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学院概况...2
一、定位与目标...3
(一)办学定位...3
(二)培养目标...3
(三)发展规划...3
二、师资队伍...5
(一)数量与结构...5
(二)科研教学水平...5
(三)师德师风建设...6
(四)教师教学投入...6
(五)教师发展与服务...7
三、教学资源...8
(一)教学经费...8
(二)教学设施...8
(三)专业设置及培养方案...8
(四)课程资源...10
(五)社会资源...10
四、培养过程...12
(一)教学改革...12
(二)课堂教学...12
(三)实践教学...13
(四)第二课堂...14
五、学生发展...16
(一)招生及生源情况...16
(二)学生指导与服务...16
(三)就业与发展...18
六、质量保障...20
(一)教学质量保障体系...20
(二)质量监控...20
(三)质量信息反馈...21
(四)质量改进...21
七、特色项目...23
(一)“一院一品”校园文化品牌项目之碧云湖艺术节...23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活动月...24
学院概况
成立于2008年的广西大学艺术学院,坐落于依水环湖,秀色宜人,环境优美的广西大学东校园。目前,学院设音乐学、舞蹈学、美术学、设计艺术学四个学科,设有音乐学、美术学、舞蹈学、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五个本科专业方向及五个系,及1个二级学科硕士方向:美学(隶属于哲学一级学科)。学院现有教职工82人,正式在编教职工76人。其中专任教师63人,专任教师中具有正高级职称5人,副高级职称24人;拥有博士学位8人,在读博士5人,已获硕士学位57人,在读硕士2人,具有硕士学位以上者占教师总数的68 %。除担任学院专业教学外,还承担全校全日制本科生艺术类公共选修课的教学以及各种艺术实践活动的指导工作。
在校领导的关怀和支持下,在校相关部门的配合下,学院以“构建教研基础,打造学科平台,提升综合实力,形成特色发展,力争广西一流”三十字为办学定位,依托中西部综合实力提升计划,实施“四个依托、一个目标”的发展思路,即依托两大学科群——音乐舞蹈学科群、美术设计学科群;依托广西大学综合性211院校优势;依托广西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艺术资源,依托广西与东南亚的地缘文化关系和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一专多能,具有地方性、民族性、国际性、创新性的综合型艺术专业人才;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艺术与经济事业的发展,初步形成了艺术与文学相互兼融、艺术与科学相互渗透、艺术与工科相互交叉的传统与现代、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的艺术办学特色。
学院始终努力践行“勤恳朴诚、厚学致新”校训和“研美治学,修艺立身”院训。近年来,在学院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教学、科研、艺术实践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成果颇丰,成绩喜人,并于2016年3月顺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
一、定位与目标
(一)办学定位
1.办学方向
学院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党和国家的艺术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一专多能,具有地方性、民族性、国际性、创新性,能够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艺术与经济事业发展的综合性艺术人才。
2.办学定位
学院秉承“构建教研基础,打造学科平台,提升综合实力,形成区域特色,力争广西一流”的办学定位。
办学类型定位为:立足于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艺术学院。
办学层次定位为:以本科教育为主,强化研究生教育,大力发展留学生教育,适度发展继续教育。
服务面向定位为:立足广西,服务全国,辐射东盟,面向世界。
(二)培养目标
学院培养艺术人才的总目标为:根据国家规定的艺术专业培养质量标准,结合目前学院的办学定位和发展规划,培养掌握艺术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具有地方性、民族性、国际性与创新性,能够在专业艺术团体、大中专院校及中小学校、企事业单位、广播电视媒体、科研院所、文化管理部门等从事艺术创作、艺术表演、艺术教育、艺术研究及艺术管理的人才。
(三)发展规划
1.发展总目标
2011年,学院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夯实基础、重点突破,围绕学校建设高水平区域特色研究型大学的长远目标,实现本院学术竞争力、社会影响力的明显提升,成为区内有影响力的艺术学院之一”的发展目标。经过五年时间的努力建设,该发展目标已基本实现。2016年,学院在“十三五”规划中提出了新的发展目标:“继续乘势而上,与区内其他高校艺术类专业相比实现差异化特色办学,打造精英、优质、特色的西南一流艺术学科,使之匹配广西大学复兴‘北蔡南马’的宏伟目标,服务广西经济社会、文化产业发展,为‘一带一路’格局下中国与东盟的艺术交流与传播战略与机制做出应有的贡献与决策建议。”
2.发展规划
(1)与区内拥有艺术专业办学资质的院校——广西艺术学院、广西师范大学、广西民族大学等相比,争创在广西具有“五个一流”,即教研基础一流、学科平台一流、综合实力一流、特色发展一流、人才培养一流的艺术学院。
(2)全力拓展研究生教育的规模和层次,争取拥有独立的一级学科硕士点和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扩大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使之逐年增长。
(3)整合优势资源,进一步拓展和强化院院、院校、院政(政府)及院企合作,重点服务于广西、中国-东盟的建设与发展。
(4)打造“以科研促教学,以科研促创作,以科研促实践”的理论研究特色,形成科研、创作、实践多线并举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艺术学院的优势与特色,成为名副其实的“广西大学双一流”的艺术学院。
(5)拓展国际交流,积极参与和服务广西大学的国际交流活动。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及培养力度,“十三五”期间新增专任教师8-10人,教师博士化率达到15%。
(6)进一步夯实硬件及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争取学校的各项资源。
(7)继续服务好广西大学的校园文化及校园环境建设。
二、师资队伍
(一)数量与结构
学院现有教职工82人,正式在编教职工76人。其中专任教师63人,专任教师中具有正高级职称5人,副高级职称24人;博士学位8人,占教师人数的12.7%;在读博士5人,占教师人数的7.9%;已获硕士学位57人;在读硕士2人。
学院教师学缘结构合理,大多数毕业于国内知名艺术院校(北京舞蹈学院、中国音乐学院、广州美术学院、武汉音乐学院等)、国内一流综合性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或国外知名大学(日本大学、伦敦大学、乌克兰国立美术学院、俄罗斯赫尔岑国立师范大学等),年龄结构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因而有活力,有闯劲,有开拓,有创新。近5年来,依托学校的“海纳计划”和教职工培养进修计划,先后选派近20名教师到国内外知名院校艺术专业进修,极大地拓宽了教师的学术视野,提高了教育教学水平。
(二)科研教学水平
1.教师科研水平
2016-2017年,学院教师科研水平实现了跨越性、突破性发展,项目、论文、获奖、创作均呈现大幅度增长。“科研兴院”已深入人心。学院本着立足广西本土文化,以非遗艺术和非遗美学为重点,向东南亚辐射的原则,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科研优势,打造了自己的科研体系和科研团队。2016至2017年,学院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国家艺术基金青年艺术创作人才资助项目1项,自治区本科教改项目3项,教育厅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3项。
2.教师教学水平
艺术类专业的教学水平主要在各类艺术专业比赛中得到体现。2016年在文化部主办的第11届“红铜鼓”中国-东盟艺术教育成果展演中,我院有3个声乐作品、1个器乐作品、4个舞蹈作品获得舞台表演类优秀作品奖。其中,有2个作品入选为展演作品;有2位老师的论文入选为优秀论文。2016年,我院的舞蹈作品《净土》入围由文化部主办的全国最高级别青少年舞蹈大赛“桃李杯”并摘得第十三届韩国首尔舞蹈大赛铜奖。2017年,田昀艳副教授荣获广西大学第四届“教学名师”称号及自治区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在2017年广西教育厅主办的广西第五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中,艺术学院共荣获一等奖5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4项。2016及2017年,艺术学院有多部作品荣获广西工艺美术“八桂天工奖”金、银、铜及优秀奖。吕峰老师的油画《合浦渔民》入选广西艺术展。
(三)师德师风建设
学院历来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多次召开全院教职工大会、各系部会议、中层以上党员干部会议,结合“三严三实”、“两学一做”等党的专题教育进行师德师风建设。将广西大学的“优秀班主任”、“三育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师德模范”、“我心目中的好老师”等评选结果纳入到年终分配方案中,形成了有效的激励机制。严格执行教育部规定的师德“红七条”(不得有损害国家利益、损害学生和学校合法权益的行为;不得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有违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言行;不得在科研工作中弄虚作假、抄袭剽窃、篡改侵吞他人学术成果、违规使用科研经费以及滥用学术资源和学术影响;不得有影响正常教育教学工作的兼职兼薪行为;不得在招生、考试、学生推优、保研等工作中徇私舞弊;不得索要或收受学生及家长的礼品、礼金、有价证券、支付凭证等财物;不得对学生实施性骚扰或与学生发生不正当关系),凡有违反者,其年度考核评为不合格。2017年学院共有三位教师获得2015-2017年广西大学“三育人”先进教师荣誉称号。
(四)教师教学投入
学院教师以精益求精的专业精神,无私奉献,认真教学,踏实工作,在时间上,精力上,情感上甚至经济上都为教学做出了大量的投入。学院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上课率为100%。
艺术学院教授、副教授上课门数占总课程门数的百分比 (不含通识课程) |
专业名称 |
总课程门数 |
教授、副教授上课门数 |
教授、副教授上课门数占比 |
音乐学 |
64 |
29 |
45.31% |
舞蹈学 |
34 |
12 |
35.29% |
美术学 |
72 |
18 |
25% |
环境设计 |
68 |
31 |
45.59% |
视觉传达设计 |
68 |
29 |
42.65% |
合计 |
306 |
119 |
38.89% |
(五)教师发展与服务
学院实行“老中青结合,传帮带并举”的教师培养和发展机制,遵照学校颁布的《广西大学青年教师业务提高的实施办法(试行)》,对从高等学校毕业后进校三年以下(含三年)未接受过相应的师资培养和教学训练的青年教师,包括进入本校教学岗位的具有学士或硕士学位的人员和未在高校承担过一门课程全过程教学的具有博士学位的人员,均配备教龄五年以上,副教授职称以上,教学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帮助青年教师树立良好的师德,指导青年教师掌握有关课程的教学大纲及教学内容,指导青年教师深入教学实践,了解教学全过程,熟悉备课、上课、作业、辅导、答疑、考试及实验或其他实践教学等各个环节的规范与要求,使青年教师尽快适应教学工作。同时,有针对性地帮助青年教师拟定切实可行的自我提高计划和科研计划,带领青年教师开展有关科研工作,并引导他们把科研成果融会到教学中去,把反映学科发展的先进性和前沿性知识及时体现于教学中。
在激励机制方面,学院创收部分的年终分配方案包含专门的《艺术学院教学工作计分办法》,其2016年修订版共24条,涵盖了上课、批改作业及试卷、监考、基本功大赛、采风、区情教育、组织课程展和音乐会、指导毕业实习、指导毕业论文及答辩、讲授网络课程、带队参加比赛或演出、担任教学委员会主席及成员等与艺术专业教学相关的各项工作,真正体现了多劳多得。
三、教学资源
(一)教学经费
学院每年的教学经费主要来自于学校划拨的教学“三费”(教学资料费、教学差旅费、教学实习费),能够保障教学正常运转。在教材预订、学生采风、实习等常规性支出之外,以广西大学的“全程互动”人才培养模式为引领,将教学经费重点投入实践教学活动,例如美术设计专业的各种课程展、美术设计毕业汇报展、舞蹈专业的专场汇报和毕业汇报演出、音乐专业的各类专场音乐会和毕业音乐会等。学院严格遵守广西大学的教学经费管理制度,实行三级管理,所有支出先由教学副院长签字,再由院长审批;凡特殊、重大支出必经学院党政联席会集体讨论决定。此外,与教学相关的经费还有艺术团活动经费、设备费、发展金、教师自身的科研课题经费、各项艺术赛事及实践活动的专项经费,以及获“自治区级艺术设计优势特色专业群”后的专项建设经费等,在很大程度上支撑和促进了教学的发展。
(二)教学设施
学院用于本科生教学的教室分布在第9教学楼、第8教学楼和碧湖苑舞蹈专用教室,拥有多媒体教室、机房、国画临摹室、图书资料室、小音乐厅、美术馆等设施。2016年加强了固定资产管理,对一些到期无用的资产做了报废清点工作。进一步完善中西部综合实力提升计划,新进实验室设备61件/套,经费约51万元。
(三)专业设置及培养方案
1.专业设置和专业特色
目前学院设有音乐学、舞蹈学、美术学、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五个专业,其专业沿革和特色分别为:
(1)音乐学:该专业最初申报时为音乐教育方向,从2008年开始招生。经过8年的发展,由原来的音乐教育逐渐转型为表演、教育合一方向。以我校211综合性大学为依托,在课程中体现地域音乐文化,立足广西,面向全国及东南亚,以培养“强化基础,表教合一”的音乐人才为专业特色。
(2)舞蹈学:该专业于2009年7月设立。舞蹈学专业坚持依托广西地域特色,依托中国—东盟交流,依托民族非遗,依托社会资源及学院办学力量,与社会资源共享,互助互利,全程互动,共谋发展。
(3)美术学:该专业于2007年9月成立广西大学艺术系时即开始招生,最初招生方向为美术教育,现为学院“自治区级艺术设计优势特色专业群”支撑专业,以培养“厚基础、强能力、重特色、高素质”的应用型创新人才为专业特色。
(4)环境设计:该专业由2006年开始在林学院招生的室内设计专业发展而来。2010年,林学院室内设计专业归并于艺术学院,成立艺术设计专业;2013年,艺术设计专业停止招生,改为环境设计和视觉传达设计两个专业招生。目前环境设计专业以“4+1”教学模式为专业特色:“1”指专业概念中的“设计”, “4”指环境设计中的材料分析、生态保护、人性化、工程管理四个综合知识教学核心理念。2015年获“自治区级艺术设计优势特色专业群”,以环境设计为核心专业,美术学、视觉传达设计为支撑专业,并于2017年通过自治区中期检查。
(5)视觉传达设计:该专业为学院历史最短的专业,从2013年开始招生,2015年成为“自治区级艺术设计优势特色专业群”支撑专业。该专业力争创建具有广西特色和风格的品牌专业,以当代视觉传达设计的先进教育理念为灵魂,以培养具有广阔设计文化视野,中国及广西地域设计文化特色,能适应时代创新需求,适应区域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专多能应用型人才为专业特色。
2.培养方案的修订与执行
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快实现学校建设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一流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目标,我院于2017年6月启动了2017版本科专业培养计划的制定工作,按照学校的要求将培养计划划分了学门、学类与专业课程,其中六门“学门”课程分别为《艺术概论》、《美学基础》、《东盟民俗与艺术概论》、《非遗理论基础》、《文化概论》、《艺术管理》,为学院现有的五个专业所共享,紧紧围绕东盟与少数民族艺术两个核心领域展开,体现了综合性大学跨专业、跨学科的优势。
(四)课程资源
学院各专业课程门数充足,必修课及选修课,通识课程、学科课程、专业课程及实践课程分布合理。《油画人体速写》、《传统艺术与现代设计》两门课为中西部提升计划精品课程。特色实践课程有《广西少数民族音乐》、《墨彩实验》、《基础形态研习》等。
除本专业课程外,每个专业的培养方案中均包含了一定量与其他艺术专业相关的课程。例如,音乐学专业开设了《书法》、《美术常识》、《舞蹈艺术与编导》;舞蹈学专业开设了《戏剧欣赏与剧本分析》、《民族舞蹈服饰设计》、《欧美流行音乐鉴赏》、《中国传统音乐概论》;美术学专业开设了《设计概论》、《礼仪形象设计》;环境设计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开设了《影视艺术鉴赏》、《文学欣赏》等,使学生能够受到其他艺术专业的滋养,拓宽艺术视野,提高综合素质。
在学院课程以外,艺术学院的教师们还承担了大量公共艺术校选课的教学任务,近三年来开设全校性选修课10余门,为学校的公共艺术教育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郑小平副教授的《科学与艺术》邀请多位教授博士联袂主讲,是一门极具特色,启迪思维的跨学科课程;欧阳宜文副教授的《西方音乐与西方文明》被拍摄成网络慕课;《透过音乐看世界——音乐与其它学科的对话漫谈》为全校范围内开设的30人小班制新生研讨课,以该课为题材撰写的《大学精神,创造性思维与公共艺术教学——以“透过音乐看世界”新生研讨课为例》获2016年“红铜鼓”中国—东盟艺术教育优秀论文奖。
(五)社会资源
1.实习实践基地建设
学院积极与校外企事业单位共建实习实践基地。目前已经建设的基地有:钦州市华夏太极泉坭兴陶艺有限责任公司实习基地、广西钦州坭兴陶艺有限公司广西大学科研教学基地、桂林兴坪写生基地、安徽黟县宏村写生基地、广西歌舞剧院实习基地等。与广西美术馆搭建了美术、设计专业成果展出的互动平台;与各地市县搭建了多种不同形式的产学研合作平台。2016年11月,学院正式与广西隆门水都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所属的龙门水都景区签订了共建艺术创新实践基地的协议,在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音乐、舞蹈、美术创作及表演方面开展创新实践,帮助景区打造其环境规划建设、形象品牌宣传、景点文化和实景演出等,并协助景区申报相关文化产业项目。2017年3月,在广西华凯先锋商业中心有限公司下属的南宁安吉青苹果家居分公司正式挂牌成立了“广西大学创新创业实习基地”、“广西大学艺术学院教学与科研实践基地”、“广西大学艺术学院自治区级艺术设计优势特色专业群教学实习基地”,由广西大学艺术学院有关专家教师牵头,依托安吉青苹果家居城,在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及美术创作方面开展校企合作。
2.国内高校交流
学院积极“走出去”,与国内高校进行了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合作与交流。2016年10月,学院与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学院联合主办了“八桂歌韵”走广西——声乐青年教师交流音乐会;2017年,学院接待了成都大学、张家口学院等高校参观考察,帅民风院长受邀赴海南大学、湖南工业大学等高校讲学。另外,学院还加入了中西部“一省一校”国家重点建设大学(Z14)艺术学院联盟,筹划与Z14的其他成员高校在学生联合培养,师生交流,科研立项等方面展开深度合作。
3.国际交流
2016-2017年学院在国际交流,利用国际社会资源方面成绩可喜,每年派出国画及舞蹈教师赴泰国素攀孔子学院进行文化交流及讲学;代表广西大学参加由东盟大学联盟主办的东盟10+3青年文化论坛;接待国际教育学院主办的“体验西大,留学西大”留学生汉语营;2016年11月聘任世界知名美籍华人画家周氏兄弟为学院兼职教授。
四、培养过程
(一)教学改革
学院自成立以来,“勤恳朴诚、厚学致新”校训和“研美治学,修艺立身”院训贯穿学生的整个学业过程。非常重视教学改革,每年均针对办学理念、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广泛的社会调研,将“地方性、民族性、前沿性、创新性”的教改理念不断融入教学改革之中,同时积极听取专家及行业人士建议,申报教改课题,目前承担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5项,其中一般项目A类1项,一般项目B类4项。自广西大学提出“以协同创新为引领,进一步推进全程互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来,学院教师积极探索艺术专业“协同创新,全程互动”的路径,2016年,学院有三篇教师论文入选《面向工程,面向应用,面向社会,全程互动——广西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纪实》论文集。自治区级艺术设计优势特色专业群紧紧围绕“协同创新,全程互动”的思想,以核心专业特色——4+1模式教学理念(“1”指设计, “4”指材料分析、生态保护、人性化、工程管理)下的综合性设计专业为抓手进行教学改革,学科群核心专业(环境设计)与支撑专业(视觉传达设计、美术学)之间实现课程共享,增加专业群课程教学的互动性和协同性,促进了相互支撑,相互渗透,共同发展。
(二)课堂教学
基于艺术专业教育的特殊性和学院的办学定位,学院课堂教学一直秉承“合理定位,打好基础,着重能力,因材施教,凸显特色”的原则。新生入学时,对其专业基础进行摸底考查,以便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开展针对性教学。音乐专业课教学采取一对一或一对二的小班制;美术学专业以启发式教学作为其课堂教学的重要特色,从研究问题入手,将学科知识的一些重要理论构建过程展现出来,同时提出新的问题,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索;舞蹈学专业在课堂教学中则善于采用“多视角,多融合,多采纳,多贯通”的教学方法和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中受到交叉学科的滋养与熏陶,了解艺术学科间的相互关联与作用。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两个专业以构成课程为基础,强化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的培养。
在课程大纲的设计方面,参考了国内专业艺术院校、985、211大学,以及广西区内兄弟高校的艺术专业课程大纲,结合学院的办学定位、培养目标,专业特色综合制订。
(三)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艺术专业不可或缺的血肉,更是学院艺术专业培养过程的重点。经过多年探索,学院构建了“多样化、专业化、特色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1.课内实践教学
环境设计和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强调动手,2015版培养计划中学科必修、学科选修、专业必修和专业选修课程的实验实践学时达到全部学时量的30%以上。在系内由系主任及专家牵头设立教学实践研习室,开展实践式、体验式、探索式教学,形成以理论讲授为引导,课程作业为支持,最终以教学课程展为汇报形式的完整系列。美术学、环境艺术、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每学年至少举办5次不同形式的课程展。音乐学专业《重唱与表演唱》、《音乐文学》、《高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等课程结课时举办汇报音乐会或教学案例展示会。舞蹈学专业每学年也均结合课堂教学成果举行专场汇报演出。
2.集中实践环节
在学院5个专业的培养方案中,均设置了相当量的集中实践环节。其中各专业共同的集中实践环节有四部分:一是艺术考察与采风,每个专业本科四年期间实施两次,一次区内一次区外,供学生开展地方民间艺术调查,或进行写生,回校后须进行写生作品展览;二是创新创业实践,可通过科研助理、社会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参加专业比赛、参与学生工作管理或社会调查等方式获得学分;三是毕业实习,即每个专业在第七学期开学前六周到相关企事业单位进行实习,之后提交实习总结和实习报告;四是毕业设计和论文。
艺术学院各专业集中实践环节学分占比 |
专业名称 |
集中实践环节学分 |
集中实践环节学分占总学分的百分比 |
音乐学 |
33.5 |
17.82% |
舞蹈学 |
29.5 |
15.78% |
美术学 |
40 |
21.05% |
环境设计 |
35.5 |
18.88% |
视觉传达设计 |
36.5 |
19.41% |
除统一的集中实践环节外,各专业还设置了符合自身专业特色和教学要求的不同集中实践环节,如下表。
艺术学院各专业特色集中实践环节一览表 |
专业名称 |
专业特色集中实践环节 |
音乐学 |
艺术实践、广西少数民族音乐、毕业音乐会 |
舞蹈学 |
舞蹈演出与观摩、艺术实践、舞蹈毕业专场汇报 |
美术学 |
装饰绘画研习、基础形态研习、墨彩实验、课外实践活动(画展) |
环境设计 |
毕业展、区情教育、装饰设计研习、基础形态研习 |
视觉传达设计 |
毕业展、区情教育、装饰设计研习、基础形态研习 |
3.毕业设计(论文)
多样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研究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在毕业环节,学院“真刀真枪”做毕业设计和论文,本科生毕业论文字数要求1万字以上,与艺术类专业高校和其他综合性大学的艺术学院相比都是较为严格的,凸显广西大学“综合性、研究型”的办学定位及特色。美术学、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三个专业另外开展毕业设计,联合毕业汇报展,并在广西美术馆展出,接受社会的检验和反馈,受到多方好评。
(四)第二课堂
学院开展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形成了“师生携手,共研共创,践行社会,构建和谐”的局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院学生课余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和创作,跟随教师采风调查,进行数据和资料的整理,拓展专业视野,提高实践能力。
2.学院学生参与了广西大学的“校训印林”建设、崇左桥壁画建设、图书馆装饰美化工程等校园文化建设及各级各类代表学校的对外交流演出。
3.学院学生会、团委组织的各类社团活动与实践活动。如2016年7月“文化艺术服务团”在河池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开展的为期一周的暑期实践;“艺心志愿者协会”在南宁市兴宁区平垌乡开展的“快乐星期六——留守儿童阳光成长”项目、新阳敬老院慰问项目等。
4.服务社会,为基层群众或重大任务进行演出。2016年10月,舞蹈学专业学生参加了自治区党委宣传部举办的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文艺晚会演出,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好评。
5.学生积极参与国际交流。2016至2017年,学院学生曾到美国肯塔基州立大学等国外高校作为交换生学习;赴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参加了东盟大学联盟举办的第十四、十五届东盟青年文化论坛;赴泰国参加了素攀孔子学院的文化交流活动;接待多所国外高校以及“体验西大,留学西大”汉语营来访,为其进行文化艺术展示。
五、学生发展
(一)招生及生源情况
2017年,我院招生开始由校考统一改为采用省联考成绩录取。新生生源涵盖广西、山东、湖北、湖南、陕西、云南、贵州、四川、河南、江西等十个省份。学院的美学硕士方向平均每年招生11人,其中相当部分学生来自中央美术学院、中国音乐学院、四川音乐学院、武汉音乐学院、湖北美术学院等国内知名专业艺术院校,以及南开大学、厦门大学等知名综合性大学。
艺术学院各专业年均招生人数表 |
专业名称 |
年均招生人数 |
音乐学 |
50人 |
舞蹈学 |
40人 |
美术学 |
60人 |
环境设计 |
40人 |
视觉传达设计 |
40人 |
美学(硕士) |
11人 |
(二)学生指导与服务
1.思想指导
学院高度重视学生的思想指导工作,将“守底线,树标杆,促发展,创特色”作为学生思想工作的宗旨,深入学生,关注学生思想动态;发挥团委、学生会、研究生会、学生党支部、班干部、青年志愿者的引领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健康向上,发挥正能量;进一步健全学生管理制度,出台了《艺术学院学生综合测评实施细则表》、《艺术学院学生党支部工作手册》等管理文件;密切关注学习思想后进、经济困难、交流困难、心理障碍、网瘾等特殊类型学生,对其在思想上、学习上和生活上进行指导和帮助。
在学风建设方面,学院成立了“学风促进委员会”(简称学促会),由学院学工部门和学生会学习部组织,以各班班委、党员、预备党员、头雁班成员和入党积极分子为成员。该组织以“促学风,正班风,树院风”为宗旨,要求各班级学风促进小组填写每堂课的课检表及学生出勤周报表,记录学生旷课迟到情况,规范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自律性,同时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乐于学习的热情,提高综合素养,最终达到“五高三低”的目标。“五高”即上课出勤率高,获各项奖学金比率高,参与社会实践人数比例高,按时取得毕业证学位证比率高,考研率高。“三低”即学生成绩不及格率低,考试违纪作弊率低,旷课迟到早退率低。
2.学业辅导
学院坚持“学生为本,教辅并重”的宗旨,积极服务学生。新生入学后,即召开全系师生见面大会,系主任、班主任和专业教师全体参加。在会上给新生分发培养计划,并针对专业教学理念、课程结构和选课方法等进行详细介绍和讲解。每个专业年级均配备班主任,安排高年级学生担任班级助理,对学生进行细致的学业过程指导,并组织学生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教师除了在课堂上严格要求学生外,还经常利用业余时间指导学生回课复习,不仅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和技术,更树立了积极向上,勤劳奋进的风气。
3.心理健康教育
学院在每学年新生入学时,均统一进行心理普查,由辅导员和新生班主任对测试A类结果学生(可能患各种神经症,心理矛盾冲突激烈,明显影响正常学习、生活者)进行谈心,并将谈心结果统一反馈给校心理咨询中心,密切关注,遇到突发情况及时有效干预。我院辅导员积极参加校心理咨询中心组织的各项培训,不断提高心理咨询技能,组织和开展了“525—我爱我”心理活动月、大一新生团体辅导、恋爱专题讲座等系列活动,并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心理健康知识竞赛和微电影原创大赛等。
4.资助服务
学院对学生的资助服务分为以下几部分:一是贫困生入库,在新生入学时依托学校的“绿色通道”,不让任何一名贫困生因交不起学费而辍学,通过班级民主评议对贫困生进行认定和立档,对贫困生发放临时困难补助;二是勤工助学,按照校学工处勤工助学科的要求合理设置勤工助学岗位,制定《艺术学院勤工助学考勤表》,月末由各用人部门老师审核签字后交到学院学工组,对当月工作量进行核定;三是助学贷款,配合银行和校学工处助学贷款科做好生源地贷款回执验证工作,保证贷款成功和按时放款,并做好违约毕业生的贷款催款工作;四是奖助学金,秉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做好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自治区人民政府奖学金和国家助学金等几大项奖助学金,以及各类社会奖学金的评选推荐工作。
5.就业指导
学院积极对学生开展就业指导,在各专业培养计划中均包含《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通识课程。学院按照领导统筹,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领导主抓,系部配合,全员参与的方式积极落实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专门设置调查问卷,全面细致地了解学生的就业意向和期望值,包括就业区域、薪酬标准、个人的基本能力素质等,根据掌握的第一手资料,以班会、团队活动、个别交流等形式深入到学生中进行思想交流,及时把握毕业生就业思想动态。每年多次召开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分析会、推进会,特别是在每周定期召开的学生工作会议上“一通报,一布置”。发动教师利用自身社会资源积极联系用人单位来我院招聘,或向就业单位推荐合适人才。引导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或自主创业,抓好农村特岗教师、三支一扶计划、大学生村官、毕业生预征入伍等基层就业项目的宣传发动工作。多次邀请优秀毕业生、历届创业成功者回学院交流就业创业成功的经验。另外,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我院还开辟了“毕业演出”、“毕业汇报展”与招聘相结合的新路子。在演出和展览结束后,大量的用人单位与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
(三)就业与发展
艺术学院2017届毕业生共有212人,就业人数为195人,就业率达到了91.98%。各专业具体就业率见下表:
|
|
人数 |
就业人数 |
就业率 |
艺术学院 |
|
212 |
195 |
学院总就业率91.98 % |
其中 |
硕士 |
12 |
5 |
研究生就业率41.67 % |
|
本科 |
200 |
190 |
本科生就业率95 % |
美学 |
硕士 |
12 |
5 |
41.67 % |
环境设计 |
本科 |
25 |
24 |
96 % |
美术学 |
本科 |
60 |
57 |
95 % |
视觉传达设计 |
本科 |
27 |
24 |
88.89 % |
舞蹈学 |
本科 |
34 |
34 |
100 % |
音乐学 |
本科 |
53 |
51 |
96.23 % |
六、质量保障
(一)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2016年开始,学院出台了《广西大学艺术学院教学监督制度》,与年终考核,劳酬分配,评奖评优等挂钩。
大力抓好考试管理。每逢期末考试、四六级考试前,由学院教务员统一下发监考教师名单,并在考试前致电提醒,防止教师遗忘、错记监考日期而酿成教学事故。在教学楼门口、走廊等醒目位置张贴《大学生作弊成本核算表》,警示作弊带来的成绩取消、留级处分等后果,形成诚信考试的氛围。
严格规范毕业设计(论文)环节,实施毕业设计(论文)准入制度和学术不端行为检测制度。在毕业设计(论文)环节开始时,应修课程累计不及格达到15学分及以上者,不能参加毕业设计(论文)环节教学活动,而由所在学院编入下一年级修读相应课程达到规定要求,方可进入毕业设计(论文)环节。从2015年开始,运用中国知网的“大学生论文管理系统”进行毕业论文学术不端抽查检测,2016年进行全面检测。文字重合比例0%-40%为A类,合格;40%-50%为B类,需要修改后重新检测;50%以上为C类,需要由学院出具意见,若认定为B类,再按B类论文处理。检测通过后方可参加答辩。
在答辩结束,学生正式提交论文后,做好毕业设计(论文)存档工作。存档材料包括: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开题报告、中期考核表、毕业论文工作评阅表(两份,一份指导教师用,一份评阅人用)、毕业设计(论文)规范审查表、答辩过程记录表、答辩成绩及评语、毕业设计(论文)诚信承诺书、中国知网检测报告。美术设计专业的毕业生还须存档毕业设计光盘。所有存档材料由系主任审核,确定格式、规范和内容填写正确,再交由学院统一保存。
(二)质量监控
学院采取“听、查、评、赛、改”五种手段对教学进行质量监控。
听,即深入课堂听课。根据学校规定,学院主管教学的副院长每学年不少于8次,其他院级领导不少于4次,系正、副主任不少于8次,学院教学督导每学期不少于16学时;对被听课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能力、教学效果、课堂情况和教学特色作出鉴定,并提出意见与建议。
查,即由系主任、教师代表组成的教学工作评价领导小组不定期查阅教师的教学大纲、教学日历、试卷情况分析表、实习总结报告等教学文件,对教师不清楚,不了解的地方详细解释说明,认真审核把关。
评,即学生在教务系统中进行网上教学质量评价。网上评教体系涵盖了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共18项指标,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教师本人。学生网上评教的结果作为教师年度考核和年终劳酬分配依据之一,对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赛,即不定期举办青年教师说课比赛,由教学经验丰富的高职称教师对其教学方案进行检阅和评点,帮助青年教师提高教学水平。
改,即通过听、查、评、赛的手段获取教学质量监控信息,有针对性地提出修改意见和完善办法,并不断实施,以达到教学质量提升的目的。
综合利用以上五种手段,使学院的教学质量监控水平能够达到较高的层次,有效地保障各项教学环节的完成。
(三)质量信息反馈
学院建立了“多层次,快反应”的教学质量信息反馈体系。每个班级都设有两名学生教学信息员,及时收集日常教学过程中的有关信息,以及广大学生对教学的合理化要求和建议。除此之外,师生对教学工作有任何疑问或建议,都可以在第一时间内反馈给学院教学办、学工部门或任课教师、各班主任、系主任、院领导,得到尽快解决。针对重大问题召开各系部会议、院务会或党政联席会,民主商议决定予以解决。学院教学办将全体教师每学期的网上评教综合得分进行排名,并将排名信息反馈给各系和教师本人。对于在说课比赛和各级各类教学比赛中获奖的教师进行大力宣传,树立教学榜样,予以嘉奖。
(四)质量改进
学院成立于2008年,历史较短。建院初期,无论在教学建设,还是在教务管理方面,都经历了不成熟的摸索阶段。近几年,通过持续的质量监控和质量信息反馈制度,逐步树立起了教学标准化意识,使得教学建设水平和管理水平有了质的提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通过修订培养计划,不断校正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色,改善课程结构,使得培养计划更加符合艺术专业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二是通过普及和完善各项教学管理制度,使得教学工作中出现的疏漏逐年递减;尤其是带领学生从大二开始,每年根据培养计划进行选课及所获学分的核查,有效地减少了学生在毕业环节“手忙脚乱”,“补窟窿”,提高了第一批次毕业证和学位证的获取率;三是广泛征集意见,反复论证后,修订了两次《艺术学院教学工作计分办法》,将上课、批改作业及试卷、监考、基本功大赛、采风、区情教育、组织课程展和音乐会、指导毕业实习、指导毕业论文及答辩、讲授网络课程、带队参加比赛或演出、担任教学委员会主席及成员等与教学相关的各项工作全部纳入年终分配方案,在教学上真正体现多劳多得,激励了全院教师开展教学工作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七、特色项目
(一)“一院一品”校园文化品牌项目之碧云湖艺术节
“一院一品”校园文化品牌项目是学校为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深化“中国梦”宣传教育,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打造一批体现时代特征、学院特点、专业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根据学校“中西部高校提升综合实力计划”中大学文化建设的要求,按照“项目化推进、品牌化建设”的理念,从2014年开始推出和实施的。获得“一院一品”的项目均具有鲜明的学院特色,较强的育人功能,突出的品牌效应,一定的历史积淀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学院的“碧云湖艺术节”从2009年开始举办,从2014年开始,每年均获得学校的“一院一品”校园文化品牌项目立项。经过六年的持续举办和不断完善,已经成为学院的传统文化建设项目和院风、学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整体展示和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贯彻素质教育理念,营造积极健康的学习风气,构建高雅文明的校园人文环境均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对于个性化、特长型学生,更可以起到因材施教的效果。
1.有效组织
学院设立了艺术实践中心这一专门机构,具体负责“碧云湖艺术节”的组织与策划,由上至下形成了院领导—艺术实践中心—系主任—专业老师—学生的组织架构,要求音乐学、舞蹈学、美术学、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五个专业的学生都参与到“碧云湖艺术节”中。音乐系的学生以班级为单位,举办专场音乐会;舞蹈系以年级为单位,举办舞蹈专场晚会;美术系和设计系的学生则以年级为单位举办画展和作品展,确保了“一院一品”之“碧云湖艺术节”活动有序,有效,有质开展。
2.展示精品
学院从艺术节中遴选出优秀作品参加“碧云湖艺术节”综合晚会,让优秀作品、优秀节目和参与学生在同一台晚会上相互辉映,大放异彩,并面向全校和社会展示、汇报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学院的教学成果。同时在学院的办公区布置橱窗、文化墙、LED屏和微信公众平台进行展示,制作音乐舞蹈类的演出光盘和美术设计类的作品集,通过各种渠道宣传学院精神、学院历史、学院荣誉和师生风貌,不断提高学院的社会影响力和声誉。
3.跟踪培养
由专业老师对在“碧云湖艺术节”中涌现出来的优秀学生进一步强化培训,着力打造一批精品节目和优秀的美术、设计作品,推荐参加更高层次的全区和全国比赛或展演。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活动月
近几年,学院十分关注广西区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将其作为学科建设的一个重点,创立了“非遗美学研究中心”,设置了美学下的“非遗美学”硕士培养方向,于2016年开始招生,首开了区内外先河。从2013年开始,学院每年将6月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活动月”,先后举办了《水墨画与国际化》、《目送归鸿,手挥五弦——古琴音乐的历史与文化》、《非遗名义下的乡村声音——广西民间音乐与文化政策》、《山水拾遗——广西古村落景观解析》、《书法艺术的风格》等系列学术讲座;《龙山新韵——山东非遗黑陶》、《骑楼寻踪——广西骑楼文化调查》等系列展览和《非遗与经典》研究生学术沙龙,先后赴河池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刘三姐故里”宜州等地进行调研,牵头举办了了广西首届“非遗雕刻技艺的传承、创新与保护”学术研讨会,聘请著名美籍书画家谢天成、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兼国家级非遗“坭兴陶烧制技艺”传承人李人帡、广西民族管弦乐学会古琴专业委员会理事邓莉等为非遗美学研究中心客座教授或研究员。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活动月的开展和影响下,学院各专业均将非遗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和科研项目,在《广西少数民族音乐》、《采风》等集中实践环节中注重训练学生围绕非遗开展田野调查的能力,鼓励学生在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毕业设计与论文中以非遗为题材内容,展开项目研究和毕业设计。2015年,学院的《大美非遗——互联网+八桂非遗魅力游》项目在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广西大学选拔赛中获铜奖。学生参与的“广西大学校训印林”项目获得了立项,正在实施中,逐步形成学院的又一个特色项目。