡导新时代四有教师标准,以教师专业能力发展为主线,搭建教师教学研究平台。以项目为引导,营造教研教改氛围,鼓励教师主持课题、开展项目研究,深入研究新时代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措施和方法,持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发展梯队,促进中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增强教师能力、结构的弹性。

近三年,农学专业获批自治区级一流思政课1门、自治区级课程思政示范课1门,立项教育部首批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1项,公开发表各类教研论文8篇,出版各类教研专著7部。

2.4 教师发展

为提高学院专任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深入研究教育教学规律,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农学院积极搭建成长平台,制定了《农学院基层教学组织业务学习制度》和《农学院关于加强一流专业建设的激励措施》,激活教师发展内生动力,全力为教师发展赋能。

2.4.1 构建教师培训体系,提升教师教学素质能力

岗前培训帮助新入职教师站上讲台组织新入职教师进行岗前集中专项培训,邀请知名教育教学专家、教学名师等,围绕学校文化、师德师风、教学技能、学术道德、教学管理制度、现代教育技术等开展培训,练好新入职教师教学基本功,帮助新入职教师站上讲台

资格认定助力新入职教师站稳讲台实施《广西大学新入职教师课程主讲资格认定办法(试行)》,合格者才能获得课程主讲教师资格,助力新教师顺利站稳讲台

教学沙龙促进骨干教师站好讲台定期举办教学沙龙或教学研讨课活动,邀请校内外教育教学领域著名学者、一流课程建设方面专家做客名师坊介绍教育教学先进理念和方法,传播相关学科前沿知识,促进骨干教师站好讲台

2.4.2 完善传帮带机制,培育黄大年式教学团队

搭建校级教师发展平台,加强农学专业国家虚拟教研室等基层组织建设,以培育建设甘蔗绿色生产教师团队自治区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为抓手,完善老、中、青教师传帮带机制,为青年教师一对一配备指导教师,关注教师成长。强化教师教学共同体建设,以课程责任教授为负责人,实施团队教学模式,组织开展各项教学活动,促进教学发展、专业发展、个体发展,提高团队育人能力。

2.4.3 以教学竞赛为抓手,营造教师良好成长氛围

学院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锤炼教学基本功为着力点,以教学竞赛为抓手,为广大青年教师的进步与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环境,促进教师成长。引导教师们创新教学理念、更新教学内容、推进课程思政、优化教学方法与手段、完善教学考核与评价,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积极探索智慧教育新形态。2023年获得广西区级教学创新大赛三等奖1项,校级青年教学竞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

2.4.4 以制度保障为基石,支持教师专业化发展

为青年教师提供稳定保障。学校为青年教师提供科研启动经费和安家费,实行协议年薪制,学院也制定了人才激励政策,为引进的高水平人才配套科研启动经费,奖励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的研究人员,提升教师幸福感、归属感和获得感。经过几年建设,学院教师队伍发展态势良好,农学专业近三年共引进1名教授,2名副教授,11名助理教授,学院在学校提供的人均40万元科研启动经费基础上增加了人均10万元科研经费,在学校和学院的大力支持下,4名助理教授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资助。

实施科研项目激励政策。经学院党政联席会讨论决定,重点对科技项目平台成果申报、高质量科技成果及人才引培等给予一定的科研配套经费支持,学院制定并实施了《农学院促进科技高质量发展激励政策》以及《农学院实现五大突破科技促进办法(修订)》,实现我院重大项目、重大奖项、顶级论文、高层次人才和团队的突破。

实行工资绩效公平制度。学院根据《广西大学绩效工资分配管理办法(试行)》(西大人〔201947号),制定了《农学院贡献绩效分配方案》等文件,对教师进行分类管理和评价,有效调动学院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

提供教师研修深造机会。学院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进修和深造。近年来,农学专业教师到国外高水平科研院所访学11人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20余人次。

2.5 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问题:新型教学组织亟待多样化,需聚焦学科交叉融合,突出创新力。新农科的探索对多学科、多领域协同育人能力提出了新要求。传统单一按照课程或者课程群组建的基层教学组织已不能满足时代要求,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新型教学组织成为发展常态,学院新型教学组织的内涵建设仍需要进一步加强。

对策: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组建多课程或者交叉课程群的虚拟教研室建设新模式,通过跨专业、跨学科、跨学院、跨校企等联合的开放合作,突破时空边界,协同打造精品教学资源库、优秀教学案例库、优质教师培训资源库等,促进学科交叉和技术融合,实现师资共建、课程融合、资源共享、协同创新,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3. 教学资源

3.1 教学经费

学校对农学专业建设给予高度重视,实行校院两级管理体制,将资源按共享原则,重新整合和优化配置。2020-2022年以来,学校各部门下拨的各项本科教学经费及学院划拨的本科教学经费每年不低于140万元,主要用于教学仪器设备维修、教学实习等(表3.1),基本满足现有专业教学需要,保证了专业教学工作开展和学生的培养质量。除此之外,2020年学校批准农学院实施一流本科教学条件提升项目一期,下拨经费330万元,用于教学实验设备更新。2022年通过特色专业项目库建设,学校给予学院1360万元进行一流学科、一流专业建设设备更新改造。

3.1  农学专业近三年教学经费划拨和使用情况

年份

项目代码

项目名称

收入(万元)

支出(万元)

2020

6423310001

农学院科研用地使用费

4.14

0.00

6423310002

农学院温网室使用费

12.50

0.00

A1600801

农学院-实验用品费

54.53

54.30

A1601101

农学院-教学实习费

42.40

42.00

A3310020501

教学设备维修费-农学院

9.00

9.00

A3310021102

农学院-教学日常运转费

17.12

17.12

V3310070102

(农科基地)-农学院基地(酬金)

1.50

1.50

合计

141.19

12455

2021

6423310001

农学院科研用地使用费

2.80

0.00

6423310002

农学院温网室使用费

5.10

5.10

A1600801

农学院-实验用品费

62.19

62.19

A1601101

农学院-教学实习费

46.19

46.19

A3310020501

教学设备维修费-农学院

9.00

9.00

A3310021102

农学院-教学日常运转费

18.90

18.90

V3310070102

(农科基地)-农学院基地(酬金)

0.93

0.93

V3310071902

农学院温网室日常维修

5.46

3.68

合计

150.57

145.99

2022

6423310001

农学院科研用地使用费

2.72

0.00

6423310002

农学院温网室使用费

4.41

0.00

A1600801

农学院-实验用品费

58.08

58.08

A1601101

农学院-教学实习费

44.83

44.83

A3310020501

教学设备维修费-农学院

11.00

11.00

A3310021102

农学院-教学日常运转费

17.20

17.20

T3310098231

22本科标志性教学成果倍增计划-农学院创新创业项目()

9.24

9.08

T3310098232

22本科标志性成果倍增计划-专业核心竞争力提升计划农学

28.35

23.62

T3310098234

22本科标志性成果倍增计划-教学成果奖倍增计划农学

2.70

2.66

T3310098235

22本科标志性成果倍增计划-优质课程倍增计划农学

28.48

24.62

合计

207.01

191.09

3.2 教学设施

建立健全教学平台,优化教学设施。农学院大型仪器共享服务平台从20061月正式运行,一直服务于农学专业等教学科研工作。

校内设有约6670平方米温室、大棚或者网室,用于农学专业本科生日常实验实习使用。另外,约1.15万平方米室内实验实习教学环境,覆盖农学所有实验实习课程,其中显微互动实验室2间(共约200平方米)、本科教学实验室5间(共约470平方米)、虚拟仿真实验室1间(约130平方米)、药品储存室2间(共约50平方米)、其他各类本科实验辅助用房10余间。

3.3 课程资源

积极利用在线学习平台,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课程与资源,通过合理选择课程,分类制作、分步推进,强化课程资源建设(表3.2),如植物学的MOOC课程,植物生理学(双语)的SPOC翻转课堂都取得突出的教学效果。

3.2  近三年线上、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网络公开课的开课课程情况

序号

课程名称

课程负责人

所属院系

上课方式

1

植物学

王爱勤

农学

MOOC

2

植物生理学(双语)

肖冬

农学

SPOC翻转课堂

3.4 社会资源

针对新生开设了职业规划系列讲座,开展入学教育、专业认知教育等,多层次、全方位地为学生们提供学习专业先进理念的机会。学院结合农学专业特色,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组织乡村振兴学社、农学院博士团等学生团队深入乡村开展社会实践,推动学以致用,争做学校产教融合先锋;实施大学生实岗锻炼项目,组织学生骨干与乡镇基层工作人员同吃同住同工作,打造沉浸式的社会实践,充分发挥实践的引领、辐射、渗透作用,推进学风建设工作全面开花。集聚优质校友资源,协同助力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开展乡村振兴直播带货活动,获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家级金奖1项,银奖3项。校友温标堂成立的捷佳润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智能水肥一体化技术灌溉了150万亩农田,获习近平总书记接见,被誉为种田神奇

3.5 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问题:教学资源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教学条件保障有待进一步强化。近三年,在学校通过实施教学倍增计划项目鼓励教师开展一系列数字化赋能课程教学改革,农学院将线上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及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作为建设重点,通过自建、整合、征集和引进等方式,开展了《植物学》、《智慧农业》、《甘蔗机械化收获虚拟仿真实验》等课程的建设,但是总体来说数字化教学资源数量、质量尚待进一步提升,需要探索多主体参与、多渠道供给、多形式应用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模式。在教材方面,虽然开展了一些教材建设,但缺乏国家级规划教材,尤其是新形态教材有待加强。

对策:进一步加强课程队伍建设,鼓励学术带头人等高职称人才组织青年教师,组建跨专业、跨学科、跨校教学团队,充分发挥好国家虚拟教研室平台及资源优势,加强课程教学资源建设。根据现有教材选用情况,面向新农科建设要求及广西农业特色产业、新农民、新乡村、新生态发展要求,建设一批农业+”专业课程教材或具有广西农业特色的新形态课程教材,融入前沿科技、最新产业态势和企业案例,以实现专业建设内涵提升。

 


 

4. 培养过程

4.1 教学改革

4.1.1不断完善和修订培养计划

农学专业培养方案坚持“OBE”产出导向理念以及新农科教育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强化成果产出,在各个培养环节与课程中明确培养目标与产出要求。修订了2022版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新方案紧扣广西大学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社会责任、法治意识、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的领军型、创新型、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人才培养总体目标,在原有基础上更加重视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培养,设置了一系列学科交叉课程,拓宽学生视野,充分利用学院现有实践平台,在广西亚热带农科新城、科研基地等开展耕读教育、劳动教育。

4.1.2 构建五融合三驱动创新教学模式

1.“五融合重构教学内容

思教融合。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出专业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农学院制定了《广西大学农学院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要求所有老师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对标融入知识点、课程和课程教学中,修订完成专业全部课程教学大纲,实现课程思政要素全融入。获得首批自治区级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自治区级课程思政示范课1门、自治区级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1个,引领学生以学农、爱农、兴农为己任。

科教融合。加强科研与教学相融相促。创新教学内容、手段方法,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进教材、进课程、进实验,如根据农学教师在甘蔗领域的科研成果建设了《甘蔗机械化收获虚拟仿真试验》自治区级一流课程。近3年共选拔近200名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并有约50名学生参与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创教结合。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学,对教学容进行重构形成创新能力阶梯式培养,以课堂创新知识启蒙创新意识,科学竞赛强化创新实践。另外,执行本科生导师制,畅通创建融合实施路径。学院学子在全国农科学子创新创业大赛、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均获得佳绩。

产教融合。学院整合各界资源,鼓励教师、学生、政府人员、企业家积极参与学院教学活动,引入能够体现现代农业新技术、新业态和新规范的企业案例丰富教学内容。如协同开展培养方案制定、协同课程设计、协同建设校外导师队伍、协同建设创新创业基地、协同开发《智慧农业》、《农业认知实践》等校企合授课程等。

学科交叉融合。新农科背景下,突出生物技术、数字技术赋能新农科建设,积极推进课程知识点学科交叉融合,增设《智慧农业》、《基因组与生物育种》等适应未来农业发展需求的课程。

2.“三驱动改革教学模式

由原来单一灌输式模式,改为与学科和现代信息化手段结合的教学模式,并依靠三个载体驱动教学模式改革。一是依托引入和自建慕课线上资源,构建线上线下混合的教学模式;二是依托校内、校外实践基地,构建产学研一体的授课模式;三是依托学校虚拟仿真教学中心,构建虚实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并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启发式讲授、互动式交流、探究式讨论,促进学生多维度思考,使学生从低阶感性认知上升到高阶理性领悟。

4.1.3 推进多元化评价,规范课程考核管理

推进多元化学习评价方式,实施N+1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有机结合的学业考评制度。建立以过程评价为主的学生学业评价体系,根据课程特点及教学要求探索综合性作业、课程论文、研究报告、现场考核记录、实践(实验)报告、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合理化、可操作性强的考核方式。根据课程性质不同,对各类课程考核进行分类管理。

4.1.4 构建多层次教学监督和教学效果评价体系

实行课程实施过程评价,利用督导评教、学院领导评教、同行听课评教及学生评教等手段方式,考查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态度、教学素养、教学手段的等级,并从评价的结果考察学生学习接受程度,通过信息员信息采集和校级、院级意见反馈制度对教育教学进行完善和提升。学院还组织专业专家对指定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定性定量评估。从近三年学生评教结果来看,学生评教覆盖率为100%,学生对学院教师满意度高,教师得分86分以上人数占比达98.99%,三年学生评教平均分为90.31分。

4.2 实践教学

4.2.1 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农学院以培养学生的学农爱农意识、协作精神以及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核心,实施一体两翼实践育人模式。

构建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农学院遵循需求导向,以生为本”“质量核心,特色发展”“强化实践,协同育人三原则,以实验实践能力培养标准为依据,依托国家级别和省部级教学10多个科研实训平台,构建了课堂理论教学实验基础研究实验创新研究综合应用企业实训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

打造创新创业、实践育人两翼载体。以成果为导向,以大学生创业训练项目、学科竞赛为载体,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多角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目前,依托亚热带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等校内实践基地群为平台,鼓励学生承担国家级别(1万元/项)、区级(0.6万元/项)和校级(0.6-0.1万元/项)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划拨专项经费,支持学生参加院、校、区级、国家级学科竞赛,形成点面结合、层层推进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4.2.2 实践教学队伍建设

构建校企联合实践教学育人共同体。坚持引进和培养并重,建立了一支科研能力强、思想素质硬的校内实践教学教师队伍。同时,结合农学院的特点,积极发挥作物学科专业方面的优势,围绕国家粮食、糖料等作物战略要求,深入挖掘农业龙头企业有效资源,依据区域产业发展需求,以及企业技术需求,达成校企联合培养的实践教学育人共同体。通过共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协同开展理论和实践教育教学课程设计、毕业论文设计等,形成企业实践导师和高校专业导师校企双导师队伍,目前有校外导师15人。

4.1  农学专业实习基地

序号

基地名称

地点

校内联系人

基地联系人

1

广西八桂农科有限公司

广西南宁

肖冬

陈绍阳

2

广西博士园种业有限公司

广西南宁

刘丕庆

陈达庆

3

广西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

广西崇左

韦茂贵

李恒锐

4

广西农科院甘蔗所

广西南宁

李志刚

刘昔辉

5

广西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广西南宁

韦茂贵

覃夏燕

6

广西农科院水稻研究所

广西南宁

冯斗

梁云涛

7

广西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

广西南宁

韦茂贵

翟瑞宁

8

广西亚热带作物研究所

广西南宁

陈鹏

陈涛

9

广西农科院生物所

广西南宁

禤维言

蒋慧萍

10

广西玉林盛华芸来农业有限公司

广西玉林

肖冬

陈某兰

11

横县镇龙乡六昌村民委员会(专业合作社)

广西南宁

肖冬

黄天福

12

广西亚热带农科新城

广西南宁

肖冬

汤昭

4.2.3 实践教学平台建设

农学专业历来重视实习与实践基地建设,与区内外相关企业建立了密切联系,借助企业调研、走访校友和企业学校招聘的机会开展座谈交流,推进学生实习安排、技术合作、项目攻关等活动。目前,除了本校广西亚热带农科新城实习基地以外农学专业与11家行业部门、企事业建立合作关系,建立校外的实习基地(表4.1),与行业管理部门、企业建立双导师制,共同指导学生开展实习、实践、创新创业训练、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环节。

4.2.4 创新创业实践教育

构建一引领、三驱动、三融合创新创业教学实践体系,即以新农科建设为引领,通过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群、科研训练平台、政校企资源三联驱动,扎实开展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创业意识等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实现专业学习与创新教育融合、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科研与教学融合、校内与校外产教融合。具体举措有:

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群驱动,实现专创融合。坚持理论知识课中学教育理念,构建面向全员、融入专业、强化实践、形式多样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群。通过在专业课程中融入创新创业元素,促进专业学习与创新教育融合;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大赛,提升学生参与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赋能第二课堂实践活动,组成扬帆起航二十大,青春筑梦振乡村实践队、益农公益服务队等志愿队伍,前往百色市右江区、那坡县等广西偏远贫困地区开展合作社政策宣讲、直播带货协助销售、农事帮扶等活动,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了解国情、感知社情、体察民情,培养一懂两爱的学农情怀,提升创新实践能力。

科研训练平台、实习实践基地支撑,实现科创融合。坚持科研训练做中学教育理念以亚热带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科研平台、广西亚热带农科新城(扶绥实习、实训基地)为重要依托,对科创融合实现全面支撑。通过全过程管理、基地化实践、个性化指导、信息化服务和多元化展示,逐步建立四级(国家级、自治区级、校级、院级)科研训练体系,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搭建科创平台。

政、校、企三元主体协同联动,实现产教融合。学院坚持协同育人教育理念,整合各界资源,激发教师、学生、政府人员、企业家等创业教育主体的活力,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支撑系统,如企业导师作为创新创业导师等。

经过不断创新创业实践,近三年农学专业学生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业训练项目4项,自治区级创新训练项目17项(表4.2);本科生以第一作者发表中文核心期刊论文5篇(表4.3)。竞赛方面,近三年获得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家级金奖1项,银奖4项;自治区级(省级)总决赛金奖3项;教师指导学生参加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获自治区级总决赛金奖4项。此外,广西大学农学院博士团、乡村振兴学社先后荣获首届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项目大赛银奖,团中央学校部千校千项最具影响力好项目,团中央三下乡、全国高校活力团支部、农科学子优秀实践小队等奖励,极大调动了农科学子的爱农热情。

4.2  近三年农学专业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学生姓名

项目类别

项目级别

项目名称

立项时间

指导教师

曾莹洁

创新

国家级

火龙果果皮和残枝的美容成分挖掘和产品开发

2019

马仲辉

赵月盈

创新

国家级

解淀粉芽孢杆菌zhro生物肥对甘蔗抗病性及土壤改良研究

2020

张木清

祝耶莉

创新

国家级

基于动态嵌入式大数据的中药材种植溯源创新研究

2020

马仲辉

黄译纬

创新

国家级

基于RT-LAMP技术开发针对甘薯四种常见病毒病的快速检测试剂盒

2021

肖冬

梁承萍

创新

自治区级

甘蔗木质素含量NIRS分析模型的建立

2019

黄江锋

李帅

创新

自治区级

花生铝胁迫相关重要AhLEAs的克隆及其功能分析

2019

肖冬

刘炳环

创新

自治区级

基于CSSSLs的水稻种子活力的QTL的定位

2019

李容柏

宋邓盈

创新

自治区级

铬胁迫诱导红麻根尖细胞程序性死亡特性研究

2019

陈鹏

韦雪露

创新

自治区级

白背飞虱侵害对水稻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2019

刘芳

王雨仪

创新

自治区级

新型复合菌肥的研发与应用

2019

邢永秀

梁友正

创新

自治区级

基于根系分解过程中土壤有机质变化与铬化学形态转化和迁移的关系的设计

2019

李志刚

孙晴

创新

自治区级

甘蔗纤维素与半纤维素高通量NIRS模型的建立

2020

黄江锋

梁金清

创新

自治区级

香蕉花冠脱落化学调控研究

2020

禤维言

孔丽媛

创新

自治区级

基于X射线断层扫描的甘蔗茎秆组织学特性高通量表征方法建立

2021

黄江锋

玉明茂

创新

自治区级

甘蔗种质资源综合评价及种质创新

2021

赵洋

梁丽婷

创新

自治区级

甘蔗近缘属种SSR标记的开发

2021

杨细平

陈南宁

创新

自治区级

基于二代测序数据估算甘蔗基因组大小和倍性

2022

杨细平

黄秋容

创新

自治区级

抗除草剂转基因甘蔗的创制及除草剂抗性评价

2022

赵洋

王雅芸

创新

自治区级

应用SSR标记构建山药可扫描身份证

2022

肖冬

于文骏

创新

自治区级

产脲酶细菌改良酸性水稻土团聚体有机碳组分的作用机制

2022

袁鹏丽

邹茜

创新

自治区级

复合菌肥对甘蔗的抗病促生作用及其作用机理的研究

2022

张木清

 

4.3  近三年农学专业本科生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情况

序号

学生姓名

年级

导师姓名

论文题目

刊物名称

发表时间

1

黄舒婷

2017

肖冬

花生类受体蛋白激AhAlSRK的原核表达与体外活性分析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20

2

覃东明

2017

禤维言

喷施生长调节物对矮化香蕉果实生长及品质的影响

中国南方果树

2021

3

韦雪露

2017

邱永福

白背飞虱取食后水稻幼苗内源激素变化研究

中国水稻科学

2021

4

赵月盈

2018

张木清

解淀粉芽孢杆菌抗病机制研究进展

亚热带农业研究

2021

5

严晓妮

2018

张木清

甘蔗梢腐病及其防治进展

中国糖料

2022

 

4.4  近三年教师指导农学专业学生参加竞赛获奖情况

学生姓名

竞赛名称

获奖时间

获奖类别

获奖等级

赵月盈

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

2023-12

国家级

金奖

蔡昆培

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

2023-12

国家级

银奖

黄琪睿

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2021-01

国家级

银奖

陆珊

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2021-01

国家级

银奖

廖泰旭

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2021-01

国家级

银奖

刘燚

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2019-08

自治区级

银奖

潘正辉

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2019-08

自治区级

银奖

艾新

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2019-08

自治区级

银奖

张启明

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2019-08

自治区级

银奖

李祯玮

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2019-08

自治区级

银奖

武凤珍

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2019-08

自治区级

银奖

吴小奋

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2019-08

自治区级

银奖

林光亮

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2021-01

自治区级

银奖

谭璇

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2021-01

自治区级

银奖

黄琪睿

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2022-01

自治区级

金奖

陆珊

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2022-01

自治区级

金奖

廖泰旭

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2022-01

自治区级

金奖

林光亮

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2022-01

自治区级

银奖

刘金典

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2022-01

自治区级

银奖

彭克帆

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2022-01

自治区级

银奖

林光亮

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2022-01

自治区级

银奖

邓书文

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2022-01

自治区级

银奖

滕丽秀

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2022-01

自治区级

铜奖

林光亮

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2023-02

自治区级

银奖

蔡昆培

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2023-02

自治区级

银奖

刘金典

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2023-02

自治区级

银奖

孔飞

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2023-02

自治区级

银奖

谭璇

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

2021-07

自治区级

三等奖

林光亮

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

2021-07

自治区级

三等奖

何金妹

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

2021-07

自治区级

三等奖

黄善

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

2021-07

自治区级

三等奖

彭克帆

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

2021-07

自治区级

三等奖

邓雅琪

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

2021-07

自治区级

三等奖

庞党生

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

2021-07

自治区级

三等奖

黄璐芸

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

2021-07

自治区级

三等奖

杨成龙

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

2022-05

自治区级

金奖

杨春华

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

2022-05

自治区级

金奖

邓清文

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

2022-05

自治区级

金奖

廖茜婷

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

2022-05

自治区级

金奖

刘金典

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

2022-05

自治区级

银奖

蔡昆培

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

2022-05

自治区级

银奖

林光亮

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

2022-05

自治区级

银奖

杨成龙

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

2023-03

国家级

铜奖

杨春华

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

2023-03

国家级

铜奖

4.2.5 毕业设计(论文)实践环节

农学专业基于OBE教育教学理念,结合导师制课程,采取了多项措施来加强毕业论文实践环节的监控,分段过关式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一是基于OBE理念对毕业设计课程大纲进行修订,进一步明确毕业设计的课程目标及其对毕业要求的支撑作用。

二是将实践环节与导师制课程衔接,引导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时间上保证毕业论文(设计)研究深度与广度。毕业设计选题来自老师科研课题、来自企业的真实问题,真题真做,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校外导师参与毕业设计,部分课题来自企业和科研院。据统计,农学专业2020-2022届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共217题,其中以实践为基础的选题和来自科研课题的毕业设计(论文)分别占83.87%83.41%

三是运用学校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管理系统实施过程性管理。通过院、系、答辩小组三级把关,规范毕业设计所有考核环节,加强质量监控,进一步提高本科生毕业设计质量。近三年有7篇本科生毕业论文获得广西大学校级优秀毕业论文,优秀数量明显上升。

4.3 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问题:亟待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保障体系。

对策:深入探索建立校企、校地、校所以及国际合作、科教产教结合的协同育人新机制,吸引与整合社会各界资源和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着力形成共建、共享、共赢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助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强化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开展专题培训、专项指导,提高校内外创新创业导师的专业能力和指导水平。另外,针对创新创业实践的经费不足问题,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专项基金,提前将创新创业教育所需经费纳入学校年度预算,并争取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企业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资金和政策支持。

 


 

5. 学生发展

5.1生源情况

农学专业按植物生产类专业大类招生,大三进行专业分流进入专业学习阶段。2019年植物生产类专业在广西招生236人,在贵州等12个外省共招生75人,专业分流后农学专业 97人。2020年在广西招生268人,在湖南等4个外省共招生20人,;其中,在广西的生源中,含乡镇农技人员32人和预科直升30人,专业分流后农学专业 81人。2021年在广西招生291人,在湖南等4个外省共招生21人;其中,在广西的生源中,预科直升34人、地方专项计划5人、乡镇农技定向培养20人,专业分流后农学专业 91人,详见表5.1

总体来看,2019-2021年本专业在外省招生人数减少,在广西招生的人数大幅增加且招生类型多样化。

5.1  植物生产类专业招生情况

录取专业

生源地

录取人数

招生类型

2019

2020

2021

植物生产类

广西

236(专业分流后,农学专业 97人)

268(专业分流后,农学专业 81人)

291(专业分流后,农学专业 91人)

2019均为普通类;2020含乡镇农技人32人、预科直升30人,其余为普通类;2021一本232人,预科直升34人,地方专项计划5人,乡镇农技定向培养20人。

植物生产类

贵州

6

-

-

普通类

植物生产类

海南

6

-

-

普通类

植物生产类

河南

5

-

-

普通类

植物生产类

湖北

8

5

5

普通类

植物生产类

湖南

10

5

6

普通类

植物生产类

江西

4

-

-

普通类

植物生产类

山东

10

-

-

普通类

植物生产类

山西

4

-

-

普通类

植物生产类

陕西

8

5

5

普通类

植物生产类

四川

6

5

5

普通类

植物生产类

云南

3

-

-

普通类

植物生产类

重庆

5

-

-

普通类

5.2 学风与学习效果

5.2.1 开展农学特色学风建设活动

农学院践行勤作崇术、格物育才的院训,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学风建设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自主性、自律性。如开展系列学术论坛、学术沙龙,伴随学业指导、心理疏导等;举办导师有约活动,搭建师生科研经验交流学习的平台;开展乡村振兴大讲堂系列讲座,邀请专家学者、政府部门领导、企业家和优秀校友来学院讲学;开展青春思享荟情向未来系列主题沙龙活动,邀请优秀的农院学子进行青春奋斗故事专题分享;举办农墨重彩特色活动节、昆虫摄影大赛、农情农意专业知识竞赛专业特色活动;举办防诈骗微视频比赛、学党史·振乡村演讲比赛、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故事沙龙等思政建设活动;举办气排球赛、篮球赛、足球比赛、竞跑活动、五四线上歌会各类文体活动等,以立体式、多样化的文体活动助推农学学生形成良好学风。

5.2.2 关心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指导学生修读心理素质课程,坚持新生心理测试普查和谈心谈话制度,对重点学生群体开展谈心谈话,每月开展学生特殊情况排查,不定期开展树洞心理帮扶活动,引导和帮助学生自尊、自立、自信、自爱。根据近三年来学生满意度调查问卷结果,农学专业学生学习满意度高,学生对专业及课程、教师教学、教学管理和个人学习的满意程度整体超过90%

5.3 就业与发展

5.3.1 主要做法

开展特色职业规划建设活动。农学专业按期开展新生专业认知教育,邀请校内外专家讲授专业发展前沿与前景;组织学生前往亚热带农科新城和相关现代化农业企业参观学习;指导学生进行生涯规划,分类开展学业、科研、就业创业帮扶。举办HR面对面就业能力提升活动,帮助学生明确就业方向,树立专业自信,提升就业创业能力。

多途径积极帮助毕业学生就业。举办线上+线下双选会、及时发布各地就业信息;举办考研考公经验交流会、年级大会等,强化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重点加强对未就业毕业生建档立卡,实施专项帮扶。

5.3.2 就业效果与发展

毕业去向落实率显著提升。学生学习氛围明显改善,高年级挂科率显著下降,学生建立了较为明确的学业和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考研率、毕业去向落实率均得到明显提升,学生心理问题减少。2021届毕业生初次毕业去向落实率为87.05%,就业工作成效明显,本科升学率为51.28%,创历史新高。

就业覆盖范围广。近两届毕业生就业地区覆盖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广西壮族自治区就业人数为301人,占比超过61%。非广西壮族自治区就业人数位列前三的地区分别为广东省(51人,占比10.29%)、北京市(24人,占比5.07%)、四川省(18人,占比3.76%)。毕业生在自治区内就业城市主要为南宁市、柳州市和玉林市。为实现区域均衡发展和人才资源的有效配置,学校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有效引导毕业生服务于国家重点战略地区,参加国家就业项目。其中,毕业生在一带一路经济带就业占比12.7%,粤港澳大湾区就业占比达到10%,长江经济带就业占比1.75%,西部地区就业占比超过70%,京津冀区域就业占比5.29%,黄河流域就业占比4.4%,长江三角洲区域就业占比1.75%。就业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符合学校专业定位(表5.2)。

反馈机制不断完善。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交流等形式收集和总结对本专业人才培养的建议和意见。主要调查内容包括了解社会和企业对毕业生的需求状况,征询企业对专业培养目标的看法,并通过反馈意见不断调整和修订本专业的培养方案和实施计划(表5.3、表5.4)。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对我院培养毕业生满意度高,就业适应用人单位需求。

5.2  本科毕业生地域流向情况

就业地域

2020

2021

累计

人数

占比

人数

占比

人数

占比

广西

137

61.16%

164

61.19%

301

61.18%

广东省

21

9.38%

30

11.19%

51

10.29%

湖南省

6

2.68%

2

0.75%

8

1.72%

湖北省

5

2.23%

9

3.36%

14

2.80%

北京市

16

7.14%

8

2.99%

24

5.07%

江苏省

4

1.79%

4

1.49%

8

1.64%

四川省

11

4.91%

7

2.61%

18

3.76%

上海市

1

0.45%

3

1.12%

4

0.79%

山东省

1

0.45%

4

1.49%

5

0.97%

浙江省

4

1.79%

5

1.87%

9

1.83%

河南省

1

0.45%

2

0.75%

3

0.60%

福建省

1

0.45%

1

0.37%

2

0.41%

海南省

1

0.45%

1

0.37%

2

0.41%

陕西省

5

2.23%

8

2.99%

13

2.61%

云南省

2

0.89%

5

1.87%

7

1.38%

贵州省

4

1.79%

0

0.00%

4

0.90%

甘肃省

1

0.45%

0

0.00%

1

0.23%

江西省

1

0.45%

4

1.49%

5

0.97%

河北省

1

0.45%

0

0.00%

1

0.23%

黑龙江省

0

0

4

1.49%

4

0.75%

山西省

0

0

1

0.37%

1

0.19%

江苏省

0

0

4

1.49%

4

0.75%

辽宁省

0

0

1

0.37%

1

0.19%

安徽省

0

0

1

0.37%

1

0.19%

青海省

1

0.45%

0

0.00%

1

0.23%

总计

224

100.00%

268

100.00%

246

100.00%

5.3  用人单位对2020届毕业生满意度调查

单位性质(家)

机关(1);中等、初等教育单位(9);民营企业(18);事业单位(2

 

对我校毕业生进行评价

评价项目

满意

比较满意

一般

不满意

敬业精神

28

2

0

0

专业技能

27

3

0

0

工作能力

29

1

0

0

文化素养

29

1

0

0

职业操守

27

3

0

0

沟通能力

28

2

0

0

团队协作

28

2

0

0

抗压能力

29

1

0

0

身心健康

29

1

0

0

综合评价

1.优秀(30

 

对我校工作的评价

 

满意

比较满意

一般

不满意

人才培养质量

28

2

0

0

就业工作、服务合作

28

2

0

0

 

5.4  用人单位对2021届毕业生满意度调查

单位性质(家)

民营企业(15);中等、初等教育单位(10);机关单位(5

 

对我校毕业生进行评价

评价项目

满意

比较满意

一般

不满意

敬业精神

29

1

0

0

专业技能

28

2

0

0

工作能力

29

1

0

0

文化素养

27

3

0

0

职业操守

28

2

0

0

沟通能力

27

3

0

0

团队协作

29

1

0

0

抗压能力

28

2

0

0

身心健康

28

2

0

0

综合评价

1.优秀(30

 

对我校工作的评价

 

满意

比较满意

一般

不满意

人才培养质量

27

3

0

0

就业工作、服务合作

29

1

0

0

5.4 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问题: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有待进一步提升。毕业生初次就业薪酬低于学校毕业生平均薪酬,离职倾向较高。涉农企业薪酬待遇不高,导致许多学生择业时选择非农职业,后续面临职业发展问题,导致离职倾向较高。

对策:加强学院层面的教育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择业就业观;通过实践课,邀请涉农企业专家在学院开展讲座,增强学生对农业的理解与专业认同,帮助了解职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发展能力,降低离职倾向。加强考研指导,为有意向读研深造的学生创造学习条件、提供学习帮扶。开好生物育种与生命科学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打通本硕贯通渠道,培养跨学科交叉融合的新农科拔尖创新人才。

 


 

6. 质量保障

6.1 质量监控

6.1.1 完善质保机制,加强监控队伍建设

规范质量标准质量要求。学院依照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和教育教学质量标准,制定与本科教育教学各种相关制度文件或规定;对培养计划的落实、教育教学组织、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学生学习状况进行全面督导与督查;对学生、教师、教学成果、教学项目等进行综合评价,并做好学院层面的推优评奖工作;开展教学事故认定、学业警示与学籍处理,组织精准帮扶、朋辈帮扶工作;开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选配优秀本科生导师。

完善教学质量管理制度。严格按照学校本科教学质量管理相关文件与制度,做好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习基地等教学基本建设,规范教师教学行为和教学过程管理,形成运行有效的教学管理秩序。同时,为使学生在学校开展有效学习,达到毕业要求,学院结合各专业的实际情况,依照院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目标,编制了系列院级教学质量监控与管理相关文件,包括《广西大学农学院本科教学主要环节质量标准》《农学院二层单位工作例会制度(20219〕号)》等。

加强质保机构与队伍建设。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采用学校、学院、系三位一体,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强化有机构与人员,有目标与标准,有制度与执行,有资源与配置,有监督与评价,有反馈与改进的质量保障机制。确保各方各有侧重,又有机统一。专业教学保障组织体系由教务处、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中心、分管教学副校长、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督导专家组、学院教学督导专家组、院长、主管教学副院长等多部门及相关人员构成。

6.1.2 严格考试管理,健全考核评价制度

加强考试监督与过程管理。学院和系多措并举,狠抓学生诚信教育。每学期学院和系部、教研室均向全体专任教师强调试卷保密工作重要性,学期末班主任与辅导员均通过班会、QQ群等途径,强化学生的考试诚信教育。考试期间,学院、系提醒监考教师履行监考职责,同时在开考前向学生强调考试注意事项,严肃考试纪律。院系领导、辅导员、班主任坚持常态化巡考,共同营造诚信考试氛围,促使学生在考试中树立不敢作弊、不能作弊、不想作弊的考试意识。

健全过程性考核评价制度。学院及专业要求所有的课程大纲中必须含有过程性考核方式、方法,并开展形成性评价,教学大纲中要有完整的课程达成情况分析所需要记载的平时数据和考试数据要求。自2020年以来,农业专业课程开展目标达成情况分析与评价,目前已在学院相关专业所开设的必修课中全部开展目标达成情况分析与评价。

严把学生毕业就业出口关。每年对即将毕业的学生进行严格的审核,提前核对毕业班学生的课程修读完成情况,加强毕业论文(设计)管理。对于未达到培养计划规定及毕业要求的学生,根据具体情况给予延期毕业处理。同时,加强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了解毕业生在就业和职业发展中的情况,及时调整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6.2 质量改进

6.2.1 强化内部质量监控

强化教育教学质量监督控制。在学院各专业建立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教学督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开展经常性的教学研究,通过分散听课和集中讨论,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总结教学经验。逐步建立本专业的教育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加强对教育教学质量的督导检查与评估,定期采集、统计、分析本专业教学的基本状态数据,实现对教学质量及教育过程的科学管理与监督。

开展通识性选修课教学调研。除了常规的教学监控工作,学校教学督导团组织校文科组和农林组的教学督导员组成了通识选修课教学情况调研组,对通识选修课教学情况进行全面调研,为通识教育改革提供了宝贵的参考意见。

6.2.2 强化反馈改进机制

建立多维协同反馈机制。针对校、院两级督导组对教学各环节的检查评价反馈,农学专业不定期组织本专业教师开展座谈和研讨,深入研究教学中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针对课程教学与改革,由专业负责人将学生毕业要求达成情况分析报告及时反馈任课教师,以补充或更新教学内容、完善教学资源、改革教学方式方法、完善教案与课程设计。学院定期组织在校学生面对面座谈或开展问卷调查,建立健全往届毕业生质量跟踪反馈体系、企业行业专家信息反馈体系。通过建立多维协同反馈机制,实现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教学环节、课程质量等持续改进。

定期修改完善培养计划。针对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及其指标点,结合不断变化的社会需要和学校办学定位、学院办学定位、专业培养目标,分析毕业生的知识、能力、素质是否达到毕业要求。根据培养目标的达成情况分析报告,将评价结果直接运用于毕业要求的修订,完善毕业要求及其观测指标点。专业负责人据实际更新完善培养计划,认真修订2020版与2022版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使其更符合学校与学院的办学定位。

持续更新修订教学大纲。针对课程体系与教学大纲,专业负责人根据毕业要求的达成情况分析报告,将评价结果直接运用于课程体系与教学大纲的修订,结合国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技术发展需要,适当补充、优化相关课程或相关内容,完善各类型课程,修改支撑权重,以更有力、更合理地支撑毕业要求的达成。专业负责人结合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变化对2017版培养计划作了较大修改,并体现在2020版与2022版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

6.3 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问题:对质量文化建设重视不足。

对策:加强学院及专业教职员工的培训与宣传,凝聚质量文化建设的共识,引导广大教师将质量价值观和质量要求渗透落实到教育教学各环节、贯穿人才培养入口到出口全过程,使其内化为师生的共同价值追求和行动自觉。多渠道、多样化开展更具特色的动态监测,根据反馈信息积极优化完善教学规程,督促教师开展自查整改、教学反思,持续优化教学设计,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附录三:广西大学海洋科学本科专业教学质量报告

 

1.       培养目标

1.1       专业现状概述

广西大学海洋学院于20149月提出了面向南海、岛礁特色、科教融合的海洋科学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并开始探索建设具有珊瑚礁特色的海洋科学专业培养方案。海洋科学专业自20169月开始招收首届本科生,迄今共招收本科生523人(已毕业279人,在校生244人),其中毕业生平均读研率49%。海洋科学专业支撑了广西唯一的土木工程与先进材料“部区合建”一流学科群,获得2018-2021年广西本科高校海洋科学特色专业建设项目资助,入选2021年自治区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基于我国开发和利用南海岛礁的重大需求建立了独具特色的海洋科学人才培养基地。

一带一路倡议和海洋强国国家战略、广西向海经济的地方发展需求的背景下,广西大学海洋科学本科专业以高起点、有特色涉海学科为建设发展目标,发挥广西大学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优势,融合海洋地质、海洋生态、海洋环境、海洋工程、海洋生物等领域的多学科交叉优势,聚焦珊瑚礁特色,面向南海岛礁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国家发展需求,以国家重大项目为牵引,坚持科教融合,努力建设成为具有区域特色、国内一流和一定国际影响力的海洋科学特色专业。

1.2       培养目标

广西大学海洋科学专业融合海洋学院珊瑚礁系统科学研究的特色,发挥广西的区位优势与特点,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学科发展前沿,旨在通过多学科方向交叉的教学方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良好科学素养、正确世界观和科学方法论,具备扎实海洋科学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创新型人才。毕业生可从事科学研究、教学、技术开发和海洋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可继续攻读国内外海洋科学相关学科的研究生。上述培养目标可归纳为四个方面:

知识架构。培养学生扎实的人文社会学科基本理论知识,具备必要的海洋科学基础知识,系统掌握海洋科学理论知识及实践技能。

能力要求。使学生通过系统地学习教学计划中的课程,掌握坚实的化学海洋学、物理海洋学、海洋地质学、海洋环境监测、珊瑚礁科学等现代海洋科学和技术的基础理论知识与实验技能,有较强的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学有所长的专业人才。

素质要求。培养学生具有系统的科学观和方法论,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从事海洋建设和保护以及研究工作的基本素质,有较强的创新创业能力,能为我国海洋强国战略服务。

职业发展目标。使学生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能持续提高自身专业能力和水平,从而能适应海洋科学领域技术与管理发展的新需求。毕业5年后,能在海洋科学建设与管理领域成为具有国际视野、敢于担当、科学素养和家国情怀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

1.3       质量标准

本专业根据《海洋科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结合区域特色,与国内其他涉海院校差异化发展,适应国家和广西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等目标需求,制定了《广西大学海洋科学专业教学质量标准》。该质量标准能够全面支持培养目标的实现,质量标准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要求,也符合广西大学学科体系、保障体系、教学体系、科研体系的实际布局情况,符合建设牢牢扎根八桂大地的中国特色双一流大学的目标要求。

1.4       培养方案

海洋科学专业培养方案面向国家和广西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借助珊瑚礁海(海洋)-陆(岛屿)-空(大气)三维结构,将海洋地质、地理、环境、生态、生物、气象与遥感等松散的海洋科学理论与知识进行系统、有序的编排,构建珊瑚礁系统科学特色的海洋科学课程体系。通过学分设置标准化、课程体系模块化、课程建设特色化,健全人才培养体系,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撑。

学分设置标准化。依照普通高等学校《海洋科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广西大学海洋科学专业先后制定2015版、2017版、2020版、2022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先后邀请10多名区内外海洋领域的专家对海洋科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审定(包含教育部海洋科学类专业教指委成员)、多次完善,最终修订成稿。2022版培养计划各模块部分课程的学分有所减少,实践模块学分比例上升,聚焦厚基础、宽口径的原则,突出学生第二课堂的自主学习实践探索。培养方案理科基础类占34.5学分,专业基础类占14学分,专业类课程需选修24学分,符合本专业毕业要求的基础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与专业类课程的学分占比要求。

课程体系模块化。开设物理海洋学、海洋生物学基础、化学海洋学、海洋地质学、海洋生态学、海洋遥感等专业核心课程,以及物理海洋、海洋生物、海洋化学、海洋地质四大方向的选修课程(共20多门);同时开设海洋科学综合实验、海洋认知实习、海洋专业实习等实验实习课程,以增强学生专业实践能力。

课程建设特色化。围绕国家南海战略需求开设《珊瑚礁科学概论》《中国-东盟海洋法律与管理》《岛礁工程概论》等课程,围绕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开设《海洋仪器与装备》《海洋腐蚀与防护》《海洋环境监测》《海洋生态修复》等特色课程。其中,《珊瑚礁科学概论》课程使用院长余克服教授编写的我国第一部珊瑚礁方面的权威教材《珊瑚礁科学概论》。校企联合成立广西大学海洋学院SSI潜水培训中心,共同开设《潜水与海洋科考》特色课程等,以及建成造礁石珊瑚有性繁殖虚拟仿真实验课程等。近三年本专业陆续建成2个虚拟仿真教学平台、2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课程、1门线上课程、1门校级一流课程和2门思政示范课。

1.5       发展规划

海洋科学专业立足国家需求与区域特色,将东盟”“珊瑚礁等特色元素,有机融入人才培养体系。依据广西大学海洋学院十四五发展规划要求,海洋科学专业将进一步完善海洋科学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对标对表、长远布局、强化特色、修补短板,实现海洋科学的学科综合实力不断提升,为2025年申报海洋科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奠定坚实基础,力争成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未来需加强以下方面工作: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本科生导师制基础上,探索建设海洋创新人才拔尖班,以研究型、国际化为核心目标,培养具有坚实海洋科学基础理论和实践应用技能的创新型人才。

强化一流课程建设。以课程作为人才培养的抓手,稳步推进一批双语课程”“全英语课程的建设,增强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国际化视野;构建《珊瑚礁科学概论》《潜水与海洋科考》课程建设团队,着力打造若干一流课程,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提高人才培养成效。依托广西南海珊瑚礁研究重点实验室平台,设立人才培养的科研基金,将教师科研优势转化为课程教材、教学资源,强化学生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依托海洋科教馆,发挥海洋生态修复、珊瑚礁修复等学科优势,强化专业教育,服务学校通识教育,提升专业人才竞争力、专业社会影响力。

1.6       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问题:海洋科学本科-硕士-博士海洋人才培养体系仍需完善。本科-硕士-博士贯通的人才培养方式对海洋科学本科生的发展至关重要,但目前海洋学院仅在二级学科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保护专业招收博士研究生。

对策:将通过引进高水平高层次人才、搭建更高水平科研和教学平台、组建学科交叉科研教学团队、开设本硕衔接课程,力争申获海洋科学一级博士学位点。


 

2.       师资队伍

2.1       数量与结构

学院共有专任教师40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副研究员15人,副高级及以上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2.5%;讲师23人,占57.5%。年龄结构以中青年教师为主,其中35岁以下的专任教师16人,占40%36-45岁教师20人,占50%46-55岁教师4人,占10%。学历结构不断优化,具有博士学历的教师39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97.5%。所有专任教师均来自于“985”“211”或中科院等科研院校(见表1)。

强化校企合作,共建双师结构教师团队,聘用来自企业和事业单位的兼职教师共计15人,其中企业单位9人,事业单位6人。主要参与和负责《潜水与海洋科考》课程相关理论与实践内容,以及本科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

1  海洋科学专业专任教师数量与结构

职称            年龄

≤35

36-45

46-55

正高级

0

0

2

副高级

2

10

2

其他

14

10

0

总计

16

20

4

博士占比

100%

95%

100%

“985”“211”或中科院毕业占比

100%

100%

100%

2.2       教育教学水平

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学院拥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973项目)首席科学家、自治区特聘专家、自治区优秀专家等。获教育部科技委学部委员”“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广西院士后备培养工程人选”“广西五一劳动奖章”“广西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广西科学技术奖二等奖”“香港Tang Family优秀教师奖”“广西高校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优秀作品奖等荣誉20余人次。成为我国专业方向最齐全、人数最多的以珊瑚礁为特色的海洋科学教学与研究队伍。

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组建一体化海洋科学学科与专业教学团队,整合学科专业的平台、资源、课程建设,打造构建利益共生、责任共担、发展共荣的命运共同体,海洋科学学科作为土木工程与先进材料学科群的支撑学科入选教育部的世界一流学科(广西唯一的世界一流学科)。

科研反哺教学。学院专任教师100%主持省部级及以上项目,包括国家重大专项、国家重点项目、中央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3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广西创新驱动发展专项和广西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项目55项,总经费达11246万元。发表学术论文406篇,其中SCI检索260篇、JCR一区143篇;获得发明或实用新型专利18项;获得广西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广西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这些科研资源为本科生参与个性化科研实践与深入理解海洋科学知识提供机会,也促进老师凝练科学问题、加快成果产出,有效提升了教学和人才培养的效果。

教育教学改革硕果累累。学院获得2023年广西高等教育(本科)自治区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公示期;截止20231220日)、广西大学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获得教育教学改革项目6项,发表教改论文14篇;出版国内第一本关于珊瑚礁的学术著作与教材《珊瑚礁科学概论》。

2.3       教师教学投入

组织教师研究并制定海洋科学本科培养方案。建设以珊瑚礁系统科学为特色、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专任教师100%为本科生授课,覆盖海洋科学本科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程(表2)。

2  近三年海洋学院开设课程的数量

学年学期

2021-20221

2021-20222

2021-20223

2022-20231

2022-20232

2022-20233

2023-20241

开课门数

15

15

14

19

22

10

21

着力搭建科教融合的特色海洋科学本科教学平台。建成广西南海珊瑚礁研究重点实验室、海洋科教馆、涠洲岛珊瑚馆、岛礁生态修复实验室等集教学、科研和科普于一体的人才培养平台,支撑本科生导师制和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另外,与三沙航迹珊瑚礁保护研究所、广西海洋研究院、SSI国际水肺潜水学校等14家单位建立了校企联合产学研基地,为海洋科学本科生提供实习与就业机会。

强化个性化、多元化教学材料及资源建设。根据学生生源与学习能力,依托教学平台优势,编制教学大纲48份、教学教案48份。推动思政课程建设2门,定期开展事理德人堂堂讲案例分享与集体备课20余次,形成典型课程思政案例35份。

以本科导师制加强学生个性化培养与科研实践。确立了以早配备本科生导师”“早进科研团队早做科研实践的海洋科学三早科研型本科生导师制个性化培养思路。专任教师第一学年为本科讲授海洋科学前沿讲座等基础课程;第二学年起参加师生互选,带领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研究,负责指导本科生完成科研技能-学科竞赛-毕业设计所有内容。

实施本科学生精准帮扶计划。开放学院会议室为本科生提供晚自习教室,为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提供针对性的学业指导:包括专任教师到场辅导;党员带头开展朋辈帮扶;党委书记开展公务员、事业编单位面试模拟考试;专任教师开展科技论文写作和压力与情绪管理讲座等课外辅导。

2.4       教师发展

提供良好的职业培训和指导。为新入职的青年教师提供师资培养和教学训练;为青年教师配备有丰富教学经验和较高学术水平的指导教师对其进行传、帮、带。为青年教师过渡期提供科研经费资助,开展项目申报培训与辅导,改善教师办公环境。

促进职称晋升和领导干部提拔。学院开展师德师风考核并推荐参与教学水平认证;推荐符合申报资格的人选至人力资源处。近几年,学院教师晋升副教授7人,提拔副院长3人,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副主任2人,广西残联第八届执行理事会理事1人。

支持教师出国出境访问交流。近几年,海洋学院支持4名教师到美国、加拿大等境外进行访问学习,院长带领5名教师到马来西亚沙巴大学参与合作研讨会,学院多名教师与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等海内外单位开展科研合作。

扶植中青年教师承担重大项目和承办学术会议。黄雯副教授主持中央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经费达6992万元。多名教师参与组织举办地球系统科学大会珊瑚礁分会场、广西南海珊瑚礁研究重点实验室学术年会等学术会议。

推荐青年教师申报国家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项目和重大科学考察。推荐姜伟副教授申报2023年度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项目;海洋学院教授余克服、助理教授陈飚等参与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的科考项目,乘探索二号综合科考船和深海勇士号载人深潜器,赴南海中部考察,为探索南海深海生命、环境与生态过程提供了重要教学素材。

2.5       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问题:目前教学团队成员40名,仅有正高教授职称仅2名,大部分为讲师职称。对标其他高校海洋科学教学团队,团队师资队伍规模偏小,高级职称人员偏少,缺乏高水平学术带头人,人员结构有待优化。

对策:海洋学院努力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鼓励青年教师走出去开展合作交流,同时强化内功,加快高端人才培养。

 


 

3.       教学资源

3.1       教学经费

2016年开设海洋科学本科专业以来,海洋学院教学经费支出已经超过1660万元,主要分为三类:(1)海洋学院日常本科教学经费,包括教学日常运转费、教学实习费、教学实验费、设备维修费等;(22018-2020年广西海洋科学特色专业项目经费;(3)广西大学财政专项经费。经费支出如表3

3  2016-2022年教学经费支出汇总表

经费类别

支出金额(万元)

日常本科教学经费

94.25

2018-2020年广西海洋科学特色专业项目经费

1076.29

广西大学财政专项经费

489.54

合计

1660.08

日常本科教学经费,能够保障学院本科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转。2018-2021年广西海洋科学特色专业项目经费和广西大学财政专项经费,极大推动了海洋科学专业质量的提升。

3.2       教学设施

建成了以珊瑚礁学科为特色的教学、实习、实践平台,该平台用房面积达17200平方米,包括:广西南海珊瑚礁研究重点实验室、广西大学海洋科教馆、涠洲岛珊瑚馆、广西大学SSI-潜水中心等。广西南海珊瑚礁研究重点实验室以南海珊瑚礁研究为特色,是我国仅有的关于南海珊瑚礁研究的省级实验室。涠洲岛珊瑚馆是全国首个以珊瑚礁为主题的科研、科普基地。涠洲岛珊瑚馆与海洋学院岛礁生态修复实验室等先后被广西科协、广西海洋局等部门评定为广西海洋科普和意识教育基地。专用于本科教学实验室共21间,面积约1900平方米,包括:海洋环境与化学实验室、海洋地质实验室、海洋生物实验室、珊瑚礁生态修复实验室、显微镜室、储藏室、样品室、仪器室等。平台专业仪器设备总值达8500万元。其中,本科教学设备540台套,总值约1161.9万元,包括:大小型本科教学设备、常规多媒体设备、实验室环境辅助设备等。该平台拥有我国最齐全、最先进的珊瑚礁专业实验设施,面向本科生100%开放。

3.3       课程资源

海洋学院共有本科课程48门,包括专业核心课、学门核心课、学类核心课、专业选修课、集中实践必修课。本科教学课程资源形式多样,结合本科教学培养需求开设系列特色课程,建设虚拟仿真实验课程系统、泛课堂智慧教学系统等。

建成《珊瑚礁科学概论》特色课程。《珊瑚礁科学概论》为我国高校第一门全面系统地介绍珊瑚礁的科学知识的课程。同时,我院余克服教授编写的《珊瑚礁科学概论》是我国第一本关于珊瑚礁的综合性学术著作,该书已作为教材或主要辅助教材,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国内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同济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上海海洋大学、海南大学和广东海洋大学等高校的课堂教学。

完善《潜水与海洋科考》特色课程。基于我院潜水培训中心平台,开设了《潜水与海洋科考》特色课程。该课程以珊瑚礁研究为特色、线上教学与线下实训相结合,满足学生对潜水与海洋科考的理论认知和技能训练需要。目前已有140名本科生获得了潜水资格证书,155名本科生参与我国西沙群岛、涠洲岛等地的珊瑚礁科学考察。

强化虚拟仿真实验课程系统建设。开发礁石珊瑚有性繁殖虚拟仿真软件,为学生对腔肠动物有性繁殖提供模拟体验;实验室虚拟仿真安全培训教育软件,为学生对个人防护、化学品洒出事故操作规范、实验室隐患排查以及实验室试剂安全四大实验安全内容提供真实场景模拟体验。

促进泛课堂智慧教学系统运行。利用泛课堂智慧教学系统开发海洋科学10门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资源,解决学生缺乏学习目标、学习积极性、课堂互动性以及教师掌握学生学习状态不及时等问题。基于智慧教学系统的互动课堂教学,将课程章节相关视频、图片、新闻资讯和习题等资源划分为课前、课中和课后三类,分别发布到智慧系统平台,实现了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的目的。

3.4       社会资源

深化校校合作、校企合作。学院与区内外14所科研院所、高校、企事业单位等共建产学研实践基地,相继开展10余次、合计454人次的专业实习、社会实践、联合培养等工作。持续推进与其他高校相关专业的合作与交流,强化教师与学生的校际互访、仪器设备共享、团队共同开展项目合作交流,以达到师生多元学习与合作研究、提升教育水平与研究质量,共同推动海洋科学事业的发展。

深入与名师面对面交流。学院创办走进海洋、走进科学等系列讲座、学术会议30余次,为大学生创造与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引导大学生认知海洋、热爱科学,培养大学生科学的思维能力和严谨的治学态度。

拓展学生对外交流。参加创新实践、学科竞赛项目方面,学院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培养模式,鼓励学生尽早融入实验教学与科研,以大创项目为孵化地,推进本科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或者学科竞赛项目全覆盖。学术交流方面,组织学生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与各大高校、科研院所师生交流,激发学生的学术热情和科研创造力,实现学生科研学术能力质的提升。职业需求方面,组织学生到中科院南海所、广东海启星海洋科技有限公司、钦州市海洋局等科研院所、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参观交流,了解人才需求、就业前景、岗位需求、技能及素质综合要求等方面知识,强化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3.5       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问题一:教学经费投入有待增加。学院日常的本科教学经费主要来源于学校教学实验费、教学日常运转费、教学实习费等,开展教学活动的经费整体上缺乏。

对策:学院将加强对教学经费的统筹规划,积极谋划本科教学项目申报工作,争取项目库建设项目、国家级和区级教学项目经费支持,强化人才培养经费保障。

问题二:一流本科课程建设不足,目前尚无省部级及以上一流本科课程。

对策:学院将整合优势资源、组建教学团队开展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申报工作,《珊瑚礁科学概论》《潜水与海洋科考》2门特色课程已在培育孵化阶段,力争成功申报自治区级和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实现一流课程零突破。

 


 

4.       培养过程

4.1       教学改革

建立以珊瑚礁为特色的海洋科学创新型人才培养新模式。迄今为止,我国除广西大学之外,还没有其他院校建立起比较系统地传授珊瑚礁科学知识的大学生人才培养体系,导致我国的海洋人才远不能满足国家开发和利用南海岛礁的重大需求。为此,学院开设了以珊瑚礁系统科学为特色、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的系列专业课程;编写全国首部珊瑚礁教材,将老师前沿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丰富了海洋科学的专业知识,服务国家南海岛礁保护与科学利用;打造以长江学者领衔、南海岛礁知识结构支撑的教学科研团队;培养一批具备南海岛礁专业知识的海洋人才,为国家的南海开发、岛礁建设提供了专业人才保障。

探索科教融合、师生互惠的海洋人才培养机制。依托学院搭建的教学、研究、实践、社会服务一体化平台,教师实施研究讨论式、项目式、混合式、体验式等启发式教学模式,实现本科生研中学、研中做、研中服务的个性化培养。学院建立的三早本科生导师制,即早配备科研导师、早进科研团队、早做科研实践,实现本科生100%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100%进实验室、100%参与创新实践活动,促进教师科研成果的快速产出和教学研究水平的快速提升。

取得显著的教学改革成效。海洋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获得广西高等教育自治区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广西大学(本科)教学成果特等奖。此外,学院教师基于教学过程的实践和反思,围绕理论课程、实验课程、人才培养等多角度,主持自治区级本科教改项目6项,取得了一批教学改革成果,发表教改论文14篇。

4.2       课堂教学

促进科研反哺教学,推进创新型海洋科学人才的培养。教师打破课堂教学单向讲授的传统方式,以南海珊瑚礁研究的科学问题案例为导向,以项目制为核心,学生组成课题学习小组,分工协作开展实验探索性学习,形成创新型教学模式,将科研成果和研究思维等进一步转化为课程教学资源,提升创新型海洋科学人才的培养成效。

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融合,加强信息化教学环境与资源建设。根据海洋科学专业培养特色开展虚拟仿真实验、移动教学平台、线上线下混合课程、在线课堂、信息化教师团队建设,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提升专业教师课堂教学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近三年学院陆续建成11门在线开放课程,信息化课程的建设和应用有效强化了师生互动和过程管理,显著提升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联合校外优势师资力量,开展跨校合作授课。以《海洋科学前沿讲座》课程为平台,聘请了一批海洋领域内院士、杰青、优青的国内外知名专家为本科生授课。通过一系列专家、学者的讲座,强化大学生对海洋的认识、对科学的热情度,培养学生系统、科学思考的能力。引进中山大学教授韦骏作为自治区特聘专家为本科生《物理海洋学》授课,累计听课人数超过500人次。

4.3       实践教学

搭建以珊瑚礁学科为特色的教学实验、实习与实践平台,包括广西南海珊瑚礁研究重点实验室、涠洲岛珊瑚馆、海洋学院珊瑚礁科研科普基地、海洋科教馆、广西大学SSI-潜水中心等。该平台向本科生开放,使学生能够开展以珊瑚礁为特色的海洋科学实验、实习和实践。同时,建立激励、奖励机制,激发学生科研积极性。如广西南海珊瑚礁研究重点实验室公布了《关于资助优秀本科生参加高水平学术会议和出海科学考察的通告》等,支持学生充分利用该平台,积极参与实习实践。近三年海洋科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与教学、科研、生产、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比例均达90%以上,在实验、实习、工程实践和社会调查等实践中完成率达85%以上,超过100名学生依托该平台获得国际初级开放水域员证书,为职业发展与选择拓宽了道路。

蓝色梦想科考团队为纽带,建立产学研用协同育人平台与机制。海洋学院与三沙航迹珊瑚礁保护研究所等合作建立产学研基地,联合组织科考航次,打造了课内知识传授与课外知识利用相结合、校内理论学习与校外海上实践相互交融的海洋科学人才培养体系。通过进行南海科学考察,强化了本科生海洋相关科学知识的学习和应用,激发和提升了蓝色海洋国土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怀。

4.4       第二课堂

坚持三早引导,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本科生从大二开始进入导师团队,强化过程管理,通过全方位的课程考核跟踪监督评估机制,促使本科生深度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互联网+、学科竞赛、导师科研课题等,并在导师的指导下制定个性化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清单。学院大力支持本科生依托第二课堂培养实践创新能力。本科生以负责人身份申获国家级及省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63项,参与发表学术论文33篇,其中SCI检索9篇,北大中文核心论文14篇。

坚持以赛促学,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海洋学科竞赛。近年来,学生参赛获得全国海洋知识竞赛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广西区比赛团体一等奖;荣获高校大学生海洋与化学科技实践论坛优秀报告一等奖、优秀墙报奖;荣获互联网+广西区赛铜奖;获得挑战杯广西区三等奖2项;荣获广西赛区自然科学论文类二等奖等。学生通过各级比赛平台,在国内海洋高校中获得良好声誉。

坚持志愿服务,围绕专业特色开展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组成海洋学院蓝色梦想科考团队、蓝色梦想科普先行海洋知识科普志愿服务团,参与开展志愿服务、珊瑚礁区科学考察、广西珊瑚礁普查等活动,获得了自治区科协优秀特色活动等多项荣誉,显著提升广西大学全校学生的海洋环境保护、南海权益、海洋强国意识,为海洋强国、广西海洋强区奠定人才与知识基础,彰显广西大学的海洋办学特色。

4.5       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问题:目前学生获得省部级以上的竞赛奖项相对偏少。

对策:学院将依托广西大学四创基地,选拔培训一批善于钻研竞赛的优秀教师,加大力度鼓励和指导学生参赛,力争国家级竞赛奖项。同时,继续深入挖掘开发校外合作资源,提高产学研用基地在竞赛领域的作用。

 


 

5.       学生发展

5.1       生源情况

广西区内生源质量稳中有升,近三年海洋科学专业在广西区内本科第一批普通类投档线逐年上升。本专业在全国7-8个省份招生新高考改革省份生源实现平稳过渡,生源质量总体向好。近三年(2021-2023)省内外生源分布情况见表4

4  海洋科学专业近三年生源表

年份

省份数量

招生人数

省内人数

省内比例

省外人数

省外比例

2021

8

80

36

45.00%

44

55.00%

2022

8

80

39

48.75%

41

51.25%

2023

7

80

45

56.25%

35

43.75%

5.2       学生指导

凝聚三全育人合力,筑牢思政工作主阵地。学院实行本科生导师制,从二年级起为本科生配备导师,学生100%地参与导师或者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科研项目,不断提高学生科研思维和能力。班主任和辅导员同向同行,在指导学生开展学习的同时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及职业发展愿景,为学生人生规划提供意见建议。出台《关于资助优秀本科生参加高水平学术会议和出海科学考察的通告》,资助优秀本科生参加高水平会议和出海科考,不断拓宽学生视野。

挖掘思政工作动力源,打造思想育人和文化育人平台。通过主题班会、红歌演唱、诗歌朗诵、主题演讲、参观红色教育基地等多种途径,利用重大时间节点,强化学生理想信念和品德修养。组织学生参加学校啦啦操比赛、校级红歌合唱比赛,举办学院主题迎新或毕业晚会,达到以文化人、启智润心的目的。

强化实践育人作用,打造思政工作助推器。组建一支具有扎实专业知识的志愿服务团队,提升全民对海洋知识特别是珊瑚礁知识的认知,增强海洋环境、珊瑚礁保护意识,形成了海洋科考、海洋科普、社会调研、学科竞赛四位一体志愿服务模式。活动累计超350次,参与志愿者600人次,服务对象超13万人次,被新华网、人民网、中新网、中国环球电视网、中国青年报、当代广西网等多家主流媒体报道。团队获自治区科协优秀特色活动称号,获广西大学第十七届芙蓉学子榜样力量公益行动奖、广西大学优秀志愿服务项目、广西大学优秀志愿服务组织奖。自2016年起,团队在寒暑期组织多批次前往广西多地或学生返乡开展社会实践调研活动。累计获国家级重点团队立项建设1次,获自治区重点团队立项建设3次,校级团队立项建设7次。

5.3       学风与学习效果

全环节全方位抓牢学风建设,全面提升学生学习成效。为了进一步抓好学风建设,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学习主动性,改进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实施系列学风建设举措,使学生挂科情况得到较大改善,延期毕业率逐年下降。

一是晚修自习不断线。2019年至今,执行大一每周上晚自习4次,大二及以上年级有两门及以上不及格科目或重修科目每周至少上3次以上晚自习。

二是精准帮扶有温度。召开学业预警座谈会以及和学生谈心谈话,了解每位受学业预警同学的学业困难情况和需求,与受到学业预警的学生家长逐一联系,建立家校共教和朋辈帮扶机制。针对学习困难同学开展学业帮扶活动,实行优秀学生党员、团员一对一的帮扶。

三是制度建设有保障。制定学风建设规定,加强课堂考勤和落实辅导员看课制度。每周通报旷课、迟到、请假名单,辅导员或班主任及时与旷课学生开展谈心谈话。

四是定期开展四、六级打卡。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提高四六级通过率。

5.4       就业与发展

近四年海洋科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升学实际情况,毕业生升学率高,升学学校较好(见表5),主要集中在厦门大学、浙江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海洋二所、海洋三所和广西大学等几所高校。学生就业岗位多样化,大多数毕业生在私人企业工作,部分毕业生分布在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少数毕业生在国家政府机关工作,个别毕业生参加西部计划和参军入伍。

5  近四年海洋科学专业本科生就业、升学情况表

序号

毕业年份

总毕业人数

升学人数

升学率

初次毕业去向落实率

出国深造率

1

2020

45

20

44.5%

92.3%

0.0%

2

2021

75

21

28.0%

72.3%

4.5%

3

2022

83

39

47.0%

73.5%

2.4%

4

2023

82

38

46.3%

79.6%

1.2%

5.5       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问题:本科生就业方向与海洋领域的关联性不高。

对策:学院积极拓展与涉海单位的联系,安排本科生进海洋类的企业单位开展实习实践,锻炼学生满足企业需求的相关实践技能和知识能力。


 

6.       质量保障

6.1       质量监控

健全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有机结合的学业考评制度。按照《广西大学关于推进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有机结合的课程考核方法改革的通知》,完善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有机结合的学业考评制度。按照《广西大学本科教学考试管理规定》,加强本科教学考试管理,确保考试严格、公正、规范地执行,建设优良的学风和考风,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严格执行《广西大学教师教学工作规范》《广西大学本科生试卷规范及保存管理办法》等规定,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列出命题计划表,按同一水平要求命题两套(AB卷)。在命题的同时,制定科学、规范、合理的评分标准并有标准答案或答题要点。在试卷的命题、印制和保管过程中,认真做好试卷的安全、保密工作,出现泄密、损毁情况的,按《广西大学本科教学事故认定办法》及其他相关规定严肃处理。按照《广西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管理规定》,切实做好院校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工作,提高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

完善教学-督导-反馈-改进闭环教学质量监控措施。海洋科学本科专业教学质量管理措施主要包含教学过程保障、教学督导巡查、教学信息反馈和教学质量改进等。教学副院长对专业建设、日常教学和教学质量监控等方面工作的执行情况进行统筹和监督管理。在教学过程方面,一是通过制定专业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等,加强师资队伍的管理与建设;二是要求教师备课、写教案、集体备课、对学生进行辅导答疑,鼓励教师运用多媒体、网络资源及图书资源进行教学,确保教学质量得以保障和提高。在教学质量保障与评价方面,通过教学检查、听课评课及学校、学院教学督导等手段进行监督。目前海洋科学专业已落实教学督导和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教学督导负责听课、抽查试卷论文等工作,并将检查结果反馈学院。学生教学信息员负责收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们的意见和建议,提交学院并反馈给任课老师。在教学质量持续改进方面,通过提高教师的教学素养、选择合适教材、提高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等,以及采用课程教学、实践教学、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和企业技术主管讲学等具体措施改进教学质量。

6.2       质量改进

依据《广西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教师教学要求的通知》《广西大学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处理办法(试行)》《广西大学教师教学退出实施办法(试行)》《广西大学关于深化学科交叉融合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精神,明确教师在教学质量提升中的责任,制定了学院内部质量评估和改进制度。具体措施包括:

加强教学质量检查、监督、培训、处罚制度的贯彻落实。严格按照《广西大学本科教学督导工作管理实施办法》和《广西大学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完善教学督导听课、同行听课、学生评教、领导听课四位一体的课堂教学评估体系,严肃课堂教学纪律,确保课堂教学质量。不定期开展教学质量专项检查和评估,加强各环节教学质量标准建设,并根据存在问题采取相应整改措施,持续提升教学质量。根据《中共广西大学委员会关于印发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处理实施细则(试行)》和《广西大学本科教学事故认定与处理办法》等对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出现的师德失范、违反教学纪律、扰乱正常教学秩序,造成不良影响的行为予以处理。在教师年度考核中,突出教学成效,树立模范,体现绩效,并加强对于新聘教师和出现问题教师的教学水平培训、认证和考核。

建设自觉、自省、自律、自查、自纠的教学质量文化。学院持续推进质量文化建设,将质量价值观和质量要求渗透落实到教育教学各环节,内化为师生的共同价值追求和自觉行动,不断完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广泛宣传质量文化,明确各教学环节的责任主体,形成提升和保障教学质量的长效机制与良好氛围。通过制定《海洋学院本科教学管理工作规程》和《海洋学院教师教学工作规范》等文件,明确本科教学工作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师生为本,树立为教学服务的思想,综合运用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法组织教学工作,推进教学管理现代化,持续改进教学工作,提升本科教学质量。

6.3       存在主要问题与对策

问题:教学问题反馈不及时,未能形成持续改进质量的行动自觉。

对策:教学评价过程中,实行校级督导、院级督导、院领导听课、学生评教等多渠道的教学评价模式,并在学期初、学期中举行学生座谈会,基层教研室例会,及时反馈讨论改进教学过程中存在问题,以期在教学全过程中不断进行教学质量的反馈和改进。


 

7.       专业特色与优势

海洋科学专业的特色与优势是面向南海的以珊瑚礁系统科学为载体的学科交叉、科教融合创新型海洋科学人才培养。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7.1 建立了海洋科学创新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海洋科学专业建立了以珊瑚礁为特色的海洋科学创新型人才培养新模式,弥补了传统海洋科学知识传授中,普遍缺乏岛礁系统科学知识传授与研究的缺陷。

一是开设了全国独有的以珊瑚礁系统科学为特色的七门三类课程(创新型、实践型和创新实践型:《珊瑚礁科学概论》《海洋科学前沿》《潜水与海洋科考》和《岛礁工程概论》等),弥补了我国海洋科学人才中珊瑚礁知识薄弱的短板。

二是凝练教师对珊瑚礁系统科学的前沿研究成果,编写了国内迄今唯一一本关于珊瑚礁系统科学的教材——《珊瑚礁科学概论》,将教师的前沿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丰富了海洋科学的专业知识,服务国家南海岛礁保护与科学利用。

三是搭建了教学、研究、实践、社会服务一体化的平台(由广西南海珊瑚礁研究重点实验室、涠洲岛珊瑚馆和广西大学海洋科教馆等构成),是我国场地最充分、设备最齐全的珊瑚礁教学与研究基地。依托该平台,教师实施研究讨论式、项目式、混合式、体验式等启发式教学模式,使得本科生研中学、研中做、研中服务(科普、咨询、技术服务)。

四是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内珊瑚礁领域领军人才余克服教授领衔,打造了我国规模最大、专业方向最全的珊瑚礁教师团队。团队教师以科研项目为纽带,将科研、平台和学科建设成果有效地转化为优质的教学资源,培养了具有珊瑚礁学科背景的创新型海洋科学专业人才。

7.2 探索了科教融合、师生互惠的海洋人才培养机制

海洋科学专业探索出了科教融合、师生互惠的海洋人才培养机制,有效解决了科研与教学的矛盾。团队教师平均承担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2.6项,承担有与南海珊瑚礁相关的国家级科研项目教师比例达到100%,且学科平台100%向所有本科生开放,本科生通过三早本科生导师制100%参与导师科研项目、100%进实验室、100%参与创新实践活动,既促进了学生研究思维和研究技能的提高,又促进了教师科研成果的产出和研究水平的提升,形成了科研反哺教学、教学促进科研的师生互惠机制。该机制目前已成为广西大学海洋学院海洋科学专业的常规化教学模式,使具备珊瑚礁知识的创新型海洋科学人才培养效果显著提升。

7.3 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成效显著

海洋科学专业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改革创新,海洋科学专业实施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建成了广西迄今唯一完整的本科-硕士-博士海洋人才培养体系。作为土木工程与先进材料学科群的支撑学科入选部区合建一流学科群建设名单,曾获批广西本科高校特色专业及实验实训教学基地建设项目(2018-2020,良好)、自治区级一流本科建设专业点(2021)。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汪洋等领导和专家来访、考察并予好评超过340次,中央电视台等权威媒体正面报道超过80次。

国内同行专家认为:广西大学海洋科学专业建设成果已整体达到同类院校同类改革的领先水平,能把珊瑚礁所具备的多学科交叉的特色很好地融入到了海洋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之中,是海洋科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中的一次全新的、富有成效的探索。专业教学成果获得广西高等教育(本科)自治区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公示期;截止20231220日)和广西大学教学成果特等奖。

广西大学党务校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核发

下一条:广西大学2021-2022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关闭


广西大学版权所有版权:Copyright@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